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专题★★《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作品解读
作品简介 (依据教材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作品意义 (依据教材名著导读)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写作特色 (依据教材名著导读)①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②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③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④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内容梗概图
◎教材专题探究
专题一: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说文解字》第一
字书 ①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zhòu)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②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让臣下作了《仓颉篇》《爰(yuán)历篇》《博学篇》这些官定的标准字书。汉初,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③东汉和帝时许慎所作《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秦以前 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变的时代。甲骨文、金文、“古文”和籀文,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①“契”(用刀子刻),甲骨文是“契”的;②“铸”(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金文是“铸”的;③“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④“印”,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
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六书”):象形(本于图画,象物形的大概)、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无形的事类)、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形声(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假借(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秦以后 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书体的演变:
《周易》第二
起源 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
演变 原本只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后逐步变为儒家经典。战国末期,阴阳家、道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受其影响,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种新解释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tuàn)辞和象辞,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地位 《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到了汉代,《周易》上升为“六经”之首。
《尚书》第三
内容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发展历程 ①史官记录的事迹,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称为“书”,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②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③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④汉景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⑤汉哀帝时,刘歆想将《古文尚书》等一些所谓“古文”经典立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⑥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诗经》第四
源头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以手舞脚蹈帮助节奏;乐歌是随着乐器唱,节奏更规律化。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到后来才讲究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形成 有了文字以后,有人将歌谣记录下来,成为最初的诗。记录的人大概是乐工。乐工们搜集本国、别国乐歌,保存着贵族们为特殊事情(祭祖、宴客等)作的诗,臣下为讽谏、颂美等所作的献诗,共三百多篇唱词儿,当时通称“《诗》三百”。战国时,贵族没落,平民抬头,乐工纷纷散走,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三百来篇唱词儿便是后来的《诗经》。
发展历程 ①春秋时通行赋诗,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②孔子时代,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诗序》 “大序”: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小序”:每篇一条,专门以史证诗,多为泛说。郑玄编成了《诗谱》,是“以史证诗”的集大成者。
“三礼”第五
礼治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宗教仪式(教人恭敬)、社会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规矩)等等,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作“礼治主义”。
乐 ①乐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②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③乐声的绵延和融合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是乐本。④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与政治是相通的。⑤乐是贵族社会所专有,与平民无关。
经典 三种“经”:《仪礼》《礼古经》《周礼》。《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繁琐,不全是通乎人情的),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礼古经》已亡佚;《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记”(《礼记》):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 “春秋”之意: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记事的书用此名。
版本: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又称《春秋经》。《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传说是孔子所作不是真的。
特点:是一部信史(纪事真实可信),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纪事按年月日),是第一部通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
“春秋三传” 产生原因:古代史官记事,一为征实,二为劝惩。但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易看出来,需要解说。《左传》《公羊传》《穀(gǔ)梁传》均为儒家经典,均是对《春秋》注释。
内容偏重: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
《公羊传》《穀梁传》:以解经为主,咬文嚼字更利害,不免有空谈。
《左传》:以叙事为主,大体依《春秋》而作,但其中迷信卜筮的内容违背了征实的精神,与儒家宗旨不合。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四书”第七
“四书” 按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别简称《学》《庸》《论》《孟》。
《大学》: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中庸》: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孔子弟子们记的。不但显示孔子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等。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与科举 的关联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朱注的“四书”里。
由来 ①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②最初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③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将四种书贯串起来,编在一起,“四书”的名字也因它而有。
《战国策》第八
“七雄” 秦、楚、燕、韩、魏、赵、齐。
由来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kuǎi)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两派游 说之士 合纵派:六国联合起来抗秦,代表是苏秦(引锥刺股,后佩六国相印)。
连横派:六国联合起来亲秦,代表是张仪(疑璧,后为秦相)。
艺术特色 文辞妙绝。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 作者司马迁:①游历天下,增扩自己的见闻和胸襟。②遵父亲(太史令司马谈)遗命,继承先业,做了太史令。③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次年被处以宫刑。④在狱中发愤著书,两年后出狱,继续写书。⑤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最长于描写。⑥以对文献的用心窃比孔子,重《春秋》,但并不咬文嚼字,只据实录。
体例:十二本纪,记帝王政绩,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 作者班固:①十六岁,入大学,博览群书。治学不专守一家;只重大义,不拘泥在章句上;善作辞赋;为人宽和容众,不以才骄人。②二十八岁,开始改撰父亲(史学家班彪)的《后传》,三年后被人告发私自改作旧史,被逮捕入狱。③三十四岁,做兰台史令,续写前稿。④五十一岁,书稿大致完成。⑤五十八岁,随窦宪出征匈奴,做中护军,大败匈奴后,窦宪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教班固作铭。⑥次年回到京师,做窦宪的秘书,两年后窦宪阴谋弑和帝被杀,班固被逮捕下狱,因年长(六十一岁)苦死狱中。
著作发展: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②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续前稿(大致完成)。③班固死后,《汉书》的稿子由妹妹班昭奉诏整理,她和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微勾连】《史记》《汉书》异同比较
不同点:①《史记》是通史,叙事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是断代史,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②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史记》用的是散行文字;《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宏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受辞赋的影响)。③《史记》“文直而事核”(简省而明确),汉书“文赡而事详”(详细充实)。④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⑤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合体。
