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1)

文档属性

名称 唐山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6 16:53:08

文档简介

唐山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后汉书 东夷列传》记述了汉朝与东夷的关系:“王莽篡位,貂人寇边。建武之初,复来朝贡。时辽东太守祭彤威善北方,声行海表,于是满、貂、倭、韩万里朝献……逮永初多难,始入寇钞;桓、灵失政,渐滋曼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  )
A.加强了对东夷的控制
B.与东夷的关系随政局起伏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与东夷的交流日益密切
2.(3分)北宋时期,交子上除了有主要图案外,还有多个小圆形或方形印章,分别代表发行机构、年号、面值、编号等信息。这些印章都是由专门负责管理交子事务的机构使用专用油墨盖章,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新款式。交子制作中的这些精心设计主要意图是(  )
A.扩大纸币的适用范围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C.提高纸币的防伪功能 D.保障纸币的美观耐用
3.(3分)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让各处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给农民提供贷款,但“州县以多散为功,有钱者不愿借而勒借,患无钱者不易偿,因而不许借”。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B.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
C.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D.忽视了农村基本现实
4.(3分)明朝统治者将六科设置成独属于皇帝的一级监察机构,不仅在地位上与都察院平级,而且两方互不统属,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政府机构。六科给事中直接奏闻皇帝,不受其他系统的干扰。这表明明代的给事中(  )
A.演变成为特务机构 B.扩大了地方司法权限
C.具有独立的监察权 D.提高了官僚队伍素质
5.(3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对经济和社会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在保障工农大众利益的同时,注重普遍平等、协调平衡,也合理地维护地主、富农、士绅、资本家和其他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据此可知,“三三制”的实行(  )
A.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巩固发展了抗日力量
C.扩大了国民革命社会基础
D.实现了均富平等理想
6.(3分)1945年,铨叙部部长贾景德指出,高等考试举行的次数和录取人数逐渐增多,“各机关员额有限,叙补不易,分发遂感困难”“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
A.公务员录取筛选严格
B.公务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
C.公务员制度没有成效
D.公务员考试缺乏法律保护
7.(3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疏通民族关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C.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8.(3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各种力量经历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深刻调整,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中国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据此可知,三个世界理论(  )
A.是统一战线的国际化运用
B.打破了旧的国际政治秩序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9.(3分)西塞罗在谈及希典民主政治时认为: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西塞罗意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缺乏合理程序
B.直接民主制易导致权力滥用
C.代议制可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D.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高涨
10.(3分)《十二铜表法》起初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履行法律手续必须遵循严格、公开的仪式,念诵既定的法律套语,完成特定的复杂动作,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这反映了,早期罗马法(  )
A.尊重公民意愿 B.充满原始色彩
C.具有理性精神 D.注重形式主义
11.(3分)“蛮族大入侵之后,西罗马帝国崩溃了,它的一切艺术、思想、道德和制度也都随之瓦解,只有基督教会没有遭受到厄难,它用神圣的基督信仰制服了桀骜不驯的北方蛮族。”这体现出,基督教(  )
A.具有教化功能 B.凌驾于国王之上
C.奠定西欧文化 D.文明具有多样性
12.(3分)1311年,英王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贵族立法团”制定法令,其中第四条规定“国王应该靠自己过活”,即国王应该像其他封建主那样依靠自己的习惯收入,维持王室的生活和国家正常的行政开支,只有在战争时期才能向全国臣民征税。这一规定表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C.王室影响力仍然较大 D.国王权力受到压缩
13.(3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隐含了近代主权国家的理念
C.实质是维护欧洲封建体系
D.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14.(3分)它是以外汇、资本及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它的建立结束了国际金本位崩溃后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使得西方世界出现了长达20多年的长久繁荣。它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15.(3分)下面是关于欧洲“福利国家”的一组漫画。它反映了(  )
A.福利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
B.国家宏观调控日益加强
C.福利国家存在着一定弊端
D.高福利下民众素质下降
16.(3分)20世纪以来,美国文官一方面高效且廉洁地服务于政府;另一方面,文官又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他们不再是19世纪改革家所构想的一个单纯执行者的次要角色,而是“政府权力的核心”。材料表明,美国的文官体系(  )
A.背离了中立原则 B.日趋完善
C.改变了选拔标准 D.权力膨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北部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经常有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或业已归附的少数民族的叛乱。西汉王朝先后发动军事攻击,驱逐匈奴,逐渐将辖区延伸到阴山及河西走廊一带。唐建国以后,相继出动大军,先后灭掉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收复了北部边疆。汉唐王朝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在北部边疆设置州(郡)、县,进行有效行政管辖。同时虑及到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言语不通,风俗习惯不同,在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属国、羁縻府州等。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治理举措,北部边疆多民族居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杨丽《汉唐时期国家对北部边疆政治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意义。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陷入严重困境。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唐政府开始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纳税人不分主户与客户,只要有当地资产,即为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课税不以年龄而异,而是根据贫富,拥有资产多的人多缴税,反之,则少缴税。在纳税时间上,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分别在六月和十一月征收完毕。纳税方式也由实物赋税向货币赋税逐渐过渡……亚当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列举了税收的四项原则,其中包括平等原则、确实原则(应当缴纳的税收必须明确地规定,不得随意变更。具体地说,就是纳税时间、地点、手续、数额等都要事先规定清楚)、便利原则。而两税法在某些程度上与这些原则不谋而合。
