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荣成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荣成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0 08:51:18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据着最崇高的地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祖父辛赞,在金为亳州谯县令,父文郁早亡,辛弃疾幼年随祖父生活。其生平大体可分四个时期。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
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山景
思考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断鸿哀鸣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增添江南游子的愁怨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江天 无边无际 空寂苍凉山景 满怀愁恨落日 愁苦悲凉  思考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
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寓情于景
比喻 上片小结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乡思—为国为民—控诉当朝思考—哀叹虚掷年华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用典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思考下片小结下片: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用典 —
为国为民正面反面小 结 1.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作 业:1.阅读辛弃疾的《青玉案》,回答
问题。
2.背诵本词。
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词,分析作者的所抒感情。 青玉案(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词的上半阙写景,寥寥数语,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晚便有声有色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词的下半阙写人,“蛾儿雪柳黄金缕”,这是描绘妇女们佩戴的各种珠宝首饰。美女如云,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接下去作者笔意一转,这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真正兴趣其实并不在这种种热闹景象,他是在到处寻找一个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现了“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借以表白自己政治上愿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全篇采用反衬手法,别具一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犹如春风吹过千树花开,漫天飘飞的焰火似流星一般洒落,又像清亮的雨滴在夜空中闪耀。一个个新颖生动的比喻使元宵夜一派壮观美丽的景象跃然纸上。 “宝马雕车香满路”推出游人:富贵人家的女子们乘着华贵的马车出来观灯,所到之处香飘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从细处着笔,突出了歌舞通宵达旦的喧闹场面,也暗示了作者在彻夜寻人。彩灯连云、鱼飞龙舞,在优美的箫声中,游人如织。 如果说词的上片也不过渲染一片热闹景况,并无异独之处,那么下片始见精彩之笔,带给读者无限想象和回味。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边说边笑,轻盈地从“我”身边掠过,抛下串串银铃般的笑声,飘过阵阵淡淡的清香。然而“我”并未在这衣香鬓影之间多作停留,显然,她们并非“我”意中关切之人,那么,“我”在等待着什么,又在寻找着谁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穿过灯花焰火,拨开拥挤的人群,找呀,寻呀……却依然不见她的影子。忽然,眼前一亮,那“伊人”正在灯火稀疏处悄然而立,一阵喜悦之情涌上心头,一种知音的契合之感令“我”喜不自禁:终于找到她了!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她幽居自处,喧嚣之下静待,众人堆里独处,不入流俗、不同凡响,是作者之所思、所求。而这个孤高离尘的美人形象,正是作者的情趣所在和自我影象,实际上表现了他政治失意后“自怜幽独”的情怀,这恰恰是整首词的不凡之处。 姓名
喻明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荣成市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水龙吟》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水龙吟》是唐诗宋词中较为重要的一篇,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附《青玉案》《贺新郎》作为拓展训练讲授,对于学生诗歌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有意义。
二、学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学生诗歌的积累基础还比较薄弱,故在《唐诗宋词》这本书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课标》的教学思想,必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词的魅力,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进而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同时学生每接触一位诗人词人都要求他们较为全面地把握其生平概况、创作特色、思想内容等,为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掌握鉴赏方法作好铺垫。由于这本书中诗词基本上都是唐宋的名家名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他们的性情。
三、教学目标
目标:1、鉴赏辛弃疾的部分词作,感受辛词的艺术魅力,初步形成对辛词风格特点的一个整体认知,从而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主要在了解背景资料,感知文本内容,落实诵读和拓展诗等几个教学环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使学生不畏惧诗歌的枯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多从多媒体教学中去找诗歌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成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空间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初步把握了辛弃疾的生平概况及创作特色,为他的才气所折服,也对他的身世寄予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这节课将通过具体词作的鉴赏,走进一代爱国词人的内心世界,品味他壮志未酬的个中愁苦。
学生齐读目标,抓出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学习
PPT展示两点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一)赏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诗词的音韵美
先听录音范读,其次由学生自我品读,最后齐读。要求学生听出范读的音韵美、节奏特色,读出感情。
(二)设计问题,鉴赏佳妙
1、从词题引入,整体感悟:同学们,这首词的词题是“登建康赏心亭”,又涉及
到“建康”,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些诗词涉及到“建康”?
《水龙吟》上片赏析
教师预设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上片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2)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3)你对上片中哪些句子感触最深?谈谈理由。
下片赏析(重点引导学生探究)
(1)上片至下片的过渡语:同学们,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了,也就是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了。
(2)结合课下注释,下片用了哪几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4、简单总结。总之,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山写到水,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下片运用三个典故,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那种报国无门的苦闷。
?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学习;首先先听录音范读,其次由学生自我品读,最后齐读。要求学生听出范读的音韵美、节奏特色,读出感情。其次分析文本《水龙吟》这首是否也抒发了这种感情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情感在里面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的身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简单总结
?
学生答: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等。
那么,他们这些诗词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答:都抒发了昔盛今衰和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与忧虑。
那么,《水龙吟》这首是否也抒发了这种感情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情感在里面呢?
放录音,个别点要进行放PPT,《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PPT).ppt
?
?
?
?
?
?
?
电子白板PPT
复习
给学生5—6分钟,在赏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巩固。
学生背诵,可以同桌的形式抽背
?
拓展训练
以《青玉案》为例,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元夕的句子。 (2)“动”“转”“舞”三个动词好在哪里?
学生先进行自我赏析,再进行同桌讨论,相互交流
?
拓展研讨,提高能力?
“那人”形象分析?
老师明确答案:“那人”是一个清醒冷静的旁观者,是一个不满那些在国难当头之时,还一味沉浸于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之人;“那人”是一个高标独立,自甘寂寞,不肯与世俗同流,不趋炎附势之人;“那人”正是辛弃疾自身人格的一种艺术化的外现,他追求的正是高洁清峻的人格,他慨叹的正是一种落寞孤寂的命运。
学生探讨分析交流?
可用PPT展示
评价
这节课总体较为成功,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观
?
建构
建构了一种在多媒体教学下的诗歌教学形式
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中,有了一个理念上的革新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由于这本书中诗词基本上都是唐宋的名家名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他们的性情。为了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力倡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在探究活动中大胆质疑,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语文能力。辛词三首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每课时都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文本内容,注重鉴赏技巧的培养,提高鉴赏水平。通过导入、讲授、复习、训练、评价、探究等环节,让学生自主进行鉴赏实践活动,并适当结合课外的两首词进行拓展训练,最后总结归纳辛词特点。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应有了较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