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基础知识大赛选必一部分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基础知识大赛选必一部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6 17:0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填空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 )制、( )制、( )与( )等几种主要形式。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 ),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公元前(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 ),秦始皇采纳了( )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夏朝建立了( )制,商朝建立了( )制,西周实行( )制与( )制。
约公元前( )年,(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 )制下的( )传统。商王直接控制( )地区,( )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 )和( )的官吏。
西周时期,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 )和( )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 )、( )或者( ),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 ),卿大夫再分封( ),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 )制。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 )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 )的,其中的( )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 )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 )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 )来影响朝政。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春秋时期,随着( )的发展和( )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 )、( )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大盂鼎鼎内有铭文291 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是研究西周( ( )的重要史料。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 )。( )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是行政中枢所在;( )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 )。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 ),最后由皇帝裁断。
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 )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 ),另设( )掌监察。郡下设县或( ),根据( )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 )任命。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 )发挥着重
要作用。秦朝还建立了以( )为中心的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 )和( )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 ),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 )转移到( )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 )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将(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 )机构,门下省是( )的机构,尚书省是( )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 )、尚书令与( )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 ),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 )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1380 年,( )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 )。内阁大学士备( ),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 )。清朝雍正帝设立( ),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 )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 ),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 )和( )。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 )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 )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以( )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 )把全国划分为10 道,后增至15 道,作为( )机构。后来,道变成( )。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 )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 )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 ),主要职责是( ),从而形成( )三级制。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 )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 )多级行政制度。明初废( ),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 )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 ),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 )成了一省长官,又设( )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 )三级行政制度。
第 2 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聚焦
( )和( )分别是古代希腊( )政治和( )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 )到( )的演变。
古希腊( ( )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
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是否应当以( )放逐一位势力足以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如果公民大会认为有这样的人,过 70 天左右再举行(0)正式投票。如果当天投票总数达到 6000,得票最多者会被( )。10 年后,他可以返回;他也可以( )。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8—前6 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城邦的公民( )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 )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 )( )( )( )手中。公民大会由( )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 ),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 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 )政治的代表。虽然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 )权;长老会议员仅30 人,且( );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 )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 )( )( )掌握。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 ),主持( )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由( )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有权( )( )( )( ),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 )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有官职均( ),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 )特征。
公元前( )末,罗马共和国崩溃,( )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在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 )者,又是( )。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 )制和( )制。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 )、( )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法兰克王国的( )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他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 )( )( )的雏形。
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国国王( )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 )( )( )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 )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 )。
13 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 》)。该法案肯定了( )与( ),同时保障( ),并适当照顾( )( )的利益。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 )权力逐渐加强。14 世纪中期,英国进入( )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17 世纪的(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 )( )。 18 世纪,英国逐渐形成( )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 )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 ),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 )权。联邦政府实行( )。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 )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 )。
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 )并不稳固。1870 年,法国建立( )共和国,1875 年通过新宪法。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 )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 )的需要,部分实现了( )和( )的理想,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 )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 )的合法地位。经过19—20 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 )。
第 3 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 月25 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 ),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 )主持党务。1913 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
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 )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 )为国旗,改用阳历,以( )纪年,( )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 ),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 )、( )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 )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 )副署才能生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 )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 )的尝试。
1912 年8 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 )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 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 )”。由于( )和( ),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 )( )。此后,( )名存实亡。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 )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 )以及( ),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 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 )、( )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1928 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 )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但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 )”的初衷。国民党通过的(《》)规定:在训政时期,由( )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 );行政、立法、司法、( )、( )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①;国民党中央( )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可见,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 )。
1931 年11 月7 日至20 日,( )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 )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 )( )( )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 )的尝试。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 )、( )、( )、( )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 个根据地。
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 )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 )”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基本政治制度是( )、( )、( )。
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 ),标志着( )建立起来。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 )。
