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分)传说中“虎啸能生飓风”。如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虎纹在西周的兵器、礼器中广泛存在。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 )
A.礼乐制度下等级森严 B.已经形成了专制王权
C.王权借助于神权力量 D.血缘奠定政治的基础
2.(2分)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米、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3.(2分)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木犊《集簿》有两段关于户口方面的摘录,以下摘录可以用于研究汉朝( )
(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
(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
①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
②地方行政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优抚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分)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5.(2分)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6.(2分)如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
A.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
B.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
7.(2分)宋代颁布的大部分法律制度都是根据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制定的,因此大部分都为敕。到了宋仁宗期间,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编敕所,将宋代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进行统一的编排,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并付诸实施。这反映出宋代( )
A.礼制深刻影响法律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文官政治色彩浓厚 D.法律制度的成熟
8.(2分)明朝官员顾起元认为:“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从明末开始,河南省已有太康、汝阳、正阳、新蔡、信阳等州县,先后实行丁随地派。明朝这一做法( )
A.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导致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
9.(2分)《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在描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时绘制了示意图。“一条鞭法”施行后,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上述变化( )
A.说明中国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B.标志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提升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效率
D.部分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0.(2分)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
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
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
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11.(2分)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12.(2分)如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清朝( )
A.海外贸易促进白银流入中国
B.政治安定保证经济高度繁荣
C.海禁政策导致贸易出现顺差
D.摊丁入亩确立了白银货币化
13.(2分)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14.(2分)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
A.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
B.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表明清朝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15.(2分)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16.(2分)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7.(2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了160倍,维吾尔族人口从220万增长到约1200万,人均寿命从30岁提高到74.7岁。新疆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B.高度自治的治疆政策的推行
C.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D.“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
18.(2分)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19.(2分)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力求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等主张。这反映了当代我国( )
A.打破了美国对我国长期孤立局面
B.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20.(2分)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B.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
C.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
D.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
21.(2分)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
A.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
B.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C.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
D.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
22.(2分)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3.(2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24.(2分)《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要增长70%。……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材料的主旨是( )
A.提高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B.加强国际的合作和团结
C.立法规范食品安全生
D.消除了人类共同的饥饿
25.(2分)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
D.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26.(2分)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27.(2分)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因为这一时期的美英( )
A.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对华外交政策逐渐向好
C.大力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解体
28.(2分)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29.(2分)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这种差别说明( )
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30.(2分)1995年,美国三家银行在因特网上联合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它仅占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州,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的办理各种银行服务。这一现象表明金融发展的趋势是( )
A.金融市场一体化 B.金融全球化
C.金融机构规模化 D.金融电子化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计4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秉持美国优先的原则,开始抬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开始提高关税。这一做法很快波及世界,国际贸易几乎成为一潭死水……在美国的倡导下,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如表整理了近代以来部分时段中国平均关税的变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时间/文件 平均进口关税稅率
1929年前 约4%
1929年(海关进口税则》 约8.5%
1931年(进口税则》 约10%
1934年《进出口税则》 约25%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0年(执行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52.9%
1985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38%
1996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23%
200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15.3%
201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9.8%
2022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7.4%
——摘编自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贸总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进口关税税率,指出两者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并分析各自的变化原因。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初,恭亲王奕 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有意于北京设立外语学校,挑选八旗幼童“俾资学习”。次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
——据焦海燕等《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与诸西学教育》
材料二 1879年京师同文馆注册在读学生共计163人,各科攻读人数如下
科目 英语 法语 俄语 德语 算学 天文学 格致 万国公法 化学 生理学
攻读人数 38 25 15 10 33 6 7 9 12 8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时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作合理解读。
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作解读:教授的是新式教育;经学教育仍然存在;重视语言的学习,创办外文学校,需要外语人才;培养人才从本质上依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但不能真正救中国。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们可以
用“自治指数(SelfGovernanceIndex,SGI)、法治指数”(RuleofLawIndex,RLI)、“德治指数”(RuleofVirtueIndex,RVI)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郁建兴、任杰《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根据材料,从中选择一种社会治理组合模式,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用中国史、世界史论证均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分)传说中“虎啸能生飓风”。如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虎纹在西周的兵器、礼器中广泛存在。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 )
A.礼乐制度下等级森严 B.已经形成了专制王权
