10.1 《劝学》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劝学》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4 22: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教学目标
了解《荀子》一书以及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理解《劝学》从哪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
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能力
情景导入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尊严,你就有成就感。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你快乐。
——龙应台
知人论世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韩非子与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法后王”和“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定胜天,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
知人论世
《荀子》共三十二篇,是荀子及其门下弟子所著。荀子散文,主题突出,论点鲜明,结构严谨,善用比喻,长于说理,善于辩驳。内容如下:
1.“重人轻天”的思想。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也就是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2.“隆礼重法”,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不良人性,同时还要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
知识补充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知识补充
课文范读
下一页
知识补充
课文研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劝学
劝:鼓励
已:停止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
知识补充
课文研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于:从
青:靛青,一种染料
于:比
中:合乎
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规:圆规
有:同“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挺:直
然:这样
故:所以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靠近,接近
砺:磨刀石
日:每天
参省:检验省察
知:同“智”,见识。
知识补充
课文研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尝:曾经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而:连词,表修饰
博见:见得广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舆马:车马
利足:善于奔走
致:到达
能水:善于游泳
绝:横渡
生:同“性”,天性
知识补充
课文研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兴:起
焉:兼词,于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心怀
故:所以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
至:到达
知识补充
课文研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骐骥:骏马
驽马:劣马
驾:一天的行程
舍:停止
锲:刻
镂:雕刻
利:锋利
强:强劲
埃土:泥土
黄泉:地下泉水
一:专一
六跪:蟹的六条腿。
“六”应是“八”
螯:蟹钳
躁:浮躁,不专心
知识补充
整体感知
劝学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第二、三段
学习的作用: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意义:拓展自己、弥补不足
第四段
知识补充
整体感知
(1)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哪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
(2)第二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三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四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知识补充
重点突破
第二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的联系?
运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个层次。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知识补充
重点突破
说说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1)首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学习的重要。
(2)其次,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3)再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4)最后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的学习。
1.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本文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理,试分析其特点并举例说明。
难点答疑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例如: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水寒成冰以及车轮的制造等事例加以说明,充分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抽象到具体,令人易于接受。
1.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本文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理,试分析其特点并举例说明。
难点答疑
(2)比喻形式灵活多样。
①反复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假典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引出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②正反面对比设喻。如用骐骥与驽马的对比,朽木与金石的对比,蚯蚓与螃蟹的对比,说明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最终想“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难点答疑
①荀子想“劝”人们学习做人。如:“故木受绳则直,全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就会见识明达、没有过错。
②荀子想“劝”人们学习品德。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几句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引发了人们对从师目的的讨论。你同意从师学习的目的就是超越这种观点吗
观点争鸣
现点1 我同意。因为从师的目的是学习,我们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超越老师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求学的道路上,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实现。
观点2 我不同意。荀子的意图是教导我们努力学习,虚心好学,这样才会成为有学问的人。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劝学》文本特色
亮点概述
亮点概述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对比手法的运用。如:“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坚持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3.句式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 。作者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加进散句,使文气流畅不呆板,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1.关于比喻论证的相关知识
比喻论证:是一种通过具体事物来比喻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比喻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这使得论证过程既具体又具有说服力。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的异同点——在定义、目的和使用场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1.定义和性质
比喻论证 :是一种论证方法,用于议论文中,通过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喻证明文章的观点。其本质是化虚为实,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比喻修辞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来认识它。其目的是使描述生动、形象、逼真,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的异同点——在定义、目的和使用场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目的和使用场景
比喻论证 :主要用于议论文中,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比喻修辞 :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目的是使描述生动、形象、逼真,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的异同点——在定义、目的和使用场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例子说明
比喻论证 :例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个例子通过比喻论证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可利用性。
比喻修辞 :例如,“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这个例子通过比喻修辞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知识卡片
《劝学》成语积累
1.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3.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4.跬步千里:比喻做事情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5.驽马十驾:比喻才智平庸的人,若能努力不懈,也能赶得上聪明的人。
6.积水成渊: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少成多。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拓展练习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拓展练习
“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
1.材料中标红色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 A 一 仞 之 墙 B 民 不 能 C 逾 D 百 仞 之 山 E 童 子 升 F 而 游 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答案:BDE
参考译文: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拓展练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理解错误,两句中的“悌”字含义不同。“恺悌”中的“悌”意为“平易”,“孝悌”中的“悌”意为“敬爱兄长”。句意:和乐平易的君主。/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拓展练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吕望(太公)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吕望(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使士大夫富足”不合文意,“霸国富士”中的“士”不是指“士大夫”,而是“武士”的意思。
亮点概述
知识拓展
拓展练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2)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答案:(1)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
(2)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治”,治理整顿得好,安定太平;“刑”,用刑罚,处置,惩治;“陈”,宣示;“风”,名词作状语,像顺从风向一样。(2)“……者,……”,判断句标志;“为国”,治国;“遇”,对待,相待;“哀”,悲伤。
知识拓展
拓展练习
5.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
不同点:①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
②吕望(太公)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对待百姓。
知识拓展
布置作业
亮点概述
《劝学》作业
1. 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模仿文章的论证结构 。
3.学习比喻论证的运用,并在以后的议论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知识拓展
知识卡片
亮点概述
1. 以为轮(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再)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知识拓展
知识卡片
亮点概述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
乃悟前狼假寐(副词,假装)
1.假
2.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
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知识拓展
知识卡片
亮点概述
亮点概述
古文中常见表时间的词语
即日(当天) 翌日(次日) 期年(满一年)
顷之(不久) 既而(不久) 须臾(片刻)
寻(不久) 适(刚刚) 俄、俄而(一会儿)
斯须(一会儿) 未几(不久) 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曩(从前) 已而(不久)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一样的知识
不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