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归去来兮辞》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4 23:1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两句“ ,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 《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7、《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B(“稚嫩拙劣”只是作者的自谦)
萧瑟孤寂就像断了的莲蓬一样,桐庐江上又吹起了秋风。
桌子案牍上写的字未干,衙门退堂之后衙役也没有了。
灯火通明的酒楼和.丰收的乡村也很热闹,
谁说没有高兴的心情,也能和大家-起欢笑 。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①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
②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快乐;
③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与民同乐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评分标准】必须扣住“转”这个中心词语来回答。
1.空间的转换,由孤寂冷清的衙内转到热闹的街市、乡村(2分)。
2.情感的转换,由哀伤(忧伤、孤苦等)转为高兴(豁达、快乐等)(2分)
3.内容的转换,由关注个人,转向“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百姓”、“具有与民同乐的情怀”得2分。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兮辞
1、弄懂并积累 “来、胡、奚、谏、是、引、审、策、矫、景、盘桓、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 等字词的意义。
3、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 ,号 ,世称 。东晋末期南朝刘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被誉为“田园诗派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
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隐逸诗人之宗”
我不愿意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去对上级卑躬屈膝, 去恭恭敬敬地事奉那些贪官们。
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不趋炎附势
写作背景




助词

语气助词

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
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解题
解读题目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
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后稍作停顿。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整体感知
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围绕“归去”抒写了归田之因、归田之乐和归田之悟,更深刻地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译文:我家境贫困,耕田植桑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
耕:耕田。 植:植桑。 幼稚:指孩童。 盈:满。
瓶:口小腹大的陶器皿,缸。 粟:小米,泛指谷类。
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动词,后一“生”字名词。
资:凭借。 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脱然:轻快的样子。 有怀:有所思念,指想做官。 靡途:没有门路。
读懂序言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译文: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作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会:适逢。 四方:意为到各处去,指江州刺史刘敬宣任命出使的事。
以...为:把...当作。 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以:因为。
见...于:表被动。 风波:指军阀混战。 静:平。 惮:害怕。
役:服役,做官差。 彭泽:今江西省湖口县东。足以为:靠它足够买得起酒。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译文:(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之事虽然急迫,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惆怅感叹,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眷然:依恋的样子。 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何:什么。
则:道理。 质性:本性。 矫厉:造作勉强。 切:迫切。
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尝:曾经。
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怅然:失意。 犹:仍然。
望:期待。 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敛裳:收拾行装。 宵:星夜。 逝:离去。
矫:
1、矫枉过正
2、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2020山东卷左光斗
3、时矫首而遐观
4、白鸥矫翼
5、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
6、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7、官府有法,而民以私行矫之
1矫正,纠正
2假托,诈称
3举起,抬起
4张开
6强壮
5改变
7违背,背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顺遂自己心里的心愿,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寻:不久。 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情:吊丧的心情。 在:像。 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仲秋:农历八月。 事:辞官。 顺:顺遂。
心:心愿。 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思考: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
就会身心都痛苦。
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 ——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品读序言
序言
第1层:
出仕原因:
第2层:
辞官原因
第3层: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
自然
任性
随情
小结序言
家贫子多、生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属引荐
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足以为酒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去吧

