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5 23: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 3 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共和制(共和政体)
古典共和制:一种混合政体,包含了制约平衡的精神原则。
现代共和制:区别于君主政体,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
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主权
自由人权
分权制衡
代议制民主
政党
政治
宪政民主
整体结构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4~1928.12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资产阶级
共和国
1927-1937
政党政治
军阀独裁
“训政” → “宪政”
国共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苏维埃政权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近代: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
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共和新生、完善
假共和,真专制
议会制、多党制竞争型的政党政治
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
……政治协商制度
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四大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①国名:中华民国
②国旗:五色旗
③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④立法:颁布《临时约法》, 从法律上废君主专制,立民主共和制。
1911.10.10
武昌起义
→ 主权在民
→ 五族共和
→ 实质:否定了君主专制,肯定共和制
1912.1.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2.12
清帝退位
1912.3.10
袁在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3.11
《临时约法》颁布
1912.4.2
临时政府迁至北京
探究:据材料及所学,思考:南京临时政府是如何缔造、体现共和的?
缔造共和
政体:总统制共和政体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政体:议会制共和政体
评价: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②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③但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3~1928.12)
1912.3
1916.6
1920.7
1912.3.10
袁世凯统治
1912.3.10
皖系军阀统治
直系军阀统治
奉系军阀统治
【概念解析】北洋军阀
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3~1928.12)
党派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3.10 袁北京就职
1913.3 “宋教仁案”
1913. 袁成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国会
1914.5 《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底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915.5 袁签“中日民四条约”
1915.12 袁称帝、年号洪宪、改民国为帝国
1916.3 袁取消帝制、不久病亡
1912.8 国民党成立
1913“二次革命”
1915底 护国战争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28.12 张学良改旗易帜
中国形式上统一
军阀混战
破坏共和
政党政治+军阀独裁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3~1928.12)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选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腐化严重
政党数量多
参政意识强
党争激烈,不受监督
政党政治不成熟
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②政党仓促成立,本身不成熟,且党争不休;
③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④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⑥封建势力强大,北洋军阀操控政权等。……
启示:在半殖民地平封建社会的中国,议会制的道路
和多党制的竞争型的政党政治行不通。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
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训政
宪政
军政
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
“还政于民”——“主权在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训政” → “宪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
“训政”时期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训政纲领》(1928)
实践“主权在民”
实质:“训政 ”下的
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特色:以党治国+军权统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
“宪政”时期
这种以一党“训政”而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合理局面,抗战中期起已广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的批评,要求实施民主宪政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共力量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对国民党统治最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也需要国民党广为获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中间势力的逐渐兴起及其民主诉求,以及美国出于建立中美稳固的战略同盟关系之考虑,而希望国民党实行美式民主和多党体制。这些都对国民党继续其一党"训政"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压力。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①国民党的宪政承诺
②中共和民主党派的斗争
③美国的压力和影响
①立宪:1946年,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②行宪: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本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4~1928.12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资产阶级
共和国
“训政” → “宪政”
近代: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假共和,真专制
议会制、多党制竞争型的政党政治
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认识: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国情。
政党政治
军阀独裁
1913年,梁启超在《敬告政党及政党员》中说:“今我国之政党,方如稚木之始萌,其枝干柔弱,其根基未固。当此之时,若不兢兢以扶植之,培养之,而徒以意气相竞,权力相夺,则其萎也可立而待。”他强调的是( )
A.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B.政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C.改党建设环境的重要性 D.政党要团结各阶层力量
民国初年,各党派的领导人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均认定实行“政党政治”是维护共和、建立富强独立之国的必然途径。因此,民国初政党多以“拥护共和”、“促进共和”为目标,党纲多有雷同,甚至是“平均每28个党共用一种主张”。这反映出民国初各党派( )
A.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B.为谋求议会席位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C.试图通过合法手段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愿望
D.具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巩固练习
C
C
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党为了获取政治地位,不惜与军阀勾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军阀操纵政治的工具。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政党的独立性丧失 B.政党竞争日益激烈
C.军阀拥护政党政治 D.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提出的国民革命阶段论的主体均为国民党,军政是“以党建国”,训政是“以党治国”,只有到宪政时期才是“还政于民”。这一理论( )
A.为国民党专政提供理论基础 B.为中国革命明确了未来方向
C.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依据 D.为主权在民提供了实践策略
1929年,国民党三大通过上海特别市党部提案,要求训政时期把一切违反三民主义的人都归为“反革命分子”,只要经省(或特别市)党委书面证明,就以反革命罪处置。此后,任意逮捕、拷打、监禁政治异己的现象俯拾皆是。这折射出“训政”( )
A.推进了民国宪政的落实 B.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C.造成了政治格局的混乱 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巩固练习
A
A
B
如图是1912年新闻漫画家马星驰发表在《真相画报》
上的作品《国民之真相》(局部),该漫画意在( )
A.唤醒普通民众民主意识
B.鼓舞民众参加反袁斗争
C.宣传政党政治公平公正
D.抨击北洋军阀政治黑暗
国民党政权向来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行动旗帜,蒋介石不仅以三民主义信徒自居,更将三民主义具体归纳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和经济建设”的“五大建设”。在伦理建设中,蒋介石强调每个公民都应该“为国家尽全忠,为民族尽大孝,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实质上( )
A.国民党注重思想文化建设 B.国民党政权践行儒家文化
C.是为蒋介石独裁进行掩护 D.公民参政素质不足亟待教育
巩固练习
A
C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国共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背景:1927~1930年夏,各级苏维埃政权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
探索:1931.1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内容: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人大制度雏形。
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政权性质:工农联盟的民主政权/人民革命政权
人民共和从这里出发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目的: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措施: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意义:①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
②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③为新中国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经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
抗日民主制度(政权)
