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字形和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是深冬,天气有些阴晦(yīn huì),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空犷(kuàng)的橘子洲。
B. 前方未知的东西,撩(liāo)逗着杜小康这个少年的心思,而这一片白茫茫的水和青森森的万顷芦苇,又使他重回油麻地的梦想显得更加虚忘(wàng)可笑。
C. 歇斯底里的暴风雨让杜小康从胆怯(què)变得坚强,也让我们明白了成长的意义。
D. 由于芦苇丛中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chān zá)在芦叶的清香里,杜小康用劲儿嗅(xiù)着。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眺望 暴躁 黄梁梦 别无他法
B.旋风 撩逗 试验田 严惩不待
C.篷松 肥硕 明信片 置之不理
D.宣泄 胆怯 压轴戏 流连忘返
3.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恐慌 B.胆怯 C.恐惧 D.害怕
(1)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 )。
(2)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 )中安静下来。
(3)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 )。
(4)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 )。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最近几天,我被一部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小说中的一个无耻小人鸠占鹊巢,抢了一位老妇人儿子的功名,以致其子得了失心疯症,每日疯疯癫癫,最终落水而亡。老妇人没了指望,形销骨立,本也打算弃了这世界。恰遇新来的县太爷明察秋毫,抽丝剥茧,将这其中的种种是非曲直一一还原,才算给了老妇人一个公道。谁知那个小人因害怕自己罪责太深□跪在老妇人门前不肯走□乞求宽宥□这是哪来的脸面呀□
(1)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B. 我读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词。
C. 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
D. 我把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读了。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 复句。
(3)在文段中方框内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
②况且一部小说中,又是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
③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
④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⑤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的眼前。
A.③①⑤②④ B.③④①⑤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③⑤④②
6.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7.“孤独之旅”是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故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的读书……”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他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苇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8.为什么说父子俩最大的敌人是孤独?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一敌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他都受了什么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找到那十几只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风雨过后的“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说“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子。”品味一下加粗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最后对杜雍和的语言描写用了省略号,你能补上省略的内容吗?要切合人物此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同,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曹文轩的《老铜匠的儿子》,回答问题。
