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荣成市第五中学 毕淑艳《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检测(读准红色字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学习目标1、借助诵读,以文带言,积累“鄙” “封”“阙” 等词类活用现象、“以”“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学习在语境中梳理词句。
2、借助诵读,品味语言艺术;
合作探究,体味烛之武的高超辩术
并分析概括烛之武人物形象
默读全文 思考:
1、“烛之武退秦师”结果怎样?
2、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3、烛之武又是怎样说退秦师的呢?
请用原文内容回答。整体感知
说辞只有125个字,那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了秦穆公的呢?
从中看出烛之武哪方面的突出才能?品味语言艺术 概括烛之武形象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灭郑利晋危秦存郑益秦晋贪得无厌,背信弃义二、善于分析利弊。一、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课后作业
一、拓展阅读
1、上网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资料,拓展视野。
网址:http://www.5156edu.com/page/05-11-12/1417.html
2、对比阅读
将《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体会二者论辩艺术的高超与绝妙。
网址:http://www.soowen.com/wendao/wendao-203635577.html
课后作业二、
为烛之武写不少于200字的颁奖词,上传至班级QQ,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用评价量规加以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毕淑艳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省荣成市第五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就文本而言,《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学习时应遵从文言文的基本学习规律,做到以文带言,文言并举。而作为《左传》中的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又具有叙事详尽的特点,它借成功说退强大秦师一事将烛之武的大义、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展示了战国说客的高超辩术,而且表现了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用体味烛之武的辩词来引领文本阅读是本文学习时的重要一环。
二、学生分析
通过初中四年文言文的学习,高一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因此,本文在学生充分预习,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以文带言,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现象,体味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并概括烛之武形象。不过学生对于烛之武高超的攻心术还是不能轻易读懂的,所以在体味烛之武的说话艺术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应该适时引导,以便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平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诵读,以文带言,积累“鄙”“封”“阙”等的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以”“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学习在语境中梳理词句。
2、引导学生借助诵读,品味说辞的语言艺术——初识烛之武外交才华。
3、拓展提升,歌颂人物——分析概括烛之武大义、大勇、大智的爱国形象。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PPT、评价量规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文本。1、完成PPT出示的“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2、对照PPT的文本原文及重要字词句,自我检测。3、利用互联网查阅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及《左传》的相关知识。
技术手段: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PPT、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
1、预习检测环节
用三张幻灯片显示课文检测自主学习效果。选代表利用PPT检测红色字体字音、绿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划线句子的翻译。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2、显示第五张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供生齐读之。
3、整体感知环节
出示第六张幻灯片,投出三个问题:默读全文,思考,1.烛之武退秦师结果怎样?2.烛之武为什么退秦师?3. 烛之武只身一人又是怎样说退秦师的?请用原文有关内容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用PPT展示讨论成果。
4、合作探究——品味说辞艺术、概括烛之武形象环节
小环节一 品味辩词艺术效果,初识烛之武外交才华
出示第七张幻灯片投放问题:烛之武是怎样只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小组讨论后代表幻灯片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八做分析讲解。
小环节二 拓展提升,歌颂人物——概括烛之武的形象
出示第九张幻灯片:表现烛之武哪方面的突出才能?学生思考。
出示第十张幻灯片: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教师利用之辅助解析。
阶段三 课后——拓展阅读 展示成果
出示第十一张幻灯片:
