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5 21: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
国民党发动内战
时间:
目的:
内容:
地点:
人物:
①1945年10月0日签署“双十协定”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意义:
时间、标志:
战术:
全面进攻(最高峰)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方式(运动战),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原则
重点进攻
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青化砭,沙家店)
华东野战军 山东孟良崮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1945年8月-10月
重庆
毛泽东、蒋介石
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的阴谋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1946年6月 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20-30%
90%
占有土地比例
农村人口比例
10%
70-80%
地主
农民
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农民生活条件恶劣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毛泽东
2.政策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国共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打倒地主
团结全民族抗日
消灭地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打土豪,
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耕者有其田
一、战略保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时间
文件
内容
总路线
成果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4.意义:
材料: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这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农民支援前线
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430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280
万人
365
万人
130
万人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进攻的时机来到。
千里挺进大别山
1
1.时间:
1947年夏
2.领导:
刘伯承、邓小平
3.军队: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4.影响(意义):
南京
武汉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地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武汉
南京


二战略转折:
大别山
国统区的天,是昏暗的天。
民国36年“抓壮丁”反映了什么?
国民党为扩充军队,抓青壮男丁扩充兵源。
套在壮丁们脖子上的铁链,预示着国民政府的死期将至。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土地改革,
耕者有田,
踊跃参军,
胜利保障。
时机成熟,
战略决战。
内战全面爆发
转战陕北,
孟良崮战役
战略
防御
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
大别山
战略
进攻
三大
战役
战略
决战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70万(共)vs 55万(国)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
60万(共)
vs
80万(国)
意义: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人民的支持
启示:民心所向是胜利之本
平津战役
聂荣臻
平津战役中哪一座城市是和平解放的
北平
傅作义
解放军进驻北平
意义:是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时间 城市 战役 名称 作战 部队 指挥员 解放 地区 影响
三大战役
辽沈
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
华北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粟裕
谭震林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全境
1948年9月-11月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华北
全境
(基本)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辽宁锦州
徐州
北平、天津
时间 城市 战役 名称 作战 部队 指挥员 解放 地区 影响
三大战役
辽沈
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
华北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粟裕
谭震林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全境
1948年9月-11月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华北
全境
(基本)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辽宁锦州
徐州
北平、天津
1.背景:
1949年3月,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乡村——城市
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党的政治、经济、外交各项政策。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进京赶考
南京
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
不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共产党 国民党
357万人 204万人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1949年4月,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2)概况:
(1)时间:
1949年4月
意义:结束国民党在大陆22年之久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百万雄师兵分三路
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949
1912.1
1912.3
1928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1927
南京国民政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2.过程:
结果: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时间:
1949年4月23日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渡江战役
南京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
五、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渡江战役〔1949.4〕
占领南京,标志着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927---1949)
被定格的日历
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 )年之久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
22
台湾
解放战争阶段速览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1949.10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青化砭战役
孟良崮战役
挺进大北山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阶段
时间
战役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
祖国统一,不可阻挡!
知识回顾
台湾的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5年抗日战胜利后
台湾回到祖国
1949年4月,南京解放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台湾的第三次分离有和不同?
材料三: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
材料四: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③正确的战略战术
④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材料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②人民群众的支持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⑤国民党统治腐败,失去民心
补充上节课记得问题
知识回顾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第一次国共合作
十年内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
创办黄埔军校
北伐胜利进行
给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机
造成台海对峙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加强合作
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些历程?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
和南京解放
战略进攻:标志事件、时间、指挥、意义:
三大战役:战役名称、时间、城市、解放地区、三大战役意义:
渡江战役:时间、结果、标志:
胜利原因、启示:
国共关系四个阶段、启示:
进京赶考指:
时间:
文件(内容):
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变化):
意义: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
国共对峙(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减租减息)-解放战争(耕者有其田)
①农村阶级关系土地占有状况改变,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人力、物力保障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 -11月辽宁锦州 解放东北全境 ②淮海战役(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11月-次年1月 徐州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次年1月月 北平天津 和平解放北平(傅作义)解放华北全境 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4月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正确的战略③解放军英勇作战④人民的支持⑤国民党统治腐败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
①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胜利)②1927-1937国共对峙日本趁机侵略东北③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胜利)③1946-1949解放战争,台湾至今未回归 (台湾的分离回归《马关条约》割台湾,抗战结束回归,解放战争分离) 启示: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西柏坡 七届二中全会
课堂反馈
1.(2024·浙江·中考真题)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刘少奇指出,这是争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这里,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是( )
A.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B.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C.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C
课堂反馈
2.(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周恩来总理曾对一次军事行动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结合右图,指出这一军事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晋 冀鲁豫解放军挺进中原形势图
A
课堂反馈
3.(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近年来,威海市初中历史学科深入开展“红色故事进课堂”活动,2024年活动主题是“走近身边的革命文物”。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其所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文登县姚中珉渡江战役中获得的特等功臣奖状
②昆嵛县邢序明淮海战役中获得的支前功劳证
③昆嵛县于卿德民国35年的新四军退伍证明书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D
课堂反馈
4.(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在下图所示的战役中,民众踊跃地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以供应人民解放军的物资需要。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B
课堂反馈
5.(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1949年解放临夏抢渡黄河战役中,军民密切配合,昼夜奋战架设浮桥。水手们紧握桨杆,从渡口夜渡解放军,掩护大军渡河。这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 )
A.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背景
B.三大战役胜利的影响
C.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策略
D.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课堂反馈
6.(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下列毛泽东诗词能印证“南京解放”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D
课堂反馈
7.(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