老铜匠的儿子 曹文轩
①不久,我就找到了一个去处,并在一段日子里,像魂掉在那儿一样粘在了那里——小铜匠傅绍全家。
②这原因很简单:他爱玩鸽子,我也爱玩鸽子,并且都玩得很投入。
③傅绍全,一个瘦瘦的、高高的、十七八岁的男孩,正在那里。用一把两尺多长的大锉,锉一件什么铜器。那锉装在一副铜匠担子上,一头插在一只圆环里。他把那件铜器搁在担子上,用手抓住安了把儿的大锉的另一头,很有节奏感地锉着。
④上了油麻地中学,我常去傅绍全家,一般都是在吃过午饭之后或者是吃晚饭之前。
⑤他家有一个小阁楼,大概是他的母亲住在上面。因为我总是见到他母亲从阁楼上下来或到阁楼上去,而很少见到他去阁楼上。他的母亲总在头上系一根白布条。我很快知道了:他的父亲,那个老铜匠,在一年多之前去世了。我随父亲到铜匠铺配钥匙时,见过他的父亲,很高,很瘦。
⑥细想起来,我迷恋铜匠铺,除了因为傅绍全爱玩鸽子之外,大概还因为一种手艺——铜匠手艺。一九九一年的春天,当我读到我的学生小蔡写的一篇文章《诗人—一种手艺人》时,就大为欣赏,并同时回味了我的这段光阴。
⑦我坐在一张小矮凳上,兴趣很浓地欣赏着一切。一副铜匠担子,每头的担子上,各有五层长长的窄窄的抽屉。那抽屉十分精致,抽屉与抽屉之间,细看时,才可见一条细缝。每只抽屉上都有一个被手磨得金光闪闪的铜环。用食指勾往铜环一拉,小抽屉便油滑滑地拉开了,里面盛了各种各样的很精巧的工具。一层层的抽屉打开来,你可以找到几乎是这个行当应有的所有工具。工具是极奇妙的,它可以使人的心意得到全部的满足:要一块铜片成为锐利的,它就成为锐利的;要一根铜管弯曲下来,它就弯曲下来……工具实现了人的意图,把世界做成了人所希望的样子,甚至做成了人想像不到的样子。现在我还有收藏和使用小工具的癖好,大概就是在这铜匠铺里落下的根。那时,每当傅绍全拉开一个抽屉时,我都会伸长了脖子往里望,像看一个打开的宝盒子。当我们相处到他能同意我亲手去拉那些个抽屉并可以使用那里面的工具时,我十分快活,将学校,将无聊,全部忘在了脑后。我沉浸在使用工具的喜悦之中。
⑧地上还有一大一小两个铁砧,两头尖尖地弯起,形象像圆宝。大的器物放在大铁砧上敲打,小的器物则放在小铁砧上敲打。还有一个更小的,放在担子上,只有火柴盒那么大,很像一个工艺品,一些很精巧的器物,就放在它上边敲打。敲打的是一把极小的锤子,敲得极有分寸。地上的那个砧子,把泥地磨出一个个坑来。因此,在傅绍全家坐凳子,总要试上好几次,凳子才能勉强平稳地放好。敲打一个铜片,或敲圆一只铁壶,就听见丁丁地响,响得让人心欢欢地跳。傅绍全敲得很熟练,很优雅,总有节奏和轻重变化。就听一会儿声大,一会儿声小;一会儿急急地下锤,得得得的如雨点儿,一会儿悠悠的,一锤是一锤。
⑨还有一只总是烧着的小炉子。有一只风箱与它相联。有些东西要在火中烧熟了(烧红了为“熟”)才容易改变形状。傅绍全将它们埋进炉膛深处,然后拉起风箱,那炉中本来犹如死灰的炭便慢慢地有了生命,不一会儿竟然旺盛甚至张狂起来,火焰明亮纯洁得几乎让人看不见。那炉中的金属看着看着红了,到后来,它自身仿佛也通体燃烧起来,红艳艳的,十分好看。傅绍全一见它熟透了,就用铁钳稳稳夹住,突然取出。这种时刻,他的动作变得极迅速,一手用钳子夹住在砧上翻转,一手用锤子去一个劲儿地敲打,眼见着就能把一根粗粗的金属棍敲成一支细细的金属条,或把一个金属块敲成一张薄如纸的金属片,让人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傅绍全做出来的东西都很好看,尤其是他浇铸的那种取暖的小铜炉,小小的,真是精巧。炉盖不紧不松,上面的眼儿圆圆的,分布得极均匀。冬天,女孩用它取暖,真是不错。
⑩傅绍全修理锁呀什么的,很神奇。一把锁送来了,钥匙丢了,是从门上或抽屉上敲下来的。傅绍全将一根很软的金属条插进锁眼,试着这么一捅,锁开了。送锁的人粲然一笑。然后,他用那把大锉在锁背上一锉,露出埋弹子的眼儿。他用一把锥子挖掉了一眼一眼的封锡,磕出弹子和细弹簧。他看清楚了,就去锉钥匙。只见他把弹子与弹簧重新放回眼儿里,用一根细锡条盖住,用小锤敲一阵,把口又封上了。他把锁与钥匙交到锁的主人手上,主人一插钥匙,一拧,就听见清脆的一声“咯嗒”,锁打开了。
手艺真迷人。手艺以及喜欢手艺,大概是人的本性使然。难怪小孩从小就喜欢小工具,喜欢拆卸一个什么东西或制造一个什么东西。手艺让人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与智慧,看到了“世界是可塑的”这一本质。我的学生小蔡将诗人看成是手艺人,不是贬低诗人,恰恰是将诗人捧到了应有的位置上。他能使诗人们意识到自己职业的性质与职业的美感。小蔡至少从形式上真正理解了诗。一想到铜匠铺,我就觉得小蔡的这种现代主义的解释,是很妙的。
真的,我很喜欢闻这铜匠铺的锈味和青铜的气味。
学校毫无吸引力,我失去了上学的兴趣,天天坐在铜匠铺里。我参与了手艺。遇到需要不停地奋力锤打的金属,傅绍全就给我一把锤子,他一下我一下地轮番锤打。我也很自然学会了将锤子脱离被锤打的物件,而让它落于铁砧,让它自然地跳动,发出一串好听的声音来。
对面理发店的驼背卓四说:“傅绍全收了一个徒弟。”
15、我为什么在一段日子里,像魂掉在那儿一样粘在了小铜匠傅绍全家?
