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南昌期中)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材料表明( )
A.世界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 B.古代埃及经常洪水泛滥
C.农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D.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尼罗河的自然环境特点,如需要测量水位、丈量土地等,促使古埃及人发展数学,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符合题意;
世界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所有世界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排除A;
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因为测量尼罗河水位、丈量土地及建筑计算等需求促使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而不是强调古代埃及经常洪水泛滥,排除B;
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环境(尼罗河)对古埃及数学发展的影响,而非单纯强调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九上·南昌期中)文字承载着历史。无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还是“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的楔形文字,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地区是楔形文字诞生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C符合题意;
A是印度河流域,生活在这里的古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排除A;
B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这里迄今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排除B;
D是尼罗河流域,生活在这里的古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九上·南昌期中)在古老的恒河边,生活着一群“多比瓦拉”,意为种工作世代相袭。这一现象源于( )
A.佛教传播 B.法律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且职业世袭,不同种姓从事不同的职业,“多比瓦拉” 职业世代相袭的现象就源于这种种姓制度,C符合题意;
佛教传播主要是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影响,与职业世代相袭关系不大,排除A;
法律制度通常规定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太可能直接导致某种工作世代相传,排除B;
封建制度主要涉及土地分封、等级关系等方面,与职业世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4九上·南昌期中)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能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带有希腊风格的印度佛像 B.位于希腊的雅典卫城
C.刻有阿拉伯数字的唐青花 D.位于日本的唐昭提寺
【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带有希腊风格的印度佛像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位于希腊的雅典卫城并没有体现混合希腊和东方文化,它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体现,排除B;
刻有阿拉伯数字的唐青花是受到唐朝文化影响,排除C;
日本的唐昭提寺是受到唐朝文化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九上·南昌期中)某史学家研究古代的制度时,通过以下两幅图片的对比可知( )
A.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B.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
C.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都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
【答案】D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确立了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别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1世纪,西欧普遍建立起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国王将土地分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分给下一级封臣,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两制度均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各等级界限分明,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符合题意;
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度,排除A;
欧洲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效忠关系,排除B;
西欧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并没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封君与封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九上·南昌期中)穿越时空来到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你可能看到( )
A.农民带农具和耕畜在自营地有偿耕种三天
B.庄园的领主可以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份地
C.佃户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
D.佃户使用领主的酿酒机不必缴纳使用费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庄园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能够维系庄园的公共秩序,虽然还是主要维护领主权益,但是一定程度上,佃户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C符合题意;
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户份地两大部分,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一周三天无偿地耕种领主的“自营地”,并非有偿耕种,排除A;
在庄园内,领主不得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份地,领主和佃户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排除B;
庄园里规定庄园里佃户使用领主的酿酒机需要缴纳使用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庄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九上·南昌期中)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中世纪大学不单资产殷实,还逐步树立起了社会权威,它甚至拥有权杖作为其权威的象征。大学也拥有自己的印章,加盖大学印章的文书会产生法律效力。这说明中世纪西欧大学( )
A.拥有相对独立性及自治权 B.通过金钱赎买获得特许状
C.消除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 D.已具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中世纪大学......加盖大学印章的文书会产生法律效力”可知,在教权与王权的影响下,大学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治权,A符合题意;
中世纪时期,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斗争来获得特许状以实现城市的独立与自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
题干主要讲述大学在教权与王权庇护下拥有相对独立性与自治权,不能得出大学消除社会等级观念的结论,排除C;
题干已说明“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与“完全独立的司法权”相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大学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大学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九上·南昌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图片,下列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2世纪时地中海已经成为它的“内湖”
B.②该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C.③《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④该帝国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可知,①是亚历山大帝国,②是罗马帝国,③是拜占庭帝国,④是阿拉伯帝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拜占庭帝国时期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C符合题意;
2世纪时地中海已经成为它的“内湖”,对应的是②罗马帝国,排除A;
③拜占庭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②是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排除B;
④是阿拉伯帝国,①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九上·南昌期中)“通过统治阶层的努力,公地公民制取代部民制,中央集权制取代氏姓制 日本已俨然具有了‘小唐朝’的形象。”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使日本( )
A.大和政权兴起并实现统一
B.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形成效忠主公的武士集团
D.进入到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过统治阶层的努力,公地公民制取代部民制,中央集权制取代氏姓制 日本已俨然具有了‘小唐朝’的形象。”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日本的“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统一赋税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符合题意;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导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与材料“公地公民制取代部民制”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但武士集团的形成与大化改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