为什么

为什么
觉悟,认识到
挽回
补救
或许,大概
是,正确;非,错误
漂流摇荡的样子
船缓缓前进
用,拿
行人
光线微弱
第一段
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让心灵被形体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但在未来的岁月中还可以补救。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回家是正确的而过去做官是错误的。 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和风徐徐吹拂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1.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自责
自悔
自醒
自我宽慰
保洁守志的倔强以及对官场的厌恶
归途的欢快与急切
归去之因
品读文本
2.诗人归家的迫切心理表现在哪里?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
“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比如心中盘算中午可到家,时间快点到中午,也就能早点到家了)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归途中对舟和风很好的感觉,轻飏的“遥遥”之舟,吹衣的“飘飘”之风,感觉真的好极了。
这些,也都可见出他回家时的欢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归家的迫切。
文本解析-第二段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于)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乃:于是,然后。
瞻:看到。
衡宇:通“横”。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
载:语助词。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所的代称。
引:举起、端起。
觞:酒杯。
眄:看。 柯:树。
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
于是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一边高兴一边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在门庭守候。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斟满酒杯。我拿过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庭院中的树木使我很开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傲:形作名,傲世的情怀
审:深知,明白。
容膝: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涉:游玩,游览。
策:名作动,拄着。
扶老:拐杖。
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
矫首:抬起头。矫:举。
遐观:远望。
岫:山峰,峰峦。
景:日光。
翳翳:阴暗的样子。
文本解析-第二段
倚着南窗寄托我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这狭小之地反而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虽然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向远方眺望。云气悠闲自在地从山头飘浮而出,小鸟飞的疲倦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手扶着孤松,徘徊流连,(不忍离去)。
亲情之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②居室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③游园之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到家后诗人享受了有哪些乐趣?
合作·探讨
归去之乐
2.从第2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品味。
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②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
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④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
合作·探讨
“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是作者孤傲而又淡泊的人格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这两句话既表达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②对比。“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
结驷列骑:高车骏马连接成队,形容高贵显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译文: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名句赏析
提示:注意手法和效果
①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于是出谢使者。遂相与逃去,为人灌园。”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把云和鸟人格化,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说明出仕是无心的,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名句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心中真正的意趣
心远
文本解析-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息:停止。
焉求:宾前,求焉 ,追求什么
悦:意动,以....为愉快。
情话:知心话。
乐:意动,以.....为乐
事:耕种之事。 畴:田地。
或:有时。
棹:名作动,划着。
窈窕:幽深的样子。 寻:循着。
涓涓:细水漫流的样子。
善:羡慕。
行休:将要结束。行:将要
回去吧!请让我跟外界断绝交游。他们都跟我的志趣不相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把跟亲戚朋友说说知心话当做喜悦,把弹琴读书当做快乐来消解忧愁; 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可以探寻那幽深曲折的沟壑,也可以走过那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
第三段: 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重申归田之志
与人交往之乐
出游方式
出游所见所感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思考: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与乡邻交往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品读第3段
归去之乐
名句赏析
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
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
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此段写定居后农村生活的乐趣。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游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人生短暂的感叹。
小结
第3段
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文本解析-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于)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寓形:寄托身体。
曷:何,为什么。
委心:随心所欲。 委:随从、顺从。
去留:指生死。
胡为:为胡,宾语前置。为什么。
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
何之:宾语前置,之何。之:到。 何:哪里。
帝乡:仙境。 期:期求。
怀:留恋,爱惜。
植:扶着,倚着。
耘:除草。 耔:培土。
皋:高地。 舒啸:放声长啸。
聊:姑且。
乘化:顺随自然。 化:造化,指自然。
奚疑:宾前,疑奚,犹豫什么。 奚:什么。
算了吧!寄托身体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哪里?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不可期求。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高地我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疑虑什么呢?
品读第4段
1.“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
2.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
怀良辰以孤往 悠游山水
或植杖而耘籽 躬耕田园
登东皋以舒啸 独抒性灵
临清流而赋诗 寄情诗赋
生活追求
精神追求
高洁的志趣
质朴的情怀
3.面对如此惬意的生活,作者发出了什么感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之悟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有他乐天安命的思想,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卒章显志
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复杂心情
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作者消极悲观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陶渊明早年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从字里行间我们也体味到陶渊明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从积极入世的角度:这是一种避世隐遁的消极思想。
但对于个人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在隐逸中自得其乐,甚至从中寻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真义,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总结全文
辞官归田
田园生活
乐天安命
归去来兮辞
(第1段)
(第2,3段)
(第4段)
自责自安
怡然自得
乐天安命
感情线索
叙事线索
邻里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抵家之乐
居室之乐
庭院之乐
探究主旨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表明他对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陶渊明的
“隐”
探讨:
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仕途失意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隐士情怀
厌恶官场,鄙弃功名;回归田园,固穷守节;
崇尚自然,闲适自在;娱情诗酒,娱乐琴书;
知天乐命,不忘思忧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园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总结
当然我们在肯定陶渊明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个性的同时,也不必否认他的人生观中有一种消极的成分。我们当代青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整天想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而应以积极的姿态去拼搏人生。
总结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恨晨光之熹微
实迷途其未远
胡:何,为什么
为:表被动
奚:何,为什么
谏:挽回
熹微:光线微弱
其:大概 表推测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三径就荒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景翳翳以将入
乃:于是, 衡同“横”
载:一边
就:接近
怡:使……愉快
审:深知
策:拄着
日:名做状 在园中 每天
矫:举 遐:远
景:日光 翳翳:阴暗的样子
引:举,拿
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言:助词,焉:什么
悦:情话:知心话
乐:以……为乐
以:把 状语后置句
于:到
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或:有时 棹:用桨划
善:喜好,羡慕
行:将要

Mǐ ①《左传.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 《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④ 风光靡丽
⑤ 靡靡之音
Mí 靡费
倒下
退却
无,没有
美好
颓废
奢侈 浪费

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⑤《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⑥连词
认为
把 用 拿
依据 凭借 按照
由于 因为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一、其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问其深
②第三人称代词 他(们) 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指示代词, 那”“那个”“那些”。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语气副词。
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诘,难道)
吾其还也! (表婉商,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祈使一定)
(3)连词。
①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②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① 看见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拜见《左传.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
③见解 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
④表被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并序)》“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慈父见背
⑥同“现”,出现,显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
⑦表现 《上枢密韩太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收心考试)

①《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
③《史记.项羽本纪》“因击沛公于坐。”
④《史记.项羽本纪》“因留沛公与饮。”
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⑥《过秦论》“因遗策”
⑦《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⑧《归去来兮辞》“因事顺心”
依靠 凭借
依据 按照
趁机
于是 就
经由 通过
沿袭
机会
因为 由于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⑥引壶觞以自酌
⑦控蛮荆而引瓯越
⑧恭疏短引
⑨虞常果引张胜
⑩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见,延请
牵、拉
牵,拉,引申为掉转
率领,带领
退却
举起,拿
连接
小序
牵攀,招供
身子向上起
鼎会众于庭,
引一驿丞,
责以不奉公,
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
膝行请罪。

①《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
③《史记.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④《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⑥《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
⑦《孔雀东南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善良 美好
好 对
亲善 友好
善于 擅长
好好地
喜欢 羡慕
做好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两句“ ,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 《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根据语境默写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 , ?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
8.《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 , 。
9.《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0.《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1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2.《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13.《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4.《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5.《归去来兮辞》中“ , 。 , 。”四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陶渊明
千百年来,无数人都羡慕陶渊明,羡慕他隐逸的生活,达观的生活态度。
我们总是去远方寻找诗意,其实,最诗意的生活,就在我们心里。
你处于身处闹市,心境安宁;当你布衣饭菜时,依然自得;当你岁月流转,依然不改初心时,你就已经生活在远方诗意中了。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