结合加点字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每当傅绍全拉开一个抽屉时,我都会伸长了脖子往里望,像看一个打开的宝盒子。
他用一把锥子挖掉了一眼一眼的封锡,磕出弹子和细弹簧。他看清楚了,就去锉钥匙。
17、曹文轩在本文和课文《孤独之旅》中都写到了“失学”,我后来回到了学校,杜小康却没有机会再上学,请结合内容分析本文中“我”与课文中杜小康的失学有何区别?又分别体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我要回家……”杜雍和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曹文轩《孤独之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十八分 琦君
①中学时,我本来是很不喜欢地理这门课的。可是因为教地理的房先生实在太慈爱,教得又好,又是我们班的级任导师,我也就开始喜欢听她的课了。
②房先生年纪轻轻,却打扮得好老气。本色皮肤,不施一点脂粉。
③刚开始上课时,她面对我们,伸出左手,手心向着我们说:“中国就像这只手掌,西北高,东南低,所有的河流,都从西北流向东南。”我们一个个伸出手来,对着地图愈看愈觉得像。然后她转过身去,用粉笔在黑板上只几笔就画出一幅中国地图,再在里面一省一省地划分开来,填上名称,真是熟极而流,一下子就让我们对她佩服不已。
④她要我们把每个省的地图都记熟,东南西北的邻省也要记得清清楚楚。先默轮廓,次默山脉、河流,再默铁路、城市。对地理环境有了概念以后,气候、物产、民情风俗,也就比较容易记住了。她要求每个同学对自己出生地所属的省,要格外熟悉。她说:“这叫作‘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⑤每教完一省,她都要做一次测验,要我们画出这一省的详细地图。有一次,我把浙江省的钱塘江误写为“钱唐江”,她扣了我十分。我向她央求:“只掉了个‘土’字边,少扣五分好不好?”她连连摇头说:“莫争,莫争。我扣你十分是要你写字时用心,不要马马虎虎。我虽不是国文老师,错别字也要管。你去地图上找找,中国有没有一条江叫‘钱唐江’?这是求正确。无论读书做事,都要认真仔细,不能有差错。”我只好默然了。从那以后,每回看见自己的作文或日记里有错别字,我就会暗暗对自己说:“又得扣十分了。”
⑥有一次测验,默的是江苏、浙江两省。我因准备充分,默得又快又详细,连老师没有要我们注明的浙东次要城市都注上去了,因为那是我家乡的邻县。正得意呢,房先生走来站在边上,却发现我桌上有本地图册没有收进抽屉里。她默默伸手拿起来翻翻,偏又发现浙江省那页还夹着一张画有地图轮廓的纸。我有点懊恼自己粗心大意没把书收好,却觉问心无愧,抬起头来说:“我并没有看。”房先生没作声,却把我画好的地图收去了,她从讲台上拿了张纸来,严肃地说:“你再画一张。”她竟然怀疑我偷看地图,我心里万分委屈,连声说:“房先生,请相信我,我并没有偷看呀。”她点点头,但仍坚持要我再画。左右前后的同学都转过头来朝我看,我眼泪扑簌簌地掉,一滴滴都落在纸上。
⑦我咬着嘴唇,很快就把一张地图默得完完整整的。房先生收去后,摸摸我的头说:“不要哭,我向你道歉,但你不应当把地图本子放在桌上。”那晚下夜课以后,房先生特地陪我回宿舍。校园中一片寂静,凉风轻拂,草木清芬。房先生用手臂围绕着我的肩问:“你不怪我吧?”我心情复杂,只想再放声大哭,但我忍住了,终究是我太疏忽所致。
⑧那张地图发回来时,房先生批的是八十八分。我悄悄地问她既然都没错,为什么不给九十八分。她笑笑说,八十八分是她最喜欢的数字,她初中毕业时,平均分就是八十八分。
⑨“八十八分是个完美的数字,”她说,“只差两分就是九十。从九十到一百,还有十分需要努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⑩我仔细想想,也对。好在八十八分以我们学校严格的标准,已经是甲等的高分了。
我们初中毕业时,刚好举行第一届会考,如同今日的联考。我们心情之紧张,可想而知。因为如果考不及格,即使本校毕业考通过了,仍然领不到教育厅颁发的毕业证书。这不但关乎每个学生的升学前途,也关乎学校名誉。校长对我们宣布:“如果会考全体甲等,就可全体免试升本校高中。但如有一人是乙等,就不行。”
我数理很差,如数理考不及格,即使国文、英文、史地分数高,也会被数理的低分拉下去。我考不到甲等,就会成为班上的害群之马,害他们也不能免试升高中。几位数理好的同学,就轮番为我填鸭式恶补。
会考前几天,我真是首如飞蓬,面目全非。母亲特地从故乡赶来照顾我、陪伴我,给我烧好菜进补,生怕我病倒。考试的前一天,我却发起高烧来。
考数学那天,我就抱着必死之心,打开卷子,忽觉浑身一阵清凉。回头一看,原来我身旁放了一大块冰。监考人员因为天气太热,考场又不能开风扇——会吹走考卷,又怕考生热得发痧,因此在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放一个大冰块。我顿觉头脑清醒过来,同学们为我恶补的方程式,我全想起来了,居然一道道题目都迎刃而解,那种得意兴奋真不用说了。
成绩揭晓了,果然我们全班都是甲等。我的平均分竟然是八十八分,我不由得跳起来,连忙奔到房先生屋子里,大喊道:“房先生,您记得吗?您那次给我临时测验默地图的分数就是八十八分,您说您最喜欢八十八分,因为您初中毕业时的平均分也是八十八分。”房先生笑逐颜开,点点头说:“真巧,八十八分是个吉利的好分数,而且前面还有十二分给你努力。希望你高中毕业时,能考到九十八分。”
“那多不容易呀!房先生,您高中毕业时,平均分也是九十八分吗?”我期待地问她。
“也差不多,总之是进步多了。”她笑笑,又接着说,“在学业上、知识上,总要力求进步。在对人方面,却不必样样争先,强出风头,倒是八十八分恰恰好。” (有删改)
18、根据文章的内容,把下面的场景补充完整。
场景一:房先生讲课令我佩服
场景二:测验中我写错了字,房先生对我严格要求
场景三:①
场景四:②
19、说说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
20、文章第⑥一⑨段所写的测验中,“我”明明没有错,为什么房先生只给“我”八十八分?请说说你的理解。
21、文章以房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结尾的作用。
2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先生是一位慈爱、善良、真诚,而又要求严格、教学有方、受人尊敬的老师。
B. “会考前的几天,我真是首如飞蓬,面目全非”,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我因学习紧张,连梳头、洗脸这些小女孩每天必做的事都顾不上了,表现了我努力投入忘我学习的样子。
C. 会考时我压力很大,考试前一天,我还发起了高烧,可以看出我对学校体制的不满。
D. 本文回忆了我与房先生之间的往事,表达了我对房先生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四)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峰顶双臂展开,身子深深地伏了下去,我们俩不由自主地也跟着他跪了下去。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23.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向导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雪山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本文有一处云开日出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作一下赏析。