材料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2世纪晚期,镰仓幕府形成,日本进入到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但幕府统治与大化改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九上·南昌期中)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B.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
C.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罗马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对阿拉伯人传播世界文化这一事件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符合题意;
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是对希腊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是对罗马帝国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这是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九上·南昌期中)某同学在历史课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时,配备了下列图片作为说明。他演讲的主题是( )
A.西欧经济的发展 B.农业影响手工业
C.社会分工细化 D.市民阶层出现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手工工场、租地农场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手工工场、租地农场都出现了雇佣关系,这种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转型,A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看出农业对手工业的影响,排除B;
图片反映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扩大和地区性分工扩大,不能看出分工细化,排除C;
图片没有涉及市民阶层出现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九上·南昌期中)从但丁到莎士比亚,欧洲涌现出一批新的思想者,他们勇敢地“从内心世界感受自身”“探索自己的灵魂”,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客观地呈现主观感受”,“我”“我们”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加。下列作者及作品能反映这种思想的是( )
A.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B.彼特拉克的《神曲》
C.莎士比亚的《掷铁饼者》 D.拉斐尔的《大宪章》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客观地呈现主观感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物表情和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耶稣宣布其门徒之一将背叛他时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深刻洞察,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点,A符合题意;
《神曲》实际上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而非彼特拉克,排除B;
《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作品,与莎士比亚无关,排除C;
《大宪章》是英格兰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法律文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英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艺复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九上·南昌期中)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受多种因素影响 B.新航路的开辟巩固了封建统治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D.新航路开辟过程曲折前途光明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提高”“两葡王室的支持”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技术方面,也有王室的支持等物质支持,A符合题意;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
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其影响,但与材料背景无关,排除C;
新航路开辟过程曲折前途光明,但材料体现的是条件,不是过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九上·南昌期中)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历史信息,下列柱状图统计了1501年——1850年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奴隶上船和下船人数,该图反映了( )
A.途中奴隶死亡率不断增加 B.原始积累的重要性
C.贩卖奴隶的人数不断增加 D.黑奴贸易的野蛮性
【答案】D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据柱状图统计的1501年—1850年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奴隶上船和下船人数分析可知,上船比下船人数多,这说明奴隶在运输途中大量死亡,体现了黑奴贸易的野蛮性,D符合题意;
途中奴隶死亡率不断增加说法错误,不是不断增加,有减少,排除A;
原始积累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奴隶贸易的野蛮血腥,排除B;
贩卖奴隶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法错误,1801年减少,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贸易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角贸易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九上·南昌期中)下侧时间轴反映出英国革命( )
A.原因错综复杂 B.进程曲折艰难
C.结果体现传统 D.影响广泛深远
【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轴信息可知,1215年的《大宪章》开始,出现了对国王权利的限制;到1620年,《权利请愿书》飙到了议会对王权限制的意图;至1689年,《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未经议会许可,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不得征税”,通过法律的方式限制王权,议会权利逐渐超越王权。综上表明了英国革命传承了之前文件的意志,表现出结果体现传统意志,B符合题意;
题干时间轴显示了不同时期的三个文件,不能得出英国革命“原因错综复杂”的结论,排除A;
“英国革命”并非指具体革命,而是历史上革命活动的总称,因此不能得出“过程曲折艰难”的结论,排除B;
题干中只反应英国革命中文件意志在国家内的传承,并不能体现“影响广泛深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九上·南昌期中)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写道:“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拿破仑对外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B.拿破仑受到了德国人民的欢迎
C.全面评价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D.肯定拿破仑对外战争的革命性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肯定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革命性,D符合题意;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后期具有侵略性,排除A;
题干中只提到“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没有体现受到欢迎,排除B;
题干强调了拿破仑战争的革命性,没有体现后期的侵略性,不够全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4九上·南昌期中)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北美人民从宗主国的殖民枷锁下挣脱出来,而且消灭了北美在大陆上的封建残余,如长子继承制和嗣续限定法、代役租、贵族称号等。材料旨在强调( )
A.废除奴隶制度 B.推动民族解放
C.具有双重性质 D.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不仅使北美人民从宗主国的殖民枷锁下挣脱出来,而且消灭了北美在大陆上的封建残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北美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同时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北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因此,题干强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C符合题意;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废除奴隶制,而是在南北战争期间废除的,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独立战争的性质,与推动民族解放无直接关系,排除B;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确立了共和政体,并不是在独立战争时确立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4九上·南昌期中)《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卢梭领导了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影响深远
B.卢梭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革命的理论武器
C.卢梭的自由、民主理念,推动了欧洲统一
D.卢梭的三权分立思想,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和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并进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和历史进程,具有世界性影响,B符合题意;
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而不是卢梭领导了法国大革命,排除A;
卢梭的思想主要包括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等,并没有推动欧洲统一,排除C;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思想而非卢梭,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4九上·南昌期中)《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一书中写到:“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这里的“最大公约数”是指(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D.反对殖民主义者的压迫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大的公约数”是说三者的共同点,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或结束后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都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项符合题意;
