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5 16:2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乾县晨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按照每部或单集的时长,纪录片大:致可分为微(30分钟以内)、中(30—50分钟)、长(50分钟以上)等类别。1895年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两部短片,成为纪实影像的开端。当时胶片珍贵,拍摄不易,所以大部分作品篇幅较短。后来,摄影放映技术进步,创作篇幅不再受存储介质的限制。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上映,成为历史上第一部长纪录片。之后,纪录片创作呈现长短篇幅并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视机普及,电视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很多纪录片栏目被固定在30至50分钟之间。创作者大多按栏目时长创作,单集中等篇幅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形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30分钟以内的微纪录片多了起来。同时,手机视频摄录技术日趋成熟,剪辑类应用程序广泛使用,人们只需用手机镜头拍摄想要记录的内容,再调取影像到时间线,添加特效、花字等后期效果,即可完成剪辑,但由于手机界面较小,存储空间有限,难以创作复杂的中长片,适合时长更短的微纪录片生产。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看影视作品,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头戏。
微纪录片流行,形成了两种衍生现象。一是信息获取即时化、直观化。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侧重于对复杂主题的精简介绍、对核心观点的浓缩提炼以及对概念化知识的影像化呈现,更契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相较于查阅书籍或搜索网页,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微纪录片的途径来了解知识、获取信息。二是传受合一,促进互动交流。短视频平台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作品,这就打破了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微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是观赏者,观赏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他们通过弹幕评论对话交流,共同研讨问题,互相激发灵感,从而增加了大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或许可以说,大众参与微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到来。
微纪录片在叙事上要开门见山,见微知著。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惯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循循善诱,引导观影者了解故事前因后果的做法,微纪录片要想在短时间内传情达意,必须直截了当,迅速进入主题,将叙事推至高潮。不论讲述历史事件,还是塑造普通人物,都依托相关细节的叙述,帮助受众在脑海中自主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认知。我们可以借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做法。该作品在解读油画《五四运动》时指出,画面是一分为二的水平分割构图,一角是乌云滚滚的压抑景象,另一角的蓝天已若隐若现,一侧勾勒出枯枝,另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预示着阴暗的环境、陈旧的事物终将消亡,新的生命、新鲜力量正孕育觉醒,光明未来即将到来,展现出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简短篇幅就将画作的重要特征、相关史实以及其背后蕴藏的能与当下时代精神产生勾连的主题呈现出来。
总之,微纪录片作为新型影像形式,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助力大众影像创作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摘编自王达 李智《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
材料二:
微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正如微博、微信等“微”产品的开发和使用,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迅速地接收新信息并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的一贯特点。它的记录既可以选择小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选择宏大厚重的主题,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构成“线”,最后展示立体的“面”,以“点”带“面”,通过不同细节的扩大化表达,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画面,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出事物的全貌。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是优于传统纪录片的。但由于微纪录片的叙事时长很短,所以其所展现的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碎片化的展示方式并不代表微纪录片不能完整地、完美地展示一个主旨;相反地,在将其剧情精简后,将其内容控制在3-25分钟可以更加让人接受。在新媒体中发展,就必须能够达到“快速”的特点,因为现代人们在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时,大部分人使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来浏览,所以只有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并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内容,才能够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很幸运的是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符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微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与其叙事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摘编自邓少涛《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是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崛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观赏者和创作者。