1957 年以后,由于受( )和( )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 )扩大到县一级,实行( )选举;扩大( )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的权力;等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人民当家作主、( )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1982 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 )特色和( )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 )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 )总章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的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 )、( )、( )、(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 )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 )、( )和( )。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 )、( )”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的使用和( )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战国时期,魏国的( )、楚国的( )、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 )( )( )( )( )( )等。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势力强大的( )一度统一北方,但( )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鲜卑族( )建立北魏政权,于( ) 年重新统一北方。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 )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 )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 ),推行( )、( )等,有效地( ),促进了( )。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 )( )( )( )( )等改革措施,加快了( ),缓和了( ),缩小了( ),为( )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 )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 )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北宋中期,( ),财政困难,( )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宋( )宗庆历年间,大臣( )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1069 年,宋( )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 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他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像波兰那样亡国的命运。
( )年6 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 )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 )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 )、( )、( )、( )、( )等。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 ),但新政并没有( ),很快革命爆发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 )的社会变革。
1956 年,以毛泽东的(《》)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由于缺乏经验,( ),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 )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 )的重要经验。
(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要引以为戒。《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 ),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这个报告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 )。
1978 年( )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 )和( )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和( )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指出( )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 )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形成。两年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 ) 100 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 )和( )现代化;到( )成立100 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 )、打赢( )、实施(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 )、共建( )、设立( )、成功举办(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 )、发展( )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 )( )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公元前134 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 )和( )各一人。六年时间过去了,各地都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人也不举。于是汉武帝让大臣们“议不举者罪”,从此,( )制才得以顺利推行。
西周至春秋的( )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授予官职。
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 )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 )和( ),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 )和( )。常科为( )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 )、( )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 ),如( )、( )、( )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功劳为官和( )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 年,魏王曹丕推行( )制。在各州、郡设置( )、中正,由( )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 )、( )和( )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 )授官。九品中正制将( ),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 ),不看( ),逐渐形成( )的局面。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 )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 )、钱谷入出、( )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 ),上报中央,称为( )。( )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 )的依据。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②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 个( ),每州设( )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 )很大,代表( )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 )后,( )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
南北朝以来,( )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科举以( )为特点,分为( )和( )。( )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 )和( )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 )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隋唐( )为最高监察机构, 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 ),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宋朝承唐制设( ),地方划分( )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 )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 )权。
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 )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 年颁( ),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 )。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 )、( )与( )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 )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 )中命题。乡试每( )年在各省( )举行,考中者称为( )。会试由( )主持,于( )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 )。
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 )和( )。( )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 ),满六年称( ),满九年称( )。考核结果分( )、( )、( )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 )和京官六年一次的(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 )。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 )和( ),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 )、(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 )和六科,合称( ),行使监察权。明朝,( )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 )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 )的原则。
第 6 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制度。
1854 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在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提出了(《》),尖锐批评了当时英国官吏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这份报告奠定了( )的基础。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 )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 )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8 世纪初,为了防止( ),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 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 )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 )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 ),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 ),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 )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年,美国国会通过(《》),建立了文官制度。( )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 )、( )、( )等,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 )制度,规范了( ),实现了( )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 )和( ),促进了( )的提高。但是,这种制度也容易滋生( )和( )。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 );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 )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
第 7 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 )年,清政府设立( ),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 )为( ),府、州、县设立( ),管理地方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 )。
废除( ),设立( )和( )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 )和( )的开展,19 世纪80 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1898 年,清政府加设( ),选拔( );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 ),改试( ),以( )命题。( ) 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 ),各府、州、县学改为( ),并多设( )。( )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 )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 ),陆续设( )部、( )部、( )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 )、( )、( )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4 年初,清政府颁布《 》,统一( ),( )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 )制度。
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后,( )选官、( )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法规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 )思想制定的。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 )制度为主,也就是在( )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孙中山的( )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 )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 )和( )两种方式。1913 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 》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 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 )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 )、( )、( )、( )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 )代替。1929 年,国民政府制定《 》,1933 年颁布《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 )负责,1929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 》,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 )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 )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 )化、( )化、( )化、( )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 )制度建立。 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 )。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 )轨道。