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但只有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美国和法国不是,排除A;
美国独立战争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不是推翻封建统治,排除C;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但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不是殖民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4九上·南昌期中)图为1649年的英国版画《“颠覆”的世界》。该版画反映了当时的世界( )
A.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B.旧有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D.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649年的英国版画《‘颠覆’的世界》”“人们倒立行走,鱼在空中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几年反复斗争,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冲击当时的封建社会秩序,B符合题意;
当时是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非各国,因此“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表述错误,排除A;
英国是欧洲国家,因此“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表述错误,排除C;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但题干并未体现出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4九上·南昌期中)小钱币大历史,钱币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头像银币是已知最早带有领袖头像的硬币。亚历山大头上的两个公羊角代表宙斯和阿蒙神,是希腊和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这种带羊角的亚历山大硬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
材料二
屋大维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命人制造的银币,银币一面为斯芬克斯形象。(斯芬克斯常见于希腊神话中)
材料三下表为中国境内发现查士丁尼金币及仿制品通览表(部分)
出土发现地点及位置 数量 埋葬年代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区墓葬 3枚 约六世纪
甘肃武威康阿达墓 1枚 唐代
陕西咸阳隋独孤罗墓 1枚 6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银币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述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币出土地的分布特点及反映的历史现象。
【答案】(1)信息: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关系: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特点: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
历史现象: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知识。历史信息:由题干材料“是希腊和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这种带羊角的亚历山大硬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蕴含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产生的影响,即: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本题考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关系:由题干材料“银币一面为斯芬克斯形象。(斯芬克斯常见于希腊神话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特点:由题干材料“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区墓葬”“甘肃武威康阿达墓”“陕西咸阳隋独孤罗墓”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历史现象:由题干“中国境内发现查士丁尼金币及仿制品”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反映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故答案为:
(1)信息: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关系: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特点: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
历史现象: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点评】本题考查压力山大东征,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历史信息:由题干材料“是希腊和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这种带羊角的亚历山大硬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蕴含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产生的影响,即: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关系:由题干材料“银币一面为斯芬克斯形象。(斯芬克斯常见于希腊神话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特点:由题干材料“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区墓葬”“甘肃武威康阿达墓”“陕西咸阳隋独孤罗墓”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历史现象:由题干“中国境内发现查士丁尼金币及仿制品”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反映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22.(2024九上·南昌期中)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十日谈》 薄伽丘 描述了1348年佛罗伦斯的十个青年男女在郊外别墅躲避瘟疫时,决定通过讲故事度过这难熬的时光,这些故事批判了天主教会的黑暗,谴责了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1640年英国革命史》 基佐 讲述了欧洲首次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叙述了革命的起因、第一次内战、克伦威尔的崛起、军队内部的冲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该书认为“一切拥有权力者,皆会滥权”,系“三权分立”学说的先驱。其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
《1776:美国的诞生》 戴维·麦卡洛 作者描述了华盛顿率领美军与英军战斗,巧妙地捕捉到了引导美国走向独立富强的“1776精神”。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该书探讨了法国封建王朝的旧制度对大革命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史实进行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关联。
(1)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部名著,分别简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上题所选的两个历史事件,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答案】(1)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十日谈》与文艺复兴
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
(2)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根据材料可知《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因此可知《十日谈》与文艺复兴有关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可知《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孟德斯鸠,他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有关。
(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因此可知观点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接着用具体史事进行阐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故答案为:
(1)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十日谈》与文艺复兴。
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
(2)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根据材料可知《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因此可知《十日谈》与文艺复兴有关
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可知《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孟德斯鸠,他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有关。
(2)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因此可知观点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接着用具体史事进行阐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23.(2024九上·南昌期中)法治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南昌市某校九年级某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关于法治建设的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溯法治之源】
材料一 该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法律上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摘编自马来平《通俗科技发展史》
【探法治发展】
材料二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寻法治进步】
材料三 他又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从而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恩格斯指出:“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开法治新篇】
