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
1.“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材料表明( )
A.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
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下列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是( )
A.长江流域 B.山东 C.福建 D.两广和云南
3.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以身殉国的资料归纳在一起,他们确立的研究主题是( )
A.抗击侵略 B.对外交往 C.民族关系 D.科技创新
4.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省流落他乡,受尽屈辱,你知道下列哪个国家曾长期割占台湾(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5.“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尽毁于日本”是指( )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日本夺取制海权
C.旅顺惨案 D.黄海大战
6.张华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7.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约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投资约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造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清朝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中国民族资本举步维艰
C.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是民族矛盾 D.中国完全成为外国侵者的市场
8.(2022八上·赣县区月考)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促进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9.《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其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推动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D.促进读书人热衷于研究学问
10.下表反映了19世纪西方列强侵山东地区的部分信息。这个表格直观反映了近代列强对山东地区的侵(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烟台
19世纪末列强强租租借地(军港或商港) 威海卫、青岛
A.由沿海深入到内陆腹地
B.由经济侵略为主到强化政治控制
C.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D.由英国独占到德国独占
11.(2022·深圳模拟)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进行了20年。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
A. B.
C. D.
12.若建立“甲午风云”网站,下列人物中哪个可以填入“甲午风云英雄排行榜”一栏中(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宗棠
13.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一场战争,成为两个国家的分水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1)材料一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内容中哪一条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哪一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材料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
(4)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为实现材料四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14.简答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所有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一中哪一条款直接满足了英国开辟海外市场的目的?材料二中哪一项内容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
(3)材料一、二中的两个条约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牺牲者被献于永不知饱的神明之前。”
——摘编自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三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
材料四
材料五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陈天华《猛回头》
(1)概括材料中“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两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请写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请写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材料反映了哪场战争?对比两幅图片,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4)图一、图二是近代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它们分别与哪一条约有关?请分别写出条约产生的历史影响各一例。
(5)结合图三历史史实,请写出列强瓜分中国的侵方式。为此美国提出了哪一政策?
(6)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产生的危害?请写出这一条约的影响一例。
(7)围绕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此次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C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排除A;
土地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排除B;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的近代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掀起了瓜分中的狂潮,在这一时期,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到一战后,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德国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的是山东,B符合题意;
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排除A;
福建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排除C;
两广和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世纪末,德国在中国“势力范围”的是山东。
3.【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指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1561年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指林则徐在1839年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以身殉国”是指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抗击日本侵略者,壮烈牺牲。他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抗击侵略,某历史学习小组“确立的研究主题”是抗击侵略,故选A项;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台湾从此与大陆分离了半个世纪,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收回了台湾。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台湾问题为背景,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夺得黄海制海权,1895年,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A符合题意;
日本夺取制海权,发生在黄海海战之后,排除B;
旅顺惨案与北洋舰队无关,排除C;
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退往威海卫,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威海卫战役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火烧圆明园;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反映的事件是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反映的事件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反映的事件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反映的事件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题干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可以看出,外国资本的迅速增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这使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B符合题意;ACD三项并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外国资本的发展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所说“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者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是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开始,故B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惨败对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与题意无关,排除A;
“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题意无关,排除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由“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其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战败推动了读书人关心国事和反思,开始研究八股八韵之外的其他学问。反映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推动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A符合题意;BCD都与材料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由“通商口岸”到“强租租借地(军港或商港)”可以看出,近代列强对山东地区的侵略的变化是由经济侵略为主到强化政治控制。B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由沿海深入到内陆腹地,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由英国独占到德国独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住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在弹尽的关头,他下令朝日舰撞去,最后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邓世昌。D项图片人物是邓世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中的时间即1894年,拿它来识记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的人物,然后来分析识记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备选项人物回答。
12.【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的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故邓世昌可以填入“甲午风云英雄排行榜”一栏中。B符合题意;
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排除A;
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排除C;
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熟记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史实,教育学生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3.【答案】(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知是《马关条约》;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进行资本输出,故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可知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根据材料二“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可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关于中国战败原因,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三“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得出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关于影响,可从《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方面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2)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相似之处: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可知,出自《南京条约》。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可知,出自《马关条约》。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市场,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企图。材料二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该条款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的输出转为资本的输出。《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3)依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和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得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的条款。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2)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相似之处: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侵华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答案】(1)危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措施:虎门销烟
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的坚强意志。
(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等。
(4)图一:《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马关条约》 影响:使外国侵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6)《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点即可)
(7)列强侵华(战争)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概括材料中“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是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比两幅图片,从中获得的感悟是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是近代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它们分别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有关。图一《南京条约》影响是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马关条约》影响是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结合图三历史史实可知,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方式有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为此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6)根据材料“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产生的危害。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 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围绕上述材料,概括可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列强侵华(战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故答案为:
(1)危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措施:虎门销烟。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性质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等。
(4)图一:《南京条约》影响: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马关条约》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6)《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点即可)
(7)线索:列强侵华(战争)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以及影响、《辛丑条约》以及危害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
