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1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5 14:29:4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yāng]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yàn】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转型。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西周
东周
公元前
476年
战国
春秋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jiao)订
《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水利变
制度变
形势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秦完成统一
军事
政治
经济
一.形势变-战国七雄
1、形成 起止时间
国家
战国初年重要事件
三大战役
齐、楚、燕、韩、赵、魏、秦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个人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记好战国七雄的知识点。
(阅读课本33页第1自然段)5分钟
一、战国七雄——大国形势之变
要求:记住战国七雄及其地理位置!!!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面对争霸之势,身为有为君主,各国应该怎么办?
战国中期以后,魏、齐、赵先后崛起又衰落,最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势崛起。
二.制度变-商鞅变法
背景(原因)
时间
主持者
支持者
内容
性质
影响
个人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梳理商鞅变法的知识点。(阅读课本35页 时间5分钟)
二、商鞅变法——大国求强之变
1、背景(原因)及目的
经济:
政治:
军事: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目的)
2.人物、时间、阶级:
时间和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各诸侯国变法
魏国的李悝变法
楚国的吴起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
赵国的胡服骑射
韩国申不害改革
齐国的邹忌改革
燕国乐毅改革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
3.变法内容及其作用
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内容及作用(5分钟)
措施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有利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军队战斗力增强
削弱守旧势力
国 富
兵强
为田开阡陌(qiān mò) 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废井田开阡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井田
符合
符合地主阶级利益
最能体现变法性质: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战国
商鞅
战国
4、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阅读课本35页)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时间5分钟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经济变-都江堰
三、都江堰——农田水利之变
时间
地点
人物
构成
功能
影响
鱼嘴: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宝瓶口:灌溉农田
个人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梳理都江堰的知识点。(阅读课本36页)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东晋 常璩《华阳国志》
战国后期 公元前256年
秦国蜀郡,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蜀郡太守李冰(李太守)
渠首和灌溉网,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防洪、灌溉、水运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利变
制度变
形势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秦完成统一
军事
政治
经济




随堂训练
1.“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C
B
随堂训练
3.“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4.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