材料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该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制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
——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颁布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简述罗马法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法典”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1)目的: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变化: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原因: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
(4)认识: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目的:根据材料一中“该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法律上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可以得出,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变化:根据材料二中“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故称市民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变化是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变化的原因是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可以得出,“法典”带来的影响是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上台后,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产生的影响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4)认识:本小题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可以从法治建设“是什么”,以后要“怎么做”等角度回答。从“是什么”的角度回答,从材料一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到材料二的罗马法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到材料三的《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再到我国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看出,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怎么做”角度回答,法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故答案为:
(1)目的: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变化: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原因: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
(4)认识: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该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法律上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可以得出,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故称市民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变化是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变化的原因是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可以得出,“法典”带来的影响是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上台后,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产生的影响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4)认识:本小题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可以从法治建设“是什么”,以后要“怎么做”等角度回答。从“是什么”的角度回答,从材料一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到材料二的罗马法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到材料三的《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再到我国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看出,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怎么做”角度回答,法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24.(2024九上·南昌期中)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这一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从7世纪起,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开始增多。……不仅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不能促进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换句话说,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上)
材料二 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这种又薄又滑的丝织品,在地中海地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广受人们喜爱,它能让穿着者在众人面前显得光鲜。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四 世界古代、近代文明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归纳古代非洲文明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体现的文明交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西两国及后续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欧洲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说出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的事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点: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方式:和平交流
(3)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4)事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认识: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古埃及文明;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特点:根据一“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从7世纪起,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开始增多”,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根据一“不仅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得出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本题考查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方式:根据二“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可知,文明交流方式是和平交流。
(3)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影响:根据三“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4)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知识。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认识:从材料一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进行总结。
故答案为:
(1)特点: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方式:和平交流。
(3)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4)事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认识: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非洲和印第安文明,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特点:根据一“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从7世纪起,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开始增多”,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根据一“不仅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得出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方式:根据二“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可知,文明交流方式是和平交流。
(3)影响:根据三“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4)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认识:从材料一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进行总结。
1 / 1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南昌期中)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材料表明( )
A.世界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 B.古代埃及经常洪水泛滥
C.农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D.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2.(2024九上·南昌期中)文字承载着历史。无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还是“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的楔形文字,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地区是楔形文字诞生地的是( )
A.
B.
C.
D.