B.与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微纪录片更具有大众参与度和互动性,这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开放性有关。
C.微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
D.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影像形式,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对创作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碎片化时间里观看微纪录片是很多人快速获取信息、了解知识的途径。
B.微纪录片要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物全貌;形成立体认知,就要学会“微”叙事。
C.微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能更好地表现宏大厚重的主题、概念化知识,细节表达更充分。
D.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能够抓住人的眼球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在新媒体中获得了广泛传播。
3.下列微纪录片符合材料二中微纪录片叙事特点的一项是( )
A.《故宫100》每集只有六分钟,很多讲解以及片花都是以卡通的形式呈现,风格轻快活泼。
B.《她的故事,“触”处动人》在表现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的履职经历时,使用互动游戏形式。
C.《如是生活》呈现张桂梅带病穿梭在教室、食堂,督促孩子们读书吃饭等片段,表现其“燃灯精神”。
D.《三分钟》在火车上打牌、吃东西的乘客,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打工人群。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从哪些方面对微纪录片进行介绍的。
5.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现请你为屠呦呦拍摄一个微纪录片,怎样拍摄才能获得更广泛传播?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群 鸦
靳以
沈太太今天特别热心地盼着沈先生可以早些回来吃晚饭,她殷切地望着钟,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
门开了。仆人告诉她,沈先生有聚宴,请沈太太自己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她也不能静下心去,不能说给人听的“新闻”像小鸟一样地飞着,顶撞着她的心。终于,她想到了一个人——楼下的李太太。于是她像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一样。
她匆匆地跑到楼下去,就看见李太太李先生和一个女孩子正在吃饭,他们请她坐了,他们除去同住的关系外,李先生和沈先生还是同事。
本来是想把使她行立不安的这一点事情告诉李太太的,李先生又在这里,总是不大好意思。她只好耐性地在那里坐着,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还算好,李先生很快吃完饭回房了,于是她才得意地说:
“李太太,你知道么,我,我是想来告诉你一件新鲜事的。”
在她这么一句半吞半吐的话的中间,已经暗示着这件事是多么有味,多么值得听。
“什么事,沈太太,快点说出来吧。”
“你知道在他们那里办公的有一位王女士么?”
“是那位说独身的王紫瑛女士么?”
“是,就是她——”
“真是年轻轻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有那怪癖气!”
“快不要信那些吧,我今天看见她了,在中央大街,同一个长得很帅的男人在一起。”
“是么?”李太太颇惊讶地说,“听说她连男同事都不大高兴理的,而且不擦粉也不染口红。”
“就是这样反常的人才能做惊人的事呢!”沈太太像是老于世故的,“那个男人的年岁和她差不多,很亲密的样子,提了许多纸包。”
“那一定是陪她买东西了。”
“当然啦,你还记得她说过的:女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男人就会讨好。可是她现在呢,不也是跳不出女人的圈子?”
“说说人总是容易的,到了自己也还是那么一回事!”
她们同声地叹息着,摆着头。
沈太太把在心中颇有味的新鲜事说过后,才觉得心中松快了。
实在是觉得想说的话都说完了,她才又叮咛一番不要把那件新鲜事说出去,站起来告辞,翩然地又飞上楼去。
这时候,李先生颇松闲自在地从隔壁的房里走出来。
“总也没有完,不知道成天在说些什么!”
“当然是有要说的事情,也是值得说的新鲜事——”实实在在的她在想着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别人”?
“你知道在你们那里的王女士么?”
“王紫瑛,是不是?她今天告了假。”
想起这个名字来,他的心中觉着点酸溜溜的。
“我从你那里知道了不少她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的话,她骂过我们是家鸽;可是她自己,你能知道么?”
“什么事呀?”
“随了一个年轻的男人,在中央大街上走着。”
“那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看见他们好像是并着肩从××旅馆出来的。”李太太故意低下头,像含羞又不屑于提起的样子。
“这话可信么?”
“我和你说这些谎话有什么用,沈太太特意来告诉我的。”
李太太摆出来严重的意味,间接地证明了事情的真实。
“难以想得到的!”李先生用手摸着下颏上几根胡子,摇着头。
“你们不都推崇她是有作为的女人么?”李太太得意地,露了极度的锋芒说着,“我就是不愿意看这样的人,把理想放得不近人情的高,到末了还要跌下来。”
第二天李先生去署里办公,已经有六七位同事在那里闲谈。谈话的重心,自然是聊王女士两天没有到署的原因。他暗地里笑着他们缺乏事实的猜想,他也笑着他们对她盲目的崇拜。他想着只有自己是了然的,能看清她是如何的一个人。
他听着听着,感觉像有一条虫子似的在他的嗓子里爬。他吃力地把它咽下去,可是很快地又上来了。
于是由他那天才般的渲染把这件新鲜事散播了。他说完了的时候脸在红涨着,像英雄一样地站在那里。但是顿然间他想起了太太吩咐过的不对别人讲的话,他有一点狼狈,但也是很理直气壮地站着。
——万一这话传到王女士那里呢?那有什么呢,我又不是凭空说,我是有根据的!
