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5 19: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
A. 《魏碑》 B. 《玄秘塔碑》
C. 《兰亭序》 D. 《出师表》
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
A. 魏国 B. 蜀国
C. 吴国 D. 西晋
3.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匈奴 B. 前秦
C. 鲜卑 D. 氐族
4.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 《水经注》 B. 《本草纲目》
C. 《齐民要术》 D. 《天工开物》
5.哪一王朝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 )
A. 西晋 B. 东晋
C. 新朝 D. 北魏
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隋朝、唐朝
C.商朝、秦朝、隋朝 D.隋朝、宋朝、明朝
7.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
8.“八王之乱”的出现与西晋初年实行的什么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
A.实行世袭制 B.分封诸王
C.政治腐化 D.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0.“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11.下列关于《齐民要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
B.记载了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
C.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12.要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情况就要阅读()
A.《齐民要术》B.《史记》
C.《三国志》D.《水经注》
13.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
A.龙门石窟的雕塑B.云冈石窟的浮雕
C.王羲之的书法D.顾恺之的绘画
14.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A.书桌上有笔、纸张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D.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1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
B.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
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
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南方
16. 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反映的是( C )
A. 北魏的汉化改革 B. 南朝政权的更迭
C. 中原人口的南迁 D. 西晋的短暂统一
17.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B )
A. 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 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B )
A.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19.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B )
A. 鼓励民众经商 B. 重视农业生产
C. 倡导中央集权 D. 主张唯才是举
20. 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C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 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1)材料一中的“商君”在当时哪个诸侯国实行变法 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主”是谁,材料二中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以及这次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
1-5CDCCA 6-10AABAC 11-15CDCCD 16-20CBBBC
21、(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还涉及到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等。
22.(1)秦国。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三条即可)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3.(1)迁都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2)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4)鲜卑语;汉语(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4、(1)改革:商鞅变法。经济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积极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魏主”:北魏孝文帝。具体改革措施:改汉姓。作用:改善和巩固了
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