3.(2024九上·南昌期中)在古老的恒河边,生活着一群“多比瓦拉”,意为种工作世代相袭。这一现象源于( )
A.佛教传播 B.法律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制度
4.(2024九上·南昌期中)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能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带有希腊风格的印度佛像 B.位于希腊的雅典卫城
C.刻有阿拉伯数字的唐青花 D.位于日本的唐昭提寺
5.(2024九上·南昌期中)某史学家研究古代的制度时,通过以下两幅图片的对比可知( )
A.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B.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
C.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都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
6.(2024九上·南昌期中)穿越时空来到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你可能看到( )
A.农民带农具和耕畜在自营地有偿耕种三天
B.庄园的领主可以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份地
C.佃户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
D.佃户使用领主的酿酒机不必缴纳使用费
7.(2024九上·南昌期中)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中世纪大学不单资产殷实,还逐步树立起了社会权威,它甚至拥有权杖作为其权威的象征。大学也拥有自己的印章,加盖大学印章的文书会产生法律效力。这说明中世纪西欧大学( )
A.拥有相对独立性及自治权 B.通过金钱赎买获得特许状
C.消除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 D.已具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8.(2024九上·南昌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图片,下列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2世纪时地中海已经成为它的“内湖”
B.②该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C.③《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④该帝国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9.(2024九上·南昌期中)“通过统治阶层的努力,公地公民制取代部民制,中央集权制取代氏姓制 日本已俨然具有了‘小唐朝’的形象。”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使日本( )
A.大和政权兴起并实现统一
B.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形成效忠主公的武士集团
D.进入到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0.(2024九上·南昌期中)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B.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
C.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11.(2024九上·南昌期中)某同学在历史课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时,配备了下列图片作为说明。他演讲的主题是( )
A.西欧经济的发展 B.农业影响手工业
C.社会分工细化 D.市民阶层出现
12.(2024九上·南昌期中)从但丁到莎士比亚,欧洲涌现出一批新的思想者,他们勇敢地“从内心世界感受自身”“探索自己的灵魂”,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客观地呈现主观感受”,“我”“我们”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加。下列作者及作品能反映这种思想的是( )
A.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B.彼特拉克的《神曲》
C.莎士比亚的《掷铁饼者》 D.拉斐尔的《大宪章》
13.(2024九上·南昌期中)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受多种因素影响 B.新航路的开辟巩固了封建统治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D.新航路开辟过程曲折前途光明
14.(2024九上·南昌期中)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历史信息,下列柱状图统计了1501年——1850年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奴隶上船和下船人数,该图反映了( )
A.途中奴隶死亡率不断增加 B.原始积累的重要性
C.贩卖奴隶的人数不断增加 D.黑奴贸易的野蛮性
15.(2024九上·南昌期中)下侧时间轴反映出英国革命( )
A.原因错综复杂 B.进程曲折艰难
C.结果体现传统 D.影响广泛深远
16.(2024九上·南昌期中)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写道:“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拿破仑对外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B.拿破仑受到了德国人民的欢迎
C.全面评价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D.肯定拿破仑对外战争的革命性
17.(2024九上·南昌期中)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北美人民从宗主国的殖民枷锁下挣脱出来,而且消灭了北美在大陆上的封建残余,如长子继承制和嗣续限定法、代役租、贵族称号等。材料旨在强调( )
A.废除奴隶制度 B.推动民族解放
C.具有双重性质 D.建立共和政体
18.(2024九上·南昌期中)《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卢梭领导了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影响深远
B.卢梭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革命的理论武器
C.卢梭的自由、民主理念,推动了欧洲统一
D.卢梭的三权分立思想,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19.(2024九上·南昌期中)《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一书中写到:“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这里的“最大公约数”是指(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D.反对殖民主义者的压迫
20.(2024九上·南昌期中)图为1649年的英国版画《“颠覆”的世界》。该版画反映了当时的世界( )
A.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B.旧有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D.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
21.(2024九上·南昌期中)小钱币大历史,钱币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头像银币是已知最早带有领袖头像的硬币。亚历山大头上的两个公羊角代表宙斯和阿蒙神,是希腊和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这种带羊角的亚历山大硬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
材料二
屋大维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命人制造的银币,银币一面为斯芬克斯形象。(斯芬克斯常见于希腊神话中)
材料三下表为中国境内发现查士丁尼金币及仿制品通览表(部分)
出土发现地点及位置 数量 埋葬年代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区墓葬 3枚 约六世纪
甘肃武威康阿达墓 1枚 唐代
陕西咸阳隋独孤罗墓 1枚 6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银币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述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币出土地的分布特点及反映的历史现象。
22.(2024九上·南昌期中)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十日谈》 薄伽丘 描述了1348年佛罗伦斯的十个青年男女在郊外别墅躲避瘟疫时,决定通过讲故事度过这难熬的时光,这些故事批判了天主教会的黑暗,谴责了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1640年英国革命史》 基佐 讲述了欧洲首次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叙述了革命的起因、第一次内战、克伦威尔的崛起、军队内部的冲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该书认为“一切拥有权力者,皆会滥权”,系“三权分立”学说的先驱。其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
《1776:美国的诞生》 戴维·麦卡洛 作者描述了华盛顿率领美军与英军战斗,巧妙地捕捉到了引导美国走向独立富强的“1776精神”。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该书探讨了法国封建王朝的旧制度对大革命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史实进行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关联。
(1)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部名著,分别简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上题所选的两个历史事件,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23.(2024九上·南昌期中)法治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南昌市某校九年级某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关于法治建设的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溯法治之源】
材料一 该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法律上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摘编自马来平《通俗科技发展史》
【探法治发展】
材料二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寻法治进步】
材料三 他又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从而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恩格斯指出:“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开法治新篇】
