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八)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白云期中)一位英国外交大臣对额尔金强调,他的主要使命应是贸易摆脱现有的束缚……法国给葛罗男爵的训令要求大体相同的事情……这反映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把清政府变成侵华的工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获取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2.(2024八上·北碚期中)“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政治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 )
A.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显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勇气
D.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3.(2024八上·宜春期中)新闻画报是以刊载摄影照片、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图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的变化曲线图,与图中数据峰值出现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中英矛盾进一步加剧 B.中英法律体系的差异
C.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 D.中英政治制度的冲突
4.(2024八上·英德期中)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以上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5.(2024八上·高州期中)“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纵火的是( )
A.英、美联军 B.英、法联军 C.美、俄联军 D.英、俄联军
6.(2024八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1882年7月2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第一盏电灯发光事件。该报写道:“这些电灯装在好几处地方,有一盏装在南京路江西路转角……”。推动这一场景出现的国内原因是( )
A.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戊戌变法的进行 D.列强的经济侵略
7.(2024八上·宜春期中)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近代中国某社会团体“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坚强的反抗精神,阻止了各侵略国的瓜分野心”。该团体是( )
A.义和团 B.拜上帝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8.(2024八上·增城期中)“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材料表明该企业( )
A.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 D.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
9.(2024八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针对湖广总督分调湖北新军开赴各地以瓦解革命的形势,革命党人联合起来作了必要的联络布置,以便相互响应。1911年9月24日决定在汉口成立政治筹备处,加紧制作起义时所需的旗帜、印玺、文告等,并决定在武昌成立军事指挥部,加紧制定军事计划,10月10日晚,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据此可知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 )
A.革命党人卓有成效的宣传 B.各地革命党人广泛的参与
C.周密的准备和翔实的计划 D.武汉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
10.(2024八上·荔湾期中)武昌起义后到1911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这说明了( )
A.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B.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
C.人民群众广泛支持革命 D.扶清灭洋思想成为共识
11.(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申报》时评栏目曾这样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反映的时局是( )
A.民主发展之路艰难曲折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C.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D.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加剧
12.(2024八上·吐鲁番期中)“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从此,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举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3.(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图内容是历史老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时展示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C.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14.(2024八上·邢台期中)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中主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③④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5.在开国大典上,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28”的深刻含义源于( )
A.当时五四运动爆发28年 B.当时辛亥革命爆发28年
C.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 D.当时遵义会议召开28年
16.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共41人,其中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
17.(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达标卷)如图是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工农红军长征 B.工农武装割据
C.根据地建设 D.统一战线建立
18.下图所示国民党军队抗战宣传海报创作于全民族抗战初期,当时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将这些战役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
①淞沪会战 ②武汉会战 ③第三次长沙会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19.下框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国内形势出现的重大变化是(____)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C.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D.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20.下边材料是解放区流传的一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 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 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D.人民群众大力支援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1945年8月20日)
材料二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歼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遗害无穷。
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定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近剿,迅速完成任务。
——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1945年10月13 日).
材料三 回想这二十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1945年11月16 日).
材料四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杜鲁门《回忆录》
请完成: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3)蒋介石为什么玩弄两种手段 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4)对于蒋介石玩弄两种手段,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 这在上述材料和历史史实中有什么依据
22.(2024八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四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所述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二所述侵华战争中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损失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三中,你认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内容?材料四所述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从下面选择一个观点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
观点一: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由“贸易摆脱现有的束缚”“要求大体相同的事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修改条约被拒绝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B符合题意;
《辛丑条约》签订后,政府变成洋人侵华工具,排除A;
列强获取投资设厂的权利的在《马头条约》签订后,排除C;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是战争的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在于引发了清王朝的权威危机,说明运动在内部对清朝产生了强烈冲击。这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统治的破坏作用,B符合题意;
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显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勇气更多涉及对外来侵略的抵抗,排除AC;
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更侧重于文化和体制上的学习,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与材料重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太平天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图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的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在19世纪中期,尤其是1856年以后,报道中国的文章数量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英矛盾进一步加剧,如两次鸦片战争等,因此《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的报道数量剧增,选项A正确;
中英法律体系的差异、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中英政治制度的冲突与《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数量的剧增无直接关联,选项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故选A项。
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未提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未提及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未提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圆明园被烧;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并抢劫财物烧毁圆明园全园,造成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B项正确;
美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帮凶,与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A项;
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帮凶,与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82年7月2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第一盏电灯发光事件。”和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传入中国,电灯就是其中之一。电灯的传入和应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题干材料描述了电灯的传入和应用,没有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不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的进行,戊戌变法是1895年—1898年,时间与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D. 列强的经济侵略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列强的经济侵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时代特征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7.【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体现了强烈的反对外来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此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迫使一些列强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正如范文澜所言,“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坚强的反抗精神,阻止了各侵略国的瓜分野心”,A正确;
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组织基础,并非专门针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团体,排除B;
兴中会是孙中山创立的革命团体,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侧重于抵御外来侵略,排除C;
同盟会同样是由孙中山领导的更为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核心理念亦是推翻满清以实现民族复兴,而非单纯防御外国势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可知,说明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与美国旗昌公司形成了竞争态势,因而材料表明该企业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C正确;
题干不能说明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A错误;
材料没反映轮船招商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错误;
当时洋务企业击垮外商企业,不能体现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洋务运动。解题方法: 结合所学分析轮船招行局的影响,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作了必要的联络布置、加紧制定军事计划”和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部署,制定军事计划,可见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周密的准备和翔实的计划,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题干中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了部署,但是没有提到革命党人的宣传,不符合题意;
