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赤壁赋》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威海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赤壁赋》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0 10:20:26

文档简介

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都平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威海三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篇文章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苏轼内心的情感挣扎,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的认识,看到一位更为真实的苏轼。
二、学生分析
通过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积累,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初读全文,并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来粗知大意,老师需要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的指导。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知人论世,品读语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教师准备《关于苏轼人生经历及作品风格》的微课程,讲授前学生自主观看。
二、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走近苏轼。
三、课堂上,利用word文档软件,展示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解决文言文字词的障碍,以利于全面地理解文意,进而理解苏轼内心的情感挣扎与变化,探讨理趣。用PPT课件呈现问题、活动设计、助读资料、作业布置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 四、运用360云盘,提供助读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了解作者相关时期作品风格。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歌曲,情境导入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人生磨难。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赤壁赋》,一起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
聆听、欣赏,并一起吟唱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音频
走近苏轼
请同学根据课前预习的微课程及相关助读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畅所欲言
微视频观看后反馈
课前检测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先来检测字音、字义。
自主回答
PPT
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解决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文档批注软件,出示课文、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再读文本,理解文意
1、指导学生诵读文本,体会作者感情。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学生大声诵读课文,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PPT
重点阅读,体会情感
1、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2、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
提示:
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知人论世”。

?
诵读课文后两段,学生分角色朗诵。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课堂小结
纵观苏轼一生,他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所必备的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能在仕途失意、人生进入低谷时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作业
结合《创新设计》相关背景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参考云平台上的资料库,并把自己的见解传到云平台。
通过对比阅读、研究性学习,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360云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分为基础知识梳理和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两个部分。课前通过微视频的观看,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风格。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流水》创设情境,走近文本。
课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利用文档软件,解决预习中的文本障碍,梳理重点的字词、句式,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分角色诵读,体会作者思想中的思辨,利用PPT,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课后,通过课后资源连接,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将参考资料、作业和课后巩固内容放到360云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针对自己学习的难点,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拓展思维。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