1.“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材料表明( )
A.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此次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C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排除A;
土地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排除B;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的近代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下列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是( )
A.长江流域 B.山东 C.福建 D.两广和云南
【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掀起了瓜分中的狂潮,在这一时期,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到一战后,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德国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的是山东,B符合题意;
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排除A;
福建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排除C;
两广和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世纪末,德国在中国“势力范围”的是山东。
3.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以身殉国的资料归纳在一起,他们确立的研究主题是( )
A.抗击侵略 B.对外交往 C.民族关系 D.科技创新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指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1561年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指林则徐在1839年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以身殉国”是指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抗击日本侵略者,壮烈牺牲。他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抗击侵略,某历史学习小组“确立的研究主题”是抗击侵略,故选A项;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省流落他乡,受尽屈辱,你知道下列哪个国家曾长期割占台湾(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台湾从此与大陆分离了半个世纪,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收回了台湾。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台湾问题为背景,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尽毁于日本”是指( )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日本夺取制海权
C.旅顺惨案 D.黄海大战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夺得黄海制海权,1895年,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A符合题意;
日本夺取制海权,发生在黄海海战之后,排除B;
旅顺惨案与北洋舰队无关,排除C;
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退往威海卫,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威海卫战役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6.张华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火烧圆明园;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反映的事件是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反映的事件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反映的事件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反映的事件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题干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7.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约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投资约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造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清朝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中国民族资本举步维艰
C.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是民族矛盾 D.中国完全成为外国侵者的市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可以看出,外国资本的迅速增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这使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B符合题意;ACD三项并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外国资本的发展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2022八上·赣县区月考)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促进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所说“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者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是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开始,故B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惨败对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与题意无关,排除A;
“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题意无关,排除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其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推动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D.促进读书人热衷于研究学问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由“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其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战败推动了读书人关心国事和反思,开始研究八股八韵之外的其他学问。反映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推动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A符合题意;BCD都与材料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0.下表反映了19世纪西方列强侵山东地区的部分信息。这个表格直观反映了近代列强对山东地区的侵(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烟台
19世纪末列强强租租借地(军港或商港) 威海卫、青岛
A.由沿海深入到内陆腹地
B.由经济侵略为主到强化政治控制
C.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D.由英国独占到德国独占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由“通商口岸”到“强租租借地(军港或商港)”可以看出,近代列强对山东地区的侵略的变化是由经济侵略为主到强化政治控制。B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由沿海深入到内陆腹地,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由英国独占到德国独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2022·深圳模拟)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进行了20年。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住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在弹尽的关头,他下令朝日舰撞去,最后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邓世昌。D项图片人物是邓世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中的时间即1894年,拿它来识记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的人物,然后来分析识记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备选项人物回答。
12.若建立“甲午风云”网站,下列人物中哪个可以填入“甲午风云英雄排行榜”一栏中(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宗棠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的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故邓世昌可以填入“甲午风云英雄排行榜”一栏中。B符合题意;
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排除A;
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排除C;
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熟记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史实,教育学生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3.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一场战争,成为两个国家的分水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1)材料一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内容中哪一条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哪一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材料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
(4)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为实现材料四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答案】(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知是《马关条约》;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进行资本输出,故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可知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根据材料二“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可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关于中国战败原因,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三“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得出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关于影响,可从《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方面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简答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所有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一中哪一条款直接满足了英国开辟海外市场的目的?材料二中哪一项内容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
(3)材料一、二中的两个条约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2)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相似之处: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可知,出自《南京条约》。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可知,出自《马关条约》。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市场,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企图。材料二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该条款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的输出转为资本的输出。《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3)依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和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得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的条款。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2)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相似之处: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侵华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牺牲者被献于永不知饱的神明之前。”
——摘编自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三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
材料四
材料五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陈天华《猛回头》
(1)概括材料中“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两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请写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请写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材料反映了哪场战争?对比两幅图片,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4)图一、图二是近代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它们分别与哪一条约有关?请分别写出条约产生的历史影响各一例。
(5)结合图三历史史实,请写出列强瓜分中国的侵方式。为此美国提出了哪一政策?
(6)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产生的危害?请写出这一条约的影响一例。
(7)围绕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答案】(1)危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措施:虎门销烟
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的坚强意志。
(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等。
(4)图一:《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马关条约》 影响:使外国侵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6)《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点即可)
(7)列强侵华(战争)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概括材料中“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是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比两幅图片,从中获得的感悟是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是近代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它们分别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有关。图一《南京条约》影响是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马关条约》影响是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结合图三历史史实可知,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方式有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为此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6)根据材料“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产生的危害。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 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围绕上述材料,概括可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列强侵华(战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故答案为:
(1)危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措施:虎门销烟。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性质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等。
(4)图一:《南京条约》影响: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马关条约》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6)《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点即可)
(7)线索:列强侵华(战争)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以及影响、《辛丑条约》以及危害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