B. 各地革命党人广泛的参与 ,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军事指挥部,武昌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题干中没有体现各地革命党人广泛参与,不符合题意;
D. 武汉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 ,题干反映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部署,制定军事计划,没有体现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到1911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选A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排除B项;
材料主旨反映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
“扶清灭洋”是1899年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武昌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主要是三大派系,分别是直系、皖系、奉系,材料中的皖直就是皖系和直系,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B符合题意;
民主发展之路艰难曲折,但材料强调的是军阀割据混战,排除A;
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洋军阀内部情况,不是资产阶级,排除C;0
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加剧不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帝国主义,而是国内的军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军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从此,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A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与题干信息“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从此,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没有联系,排除B;
中共一大召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而不是毛泽东,排除C;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与中共一大召开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工人数量”的变化可知,从1894年到1920年,中国的工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D项符合题意;
A: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与题干“1894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五四运动后,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但与题干反映的工人数量变化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工人数量的变化,无法得出是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器物层次的事件是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898年,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1911年,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文化层次的事件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故与图中历史事件,对应的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4门礼炮的准确含义是指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即从1921至1949年,C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相差30年,排除A;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新中国成立相差38年,排除B;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与新中国成立相差14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共41人,其中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可得出,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诚意,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而非共产党控制国民党、两党的实力对比等内容,排除AB项;
依据已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国民党为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 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共41人,其中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然后联系所学,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7.【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3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的局面,与题意不符,B错误;
根据地建设指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与题意不符,C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长征。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1934——1936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基本情况,再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结合所学可知,①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②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③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④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综上可知,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正面战场抗战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卢沟桥”“第二十九军”,可判断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故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七七事变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分析可知,歌谣反映了民众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民众的大力支援是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解放军作战勇敢”,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军战斗力情况”,排除B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1.【答案】(1)共商国家大计。结果: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恨,力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二是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三表明蒋介石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唯一的敌人”。
表现: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因为当时蒋介石的部队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没有完全运送到内战前线,无法控制全中国。所以,蒋介石企图以谈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加紧备战。
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弃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
(4)蒋介石的两种手段,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事实上,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日本投降后,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内战前线,美国还甚至直接出兵替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共商国家大计;依据所学可知,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恨,力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信息:材料二是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三表明蒋介石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唯一的敌人”。依据所学可知,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蒋介石的部队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没有完全运送到内战前线,无法控制全中国。所以,蒋介石企图以谈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加紧备战。依据材料信息: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弃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
(4)本题考查美国对重庆谈判的态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蒋介石的两种手段,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事实上,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日本投降后,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内战前线,美国还甚至直接出兵替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故答案为:
(1)共商国家大计。结果: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恨,力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二是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三表明蒋介石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唯一的敌人”。
表现: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因为当时蒋介石的部队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没有完全运送到内战前线,无法控制全中国。所以,蒋介石企图以谈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加紧备战。
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弃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
(4)蒋介石的两种手段,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事实上,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日本投降后,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内战前线,美国还甚至直接出兵替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观点一 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1:1840—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论证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论证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论证1: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仓促应战,除广东沿海外,几乎没有海防,英军封锁珠江口后,一路北上,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按英军要求将林则徐革职查办,随后投降谈判,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条约: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可知是《北京条约》的内容,第二次岩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损失;
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内容:材料三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期中的条款“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危害最大。
最大影响:材料四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八国联军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启示:四则材料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屈辱条约,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选择观点一: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证:可分别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选择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论证:可从鸦片战争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1) 中英《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 观点一 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1:1840—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论证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论证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论证1: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仓促应战,除广东沿海外,几乎没有海防,英军封锁珠江口后,一路北上,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按英军要求将林则徐革职查办,随后投降谈判,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进行判断回答;
(2)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注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
(1)条约: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可知是《北京条约》的内容,第二次岩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损失。
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内容:材料三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期中的条款“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危害最大。
最大影响:材料四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八国联军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启示:四则材料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屈辱条约,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选择观点一: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证:可分别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选择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论证:可从鸦片战争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八)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白云期中)一位英国外交大臣对额尔金强调,他的主要使命应是贸易摆脱现有的束缚……法国给葛罗男爵的训令要求大体相同的事情……这反映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把清政府变成侵华的工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获取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由“贸易摆脱现有的束缚”“要求大体相同的事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修改条约被拒绝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B符合题意;