1、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提供网址,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2、为烛之武写不少于200字的颁奖词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
自主学习
出示PPT,布置预习任务
1、利用互联网查阅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及《左传》的相关知识。2、自主学习,完成PPT任务。
互联网
PPT
自主学习量规
课中
预习检测环节
1、用三张幻灯片显示文本,检测自主学习效果。2、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准备受测,注意倾听和记录,采用评价量规进行评价。2、齐读“学习目标”。
PPT
评价量规
整体感知环节
出示第六张幻灯片,投放三个问题:1.烛之武退秦师结果怎样?2.烛之武为什么退秦师?3. 烛之武只身一人又是怎样说退秦师的?请同学用原文有关内容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
代表交流
PPT
合作探究环节
小环节一:品味辩词艺术效果,初识烛之武外交才华。出示第七张幻灯片投放问题:说辞只有125个字,那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了秦穆公的呢?从中看出烛之武哪方面的突出才能?利用幻灯片八做分析讲解。
小环节二 :拓展提升,歌颂人物——概括烛之武的形象。出示第九张幻灯片投放问题:表现烛之武哪方面的突出才能?利用第九、十张幻灯片辅助解析。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
代表幻灯片展示探究成果
PPT
课后
拓展阅读
展示成果
第十一张幻灯片
1、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提供网址,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2、为烛之武写不少于200字的颁奖词,上传至班级QQ,展示成果。用评价量规自我评价。
1、互联网拓展阅读。
2、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QQ,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PPT
http://www.5156edu.com/page/05-11-12/1417.html
QQ
http://www.soowen.com/wendao/wendao-203635577.html
评价量规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特色1:以文带言,文言并举。 “文”与“言”一直都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我在设计教学时就特别关注了这一点。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 “退师结果——为什么退师——怎样退师”三个问题;在品味语言艺术环节,引领学生首先读懂字面意思,而后概括退师三条理由,最后走近人物内心深处。这种学习方式,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活动的顺利和有效。
特色2: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从课前的查阅资料到课中的小组探究学习,再到课后撰写颁奖词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
特色3:技术支持特色明显,辅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PPT,让学生了解事件背景及《左传》知识;课中利用PPT和多种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后利用互联网拓展展示。始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国史官。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 相关历史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春秋时秦、晋、郑、楚等国间数十年的关系。理清相关史事,对准确理解课文十分重要。兹据《左传》(引文出此不注)将该文所涉史事编年如次:
1、秦立晋君(前651) 鲁僖公九年 秦穆公九年 晋献公二十六年
《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指秦穆公,“晋君”指齐晋惠公,此句言晋惠公为秦穆公所扶立。
是年,晋献公卒,晋陷入内乱。晋大夫里克弑新君献公庶子夷齐、卓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谢不就。又使人迎献公次子夷吾。夷吾欲往,吕省、卻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史记?晋世家》)又云:“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夷吾从之,乃使(xī卻芮厚赂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穆公以百里奚将兵纳夷吾,齐桓公亦使( )朋率师会秦师,共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2、惠公背约(前650) 鲁僖公十年 晋惠公元年 秦穆公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秦穆公有恩于晋,晋惠公背盟毁约。“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瑕(今山西芮城县南一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为晋河东之地。
初,夷吾恃强国之力即位。及即位,悔之,使大夫丕郑赴泰,托辞云;“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得以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秦晋遂失和。
其后,晋惠公杀里克、丕郑。秦伐晋,惠公被俘。穆公夫人为其弟惠公请,秦许晋和,释惠公。晋以太子圉质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晋盟于王城(今陕西大荔)。秦晋间的这一裂痕令秦穆公日后坚定站在近国的重耳一边。
3、重耳过郑(前637) 鲁僖公二十三年 郑文公三十六年 晋惠公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一为郑“无礼于晋”。此指晋公子重耳亡命过郑,郑文公不纳之事。
是年,晋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晋公子重耳居齐五年,去。经曹、宋,过郑,郑文公不礼。“郑叔瞻谏其君日:‘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日:‘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史记?晋世家》)重耳亡至楚,楚成王待以诸侯之礼。重耳允诺晋、楚治兵,晋退避三舍。重耳居楚数月,应秦之召入秦。