——摘编自沈路露《两税法研究》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下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总数为基数征收丁银,此后新增的人丁一律免征丁银。雍正即位之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彻底取消了人头税,结束了按人丁和地亩征税的双重标准,使赋役制度一元化。
——摘编自胡文骏《清代摊丁入亩的影响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如何与亚当 斯密的四项税收原则“不谋而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税制改革的意义。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变进程表明,乡里两级行政架构、以宗法组织为依托、邻里监督设计、互助互济机制是乡村治理的共性形态,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题:古代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一王朝大都地域辽阔,但因交通相对落后,难以实现将皇权延伸到乡村的每个角落秦汉时期,县下设置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唐朝以百产为里,五里为乡,宋代王安石推行保甲制,明朝推行里甲制,清朝推行保甲制,人们在组织系统的严控下很难自由流动,同时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保障了帝国的赋役,另一方面,皇权借助乡约、宗族等形式,向基层社会渗透,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使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干预,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之,我国古代基层治理整体上呈现政府管控不断加强、不断向基层深入的态势。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得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联邦政府的义务和权利是简单而又容易界定的,因为联邦的结成就是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大需要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结果,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
——摘编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时有人作了一首八行押韵诗,归纳了这一政治制度的正确功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诀,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后汉书 东夷列传》记述了汉朝与东夷的关系:“王莽篡位,貂人寇边。建武之初,复来朝贡。时辽东太守祭彤威善北方,声行海表,于是满、貂、倭、韩万里朝献……逮永初多难,始入寇钞;桓、灵失政,渐滋曼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  )
A.加强了对东夷的控制
B.与东夷的关系随政局起伏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与东夷的交流日益密切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王莽篡位,貂人寇边。建武之初,复来朝贡。时辽东太守祭彤威善北方,声行海表,于是满、貂、倭、韩万里朝献……逮永初多难,始入寇钞;桓、灵失政,渐滋曼焉”。
【解答】A.与材料“桓、灵失政,渐滋曼焉”不相符,排除;
B.根据“王莽篡位,貂人寇边。建武之初,复来朝贡。时辽东太守祭彤威善北方,声行海表,于是满、貂、倭、韩万里朝献……逮永初多难,始入寇钞;桓、灵失政,渐滋曼焉”分析可知,汉代政局动荡时与东夷关系渐远,而汉代强盛时则与东夷关系亲近,这体现了汉代与东夷的关系随政局起伏,正确;
C.材料无关汉代的民族政策,排除;
D.与材料“桓、灵失政,渐滋曼焉”不相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3分)北宋时期,交子上除了有主要图案外,还有多个小圆形或方形印章,分别代表发行机构、年号、面值、编号等信息。这些印章都是由专门负责管理交子事务的机构使用专用油墨盖章,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新款式。交子制作中的这些精心设计主要意图是(  )
A.扩大纸币的适用范围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C.提高纸币的防伪功能 D.保障纸币的美观耐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在交子上盖上多个印章,标注相关信息,并隔一段时间更换款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交子的防伪功能,C项正确;
交子制作中的这些精心设计主要意图是提高纸币的防伪功能,材料中的做法并不会扩大纸币的适用范围,排除A项;
交子的出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其精心设计与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保障纸币美观耐用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3分)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让各处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给农民提供贷款,但“州县以多散为功,有钱者不愿借而勒借,患无钱者不易偿,因而不许借”。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B.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
C.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D.忽视了农村基本现实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青苗法本意是为无钱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但在执行过程中,各州县将其作为一个行政指标,强行将钱贷给不需要的人,而需要贷款的人因怕他们还不起而拒绝贷款,背离了变法的初衷,即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A项正确;
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没涉及触动大贵族利益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排除C项;
青苗法是对农村现实的应对,只是执行不当,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3分)明朝统治者将六科设置成独属于皇帝的一级监察机构,不仅在地位上与都察院平级,而且两方互不统属,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政府机构。六科给事中直接奏闻皇帝,不受其他系统的干扰。这表明明代的给事中(  )
A.演变成为特务机构 B.扩大了地方司法权限
C.具有独立的监察权 D.提高了官僚队伍素质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本题材料“将六科设置成独属于皇帝的一级监察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六科给事中独属于皇帝,直接奏闻皇帝,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政府机构,不受其他系统干扰,可见其独立性很强,C项正确;
