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 ( http: / / www.21cnjy.com )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出示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展示
三、自学指导
利用课件展示
四、自主互助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五、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先后七次
3)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
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
(二)戚继光抗倭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并结合《抗倭形势图》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并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讲解:民族英雄——戚继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结合史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讨论:从这一诗,我们应该学习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
3、自主探究
从澳门的一失一得中,你有什么感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回顾
当堂训练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3.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
布置作业
做学习指导《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