第 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 》,商朝有《 》,周朝有《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 )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
法家认为人性( ),主张( ),代表人物是( )与( )。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 ),而要以( )、( )、( )驾驭臣下;君主( ),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 )。
儒家主张通过( )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 )”,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孟子虽然说 “( )”,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相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的封建国家。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 )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 》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 )。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 )。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 ),并以( )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魏晋时期,( )是最重要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以后( ),儒家知识分子以( )注(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 ),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 )。此后,法律以(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 )。
律在唐初经过多次( )。唐高宗永徽年间,在《 》基础上修订颁布《 》。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 》,即《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 )、( )的封建法典,是( )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 )的典范,732 年,唐朝政府颁行《 》。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 )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 )的经验,强化( )。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 年的《 》,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 》,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 ),曾数次重修《 》,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 )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 》。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理学从北宋( )开始,到南宋( )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 )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 》和《 》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 )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 )。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 )和雍正帝《 》,宣讲时也常常引用《 》。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第 9 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为了缓和( )的矛盾,公元前450 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 》。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下令编纂的《 》,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 )的渊源。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 )”,作为( )审判的依据。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 )法。11 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11 世纪,( )公爵征服英国,建立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 )。12 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 )。13 世纪,英国通过《 》,确立了( )和( )的原则。
在( )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 )法系和( )法系。
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法国在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响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804 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 》,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 )”。其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 )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 》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 )”或“( )”。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强调保障( )。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从理论上看,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 )、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注重( ),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 )和( )。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 )制度和( )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民众中产生( ),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 )参与法律事务。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 )。
西方法律制度为( )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它确认了( )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 )高低。同时,对( )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20 世纪,( )、( )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392 年,( )成为罗马国教。476 年,( )帝国灭亡。在帝国废墟上建立的( )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 )和( )。新教反对( ),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 》理解教义,还提倡( )和( )的态度,鼓励人们( )。但是,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新教还排斥其他教派,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例如,1553 年,西班牙科学家( )在日内瓦被加尔文派判处火刑。
第 10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 世纪50 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 》《 》等法律、法令。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 )、( )、( )、( ),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1982 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 )”,将以往的“( )”改为“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1999 年和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 “( )”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 )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 )立法、( )立法,以( )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国切实贯彻落实( )、( )、( )、( )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 )。2018 年( )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 年5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 )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即“( )”,是20 世纪80 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 )、文明( )、文明( )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1994 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 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06 年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 )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 )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 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商朝的“( )”、周朝的“( )”、汉朝的“( )”、唐朝的“( )”,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
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 )、( ),北方的( ),西北的( )、( ),南方的( )、( )。秦朝设( )、( )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 )、( )、( )等。
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 )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内迁,逐渐汉化。89 年,( )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 )、( )、( )、敦煌四郡,合称“(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西汉设(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东北,西汉设( )。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 )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 )。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 )及( )。
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吐谷浑、( )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589 年,百越首领( )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Qng)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 ),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 )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隋朝加强了与( )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 )。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 )、吐蕃、南诏、( )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 )。南诏的13 个王中有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局面。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 )、( )、( ),西北设( )、( )都护府,北方设( )、( )都护府,东北设( )都护府,南方设( )都护府。都督府都督、( )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 )为帝师,领( )事,代表( )管理( )和( )事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 ),征发赋役。
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 )。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 )”。明朝在东北设( )、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 )、( )、( )等卫;在西南设( )。卫所和( )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 )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 )、( )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设立(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 )平定漠西蒙古( )部叛乱,( )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 )与( )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 )、( );在西南,沿袭( )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 )向中亚、西亚延伸。97 年,( )奉西域都护( )之命出使( ),抵达( )。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①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 )”金印一枚。
隋炀帝命( )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 )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从南海郡②出航到达赤土国③,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 次,每次都有( )、( )随船而来,人数少者近百人,多者有 650 余人,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 )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 )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13 世纪,马可· 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然后由( )经海路回到( ),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 )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 年,中俄订立《 》,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 世纪,英国( )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第 12 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 )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534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 》,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16—19 世 纪,西方国家从( )国家发展为( )国家