给事中职责在于监察弹劾,与特务机构不同,排除A项;
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官职,不属于司法体系,排除B项;
给事中的设置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但不一定能提高官员的素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3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对经济和社会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在保障工农大众利益的同时,注重普遍平等、协调平衡,也合理地维护地主、富农、士绅、资本家和其他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据此可知,“三三制”的实行(  )
A.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巩固发展了抗日力量
C.扩大了国民革命社会基础
D.实现了均富平等理想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三三制”综合考虑了社会各个阶层,注重平衡各阶层之间的利益,既保障了广大工农的利益,也照顾到了地主、士绅、资本家等人,最大范围地吸收发展抗日力量,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在1949年提出,排除A项;
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与C项国民革命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D项说法夸大了“三三制”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3分)1945年,铨叙部部长贾景德指出,高等考试举行的次数和录取人数逐渐增多,“各机关员额有限,叙补不易,分发遂感困难”“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
A.公务员录取筛选严格
B.公务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
C.公务员制度没有成效
D.公务员考试缺乏法律保护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高等考试录取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机关名额有限,很多通过考试的人不能得到任用职位,可见当时公务员考试与任用存在脱节,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筛选严格,排除A项;
材料只是代表当时公务员考试与任用存在脱节现象,不能据此认定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没有成效,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缺乏法律保护,且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3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疏通民族关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C.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权益,促进当地的发展,这有利于增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D项正确;
材料涉及地方制度,而不是基层自治制度,排除A项;
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排除B项;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是高度自治,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3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各种力量经历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深刻调整,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中国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据此可知,三个世界理论(  )
A.是统一战线的国际化运用
B.打破了旧的国际政治秩序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把握各种矛盾的内在关系,巧妙地将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国际舞台,拓宽了中国外交的思维和渠道,A项正确;
三个世界理论只是对世界的一种划分,不会对国际秩序产生冲击,也不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排除B,D两项;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排除C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3分)西塞罗在谈及希典民主政治时认为: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西塞罗意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缺乏合理程序
B.直接民主制易导致权力滥用
C.代议制可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D.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高涨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等信息可知,西塞罗认为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出现多数人的暴政,B项正确;
材料强调直接民主制的弊端而非雅典民主政治的程序,排除A项;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排除C项;
直接民主并不能说明公民参政积极性高涨,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3分)《十二铜表法》起初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履行法律手续必须遵循严格、公开的仪式,念诵既定的法律套语,完成特定的复杂动作,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这反映了,早期罗马法(  )
A.尊重公民意愿 B.充满原始色彩
C.具有理性精神 D.注重形式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履行法律手续较为死板,必须完成相应的仪式和动作,才具有法律效力,可见形式主义比较严重,D项正确;
材料强调早期罗马法注重形式主义,未体现其尊重公民意愿,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早期罗马法注重形式主义,不能说明早期罗马法充满原始色彩,排除B项;
材料强调早期罗马法注重形式主义,这与理性精神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1.(3分)“蛮族大入侵之后,西罗马帝国崩溃了,它的一切艺术、思想、道德和制度也都随之瓦解,只有基督教会没有遭受到厄难,它用神圣的基督信仰制服了桀骜不驯的北方蛮族。”这体现出,基督教(  )
A.具有教化功能 B.凌驾于国王之上
C.奠定西欧文化 D.文明具有多样性
【分析】本题考查基督教的产生及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蛮族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之后,基督教用神圣的基督信仰制服了桀骜不驯的北方蛮族,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教化功能,A项正确;
基督教与国王的关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
西欧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C项夸大了基督教的作用,排除C项;
基督教文明的多样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督教的产生及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2.(3分)1311年,英王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贵族立法团”制定法令,其中第四条规定“国王应该靠自己过活”,即国王应该像其他封建主那样依靠自己的习惯收入,维持王室的生活和国家正常的行政开支,只有在战争时期才能向全国臣民征税。这一规定表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C.王室影响力仍然较大 D.国王权力受到压缩