他周密的思想,像一个能攻能守的勇士。
终于有人告诉了王女士。
她非常气愤,她追想起来当她告了两天假之后,为着陪了从欧洲回来的弟弟观光这城市,同事们用了如何恶毒的眼光在望着她。
她想着自己若是有那样力量的人,就把说这不负责任的话的人在手掌里捏碎了。
在星期日,有人按着李家的门铃。打开门站在那里的是王女士,带着冬天一样的脸色,后面还有一个男人。虽然李太太露着笑容,对方仍然是凛若冰霜的样子。
“我不知道那些话是从哪里说起来的!”王女士拖长了每一个字说着。
“唔,这话我不是没有根据,我可以找出来告诉我的人。”李先生慢慢地红涨了脸说。
他到卧室去,把这件事说给太太听,她就很负责很勇敢地把沈太太请下来。
所有关系人都聚齐了。
“我就请问是哪一位亲眼看见的?”
“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是从沈太太那里听来的。”
“什么,谁告诉你们的,我只告诉李太太一个人。再说,我说在街上看到王女士和一个男人走,这事我没有说谎吧?”
沈太太说完了把脸朝了王女士。
“我这人说话是肯负责的,我最恨那种人,惹出是非来还要推卸责任!”
“究竟是谁说在××旅馆里看见我?”
“我也没有那样说,我告诉他的时候好像是从××旅馆出来,从那里面出来也不一定有不好的行为,也许是去吃饭。”
“我也并没有多说呀!”李先生表白着。
“李太太,可是我没有告诉你王女士好像从××旅馆出来吧?”沈太太得意地问着。
“我要是看见别人在街上走,我决不会当新鲜事说给别人听。”李太太也颇有理由地反攻。
“我要是答应了人家,也决不会违背自己的话。”沈太太也不示弱。
“其实这事情我并不大注意,我早就知道人类是什么东西。我自己想创造理想中的全人,于是就有人来中伤。我来的目的,纯然是想来劝告,说到我的时候自然一笑置之,关于别人的话,那会引出大的麻烦来。”
王女士露了极不屑的样子,说完了半仰着头,就起身告辞。还没等李先生把抱歉的话说完,来客们已经走出门去。
一个快活的星期日,为这件事搅得黯淡了。
李先生懒懒地又回到自己的房里去。李太太也在那里无精打采地坐着,他们的孩子进来扯了她要她出去看看。
驮了晚霞的乌鸦,成群地从东飞到西去,呀呀地烦躁地叫着。
“看这个有什么好,怪吵人的。”
她摔开孩子的手,又跑进房里去。
(写于1934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太太觉得王紫瑛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王紫瑛骂过她们是家鸽,李太太心里一直愤愤不平,因此,在知道王紫瑛也不过如此时,心里特别解气。
B.第二天李先生去署里办公时,已经有六七位同事在那里闲谈,这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小说暗含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
C.小说中的王紫瑛是一名有独立自主婚姻观的新女性,但这类人却在社会受到其他人的另眼相待,间接地反映这个社会的病态。
D.王紫瑛还没等李先生把抱歉的话说完就起身告辞,因为劝告的目的已达到,相信李先生、李太太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说“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侧面反映了沈太太想把自己看到的“新闻”分享给别人的急切心理。
B.沈太太在李太太家“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她掩饰自己急于播报“新闻”,又碍于场合的尴尬心理。
C.“他周密的思想,像一个能攻能守的勇士”一句运用反语,极具讽刺意味,越是肯定,就越是否定李先生的“周密”和“能攻能守”。
D.文中多处运用了“责任”“负责”等词语,意在渲染、强调这种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暗含了对人物的某种肯定,深化了主题。
8.在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是小说常用的方法,请根据小说相关内容分析李太太、沈太太的共同性格特点。
9.请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九年,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东伐纣。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自燔于火而死。封商纣子禄父[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牧野之事必以弑书。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论武王》,有删改)
【注】禄父:名武庚,是商纣王之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B.畔,通“叛”,与《屈原列传》“行吟泽畔”的“畔”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C.耻,认为耻辱,意动用法,与《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的“过”用法相同。
D.见,表示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武王想讨伐商纣王,于是在盟津阅兵,观察诸侯是否支持自己,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就进行充分准备,于两年后开始行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B.商纣王派七十万人抵挡周武王,失败后逃到鹿台之上自焚而死。他的儿子禄父受封,后来与管叔鲜、蔡叔度一同造反,最终禄父被周公诛杀。
C.孔子谈到尧、舜时极尽赞美之词,对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也予以肯定,评价周武王“尽美矣,未尽善也”,苏轼因此认为孔子不满周武王。