相同点:①都是纪传体史书。②所采者博,所择者精。③组织宏大,描写曲达。
诸子第十
社会背景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社会动荡不安,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形势提出了种种的看法、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诸子百家 儒家: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文化、旧制度。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还出了孟子、荀子两位大师。
墨家:平民的代言人,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文化、旧制度。创始者是墨翟。
道家:出于隐士,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杨朱是道家的先锋,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是从杨朱的教义出发,加以扩充的。
名家:出于讼师,一个首领是郑国邓析,另一个首领是梁相惠施。
法家:不托古而变古,出于“法术之士”,即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韩非子是集大成者。(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
阴阳家:出于方士,即巫祝术数专家,与儒家相互影响。首领是齐人邹衍。
思想统一 ①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以道家为基调,想要化整为零,集合众长,统一思想。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③汉武帝时候,淮南王刘安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统治地位。
屈原及 其作品 屈原: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人,是忠臣,也是节士。因不忍亲见亡国的惨相,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自沉汨罗江而死。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竞渡、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离骚》:①屈原两次遭放逐,眼见国势日危,自己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满腔委屈无人诉说,只得诉诸笔端,便写成《离骚》。②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③又用了许多神话、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对怀王的忠诚,对贤人君子的向往,对群小的深恶痛疾。
《九章》:①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合在一起,取了“九章”的名字。②有些是初次被放时所作,有些是二次被放时所作。③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九章》里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
辞赋第十一
辞赋的 诞生与 发展 屈原诸作奠定体制: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
后人的模仿:①宋玉作《九辩》,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也加上一些新思想。②景差作《大招》,模拟《招魂》。③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④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称为《楚辞》一书。
“辞”“赋”的合一:①汉人又称《离骚》等为“赋”,“辞”大概是后来的名字,专指屈、宋一类作品;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名字以前,本就包括“辞”。所以浑言称“赋”“辞赋”,分言称“辞”和“赋”。②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贾谊将荀赋和屈辞合一,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
辞赋的发展:辞赋的散文化→辞赋的“类书”化(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左思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于后世的类书)→“俳(pái)体”的赋(趋向排偶化)→“文体”的赋(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律赋”(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
诗第十二
两汉时期 汉乐府:①声调采取的是新调子,内容以叙事为主。②代表作有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沈约《宋书·乐志》。
五言诗:①当时成就最高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②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刘桢、阮籍(魏代,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晋代 游仙诗:借古人及神仙抒怀,郭璞是创始人。
玄言诗:孙绰、许询是领袖,其诗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千篇一律。
田园诗:代表人物陶渊明,他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他作诗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
山水诗:代表人物谢灵运,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作诗喜用排偶典故,诗中常有隐遁的人生哲理。
南北朝 ①“声律说”盛行,诗文力求谐调,侧重技巧。②出现了专咏艳情的“宫体”诗,诗的境界更狭窄,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③七言乐歌渐渐发展,代表作有鲍照的《行路难》十八首,影响了唐代的李白、杜甫。
唐代 近体诗: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李白的绝句代表着新制,是近体诗的标准。
杜甫(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①他以民生、社会、国家问题为题材,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引证经史百家,将诗历史化、散文化,使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②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③他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韩愈跟着他进一步将诗散文化,元稹、白居易继承他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新创七言叙事诗(“长庆体”)、社会问题诗。
晚唐诗派:①绮丽一派——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重回艳情一路,用典精巧,对偶整切;杜牧的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②僻涩一派——代表人物有张籍、贾岛,他们的诗重苦吟,题材新奇,思深语精,但写景琐屑,写情偏僻。③粗豪一派——出于元白,作诗如说话,又时时夹用俗语。(绮丽一派只影响宋初的诗,僻涩、粗豪两派却影响了宋一代的诗)
宋代 苏轼:①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②他将禅理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③他的诗气象宏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但不免“掉书袋”(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黄庭坚:①他作诗着重锻炼,着重句律,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②他开了江西诗派。
南宋三大诗家:①杨万里——写景最工,也写人的情意,作诗只是自然流出。②范成大——自然诗人,清新中兼有拗峭。③陆游——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文第十三
起源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发展历程 春秋 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
发展历程 战国 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
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第一部私家著作《论语》。自从有了私家著作,学术日渐平民化。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后世大体采用,文言渐渐分离。
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写人。
发展历程 汉朝 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
魏晋 南北朝 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文”是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
唐朝 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但和者尚少。韩愈继往开来,以变古为复古,后文体大变,这是新体的“古文”,宋代又称为“散文”。
发展历程 宋朝 宋代出现了“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渐渐发展,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是体制上的一个大进步。
明清 以后 明清八股文盛行,清代中叶,桐城派名声大振。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谓登峰造极。但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这种“新文体”不够用。胡适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开始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专题二:读经典的意义
1.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2.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4.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1.请完成名著《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推荐卡。
选读目的 开展以汉字文化为 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绘制一张中国古代 诗歌发展脉络图 了解虞、夏、商、周 四代的历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读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①________ ②_____ ______ ④____________
诗第十二
《尚书》
第三
收集关于苏秦、张仪
的故事
《战国策》
第八
2.语文老师在班级组织阅读《经典常谈》,下面是小组阅读成果分享现场,请你完成填空。
小广同学:我阅读了《〈诗经〉第四》,知道了诗的源头是①____。
小西同学:我重点阅读了《辞赋第十一》,知道了《楚辞》中的各篇都是②____放逐时所作的。
语文老师:作者③______写这部书,就是希望我们“把它当成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歌谣
屈原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