材料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该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制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
——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颁布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简述罗马法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法典”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治建设的认识。
24.(2024九上·南昌期中)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这一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从7世纪起,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开始增多。……不仅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不能促进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换句话说,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上)
材料二 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这种又薄又滑的丝织品,在地中海地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广受人们喜爱,它能让穿着者在众人面前显得光鲜。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四 世界古代、近代文明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归纳古代非洲文明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体现的文明交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西两国及后续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欧洲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说出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的事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尼罗河的自然环境特点,如需要测量水位、丈量土地等,促使古埃及人发展数学,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符合题意;
世界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所有世界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排除A;
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因为测量尼罗河水位、丈量土地及建筑计算等需求促使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而不是强调古代埃及经常洪水泛滥,排除B;
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环境(尼罗河)对古埃及数学发展的影响,而非单纯强调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C符合题意;
A是印度河流域,生活在这里的古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排除A;
B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这里迄今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排除B;
D是尼罗河流域,生活在这里的古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且职业世袭,不同种姓从事不同的职业,“多比瓦拉” 职业世代相袭的现象就源于这种种姓制度,C符合题意;
佛教传播主要是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影响,与职业世代相袭关系不大,排除A;
法律制度通常规定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太可能直接导致某种工作世代相传,排除B;
封建制度主要涉及土地分封、等级关系等方面,与职业世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带有希腊风格的印度佛像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位于希腊的雅典卫城并没有体现混合希腊和东方文化,它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体现,排除B;
刻有阿拉伯数字的唐青花是受到唐朝文化影响,排除C;
日本的唐昭提寺是受到唐朝文化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确立了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别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1世纪,西欧普遍建立起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国王将土地分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分给下一级封臣,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两制度均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各等级界限分明,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符合题意;
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度,排除A;
欧洲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效忠关系,排除B;
西欧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并没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封君与封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庄园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能够维系庄园的公共秩序,虽然还是主要维护领主权益,但是一定程度上,佃户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C符合题意;
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户份地两大部分,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一周三天无偿地耕种领主的“自营地”,并非有偿耕种,排除A;
在庄园内,领主不得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份地,领主和佃户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排除B;
庄园里规定庄园里佃户使用领主的酿酒机需要缴纳使用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庄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中世纪大学......加盖大学印章的文书会产生法律效力”可知,在教权与王权的影响下,大学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治权,A符合题意;
中世纪时期,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斗争来获得特许状以实现城市的独立与自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
题干主要讲述大学在教权与王权庇护下拥有相对独立性与自治权,不能得出大学消除社会等级观念的结论,排除C;
题干已说明“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与“完全独立的司法权”相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大学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大学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可知,①是亚历山大帝国,②是罗马帝国,③是拜占庭帝国,④是阿拉伯帝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拜占庭帝国时期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C符合题意;
2世纪时地中海已经成为它的“内湖”,对应的是②罗马帝国,排除A;
③拜占庭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②是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排除B;
④是阿拉伯帝国,①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过统治阶层的努力,公地公民制取代部民制,中央集权制取代氏姓制 日本已俨然具有了‘小唐朝’的形象。”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日本的“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统一赋税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符合题意;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导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与材料“公地公民制取代部民制”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但武士集团的形成与大化改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
材料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2世纪晚期,镰仓幕府形成,日本进入到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但幕府统治与大化改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罗马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对阿拉伯人传播世界文化这一事件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符合题意;
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是对希腊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是对罗马帝国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这是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手工工场、租地农场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手工工场、租地农场都出现了雇佣关系,这种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转型,A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看出农业对手工业的影响,排除B;
