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7.1 物质的溶解--科粤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7.1 物质的溶解--科粤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07 22:2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物质的溶解
课题内容 物质的溶解
教学分析 课标解析: 让学生认识溶液的概念;知道溶解的现象;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溶液》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情景驱动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驱动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开展活动,观察溶液溶解的现象,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到有些物质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 学情分析: 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的正确与否。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
学习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达成评价 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等;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重难点 重点: 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难点: 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电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先行组织 提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溶液。
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七章《溶液》。 倾听,看课件,思考 与生活中密切联系,引入新知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溶液的兴趣
任务二: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物质加入水中的探究活动; 教师讲解溶液的知识点,并与溶质、溶剂作区分。 普及常见的有机溶剂及其注意事项。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的实验并作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组织学生探究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的实验,并作总结。 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 根据前面的探究活动理解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联系与区别。 根据前面的知识讲解,理解溶剂实例。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并总结相关知识点。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理解知识点。 学生可以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能量的变化;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通过阅读来分析问题。
任务三: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和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并做总结。 ①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观看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进行二次记忆。 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等;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让学生复习掌握知识。
迁移运用(当堂检测): 思考:1.蔗糖放入水中后,好像“消失”了,为什么? 2.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 把9g食盐投入1g水中,必然会得到10g食盐水溶液吗? 4. 将5mL酒精与5mL水互溶,得到10mL溶液吗?为什么?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1.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化学变化中分子也不能再分 B.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铁锈也起保护作用 D.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乳化,则汽油除油污的原理也是乳化 2.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利用的也是乳化作用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则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一定能够燃烧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和中子 3.下列洗涤原理与汽油除油污原理相同的是(  ) A.洗发水洗头 B.洗洁精洗碗 C.水洗试管内的高锰酸钾 D.肥皂洗衣服 4.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浓硫酸 5.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某种液体,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的倒入试管中,能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复原的一组物质是( ) A.氯化钠和水 B.铁粉和稀硫酸 C.氢氧化钠和水 D.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6.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时,称取2.5g、5.0g、7.5g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均已盛装50mL水),均完全溶解。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B.三个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都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相同条件下,溶解的NaOH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D.相同条件下,溶解的NaOH越多,溶质质量分数越大 7.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 A.菜油 B.食盐 C.味精 D.白糖 8.属于悬浊液的是(  ) A.矿泉水 B.糖水 C.泥水 D.自来水 9.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形成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食盐 C.蔗糖 D.大豆油 10.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 B.用钢刷来擦洗铝制品 C.安装天然气报警器应装在高处 D.使用洗发精来清洗头发上的油脂 11.下列洗涤方式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 A.用炉具清洁剂除去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盐酸除去下水管道里的铁锈 答案:1.B、2.B、3.C、4.A、5. C、6.B、7.A、8.C、9.D、10.B、11.B
反思提升:本节课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结合实验进行探究,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发现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以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未知事物的热情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本节课实验非常重要,是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