《辛丑条约》签订后,政府变成洋人侵华工具,排除A;
列强获取投资设厂的权利的在《马头条约》签订后,排除C;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是战争的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八上·北碚期中)“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政治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 )
A.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显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勇气
D.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在于引发了清王朝的权威危机,说明运动在内部对清朝产生了强烈冲击。这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统治的破坏作用,B符合题意;
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显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勇气更多涉及对外来侵略的抵抗,排除AC;
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更侧重于文化和体制上的学习,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与材料重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太平天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八上·宜春期中)新闻画报是以刊载摄影照片、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图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的变化曲线图,与图中数据峰值出现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中英矛盾进一步加剧 B.中英法律体系的差异
C.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 D.中英政治制度的冲突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图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的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在19世纪中期,尤其是1856年以后,报道中国的文章数量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英矛盾进一步加剧,如两次鸦片战争等,因此《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的报道数量剧增,选项A正确;
中英法律体系的差异、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中英政治制度的冲突与《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数量的剧增无直接关联,选项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4.(2024八上·英德期中)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以上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故选A项。
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未提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未提及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未提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5.(2024八上·高州期中)“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纵火的是( )
A.英、美联军 B.英、法联军 C.美、俄联军 D.英、俄联军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圆明园被烧;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并抢劫财物烧毁圆明园全园,造成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B项正确;
美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帮凶,与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A项;
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帮凶,与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6.(2024八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1882年7月2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第一盏电灯发光事件。该报写道:“这些电灯装在好几处地方,有一盏装在南京路江西路转角……”。推动这一场景出现的国内原因是( )
A.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戊戌变法的进行 D.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82年7月2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第一盏电灯发光事件。”和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传入中国,电灯就是其中之一。电灯的传入和应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题干材料描述了电灯的传入和应用,没有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不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的进行,戊戌变法是1895年—1898年,时间与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
D. 列强的经济侵略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列强的经济侵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时代特征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7.(2024八上·宜春期中)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近代中国某社会团体“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坚强的反抗精神,阻止了各侵略国的瓜分野心”。该团体是( )
A.义和团 B.拜上帝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体现了强烈的反对外来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此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迫使一些列强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正如范文澜所言,“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坚强的反抗精神,阻止了各侵略国的瓜分野心”,A正确;
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组织基础,并非专门针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团体,排除B;
兴中会是孙中山创立的革命团体,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侧重于抵御外来侵略,排除C;
同盟会同样是由孙中山领导的更为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核心理念亦是推翻满清以实现民族复兴,而非单纯防御外国势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八上·增城期中)“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材料表明该企业( )
A.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 D.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可知,说明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与美国旗昌公司形成了竞争态势,因而材料表明该企业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C正确;
题干不能说明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A错误;
材料没反映轮船招商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错误;
当时洋务企业击垮外商企业,不能体现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洋务运动。解题方法: 结合所学分析轮船招行局的影响,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2024八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针对湖广总督分调湖北新军开赴各地以瓦解革命的形势,革命党人联合起来作了必要的联络布置,以便相互响应。1911年9月24日决定在汉口成立政治筹备处,加紧制作起义时所需的旗帜、印玺、文告等,并决定在武昌成立军事指挥部,加紧制定军事计划,10月10日晚,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据此可知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 )
A.革命党人卓有成效的宣传 B.各地革命党人广泛的参与
C.周密的准备和翔实的计划 D.武汉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作了必要的联络布置、加紧制定军事计划”和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部署,制定军事计划,可见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周密的准备和翔实的计划,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题干中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了部署,但是没有提到革命党人的宣传,不符合题意;
B. 各地革命党人广泛的参与 ,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军事指挥部,武昌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题干中没有体现各地革命党人广泛参与,不符合题意;
D. 武汉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 ,题干反映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针对形势及时部署,制定军事计划,没有体现新军多数人倾向革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4八上·荔湾期中)武昌起义后到1911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这说明了( )
A.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B.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
C.人民群众广泛支持革命 D.扶清灭洋思想成为共识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到1911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选A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排除B项;
材料主旨反映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
“扶清灭洋”是1899年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武昌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11.(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申报》时评栏目曾这样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反映的时局是( )
A.民主发展之路艰难曲折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C.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D.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加剧
【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主要是三大派系,分别是直系、皖系、奉系,材料中的皖直就是皖系和直系,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B符合题意;
民主发展之路艰难曲折,但材料强调的是军阀割据混战,排除A;
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洋军阀内部情况,不是资产阶级,排除C;0
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加剧不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帝国主义,而是国内的军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军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八上·吐鲁番期中)“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从此,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举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从此,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A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与题干信息“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从此,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没有联系,排除B;
中共一大召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而不是毛泽东,排除C;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与中共一大召开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图内容是历史老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时展示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C.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工人数量”的变化可知,从1894年到1920年,中国的工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D项符合题意;
A: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与题干“1894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五四运动后,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但与题干反映的工人数量变化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工人数量的变化,无法得出是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八上·邢台期中)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中主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③④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器物层次的事件是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898年,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1911年,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文化层次的事件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故与图中历史事件,对应的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在开国大典上,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28”的深刻含义源于( )
A.当时五四运动爆发28年 B.当时辛亥革命爆发28年