【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贵族立法团”制定法令要求“国王应该靠自己过活”,不能随意向臣民征税,说明国王的征税权被控制压缩,D项正确;
17世纪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也使得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排除AB;
材料中看不出王室的影响力,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3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隐含了近代主权国家的理念
C.实质是维护欧洲封建体系
D.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彰显了近代主权国家的理念,B项正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通过谈判和法律的方式构建国际秩序,不是维护封建体系,排除C项;
此时欧洲尚未开始国家政治统一进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3分)它是以外汇、资本及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它的建立结束了国际金本位崩溃后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使得西方世界出现了长达20多年的长久繁荣。它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分析】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C项正确;
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漫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于1945年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3分)下面是关于欧洲“福利国家”的一组漫画。它反映了(  )
A.福利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
B.国家宏观调控日益加强
C.福利国家存在着一定弊端
D.高福利下民众素质下降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漫画可知,在实行福利政策之初,大多数人在拉车,保障了贫困人口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坐到了车上,拉车的人变少了,反映出福利制度助长了人们的懒惰行为,福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福利国家的弊端,没有体现其规模扩大,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宏观调控,排除B项;
D项在漫画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3分)20世纪以来,美国文官一方面高效且廉洁地服务于政府;另一方面,文官又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他们不再是19世纪改革家所构想的一个单纯执行者的次要角色,而是“政府权力的核心”。材料表明,美国的文官体系(  )
A.背离了中立原则 B.日趋完善
C.改变了选拔标准 D.权力膨胀
【分析】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特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美国的文官不断介入政治,权力日益扩大,甚至成为“政府权力的核心”,D项正确;
中立原则是指文官在政党之间保持中立,材料只是讲到文官权力膨胀,没有涉及是否保持中立,排除A项;
文官权力的膨胀不是文官体系完善的表现,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文官的选拔标准,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特点,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北部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经常有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或业已归附的少数民族的叛乱。西汉王朝先后发动军事攻击,驱逐匈奴,逐渐将辖区延伸到阴山及河西走廊一带。唐建国以后,相继出动大军,先后灭掉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收复了北部边疆。汉唐王朝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在北部边疆设置州(郡)、县,进行有效行政管辖。同时虑及到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言语不通,风俗习惯不同,在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属国、羁縻府州等。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治理举措,北部边疆多民族居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杨丽《汉唐时期国家对北部边疆政治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汉唐对边疆的治理。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措施;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唐治理北部边疆的意义。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措施:根据材料“先后发动军事攻击,驱逐匈奴”、“相继出动大军,先后灭掉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收复了北部边疆”可分析出武力征服;根据材料“在北部边疆设置州(郡)、县,进行有效行政管辖‘并结合河西四郡的设置可分析出设置州(郡)县;根据材料“在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属国、羁縻府州等”可分析出实行羁縻政策,设置属国、羁縻州府。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结合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可分析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北部边疆多民族居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可分析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故答案为:
(1)措施:武力征服;设置州(郡)县;实行羁縻政策,设置属国、羁縻州府。
(2)意义: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汉唐对边疆的治理,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陷入严重困境。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唐政府开始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纳税人不分主户与客户,只要有当地资产,即为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课税不以年龄而异,而是根据贫富,拥有资产多的人多缴税,反之,则少缴税。在纳税时间上,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分别在六月和十一月征收完毕。纳税方式也由实物赋税向货币赋税逐渐过渡……亚当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列举了税收的四项原则,其中包括平等原则、确实原则(应当缴纳的税收必须明确地规定,不得随意变更。具体地说,就是纳税时间、地点、手续、数额等都要事先规定清楚)、便利原则。而两税法在某些程度上与这些原则不谋而合。
——摘编自沈路露《两税法研究》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下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总数为基数征收丁银,此后新增的人丁一律免征丁银。雍正即位之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彻底取消了人头税,结束了按人丁和地亩征税的双重标准,使赋役制度一元化。
