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6 14: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林语堂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
——林清玄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语句, 品味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3. 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
作者简介
本文的创作背景
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费提供,只需要郁达夫为此写一篇文章发表即可。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郁达夫日记手稿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8分钟)
1.通读全文,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2.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情感?(从文中找词语)
1 2 3 4 5 6 7 8
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题目释义1分钟
浏览后
思考:
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情感?
愿付出生命
不辞千里
眷恋、热爱、痴迷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6分钟)
1.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2.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天?是怎样描写的,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
3.找出文中具体词语,并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清、静,悲凉
第3段:晨起观秋
第4段:槐树落蕊
第5段:秋蝉残鸣
第7-10段:秋雨话凉
第11段:佳日秋果
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秋天?是怎样描写的,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
破屋
驯鸽的飞声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庭院秋景
特点:清、静、悲凉
2024/12/5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手法:衬 托
槐树落蕊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深沉”


悲凉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怎一个“愁”字了得!
衬托
2024/12/5
思考与探讨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2024/12/5
明确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
2024/12/5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秋雨图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2024/12/5
佳日秋果图
果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悲凉的心情。
品味: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静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清、静的淡色
悲凉
心的宁静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6分钟)
1.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
2.结合课本,南方的秋有什么特点?
3.作者写故都之秋意外的南国之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1 2 3 4 5 6
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写的是对北国和南国秋天之对比
第3-12段:具体写北国之秋景
第13-14段:再写对北国秋之眷念
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
阅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不远千里从南到北,赶去北平,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南方也有秋天,在他看来,南方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在地理上也算是南方了,同学们可以结合这几个词想想,我们这里的秋天是不是这样的。
慢、润、淡
思考题:
 作者写故都之秋意外的南国之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对比的手法
2024/12/5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稀饭 ——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喻体
比喻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味润
味浅
味淡
味短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比
衬托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由食之味到秋之味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思考:
 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
1.人皆感秋
2.中国文人更甚
3.非到北国不可
2024/12/5
故都的秋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
(3—12段)
记叙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
(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课堂训练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
仿《秋思》
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漏光,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仿《秋思》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