C.王权借助于神权力量 D.血缘奠定政治的基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先秦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先秦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题干中的“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可知,王权借助于神权力量来提高自身威望,C项正确;
题干体现的是王权与传说中的虎神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等级森严,排除A项;
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排除B项;
题干未体现血缘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先秦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分)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米、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以及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出地方宗族势力的特点。
B.从材料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行政活动中文书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涉及到政治命令,经济管理,司法管理和军事方面的一些规定。说明当时的行政管理的事情比较多,行政制度是比较系统的。
C.材料信息不能直接看出郡县制的特点。
D.材料中的秦国的书简并不是法律的表现。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对待考古发现的文物的基本分析方法特点。
3.(2分)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木犊《集簿》有两段关于户口方面的摘录,以下摘录可以用于研究汉朝( )
(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
(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
①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
②地方行政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优抚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税收和户籍管理制度,需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税收和户籍管理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官员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恳田等数据上报中央,材料木犊《集簿》有大量详细的户口数据,可用于官员考核,故①的表述正确。汉代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材料中的相关年龄段的人口统计可以用于征税的依据,故③的表述正确;材料中统计了老年人的部分年龄段的数据,可用于政府的优抚政策,故④的表述正确,C项正确;
材料“(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中只是人口的数据,没有涉及相应的地方行政制度,无法用于研究地方行政制度,故②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B项、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税收和户籍管理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分)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以种植粟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政府“财政年度是所谓‘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到“收支结算则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的变化,说明南方的经济影响力上升,传统的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改变,所以C正确;
ABC都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分)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材料表明,唐朝后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带来人口聚集,城镇兴起。政府为加强管理、征税等而设置县级行政机构,故B项正确;
AC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2分)如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
A.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
B.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注意货币与实物征收的数据,结合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中货币征收在逐步增长,而实物征收相对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土地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赋税征收内容,不能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当时社会动荡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分)宋代颁布的大部分法律制度都是根据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制定的,因此大部分都为敕。到了宋仁宗期间,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编敕所,将宋代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进行统一的编排,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并付诸实施。这反映出宋代( )
A.礼制深刻影响法律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文官政治色彩浓厚 D.法律制度的成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宋代颁布的大部分法律制度都是根据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制定的,因此大部分都为敕。到了宋仁宗期间,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编敕所,将宋代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进行统一的编排,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并付诸实施”可知,敕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将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统一编排并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礼制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内容与文官政治无关,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宋代法律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2分)明朝官员顾起元认为:“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从明末开始,河南省已有太康、汝阳、正阳、新蔡、信阳等州县,先后实行丁随地派。明朝这一做法( )
A.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导致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需要考生掌握明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可知,明朝赋税征收的依据越来越倚重于土地,因而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而放松了对人丁的控制,这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民缴税额的轻重,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明代赋税制度的变革,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9.(2分)《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在描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时绘制了示意图。“一条鞭法”施行后,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上述变化( )
A.说明中国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B.标志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提升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效率
D.部分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代的“一条鞭法”。
【解答】从材料“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可以看出,“一条鞭法”的施行提高了县衙地方治理的效率,C项正确;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
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是清代设立军机处,而不是明代,排除B项;
“一条鞭法”是赋税改革,没有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2分)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
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
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
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生可根据材料“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分析。
【解答】给事中原本是负责言谏官,掌侍从规谏,负责规劝皇帝,但是宋代之后逐渐成为监察官员,明代专门钳制六部,这种职能上的转变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推动了中枢权力的异化,A正确;
给事中不负责决策,其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不能保证决策正确,排除B;
材料未涉及监察程序,排除C;
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2分)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洲农作物引进中国,引起中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这说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区域分工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2分)如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清朝( )
A.海外贸易促进白银流入中国
B.政治安定保证经济高度繁荣
C.海禁政策导致贸易出现顺差
D.摊丁入亩确立了白银货币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海外贸易,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朝的海外贸易的作用。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50年之前中国金银比价长期低于欧洲,1750年后中国与欧洲金银比价基本持平。这一时期清朝在海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银价降低,故金银比价提升,A项正确;
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
海禁政策下,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故海禁政策不是贸易顺差的原因,排除C项;
我国早在明朝就实现了白银货币化,并不是通过清朝摊丁入亩这一赋税改革确立的,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海外贸易,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2分)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结合科举制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材料“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体现了康熙、乾隆年间都有关于科举制下八股文的存废争议及实践,但最终都只能恢复八股取士。据“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可知八股取士有深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排除A项;
西学此时在中国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
八股文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分)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
A.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