27.有人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有人说“到了山顶,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你登上山顶的感觉又如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如果需要给本文换一个题目的话,换成什么好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认为他们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1)C (2)B (3) B (4)D 4.(1)A (2)因果 (3)B 5.A 6.A
7.案示例:“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的过程。具体而言,因家道中落而失学,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是孤独;随父亲一同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是孤独;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未卜的前途更让他恐惧和迷茫。就在这孤独之中他长大了,坚强了。
8.父子二人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失去了与人的交往,而且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单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与折磨。明白了既然无法回避,于是坦然地面对,坦然地忍耐。
9.孤独的磨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磨难。
10、是委屈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来承担;又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战胜了这样的磨难,感到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1、找回了走失的鸭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举动而兴奋,内心不再悲哀难过,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12、在本文中鸭子是杜小康的一个客观对应物,伴随着鸭子的成长,杜小康也真正长大了,意识到了成长的责任。
13、那么长时间的孤独,那么长时间的担心、痛苦,那么多的付出,今天终于收获了,家境的改变也终于又有希望了。
14、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是需要代价的,只有经历过一番痛苦的磨难,人才能真正长大。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因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5、①我们都爱玩鸽子。 ②我痴迷铜匠手艺。
16、(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屉比作宝盒子,写出抽屉里东西丰富,也表现我对工具的喜爱。(2)动作描写,一连串动词写出小铜匠手艺娴熟高超。
17、“我”喜欢玩鸽子,痴迷铜匠手艺活,认为学校没有吸引力,是自己主动不去上学,表现我对铜匠手艺的痴迷以及贪玩、淘气的性格;“杜小康”是因为家境中落,经济原因被迫失学,他爸爸也说有钱了就一定让他回去读书,体现了他的懂事好学。
18、①房先生因为冤枉了我,向我道歉 ②会考我考了八十八分,房先生激励我继续努力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中国比作手掌(通过对房先生的语言描写),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房先生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赞美房先生富有教学智慧;另一方面写出了房先生的不同凡响,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照应了开头的“喜欢听她的课”,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20、一是在房先生心中,八十八分是个完美的分数;二是防止“我”骄傲自满,激励“我”不断努力进步。(意对即可)
21、结尾引用房先生的话收束全文,照应标题,结构上使文章前后照应更加完整。从内容上来说,表达了房先生从学业、做人两方面对我的希望和鼓励,点明了主旨。
22、C
23.我与队长带着征服的愿望攀登哈巴雪山,受到恶劣的天气的困阻,最终在向导的教育下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而不是征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24.为这次登山准备了很长时间,攀登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服,为了争做这里的主人。25.敬畏之情。“黝黑的脸上布满庄重”、“心中的神山”、“世世代代崇拜”、站在峰顶“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26.“峰顶顿时……慈祥地看着我们。”写出了云破日出的峰顶奇观。作者用“刺”、“钉”两个动词写出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山峰的力量,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雪峰比作一个宽容而又慈祥的母亲,她饶恕了我们的狂妄自大,给人强烈的震撼力。27.此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登上山顶时,感到眼界极为开阔,心胸顿时变得豪迈起来。28.朝拜。因为本文主要想表达的主题就是人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29.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互相依赖,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关系。如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都是因为我们过度放牧、滥伐森林造成的。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三北地区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种草等工作,使得气候恶化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