C.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 D.当时遵义会议召开28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4门礼炮的准确含义是指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即从1921至1949年,C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相差30年,排除A;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新中国成立相差38年,排除B;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与新中国成立相差14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共41人,其中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共41人,其中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可得出,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诚意,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而非共产党控制国民党、两党的实力对比等内容,排除AB项;
依据已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国民党为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 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共41人,其中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然后联系所学,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7.(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达标卷)如图是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工农红军长征 B.工农武装割据
C.根据地建设 D.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3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的局面,与题意不符,B错误;
根据地建设指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与题意不符,C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长征。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1934——1936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基本情况,再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8.下图所示国民党军队抗战宣传海报创作于全民族抗战初期,当时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将这些战役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
①淞沪会战 ②武汉会战 ③第三次长沙会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结合所学可知,①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②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③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④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综上可知,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正面战场抗战的相关史实。
19.下框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国内形势出现的重大变化是(____)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C.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D.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卢沟桥”“第二十九军”,可判断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故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七七事变的相关史实。
20.下边材料是解放区流传的一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 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 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D.人民群众大力支援
【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分析可知,歌谣反映了民众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民众的大力支援是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解放军作战勇敢”,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军战斗力情况”,排除B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1945年8月20日)
材料二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歼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遗害无穷。
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定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近剿,迅速完成任务。
——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1945年10月13 日).
材料三 回想这二十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1945年11月16 日).
材料四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杜鲁门《回忆录》
请完成: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3)蒋介石为什么玩弄两种手段 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4)对于蒋介石玩弄两种手段,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 这在上述材料和历史史实中有什么依据
【答案】(1)共商国家大计。结果: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恨,力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二是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三表明蒋介石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唯一的敌人”。
表现: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因为当时蒋介石的部队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没有完全运送到内战前线,无法控制全中国。所以,蒋介石企图以谈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加紧备战。
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弃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
(4)蒋介石的两种手段,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事实上,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日本投降后,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内战前线,美国还甚至直接出兵替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共商国家大计;依据所学可知,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恨,力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信息:材料二是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三表明蒋介石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唯一的敌人”。依据所学可知,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蒋介石的部队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没有完全运送到内战前线,无法控制全中国。所以,蒋介石企图以谈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加紧备战。依据材料信息: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弃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
(4)本题考查美国对重庆谈判的态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蒋介石的两种手段,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事实上,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日本投降后,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内战前线,美国还甚至直接出兵替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故答案为:
(1)共商国家大计。结果: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恨,力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二是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三表明蒋介石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唯一的敌人”。
表现: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因为当时蒋介石的部队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没有完全运送到内战前线,无法控制全中国。所以,蒋介石企图以谈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加紧备战。
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弃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去”。
(4)蒋介石的两种手段,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依据: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事实上,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日本投降后,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内战前线,美国还甚至直接出兵替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4八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四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所述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二所述侵华战争中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损失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三中,你认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内容?材料四所述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从下面选择一个观点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
观点一: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观点一 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1:1840—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论证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论证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论证1: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仓促应战,除广东沿海外,几乎没有海防,英军封锁珠江口后,一路北上,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按英军要求将林则徐革职查办,随后投降谈判,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条约: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可知是《北京条约》的内容,第二次岩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损失;
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内容:材料三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期中的条款“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危害最大。
最大影响:材料四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八国联军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启示:四则材料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屈辱条约,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选择观点一: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证:可分别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选择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论证:可从鸦片战争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1) 中英《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 观点一 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1:1840—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论证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论证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论证1: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仓促应战,除广东沿海外,几乎没有海防,英军封锁珠江口后,一路北上,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按英军要求将林则徐革职查办,随后投降谈判,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证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进行判断回答;
(2)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注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
(1)条约: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可知是《北京条约》的内容,第二次岩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损失。
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内容:材料三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期中的条款“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危害最大。
最大影响:材料四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八国联军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启示:四则材料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屈辱条约,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3)选择观点一: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证:可分别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选择观点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论证:可从鸦片战争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提升: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共同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