4、重耳主晋(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 晋文公元年 秦穆公二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指秦穆公,“此”指重耳入主晋国事。此句言重耳主晋全赖秦穆公之力。
是年,晋怀公主政,然新君不得人心。晋人闻公子重耳在秦,阴劝之返晋,愿为内应者甚众。“穆公曰:‘知之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惠时雨。’”(《史记?晋世家》)秦穆公乃发兵助重耳,重耳与秦师济河,入绛,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使杀杯公于高粱(今山西临汾东)。怀公近臣吕省、()芮等惧诛作乱,秦穆公诱杀之。
重耳奔亡于外十九年,艰辛备尝。得秦穆公之助为晋君。其后,秦晋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至秦晋围郑,秦单方面撤兵,秦晋关系出.现裂痕,然终晋文公之世,秦晋无战事。
5、郑、楚结盟(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 郑文公四十一年 楚成王四十年 晋文公五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二,为郑“贰于楚”。此指晋楚城濮之战时,郑为楚之盟国。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晋师退避三舍,至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东南),晋楚大战,楚师败绩。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史记?郑世家》)。其时,“郑伯如楚至其师”。“致其师者,致其郑国之师,许以佐楚也。战时虽无郑师,要心本佐楚”(孔颖达《左传正义》)。楚败,郑惧,使人请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上(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上之盟,然晋、郑间隔阂并未消除。两年后晋围郑之事,实为城濮之战余波。
6、秦晋围郑(前630) 鲁僖公三十年 秦穆公三十年 晋文公七年 郑文公四十三年
《烛之武退秦师》记秦晋围郑及秦国撤兵经过。秦因与晋之同盟关系,同时图谋向东方发展,故参与围郑。郑与秦无直接利害冲突,且晋势盛对秦形成潜在威胁,故郑大夫烛之武能拆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
晋郑关系就完全不同。是年春,晋伐郑边鄙,试郑可攻与否。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郑世家》)。晋围郑的直接目的是羞辱郑文公,得主杀重耳之晋臣叔瞻。秦撤军后,晋对郑之威胁并未解除。郑庶子子兰在晋,事晋文公甚谨,斯时,从晋文公围郑,以求入郑为太子。晋提出结盟两项条件后,“郑文公恐。不敢谓叔瞻言。瞻闻,言于郑君日:‘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瞻,瞻死而赦郑国,瞻之愿也。’乃自杀”(《史记?郑世家》)。郑文公以叔瞻之尸与晋,且许晋立子兰为太子,晋兵方罢去。
三年后,郑文公卒,子兰立,是为郑穆公,晋郑关系彻底缓解。
7、秦晋交兵(前627) 鲁僖公三十三年 秦穆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元年 郑穆公元年
秦晋围郑后三年,晋文公卒,秦晋矛盾终于爆发。秦穆公以孟明等三帅远征郑。晋以“不丧吾丧”(文公之丧)、“伐吾同姓”(秦灭滑国)为由,出晋师,击秦师于崤,俘孟明等三帅,秦片马只轮无返。
其后,秦晋数战,互有胜负。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孟明率师济河焚舟,取晋王宫(今山西闻喜西),渡茅津至崤,埋秦军尸骨而还。秦穆公开地千里,益国十二,成春秋一代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秦晋围郑之事,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也是秦晋争霸之战的前奏,处于四战之地善于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郑国,至战国中为韩所灭(前375)。
【延伸阅读】
将《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体会二者论辩艺术的高超与绝妙。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规劝齐王;类比巧妙,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随后广开言路,使齐国大治。
《烛之武退秦师》中,论辩分三层进行: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一、朗读评价量规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加油
评价内容
感情
感情饱满真挚表达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具有震撼力。
感情比较充沛富有韵味,没有震撼力。
感情不充沛,语音单调。
节奏
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不读错字,普通话标准,能准确断句,把握语句的节奏。
比较能把握诵读节奏,但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
完全没有节奏意 识,要么太快,要 么太慢,不能把握 好时间。
身体语言
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很少或没有紧张感,能够运用动作和手势来提高表达的清晰度。
非常紧张和不安,没有动作和手势。
二、小组讨论记录表
研究主题
研究成员
研究日期
记录人
组员一
发表意见
组员二
发表意见
组员三
发表意见
三、“烛之武颁奖词”成果展示评价量规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加油
烛之武形象特点
对烛之武真实客观的评价,观点明确,文字表述融入了自己的真实 情感,能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于烛之武的评价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但不够完整。
只是模仿或引用别人的观点赏析、评价,没有自己 的见解。
语言表达
颁奖词语言生动、流畅,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 风格,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文字错误。
文字表述基本流畅,能表达出我的观点,用词比较准确,但较平淡,缺少感染力,少有 错别字。
只是简单摘抄,文字过于简短,表述有较多病句、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