D.苏轼认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定会叛乱;周武王对封赏武庚并不情愿,但又不能不封,因为不封就可能引起殷商遗民的不满,不利于周的稳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2)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14.对于周武王伐纣,苏轼与孟子的看法截然不同。请对此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寓壶源僧舍三绝
吴儆
风檐淅淅褪新青,书展残灯翳复明。
读罢《离骚》还独坐,此时此夜若为情。
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
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
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
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
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坐”二字使人如见诗人“读罢《离骚》”之后,被屈原忧国之情打动而凝神深思的神态。
B.“点点堕寒星”展现了透过树梢仰望夜空,看到颗颗流星坠落的情景,为夜景增添了诗情画意。
C.“闭户还高枕”,写庭中归来、枕上安卧;但从全诗来看,“高枕”在此只表示安卧而非无忧。
D.第一首写独坐夜读,第二首写月下扑萤,第三首写静夜无眠,三首绝句紧紧承接,浑然一体。
16.三首绝句以大半篇幅写景,反衬手法在诗歌中运用得高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栽种和养护等两方面总结了保全树木天性的实践经验,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一句,写游子思归;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以一句“____________”,写词人梦回故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甲)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小说语言观的转向——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汪曾祺提出:“语言就是内容,语言和内容是同时依存的,不可剥离的,就好像吃橘子,语言是个橘子皮,把皮剥了吃里边的瓤。我认为,语言和内容的关系不是橘子皮和橘子瓤的关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时存在的。”按照这一见解,语言在文学中重新定位,语言不再是传达内容的载体,语言成了文学本身,成了标示文学存在价值的本体。
汪曾祺认为:“小说语言的艺术性与作家的传统文化、地区文化素养有直接的联系,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 A 。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这种美不是另一种方言所能代替, B 。(乙)普通话是大众公约数,是没有性格的。”在这里,汪曾祺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丙)他所说的“文化”既指传统的“雅”文化,又指民间的“俗”文化;其二,有效地吸收方言成分,可使语言具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
《受戒》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段落:“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丁)衣服格挣挣的。”其中“格挣挣的”是汪曾祺家乡的方言,①在用这个词时,他踌躇了很久,②发现后来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并在元曲里也发现了“格挣”这个词,才放心地用了。③从语言的构建上,汪曾祺完全从人物的文化背景出发,整段话全用的是家乡口语,④这样,人物的神韵便生龙活虎。⑤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语言和人物贴近”。
总之,汪曾祺许多作品的语言都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文化气息,与其小说语言观互为映照。
18.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句中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B.乙句使用了借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C.丙句“雅”“俗”的引号都表强调。
D.丁处“格挣挣”即干净整洁之意。
19.下列句子中的“踌躇”与文中加点的“踌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B.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D.我们不能一直踌躇不前,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达不当的地方,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
22.“语言和人物贴近”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请你根据下面语言描绘的形象特点写出相应的人物姓名或称谓。
①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儿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称‘辣子’,你就叫他‘凤辣子’好了。”