对( )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思想的传播,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荷兰人( )在1625 年出版的《 》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 年,交战各方签订了《 》,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 )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 )、( )与( )等原则,开创了( )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 )、各缔约国可以对( )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 )世纪时,外交制度建立起来,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1815 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 )。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 )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但是,国际联盟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 )加入很晚,国联缺乏( )和( )。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 )”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1928 年8 月,美、法等国签订了《 》,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1945 年6 月,50 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 》。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 )制裁的权力,确定了“( )”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第 13 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941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年5 月1 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1949 年,《 》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 》,建立和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1990 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 ),( ),(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 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 )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 )”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3 年10 月31 日, ( )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 )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 )、( )、( )、( )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两个共同”——( ),共同( )。
“五个认同”——对( )的认同,对( )的认同,对( )的认同,对( )的认同,对( )的认同。
第 14 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1949 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 )”“( )”“( )”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 )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 )控制权,不承认( )条约。取消( ),肃清( ),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它首先是由( ),收回对中国主权影响最大的( )权、( )权和( )权。
“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 )一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 )、朝鲜、越南等10 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 )、缅甸、巴基斯坦、( )、( )、瑞士、( )等国建交。1954 年6 月,中国倡导以( )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 )”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到 1956 年,中国又与( )( )、( )、尼泊尔、埃及、叙利亚、( )等国建交,同( )、( )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64 年,中国与( )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自1970 年起,中国先后同( )、奥地利、比利时、希腊、( )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正式建交。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1979 年,(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 年,( )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1997 年12 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 )机制正式建立。
进入21 世纪,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于2000 年正式成立( ),
2003 年加入《 》,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 )、( ),推动( )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 )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按照“( )、( )、( )、( )”理念和“( )”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 )”理念,加强与( )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 )、( )、( )的外交布局。
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 )、( )、( )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 )、( )、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积极推进构建( )、( )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 》生效。中国倡议和推动的“( )”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通过主办( )论坛、( )峰会、( )会议、( )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第 15 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 )。( )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大约在( )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 )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中国历代王朝铸造了大量的铜钱。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铜钱被囤积或销毁重铸器皿,所以铜钱流通量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在这样的背景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 )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自明朝中期起,( )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 )地位, 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是( )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 )。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 )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①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 )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 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 )。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各地纷纷拒用金圆券,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于是,国民政府又发行( ),仍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 )。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为此,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 年12 月1 日在( )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19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 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 )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 )为中心、以( )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1929 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导致( )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1944 年7 月,美国、英国等44 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会议确立了以( )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 )体系。确定35 美元兑换1 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稳定了( ),同时也为美国( )提供了有利条件。
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 )制取代。
第 16 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 )和( )征税,( )税逐渐被废除。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 )、( )和徭役。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 )”,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 )作为田赋。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 )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 )。
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 )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 )、( ),规定不分男女,7— 14 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 钱,秦汉徭役有( )、( )、( )三种。秦朝男子( )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 岁起役。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 ),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 )役,役期一般是( )年。戍卒是指到( )屯戍,役期一般是( )年。
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 )役。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变成( )制,针对 21— 59 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 )”代替,即缴纳一定的( )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 )。不过,受田不足是较普遍的。唐朝中期,( )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780 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 )征收地税,按( )、( )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 )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 )和( ),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 )、( )。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 )”,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 )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明朝后期,随着( )的发展与( )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 ),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 )、( )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一条鞭法是( )。1712 年,( )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 )”。( )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 年的( )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 )。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 )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是伴随( )和国( )而出现的,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直到 ( ) 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 年,国民政府发表“( )”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 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定》。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国务院于1985 年颁布了《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 )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17课、18课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 ),以便( )。
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 间库房,安放30 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 )。
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 ),而户籍是( ),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 )。
公元前375 年, 秦献公“ 为户籍相伍”, 即以( )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的户籍实行(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 )、官吏的( )、商贾的( )等。
汉朝( )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 )。
隋建立后,命州县官( ),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 ),管理更严,户籍( )。
宋朝户籍分( )与( )。主户指( )的税户,客户指( )的佃户。
( )的户口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