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第2课《古诗两首》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第2课《古诗两首》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1 11: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第2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xì yè guāng jǐng wàn zǐ qiān hóng
( ) ( ) ( )
答案:细叶 光景 万紫千红
解析:
分析:注意在写词语时不要把“细”写成“稀”,“光景”的“景”误写成“境”,不要把它们混淆了。
点评:考查常用字字形,此题从字音和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读准字音和看准字形,就找出答案了。
2. 给下面的字注音。
碧( ) 垂( ) 绦( ) 裁( )
答案:bì chuí tāo cái
解析:
分析:在加注音时 “绦”应该读作“tāo”,很容易误读为“tiáo”;“裁”字不要和“栽”字混淆,误读为“zāi”
点评:考查常用字字音辨析,此题从字音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常用字字音的准确性。
3. 《咏柳》这首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 ),把柳枝比作( )。后两句还用( )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对( )的赞美。
答案:比喻 碧玉 绿丝绦 自问自答 春天
解析:
分析:这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易混淆韵母读音的掌握,如“咏”中韵母“ong”不能读成“eng”。
点评:考查字形字音,此题从区分韵母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韵母字音准确性,就好读多了。
4.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柳树。本诗描写的是垂柳;碧绿色的玉。诗中用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用丝编成的绳带;裁剪,用刀或者剪子把片状物分成若干部分;好像,就像。
解析:
分析: 解释重点的词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碧玉”原来指的是“美玉”,在这里用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再如“裁”有很多意思如“裁撤”的意思,结合具体环境为“裁剪”。在理解词义时结合文段来分析就可以了。
点评:考查词义,此题从具体的语言环境的理解去分析,就找出答案了。
5. 我会辨字组词。
咏( ) 妆( ) 裁 ( ) 滨( )
泳( ) 壮( ) 栽( ) 缤( )
答案:歌咏,游泳;梳妆,壮大;裁判,栽树;滨海,缤纷。
解析:
分析: 做这类题目首先应该读准字音,如“裁”读作“cái”,而“栽”读作“zāi”。其次要分析字形。对形似的字可通过区分形旁来识记。如“妆”右边是“女”字旁,“壮”右边是“士”字旁。
点评:考查形近字辨析,此题从字音和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形近字的字音和字形准确性,就找出答案了。
6.词语解释:
胜日:
光景:
等闲:
答案:好日子 风光景物 随意
解析:
分析:解释重点的词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胜日”的“胜”在这里既不是“胜利”也不是“胜过”,结合全文考虑是“美好”的意思。在理解词义时结合文段来分析就可以了。
点评:考查词义,此题从具体的语言环境的理解去分析,就找出答案了。
7. 《咏柳》这首诗中的“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一树”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打扮;满树,表示很多的意思。
解析:
分析:“妆”字注意不要和“汝”字混淆,是“梳妆”“打扮”的意思;“一树”注意不是“一棵树”,联系全诗意思应该是“满树”,也就是要表达“很多”的意思。
点评:考查词义,此题从具体的语言环境的理解去分析,就找出答案了。
8. 《咏柳》和《春日》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 季的景象的。
答案:春
解析:
分析:在认真领会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借助于一些时间词语:如“春日”“二月”等就会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 《春日》中有两句是千古名句,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处处可以看到唤醒百花的东风的笑颜,那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身影
解析:
分析:在做这类题目时应该搞清楚“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深刻含义,它的意思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点评:此类题只要学生掌握并理解了,就好做多了。
10. 读句子,写诗句。
(1)春天到了,高高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青绿色的柳叶像一片片美玉一样,惹人喜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柔细的柳枝,像一条条绿色的带子,在春风中轻轻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解析:
分析:在学习时应该把《咏柳》这一首诗的中几个关键词语如“碧玉”、“妆”、“一树”、“绿丝绦”“裁”的意思弄明白,这样整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
点评:此类题只要学生掌握并理解了,就好做多了。
11.按要求填空。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绿丝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问自答,想象丰富。
答案:贺知章 绿色的柳的枝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
分析:首先应该记住作者贺知章,然后结合语境弄明白“绿丝绦”的意思,“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属于自问自答。
点评:此类题只要学生掌握并理解了,就好做多了。
12.按要求填空。
“胜日寻芳泗水滨”出自古诗《 》。这首诗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的景色映入眼帘”。
答案: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解析:
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点评:此类题只要学生掌握并理解了,就好做多了。
13. 理解填空。
《咏柳》是一首________诗,通过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的________。
答案:咏物;赞美柳树;春天;无限热爱。
解析:
分析:首先应该看一下《咏柳》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它是写“柳树”的,通过内容来判断写的是咏物诗,再结合内容不难看出它主要是来“赞美春天”的。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4.诗句理解。
“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中把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月春风;剪刀
解析:
分析:把握好比喻的特点,找出这首诗中比喻的本体“二月春风”和喻体“剪刀”,就很容易做来了。