②王夫人笑道:“……他与别人不同……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③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平替即平价替代品,通常指与大牌产品或高价产品功能相似、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寻求平替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军大衣”平替了加拿大“大鹅羽绒服”,张掖的七彩丹霞景点平替了秘鲁的彩虹山,“搭子”关系平替朋友关系等。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平替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也有人认为平替在产品质量、市场秩序、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隐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认为平替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材料与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是因为”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随着”,跟着,表示事情发生的条件。且原文强调的是“将继续发挥”。)
2.C(无中生有。材料中只说微纪录片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和传统纪录片进行该方面的比较。)
3.C(材料二强调微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主要是碎片化叙事中立体展现对象特点,C符合。A强调的是微纪录片影像风格个性化,B强调的是微纪录片传播上的互动,D强调的是微纪录片的拍摄对象。)
4.①篇幅发展变化。②微纪录片流行的原因及其衍生现象。③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④微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共4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四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题要点:①拍摄时长合理,控制在3-25分钟。②叙事节奏明快,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纪录片开篇即展示屠呦呦形象、姓名等。③细节要丰富,表达要充分,集中展示屠呦呦的工作状态、专注神情等。④连点成面,主题突出。加入对屠呦呦的访谈,讲述她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介绍她的求学经历、成就及影响等。
(共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相信李先生、李太太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说法错误,从文中王紫瑛说“其实这事情我并不大注意,我早就知道人类是什么东西”可知这一说法不成立)
7.D(“也暗含了对人物的某种肯定”说法错误,从文中看,其实是对人物暗含了嘲讽)
8.①爱搬弄是非。沈太太把在街上看到王女士和一个男人走的事告诉了李太太,李太太又把这事告诉了李先生。②推卸责任。面对王女士的质问,李太太说“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是从沈太太那里听来的”,沈太太说“从那里面出来也不一定有不好的行为,也许是去吃饭”。(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成群的乌鸦正象征那些无聊、喜欢搬弄是非的闲人;②侧面反映了李太太等人在被人教训后烦躁的心境;③照应了文章标题“群鸦”;④以景寓意,既形象又语含讽刺之意,有利于强化主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BEF(“六百年”无法做“贤圣之君”的定语,只能做“有天下”的补语,所以第一处断在B处。“作”是出现的意思,它与“纣”无法搭配,只能做前句的谓语部分,所以第二处应断在E处。“纣虽无道”是转折复句的前半部分,意为“纣土虽然不行正道”,其后应断开,所以第三处应断在F处。)
11.C(A项“帝乡不可期”的“期”意为“期求”。B项“行吟泽畔”的“畔”是名词,意为“旁边”。C项“窃以为过矣”的“过”意为“过错、错误”,不是意动用法。故选C项。)
12.A(“观察诸侯是否支持自己”于文无据;“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就进行充分准备,于两年后开始行动”不准确,准备早已做好,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所以在九年的时候没有发动讨伐战争。)
13.(1)纣王军队人数虽多,但都没有作战的心思,内心希望武王赶快进城,都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给武工开路。[关键词“亟”(赶快)、“倒兵”(掉转武器)、“开”(为……开路)各1分,句意1分]
(2)假使当时有像董狐这样优秀的史官,牧野之战必定要按照杀死白己君王的事实来记述。
[关键词“使”(假使,如果)、“以”(用、按照)、“书”(写,记述)各1分,句意1分]
14.①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正义的。他认为纣工不能算是君主,只能算是独夫民贼,所以武王伐纣不是弑君,而是为民除害。②苏轼认为武王伐纣是弑君,是造反作乱。他认为纣王毕竟是君主,武王应督促其改正错误,即使不能改正,也应等待殷商改立新君,而不该讨伐。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即位后,(任命)太公望为太师、周公旦为辅相。九年,武王到东方检阅军队,到达盟津。他制作了文王的牌位,用车载着,自称太子发,表示奉文王的命令去讨伐,不敢独断专行。这时不曾约定而相会在盟津的诸侯有八百个。诸侯们都说:“纣王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不知道天意,还不行啊。”于是领兵回去了。过了两年,听说纣王昏乱暴虐更严重,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于是武王向所有诸侯宣告说:“纣王有重大罪孽,不能不倾全力征讨。”