——摘编自胡文骏《清代摊丁入亩的影响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如何与亚当 斯密的四项税收原则“不谋而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税制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两税法的相关知识;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代税制改革的意义。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体现:根据材料“纳税人不分主户与客户,只要有当地资产,即为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可分析出两税法根据贫富差异征税,体现了平等原则;根据材料“在纳税时间上,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可分析出资产和田亩作为缴税依据,夏秋两季定为缴税时间,体现了确实原则;根据材料“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纳税方式也由实物赋税向货币赋税逐渐过渡”可分析出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统一了混乱的税制,用货币地租替代实物地租,简化了赋税的计算过程,体现了便利原则。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它彻底取消了人头税,结束了按人丁和地亩征税的双重标准,使赋役制度一元化”可分析出实现了赋役合并,结束了征税的双重标准,取消了人头税,促进了人口增长;根据材料“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可分析出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动,减轻了民众负担。
故答案为:
(1)体现:两税法根据贫富差异征税,体现了平等原则;资产和田亩作为缴税依据,夏秋两季定为缴税时间,体现了确实原则;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统一了混乱的税制,用货币地租替代实物地租,简化了赋税的计算过程,体现了便利原则。
(2)意义:实现了赋役合并,结束了征税的双重标准;取消了人头税,促进了人口增长;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动;减轻了民众负担。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变进程表明,乡里两级行政架构、以宗法组织为依托、邻里监督设计、互助互济机制是乡村治理的共性形态,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题干要求围绕“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拟定一个论题进行论述,本题论点和地方权力有关,考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关系进行思考,从中国古代政府对基层治理的态度演变趋势进行确定论题。考生所学知识是中央集权在古代呈现加强的趋势,因此本题论题可以拟定为“古代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考生首先要阐述古代早期状况和地理条件信息,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技术限制中央对地方管理比较松弛,现实中中央权力难以严格控制基层,为了更好管理基层,实行行政和宗法血缘相结合的基层之治,考生可以列举周朝的分封制进行证明。考生接下来要论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进步,控制基层的物质条件很技术条件逐渐成熟,统治者通过改革不断强化中央权力,削弱基层权力,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稳定,考生要列举列举王安石变法和清朝的保甲制度等史实作为论点支撑。同时考生也要说明原有宗族血缘治理仍旧存在,但是把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干预,加强了中央集权。最后考生得出结论是古代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故答案为:
论题:古代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一王朝大都地域辽阔,但因交通相对落后,难以实现将皇权延伸到乡村的每个角落秦汉时期,县下设置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唐朝以百产为里,五里为乡,宋代王安石推行保甲制,明朝推行里甲制,清朝推行保甲制,人们在组织系统的严控下很难自由流动,同时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保障了帝国的赋役,另一方面,皇权借助乡约、宗族等形式,向基层社会渗透,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使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干预,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之,我国古代基层治理整体上呈现政府管控不断加强、不断向基层深入的态势。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得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联邦政府的义务和权利是简单而又容易界定的,因为联邦的结成就是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大需要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结果,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
——摘编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时有人作了一首八行押韵诗,归纳了这一政治制度的正确功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诀,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美国的联邦制度。第一问,关系:依据材料一,结合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的职权解答;成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联邦制、国家统一以及启蒙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从原则、党的地位、权力分配等角度分析。
【解答】(1)关系:依据材料“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得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一切大权,负责全国性重大事件,颁布和修订宪法;依据“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结果,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并结合所学可知,州政府负责具体地方事务,制定普通法。成因:依据材料“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得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行联邦的结果;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特点:依据材料“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可以得出民主集中;共产党领导;依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可以得出立法权集中于中央,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章程条例。
故答案为:
(1)关系: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一切大权,负责全国性重大事件,颁布和修订宪法;州政府负责具体地方事务,制定普通法。
成因:实行联邦的结果;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
(2)特点:民主集中;共产党领导;立法权集中于中央,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章程条例。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的联邦制和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30 16:53:58;用户:历史10;邮箱:tsez227@;学号:22348381
第31页 共32页 ◎ 第32页 共3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