B.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表明清朝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性,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可知,地方自治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分权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宪政意识发展,故选A项;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没有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中所述“上海绅商”不是军阀,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清末“预备立宪”的本质还是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性,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2分)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整风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关键信息“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实施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1949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依据材料“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知,涉及的是经济建设,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中共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而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故D项正确。
A项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排除。
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整风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分)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掌握。
【解答】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
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了160倍,维吾尔族人口从220万增长到约1200万,人均寿命从30岁提高到74.7岁。新疆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B.高度自治的治疆政策的推行
C.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D.“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地区经济、人口数量、人均寿命都有极大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C项正确;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不是最早确立的,排除A项;
“高度自治”说法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排除B项;
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8.(2分)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考生掌握中国古代村居院落的特点及宗法制的影响。
【解答】“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微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都体现了宗法伦理观念对民居建筑的影响,C项正确;
“自由活泼”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讲究对称”“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9.(2分)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力求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等主张。这反映了当代我国( )
A.打破了美国对我国长期孤立局面
B.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据“上海精神”可知,当代我国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努力,故D项符合题意;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就已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局面,排除A项;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时新中国就已迈人国际舞台,排除B项;
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未体现联合国的相关内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2分)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B.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
C.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
D.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材料“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可知,罗马人的“混合政体”有效协调了各方利益,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适应并推动了古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C项正确;
古罗马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并不是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排除A项;
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近代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性质不同,排除B项;
古罗马的机构设置没有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2分)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
A.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
B.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C.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
D.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
【分析】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生需要结合古代商业发展成就来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没有货币……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可以看出,埃及从物物交换到大量使用货币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C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待货币态度,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铸币技术,排除B项;
D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埃及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2分)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可以看出水稻在北美大范围的种植,这必然是由于北美人需要稻米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可以看出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C符合题干的要求;
ABD选项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2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结合题干“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进行,法德民众深受启蒙民主思想的熏陶,推动了法国和德国民族意识的发展,故C项正确;
德国在1871年才实现统一,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
材料主要体现了思想对民族意识的发展作用,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排除B项;
宗教改革的时间是16世纪晚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4.(2分)《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要增长70%。……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材料的主旨是( )
A.提高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B.加强国际的合作和团结
C.立法规范食品安全生
D.消除了人类共同的饥饿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考生需要正确理解“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的含义。
【解答】根据材料“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可知,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粮食增长,养活世界人口,B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强调加强合作,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食品安全生产,排除C项;
目前还没有消除人类共同的饥饿,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5.(2分)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
D.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及特点。
【解答】依据材料“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对人才的需求较高,D项正确;
垄断资产阶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排除A项;
该做法是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的,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6.(2分)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厂制度的特征和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并且根据材料“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致使资本和劳动的矛盾突出,说明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C项正确;
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厂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2分)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因为这一时期的美英( )
A.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对华外交政策逐渐向好
C.大力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解体
【分析】本题考查了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国经济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79﹣1982结合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特征及英美发展经济的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进入经济滞胀阶段,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西方国家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因此被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故选C;
ABD选项均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国经济发展,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8.(2分)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世界的划分也出现了变化,即由原来的二元世界划分为三元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即认知方式发生变化,D项正确;
A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A项;
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排除B项;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9.(2分)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这种差别说明( )
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贸组织,要求学生结合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原则来进行分析。
