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5 16:0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不懂就要问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大家肯定会遇到许多不懂的地方。是选择默默放过,还是勇敢探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他面对不懂的知识,大胆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的经历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与思考。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他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自学要求:
1.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借助拼音小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问题?(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背 诵 例 圈 段 练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bèi

sòng
quān
duàn


dāi
jiè

liàn
ái
chǔ
字词检查
易读错字
发呆
目瞪口呆
dāi
吓 呆
戒备
戒骄戒躁
jiè
戒 尺


表示安静的成语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无声无息
悄然无声
夜深人静
噤若寒蝉
词语积累
精读课文
思考:
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读书方式特别,读起来新鲜。
私塾的上课方式比较单一,以学生背诵为主,而且气氛严肃,大不同于今天形式多样、氛围活跃的课堂。
这种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传统私塾教育方式,即先生领读,学生跟读。这种方式强调记忆和模仿,而不是理解和创新。"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私塾中的学习氛围,学生们跟读的声音此起彼伏,听起来像是合唱或唱歌。这种描述可能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节奏感和集体性。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这两句话意在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说明旧时私塾的教育过于刻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下文孙中山提出问题埋下伏笔。
精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先生的这一反应显示了孙中山背诵功课的准确性得到了认可,先生对他的表现表示满意。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这句话揭示了孙中山对传统教育方式的疑问,他意识到单纯的记忆和背诵并不能帮助他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孙中山读几遍就背会了先生圈画的内容,但是不明白书里的意思。于是,孙中山就大着胆子向先生提问。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孙中山内心开始反思这种学习方法的实用性,他认为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求理解,那么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孙中山的这种行为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求知欲,他敢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思考:现在我们向老师提问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呀,为什么孙中山却要壮着胆子呢?
联系上下文
上文:先生从来不讲
下文:先生十分严厉
③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④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通过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先生的严厉。
先生严厉
戒尺:
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惩罚时所用的木板。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这句话描绘了同学们在孙中山提问时的瞬间反应。他们原本正专注于跟读和背诵,孙中山突然的提问让他们感到意外和震惊。"摇头晃脑"这个动作形象地描述了他们背诵时投入的样子,而"吓呆了"则表现了他们对于孙中山提问的意外和不知所措。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描述了先生的动作,他拿起戒尺并走到孙中山的面前。戒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常被用作维持纪律的工具,有时也会用来体罚学生。这个动作表明先生可能对孙中山的提问感到不满或者认为孙中山的行为违反了课堂纪律。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这句话描述了孙中山不仅口头宣称自己会背,而且还当场展示了自己的记忆能力,将书中的段落完整无误地背诵出来。"一字不漏"这个表述强调了孙中山背诵的精确性,显示了他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为什么和前面不一样?
因为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先生,所以先生破例讲解了书中的内容。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大家其实都像孙中山一样,也想弄懂书中的意思,只是先生不讲,他们也不敢问。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表明先生在讲解书中的内容时,不是简单地概述,而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这可能包括对文本的背景、深层含义、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说明。大家听得很认真":这句话描述了学生们对先生讲解的反应,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先生讲解内容的高度兴趣。"很认真"这个表述强调了学生们在听讲时的专注和投入。
默读第8~9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
⑨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文章中心
孙中山的回答首先是对“学问”二字的解读。他认为学问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和求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应该主动提问。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求知欲的重要性。孙中山认为提问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懂不是羞耻,而是学习的机会。这种态度鼓励人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通过提问来填补知识上的空白。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
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读书刻苦
勤学好问
深入探究
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总结全文,感悟中心
孙中山:生疑问→学意思→得解答
私塾读书:先生读→学生读→死读书
勤学好问
读书求理
不懂就要问
练习
一、用“√”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段(tuàn duàn) 诵(shòng sòng)
挨(āi ái) 厉(lì wàn)
二、把生字按结构分类。
背 诵 例 圈 段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1)左右结构:诵 例 段 糊 涂 挨
(2)上下结构:呆 楚 背_____________
(3)半包围结构:戒 厉_______________
(4)全包围结构:圈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延展
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想一想:孙中山提问的时候害怕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1.自主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2.复习本课的生字。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