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新)第17章《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新)第17章《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3-30 10: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配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2.理解配方法的思路,能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块石头从20m高的塔上落下,石头离地面的高度h(m)和下落时间x(s)大致有如下关系:h=5x2,问石头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16=0; (2)3x2-27=0;
(3)(x-2)2=9; (4)(2y-3)2=16.
解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将方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成左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数的形式,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注意开方后,等式的右边取“正、负”两种情况.
解:(1)移项,得x2=16.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4,即x1=4,x2=-4;
(2)移项,得3x2=27.两边同时除以3,得x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3,即x1=3,x2=-3;
(3)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2=±3,即x-2=3或x-2=-3,即x1=5,x2=-1;
(4)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2y-3=±4,即2y-3=4或2y-3=-4,即y1=,y2=-.
方法总结:直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的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定义,它的可解类型有如下几种:①x2=a(a≥0);②(x+a)2=b(b≥0);③(ax+b)2=c(c≥0);④(ax+b)2=(cx+d)2(|a|≠|c|).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探究点二: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2x-35=0;
(2)3x2+8x-3=0.
解析:当二次项系数是1时,先把常数项移到右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然后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方成完全平方式,即为(x+m)2=n(n≥0)的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用配方法解方程.
解:(1)移项,得x2-2 ( http: / / www.21cnjy.com )x=35.配方,得x2-2x+12=35+12,即(x-1)2=36.直接开平方,得x-1=±6.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1=7,x2=-5;
(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x2+x-1=0.移项,得x2+x=1.配方,得x2+x+()2=1+()2,即(x+)2=()2.直接开平方,得x+=±.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1=,x2=-3.
方法总结: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关键是先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在方程两边同时添加常数项,使其等于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
【类型二】 利用配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已知a2-3a+b2-+=0,求a-4的值.
解析:观察方程可以知道,原方程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配方法转化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0的形式,得到这两个数都为0,从而可求出a,b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解:原等式可以写成:(a-)2+(b-)2=0.
∴a-=0,b-=0,解得a=,b=.
∴a-4=-4×=-.
方法总结:这类题目主要是配方法和平方的非负性的综合应用,通过配方把等式转化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0的形式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1题
【类型三】 利用配方法求代数式的最值或判定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请用配方法说明:不论x取何值,代数式x2-5x+7的值恒为正.
解析:本题是要运用配方法将代数式化为一个平方式加上一个常数的形式.
解:∵x2-5x+7=x2-5x+()2+7-()2=(x-)2+,而(x-)2≥0,
∴(x-)2+≥.
∴代数式x2-5x+7的值恒为正.
方法总结:对于代数式是一个关于x的二次式且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次项,在求它的最值时,常常采用配方法,将原代数式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加一个常数的形式,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是一个非负数,就可以求出原代数式的最值.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
2.公式法
学习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
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配方法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且b2-4ac≥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x2=.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方程3x2-8=7x化为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其中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方程的根为____________.
解析:将方程移项化为3x2 ( http: / / www.21cnjy.com )-7x-8=0.其中a=3,b=-7,c=-8.因为b2-4ac=49-4×3×(-8)=145>0,代入求根公式可得x=.故答案为3x2-7x-8=0,3,-7,-8,x=.
方法总结:一元二次方程a ( http: / / www.21cnjy.com )x2+bx+c=0(a≠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只要确定了系数a,b,c的值,代入公式就可求得方程的根.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探究点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3x2-5x+2=0;
(2)2x2+3x+3=0;
(3)3x2-12x+3=0.
解:(1)将-3x2-5x+2=0两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乘以-1得3x2+5x-2=0.∵a=3,b=5,c=-2,∴b2-4ac=52-4×3×(-2)=49>0,∴x==,∴x1=,x2=-2;
(2)∵a=2,b=3,c=3,∴b2-4ac=32-4×2×3=9-24=-15<0,∴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3)∵a=3,b=-12,c=3,∴b2-4ac=(-12)2-4×3×3=108,∴x===2±,∴x1=2+,x2=2-.
方法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应将其变形为一般形式,然后确定公式中a,b,c的值,再求出b2-4ac的值与“0”比较,最后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或说明其没有实数根).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3.因式分解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依据;(难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ab=0,那么a=0或b= ( http: / / www.21cnjy.com )0,类似的解方程(x+1)(x-1)=0时,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x+1=0或x-1=0来解,你能求(x+3)(x-5)=0的解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5x=0;
(2)(x-5)(x-6)=x-5.
解析:变形后方程右边是零,左边是能分解的多项式,可用因式分解法.
解:(1)原方程转化为x(x+5)=0,
所以x=0或x+5=0,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0,x2=-5;
(2)原方程转化为(x-5)(x-6)-(x-5)=0,
所以(x-5)[(x-6)-1]=0,
所以(x-5)(x-7)=0,
所以x-5=0或x-7=0,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5,x2=7.
方法总结:利用提公因式法时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观察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就能快速分解因式求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二】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下列方程:
(1)x2-6x=-9;
(2)4(x-3)2-25(x-2)2=0.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x2-6x+9=0,
则(x-3)2=0,
∴x-3=0,
∴原方程的解为x1=x2=3;
(2)[2(x-3)]2-[5(x-2)]2=0,
[2(x-3)+5(x-2)][2(x-3)-5(x-2)]=0,
(7x-16)(-3x+4)=0,
∴7x-16=0或-3x+4=0,
∴原方程的解为x1=,x2=.
方法总结: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般步骤是:①将方程的右边化为0;②将方程的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一个因式分别为零,就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3)(4)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