图片反映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扩大和地区性分工扩大,不能看出分工细化,排除C;
图片没有涉及市民阶层出现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客观地呈现主观感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物表情和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耶稣宣布其门徒之一将背叛他时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深刻洞察,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点,A符合题意;
《神曲》实际上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而非彼特拉克,排除B;
《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作品,与莎士比亚无关,排除C;
《大宪章》是英格兰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法律文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英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艺复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提高”“两葡王室的支持”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技术方面,也有王室的支持等物质支持,A符合题意;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
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其影响,但与材料背景无关,排除C;
新航路开辟过程曲折前途光明,但材料体现的是条件,不是过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据柱状图统计的1501年—1850年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奴隶上船和下船人数分析可知,上船比下船人数多,这说明奴隶在运输途中大量死亡,体现了黑奴贸易的野蛮性,D符合题意;
途中奴隶死亡率不断增加说法错误,不是不断增加,有减少,排除A;
原始积累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奴隶贸易的野蛮血腥,排除B;
贩卖奴隶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法错误,1801年减少,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贸易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角贸易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轴信息可知,1215年的《大宪章》开始,出现了对国王权利的限制;到1620年,《权利请愿书》飙到了议会对王权限制的意图;至1689年,《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未经议会许可,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不得征税”,通过法律的方式限制王权,议会权利逐渐超越王权。综上表明了英国革命传承了之前文件的意志,表现出结果体现传统意志,B符合题意;
题干时间轴显示了不同时期的三个文件,不能得出英国革命“原因错综复杂”的结论,排除A;
“英国革命”并非指具体革命,而是历史上革命活动的总称,因此不能得出“过程曲折艰难”的结论,排除B;
题干中只反应英国革命中文件意志在国家内的传承,并不能体现“影响广泛深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肯定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革命性,D符合题意;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后期具有侵略性,排除A;
题干中只提到“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没有体现受到欢迎,排除B;
题干强调了拿破仑战争的革命性,没有体现后期的侵略性,不够全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不仅使北美人民从宗主国的殖民枷锁下挣脱出来,而且消灭了北美在大陆上的封建残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北美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同时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北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因此,题干强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C符合题意;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废除奴隶制,而是在南北战争期间废除的,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独立战争的性质,与推动民族解放无直接关系,排除B;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确立了共和政体,并不是在独立战争时确立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和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并进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和历史进程,具有世界性影响,B符合题意;
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而不是卢梭领导了法国大革命,排除A;
卢梭的思想主要包括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等,并没有推动欧洲统一,排除C;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思想而非卢梭,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大的公约数”是说三者的共同点,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或结束后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都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项符合题意;
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但只有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美国和法国不是,排除A;
美国独立战争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不是推翻封建统治,排除C;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但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不是殖民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649年的英国版画《‘颠覆’的世界》”“人们倒立行走,鱼在空中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几年反复斗争,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冲击当时的封建社会秩序,B符合题意;
当时是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非各国,因此“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表述错误,排除A;
英国是欧洲国家,因此“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表述错误,排除C;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但题干并未体现出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信息: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关系: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特点: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
历史现象: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知识。历史信息:由题干材料“是希腊和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这种带羊角的亚历山大硬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蕴含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产生的影响,即: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本题考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关系:由题干材料“银币一面为斯芬克斯形象。(斯芬克斯常见于希腊神话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特点:由题干材料“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区墓葬”“甘肃武威康阿达墓”“陕西咸阳隋独孤罗墓”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历史现象:由题干“中国境内发现查士丁尼金币及仿制品”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反映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故答案为:
(1)信息: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关系: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特点: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
历史现象: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点评】本题考查压力山大东征,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历史信息:由题干材料“是希腊和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这种带羊角的亚历山大硬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蕴含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产生的影响,即: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亚历山大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关系:由题干材料“银币一面为斯芬克斯形象。(斯芬克斯常见于希腊神话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3)特点:由题干材料“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区墓葬”“甘肃武威康阿达墓”“陕西咸阳隋独孤罗墓”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历史现象:由题干“中国境内发现查士丁尼金币及仿制品”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币出土地反映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查士丁尼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22.【答案】(1)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十日谈》与文艺复兴