人民共和在这里壮大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农村革命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斗争对象
依靠对象
政权性质
相同点 探究:比较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
国民党
工人、农民
工农苏维埃政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
一切抗日力量
抗日民主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建立武装、发动群众、发展生产、政权建设等方式建设根据地
启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原因:①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②前者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 ——毛泽东
⑴实践探索:设立大行政区
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措施:
意义: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⑵理论探索:《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3年12月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省县区市各级工农监察委员会应与中国共产党省县区市各级监察委员会,合在一个机关内办公。这项规定( )
A.完善了苏维埃政权的监察法规体系
B.提升了专业性监察机关的政治地位
C.保证了反腐败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D.体现了行政监督与党内监督的结合
据安定县的调查显示:1935年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半年后,该地烟民比例降至20%;不到两年,该地烟民基本绝禁。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中国共产党( )
A.重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 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C.服务于全面抗战的需要 D.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巩固练习
D
A
1937年10月,毛泽东指出,“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含义就在于,它“不是一个阶级的国家和政府,而是排除汉奸卖国贼在外的一切抗日阶级互相联盟的国家和政府,其中必须包括工人、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在内”。中共据此建立的根据地政权( )
A.具有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 B.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
C.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体现了工农联合专政
抗战后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参议会与政制度。包括(1)平等、公开选参议会员;(2)抗日民主的一切成年公民拥有选举与被选举权;(3)参议会选举同级政府委员会为政府常设办公机构等。这一政治制度贯彻了“三三制”的比例分配率。可见( )
A.始终坚持中共最高纲领 B.符合国民政府干部《组织法》
C.确保我党掌控时局走势 D.时势塑造着政权的组织形式
巩固练习
A
D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把解放军看成是培养干部的学校,人民解放军不但是一个战斗队,同时也必须是一个工作队。”这一指示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
①各方面工作需要大量干部②解放区经济恢复形势严峻
③革命在全国迅速取得胜利④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没有解决好央地关系倒挂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危机之际,在重要省区设立省委;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在解放区建立行政区,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克服了近代央地关系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由此可见( )
A.省制有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B.“三三制”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行政区制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奠基 D.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
巩固练习
B
D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4~1928.12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资产阶级
共和国
1927-1937
政党政治
军阀独裁
“训政” → “宪政”
国共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苏维埃政权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近代: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
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共和新生、完善
假共和,真专制
议会制、多党制竞争型的政党政治
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
……政治协商制度
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四大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
奠定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过程:
1949.9
一届政协
《共同纲领》
初步确立
1954.9
一届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建立
核心
1957
遭到破坏
反右斗争扩大化
“左倾”思想影响
“文革”的动荡
1982.12
进一步完善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大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议会制
相同点 不同点 性质
组织形式及结构
政党与政权关系
①都属于民主政体,都主张人民主权原则。
②都是由国体决定的国家管理形式,都由选举产生,间接民主制。
③角色和功能具有相同之处,都包括民意机关和立法机关。
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代表大会由全体代表参加,代表大会下设常委会
多实行两院制,分别由议长、议会委员会和议会党员等构成
中共居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宪法规定的参政权
“三权分立”
多党轮流执政
探究: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9
一届政协,标志确立
1954
一届人大,宪法确认
1956
提出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基本格局
1982
进一步完善
中共十二大提出十六字方针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入宪
政党关系:执政党、参政党
政协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内容:
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
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发展历程: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发展历程:
①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949.9
一届政协
《共同纲领》
1954.9
一届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1966
1976
文革浩劫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
八二宪法
2013.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9.10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确立目标
作出决定
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评价:
①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特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党政治的
尝试和失败
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约法》
国民党的
训政、宪政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巩固人民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文革”时期
政治制度的破坏
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后
政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
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适合
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人接触不正常的现象,禁止人接触丑恶的现象,禁止人接触错误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
A.发现“双百”方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B.主张通过民主的方式加强文化建设
C.认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艰巨
D.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做好党群工作
作为现代民主政治三大支柱之一的政党制度,在近现代中国,历经了多党制、一党制再到多党合作制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曲折过程( )
A.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 B.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预见性
C.反映了国民党集团的反动性 D.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必然性
巩固练习
B
D
1954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将政协正式定性为以团结、民主、爱国为主要特征的统战组织,同时规定了政协的组织总则、全国委员会、地方委员会的设置以及上下级关系等纲领性内容,明确了政协作为统战机构和党派之间的协商机关而非国家权力机关的特殊性质。上述规定(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重大进展
B.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C.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作用
D.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
某学生绘制了以下示意图。据此可推知,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特点是( )
A.曲折性 B.继承性
C.前瞻性 D.创新性
巩固练习
C
D
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进行过多次讨论,还 多次组织高级干部进行座谈、讨论。如1980年10月至11月就组织高级干部4000人参与讨 论。这反映了( )
A.党内民主不断推进 B.人大加强立法工作
C.多党协商得以贯彻 D.我党健全监察体系
2023年9月,中国人大网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网站上可以查询到通过该平台每日参与讨论的人数和累计提交的修改意见条数。这些做法( )
A.增加了立法工作的流程 B.强化了人大的监督职能
C.体现了民主立法的原则 D.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
巩固练习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