于是向东讨伐商纣王。诸侯军队聚在一起,有兵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纣王听说武王来了,也发兵七十万抵御武王。武王让师尚父(姜太公吕望的尊称)带领勇士冲击纣王的军队。纣军人数虽多,但都没有作战的心思,内心希望武王赶快进城,都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给武王开路。武王骑马冲锋,纣军都溃散,背叛了纣王。纣王逃走,返回城内,登到鹿台上,自焚而死。(武王)封了纣王的儿子禄父。武王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助禄父治理殷地。武王去世后,太子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成王年幼,周又是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就代理国家的行政事务。管叔、蔡叔疑心周公,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讨伐并杀了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
材料二:
苏子说:周武王不是圣人啊。从前孔子大概是谴责商汤和周武王的,他多次表达了这个意思,说:“伟大啊,多么巍峨啊,那就是尧、舜!大禹,我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他不满于商汤、周武王也是很明显的。他说:“周武王的做法非常完美,但是没有做到非常善。”伯夷、叔齐对于周武王,大概是认为他杀害君主,以至于以此为耻而不吃周朝的粮食,而孔子对他们给予了认可,他谴责周武王也是很严厉了。这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法度,世上的君子,如果出自孔门,就一定遵守这种法度。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都将在这里体现,怎么敢不严格遵守呢?而从孟子开始打乱了这个法度,他说:“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暴君纣王,没有听说他杀死自己的君王。”从这以后,学习的人都认为商汤、周武王是圣人,把这视为当然,(其实这些人)都是孔氏学说的罪人啊。假使当时有像董狐这样优秀的史官,牧野之战必定要按照杀死自己君王的事实来记述。假使周文王在世,必定不会讨伐纣王,纣王不被征伐而能以高寿去世。君臣相处之道,岂不是两全其美了吗!武王从孟津观看军事演习后就回去,纣王如果不改过,那殷商的人另立新的君王,周武王对待殷商像这样也就可以了。天下没有称职的君王,有圣人出现并且天下人都归顺于他,(这样的话,)圣人是不能够推辞的。可是却用武力来夺取政权,然后放逐君主,或者诛杀君主,可以这样做吗?武王亲自高举黄钺诛讨商纣王,假使纣王之子武庚接受了封赏而不叛乱,难道他还是人吗?所以武庚必然会兴兵叛乱,这是不必等待智者说出来就能明白的道理。武王的封赏之举,大概也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殷商占有天下六百年,贤圣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个,商纣王虽然不行正道,他从前家族的遗民却是无法全部消灭的。(殷商的)天下三分,周已占有其中两份,殷商没有讨伐周,可是周却攻打殷商,诛杀其君王,夷平其社稷,诸侯当中必然会有不高兴的,所以(武王才)封赏武庚来安慰他们,这难道是周武王的本意吗?因此说:周武王并不是圣人啊。
15.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透过树梢仰望夜空,看到颗颗流星坠落的情景”理解有误。“危梢点点堕寒星”意为“从高高的树梢上飘落的点点流萤就像从夜空中坠落的颗颗寒星”。故选B。)
16.①以明衬暗:“残灯”摇曳惨淡,而月光澄澈,“流萤”如“寒星”闪烁,诗人以月光和萤光反衬僧舍深夜的幽暗。②以声衬静:诗中描绘了精微轻细不易被人感知的风声、乌鹊惊飞声、花落声,以此来反衬僧舍深夜的寂静。③诗人把读《离骚》引发的感情波澜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以环境的暗与静反衬诗人心情的起伏难平。(每点2分,手法和分析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昨夜闲潭梦落花 夜来幽梦忽还乡
18. B(“借喻”错误,“普通话是大众公约数,是没有性格的”,该比喻句有比喻词“是”,是暗喻,而非借喻。故选B。)
19. D(文中加点的“踌躇”意思是犹豫不决,在一个或多个选择面前拿不定主意,无法做出决定。A.心事重重,心情不愉快。B.思量、考虑,表示在做出决定之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C.从容自得的样子。D.犹豫不决,指在一个或多个选择面前拿不定主意,无法做出决定。故选D。)
20. A: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或表现力、特殊的美)
B:更不是“普通话”所能代替的
21. ②改为“后来发现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③改为“在语言的构建上”,或“从语言的构建上看”④改为“人物的神韵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2. ①王熙凤 ②贾宝玉 ③刘姥姥
23.[审题提示]
符合题意:写作时立场明确,且紧紧围绕核心词“平替”展开论述。
基本符合题意:写作时立场明确,但核心词换成“代替”“替代”“替换”等词则为基本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1、平替现象对个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平替产品的流行是年轻人消费的适用经济观的体现。
3、平替产品是当下年轻人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的一种变通和无奈。
4、喜欢永远无法被平替。
5、大家都平替了谁来原创。
(如有其他立意,言之成理可正常评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