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课件】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五上课件】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5 06:45:55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语文园地(七)
部编版语文课件 五年级上册
人文主题:
读书明智
语文要素: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语文园地
01 交流平台
02 词句段运用
03 书写提示
目录
04 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
01
交流平台
你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平时除了阅读老师、家长推荐的书,自己还会主动找什么书来读?
类别(故事类、小说类……) 书名
交流平台
默读“交流平台”,说说有哪些找书的方法。
1. 自主学习,归纳方法并批注;
2. 组内交流,记录员将找书的方法用关键词写在卡片上;
3. 派代表交流。
沿着课文找书读
感兴趣的题材
不同体裁、题材
一本书到同类书
学习要求:
除了书中告诉我们的方法,你在平时找书时还用了什么方法?
我看了电视剧《西游记》,被剧中惊险而曲折的情节所吸引,所以就去图书馆找了《西游记》来读。
我看到同桌在读《绿山墙的安妮》,被书的题目吸引,于是就向她借了这本书来读。
影视剧影响
同伴影响
除了书中告诉我们的方法,你在平时找书时还用了什么方法?
我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还发现书架上有其他我感兴趣的书籍。
感兴趣的作品
说一说: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这些找书方法有哪些好处。
交流平台
设计思维导图,交流找书过程。
沿着课文找书
《古人谈读书》
《论语》
示范思维导图:
老师找书也经常用这些方法,比如读了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觉得古人提到的读书方法对我帮助很大,于是我找了书中提到的《论语》来读,收获很多。
交流平台
选择学到的一种方法找书,完成思维导图,并按照“交流平台”中的交流方法说一说。(自主完成,小组交流)
思维导图区
交流平台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假期阅读计划。
找书方法 书籍名称 书籍类别 完成时间 成果方式
全班交流分享。
语文园地
02
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比喻的运用
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去跨越。每跨越一步台阶,将得到不可估量的财富;而下一步台阶,又将带我步入一个新的境界,获取新的知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词句段运用——比喻的运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很多人和书交上了 朋友,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一般把书比喻成什么呢?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读一读:圈画出句子中和“书”对应的词语。
说一说:这些比喻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词句段运用——比喻的运用
长生果
这句话出自课文《我的“长生果”》。作者把书比喻成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词句段运用——比喻的运用
营养品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好书适合每一个人阅读,不分国界;另一方面说明读书能让人的精神丰富,就好像是补充了营养一样。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词句段运用——比喻的运用
朋友
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是因为书籍和朋友一样能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书籍也和故地一样让人觉得亲切和熟悉。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
词句段运用——比喻的运用
记一记,比喻句小常识。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像、好像、好似、如、有如、恰似、仿佛……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明喻
暗喻
词句段运用——比喻的运用
结合你的读书经验和感受,写一写:你还能把书比喻成什么?仿照例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句段运用
排列语序,读一读,再抄写。
一读句子,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二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交流梳理:这些材料中,哪些句子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意思?
词句段运用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
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
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
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总述
提示先排列阅读的句子,再排列写作的句子
词句段运用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
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
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3
1
4
2
5
读一读排列好的句子,并抄写下来,注意行款整齐,工整、美观,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语文园地
03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你课前搜集了有关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的哪些资料?
书写提示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号为“欧体”。
书写提示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局部内容)
书写提示
阅读“书写提示”中的内容,画出描写欧阳询楷书用笔和结构特点的词语。
书写提示
对照《九成宫醴泉铭》碑帖
感受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笔力刚劲
一丝不苟
字形竖长
穿插巧妙
结构严谨
平正端庄
用笔方整
险劲生动
语文园地
04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先自己猜一猜,再借助工具书验证,也可以请教同学。
学习要求:
日积月累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
日积月累——诗人简介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日积月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观书有感 (其一)
[宋]朱熹
半亩塘
镜子
来回移动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日积月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其一)
[宋]朱熹
怎么会
这样清澈
因为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日积月累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日积月累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观书有感 (其二)
[宋]朱熹
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日积月累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 (其二)
[宋]朱熹
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河流的中心。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日积月累——品读古诗
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诗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读书?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书”有什么关系?
半亩方塘一鉴开
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自己的知识储备。
比喻新的知识。
日积月累——品读古诗
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诗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读书?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书”有什么关系?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比喻大量阅读。
用行船来比喻学习
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观书有感
其一
观书有感
其二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读书的道理。
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
日积月累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阅读感受
日积月累
结合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读书的时候,要不断接触到新知识,才能使我感觉到自己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路越来越清晰。
我发现读的书越多,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就越顺畅,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觉得很自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语文要素】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语文要素】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4.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引导学生结合两首诗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并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重点)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重点)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一、交流平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导入:同学们,你们每天爱不释手地读课外书,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读到有趣的课外书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课外书的?
学生反馈:
①找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读了一个故事,找整本书来读。如学了《美丽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来读。
②读了整本书,找同类书来读。如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还可以读布封的《动物素描》。
③别人推荐的书。比如,同桌向我推荐《安徒生童话》。
2. 小结: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受益匪浅。
二、词句段运用:总结规律,综合运用
1.以“书”为本体的比喻句。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相机指导。
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3)集体交流: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书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老师。
2.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小题。
(1)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2)根据意思排列这几句话的顺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
(3)小声读一读,思考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4)把排序好的这段话抄写在书上。再想一想这段话带给你什么启示,批注在这段话的后面。
小结: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收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3.总结收获,拓展积累:把词句段运用中的三句名言和排列顺序的那段话,写在积累本上,积累下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2.引导学生结合两首诗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并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一、书写提示:观察实践,指导书写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都有谁吗?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高度、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欧阳询的楷书。
2.播放临写《九成宫醴泉铭》视频。
教师简介: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3.欣赏欧阳询的楷书作品。
4.小结:我们未必一定要学习欧阳询的字体风格,但是我们可以像欧阳询一样热爱中国的汉字,努力写好每一个汉字,将中国汉字写得平正端庄,又富有个性。
二、日积月累:朗读积累,丰富语言
1.课件出示朱熹的《观书有感》,并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听清每一个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想一想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体会诗歌的内涵。
小组讨论交流: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湖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水源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那艘巨舰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花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3.小组汇报:这两首诗似乎在描写景色,却为什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预设:
《观书有感》其一: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告诉我们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观书有感》其二:以泛舟为例,让我们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4.齐声诵读,一边朗读一边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
5.将两首诗抄写在积累本上,一边抄写一边朗读、背诵。
6.拓展:你还积累了哪些与读书有关的诗句?
7.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读书时可以在书中批注感悟,也可以摘抄好的句子,还可以把这本书推荐给家人或同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