【解答】A.发展中国家也大多加入世贸组织,故A错误;
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比重仍然很大,故B错误;
C.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故C错误。
D.世贸组织中美国和欧盟起诉次数占据总量一半之多,说明国际贸易规则对于发达国家十分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世贸组织的发展过程,还要搞清楚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0.(2分)1995年,美国三家银行在因特网上联合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它仅占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州,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的办理各种银行服务。这一现象表明金融发展的趋势是( )
A.金融市场一体化 B.金融全球化
C.金融机构规模化 D.金融电子化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仅占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州,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的办理各种银行服务”可知,网络银行占地小,业务范围广,方便人们网上办理,体现了金融电子化,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一体化,排除A项;
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计4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秉持美国优先的原则,开始抬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开始提高关税。这一做法很快波及世界,国际贸易几乎成为一潭死水……在美国的倡导下,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如表整理了近代以来部分时段中国平均关税的变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时间/文件 平均进口关税稅率
1929年前 约4%
1929年(海关进口税则》 约8.5%
1931年(进口税则》 约10%
1934年《进出口税则》 约25%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0年(执行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52.9%
1985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38%
1996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23%
200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15.3%
201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9.8%
2022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7.4%
——摘编自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贸总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进口关税税率,指出两者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并分析各自的变化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关贸总协定》、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改革开放。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关贸总协定》签订的背景;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措施、改革开放的内容。
【解答】(1)背景:根据“面对经济大萧条……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开始提高关税……国际贸易几乎成为一潭死水”得出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据“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得出二战后恢复国际贸易和发展世界经济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等角度进行补充。
(2)根据表格数据看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进口关税税率逐步升高。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保护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中国部分实现了关税自主等方面分析。根据表格数据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关税税率逐渐降低。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背景: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二战后恢复国际贸易和发展世界经济的需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逐步升高。原因: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保护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中国部分实现了关税自主。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降低。原因: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点评】本题考查《关贸总协定》、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改革开放,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初,恭亲王奕 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有意于北京设立外语学校,挑选八旗幼童“俾资学习”。次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
——据焦海燕等《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与诸西学教育》
材料二 1879年京师同文馆注册在读学生共计163人,各科攻读人数如下
科目 英语 法语 俄语 德语 算学 天文学 格致 万国公法 化学 生理学
攻读人数 38 25 15 10 33 6 7 9 12 8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时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作合理解读。
【分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需要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中的表格信息,可知科目设置了“英语、法语、俄语、天文、化学”等科目,可知创办的学堂教授的是新式教育;根据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信息“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可知经学教育仍然存在;根据材料“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有意于北京设立外语学校,挑选八旗幼童“俾资学习”可知重视语言的学习,创办外文学校,需要外语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培养人才从本质上依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但不能真正救中国。
故答案为:
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作解读:教授的是新式教育;经学教育仍然存在;重视语言的学习,创办外文学校,需要外语人才;培养人才从本质上依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但不能真正救中国。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们可以
用“自治指数(SelfGovernanceIndex,SGI)、法治指数”(RuleofLawIndex,RLI)、“德治指数”(RuleofVirtueIndex,RVI)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郁建兴、任杰《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根据材料,从中选择一种社会治理组合模式,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用中国史、世界史论证均可。)
【分析】本题考查东西方的基层管理,需要结合东西方基层管理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解答】此题系开放式试题。论点:根据材料提到的三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可以任选其一。按照问题要求,可以从中国史或世界史来论证。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史的社会治理模式,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社会治理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第二种是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论证:首先阐述社会治理模式的含义,例如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结合所学,可知自治是在乡里实现的,所以自治与德治相结合模式存在的基础是乡村社会的宗法、宗族观念,以及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然后论述这种模式如何运行的,例如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结合所学,可以从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机构设置与教化的方式来阐述。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基层民众的基层组织,历代政府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如什伍组织、保甲制、里甲制,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在管理方式上,从汉代开始推行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管理社会,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到明清政府通过“圣喻”与乡约结合强制约束民众。最后,通过以上论证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是依托基层自治实现儒家礼仪道德的德治社会。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点:中国古代传统基层治理是自治与德治相结合。
论证:在传统中国,“自治×德治”型治理组合模式是在宗法人情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伴随着“皇权不下县”的是“国法不下乡”。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如隋朝的“大索貌阅”以及明朝的“黄册”,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什伍组织、里甲制、保甲制等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实现有效的基层自治。
在管理方式上,社会治理深受儒家主张的道德礼仪教化民众的思想影响,强调“孝”、“义”。宋明以来,儒学确立统治地位,逐渐向基层渗透,政府通过“圣喻”教化民众,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礼仪道德,民间通过乡约、族规和家训规范民众行为,实现德治。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依托基层管理实现强调儒家礼仪道德的德治社会。
示例二:
论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治理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论证:“法治×德治”型治理组合模式是中国古代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巩固政权,结合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
早期中国,统治者已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发展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被后世所继承,通过“律、令”,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援儒入法,礼法逐渐走向融合,《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明清时期,用律令解释具有道德规范性质的“圣喻”已普遍化,乡约与法律合流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礼法并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引用律令解释圣喻,使乡约具有更加广泛的约束力,与法律合流,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对社会的治理。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方的基层管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30 17:05:36;用户:历史10;邮箱:tsez227@;学号:22348381
第41页 共50页 ◎ 第42页 共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