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
(2)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根据材料可知《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因此可知《十日谈》与文艺复兴有关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可知《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孟德斯鸠,他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有关。
(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因此可知观点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接着用具体史事进行阐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故答案为:
(1)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十日谈》与文艺复兴。
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
(2)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1:根据材料可知《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因此可知《十日谈》与文艺复兴有关
文学名著与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可知《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孟德斯鸠,他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论法的精神》与启蒙运动有关。
(2)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因此可知观点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接着用具体史事进行阐述14世纪中叶在欧洲社会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要适时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23.【答案】(1)目的: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变化: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原因: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
(4)认识: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目的:根据材料一中“该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法律上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可以得出,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变化:根据材料二中“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故称市民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变化是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变化的原因是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可以得出,“法典”带来的影响是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上台后,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产生的影响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4)认识:本小题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可以从法治建设“是什么”,以后要“怎么做”等角度回答。从“是什么”的角度回答,从材料一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到材料二的罗马法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到材料三的《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再到我国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看出,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怎么做”角度回答,法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故答案为:
(1)目的: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变化: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原因: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
(4)认识: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该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法律上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可以得出,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故称市民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变化是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可以得出,变化的原因是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可以得出,“法典”带来的影响是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上台后,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产生的影响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4)认识:本小题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可以从法治建设“是什么”,以后要“怎么做”等角度回答。从“是什么”的角度回答,从材料一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到材料二的罗马法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到材料三的《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再到我国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看出,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怎么做”角度回答,法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等等。
24.【答案】(1)特点: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方式:和平交流
(3)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4)事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认识: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古埃及文明;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特点:根据一“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从7世纪起,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开始增多”,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根据一“不仅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得出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本题考查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方式:根据二“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可知,文明交流方式是和平交流。
(3)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影响:根据三“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4)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知识。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认识:从材料一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进行总结。
故答案为:
(1)特点: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方式:和平交流。
(3)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4)事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认识: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非洲和印第安文明,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特点:根据一“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从7世纪起,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开始增多”,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内部以及与外部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根据一“不仅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得出古代美洲文明内部是隔绝的,与其他文明也是隔绝的,是孤立发展的。
(2)方式:根据二“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可知,文明交流方式是和平交流。
(3)影响:根据三“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4)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认识:从材料一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世界文明发展由相对孤立到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进行总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