点评:考查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把握好比喻的特点,此题找到准确性答案很简单了。
15.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青绿色的柳叶像一片片美玉一样,惹人喜爱。那柔细的柳枝,像一条条绿色的带子,在春风中轻轻摇摆。
(2)处处可以看到唤醒百花的东风的笑颜,那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身影。
解析:
分析:要想写出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先弄明白诗句中的词语“碧玉”“妆”“绿丝绦”“等闲”“万紫千红”的意思,这样在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先熟练掌握古诗里的字词用法,然后再去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16. 《咏柳》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________的,整首诗通过________,进而________,讴歌春的________。
答案:柳树 赞美柳树 赞美春天 无限的创造力
解析:
分析:首先通过读《咏柳》这首诗可以看出它写的是“春天季节”,进而看出写的是刚发芽的“柳树”,那么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呢?“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就显而易见了。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7. 贺知章字________,晚年自号________,________族,________朝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答案:季真 四明狂客 汉 唐
解析:
分析: 做这类题目可以通过认真听课或者是查阅资料找出作者的“字”“号”“朝代”分别是什么,然后识记就可以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著的作家作品记忆的准确性,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就能回答准确。
18. 《春日》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_。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答案:宋代 朱熹 作者春日郊游。
解析:“宋代”和“朱熹”很容易知道,“朱熹”的“熹”字要注意观察结构,不能写错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著的作家作品记忆的准确性,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就能回答准确。
19. 请把打乱了顺序的诗句重新排列
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等闲识得东风面
《春日》
答案:
解析:
分析:律诗绝句主要是看韵脚。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三个韵脚:新、春、滨,根据律诗绝句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④等句只能作第三句,再根据句意分析答案就出来了。
点评:,因此要排列打乱了的绝句或律诗的顺序,就必须了解格律诗的有关知识。
20.《春日》这首诗中,“等闲识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表现得________;“万紫千红”高度概括了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春光。
答案:亲切可感 百花盛开 充满活力
解析:
分析:《春日》这首诗是作者即兴春游时写的,我们知道“等闲”是“随意”的意思,这首诗的主题也就很明确了。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1.《春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喜欢春天,热爱生活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与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2. 《春日》诗人将( )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 )于形象之中的( )。
答案:圣人之道 理趣 哲理诗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儒家思想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会不难做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3.《春日》一诗中的“寻芳”即是指( ),“万紫千红”则是比喻( )。
答案:求圣人之道 孔学的丰富多彩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儒家思想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会不难做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4.朱熹,中国( )著名( )家,( )家,( )家,( )。
答案:南宋 理学 思想 哲学 诗人
解析:
分析: “中国”后面是填写作者所处的朝代“理学 思想 哲学 诗人”这四个称谓的顺序不能颠倒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著的作家作品记忆的准确性,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就能回答准确。
25.快乐阅读。
春天来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它们一边飞一边唱:“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小草钻出了地面,它们挺直胸,昂起头,向四面张望着:“咦?春天来啦?春天在哪儿呀?”
小河里,一朵小浪花冲出薄薄的冰层,一跳一跳,着急地嚷道:“哦?春天来啦?春天在哪儿呀?”
桃树、梨树、杏树上,一个个小花骨朵张开了笑脸,你问我,我问你:“听说了吗?春天已经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太阳公公出来了,大家一起问:“太阳公公,您早啊!请您告诉我们,春天在哪儿呀?”
太阳公公笑了,他说:“美丽的孩子们,春天就是你们,你们就代表春天哪!”
大家听了,快活地欢呼起来:“春天来啦!春天来啦!美丽的春天就是我们,我们就是美丽的春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快活——( ) 美丽——( )
张望——( ) 欢呼——( )
(2)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与春天有关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天来了,还有哪些美丽的事物也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仿照课文第2——4自然段的写法也写一段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快乐;漂亮;遥望;呼喊(答案不唯一)
(2)小燕子、小草、小浪花、桃树、梨树、杏树、太阳公公等
(3)山坡上,微风轻轻地在地上打了个滚,舒服地说:“哎呀!哎呀!春天真的来了吗?”
解析:
分析: 这是一篇拟人化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春天到来小燕子、小草、小浪花等的活动来歌颂美丽的春天,读明白课文内容,不难做题。
点评: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抓住文章里面介绍的春天的事物,结合具体的题目,完成所有问题难度不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7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