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荣成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3第三单元《诗经》之《氓》课件(2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荣成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3第三单元《诗经》之《氓》课件(2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0 10:23:58

文档简介

姓名
刘新玲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荣成六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关照女性,走进生命——《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氓》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准确生动,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对诗中主人公的婚姻结局历来以“悲剧说”占据主流,若单从男权主义对女性的肆意侵犯和践踏来看,的确这可以看做是“一曲男权时代的悲歌”;但从女性自我觉醒和反抗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首诗所反映的恰是一个失败的爱情的经验教训总结。这种观点关乎如何引领学生对此诗作尽可能多元的理解,或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诗意的探讨和把握的走向。具体到语言层面,首先是第一人称口吻所表现出的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其次是比兴手法在诗中的巧妙运用所带来的诗意的丰富和延伸,第三是典型意象如“淇水”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意味以及其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等等。但实际教学中,上述无论内容还是语言,任何一个角度的选择与展开都可能会为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教学创新注入活力,应该说是应该加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雎》,对《诗经》应该并不陌生,加之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结合注释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障碍,可以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着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掌握重要词句的意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能对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做点理性分析。
3.结合语境揣摩诗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内涵和作用。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运用以下信息技术:
1.问卷星:课前运用问卷星软件对学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关注情况及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
2.教学环节中大部分运用了PPT图片,形象而又直观,增强了故事性,又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大了课堂容量。
3. Projector: 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直观清晰地呈现文本,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合作共议,赏析佳句,消除共性的错误,展示教师下水文,把规范文本呈现给学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一、通过问卷星,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关注女性命运主题的理解。
二、导入: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都喜欢读童话吧?童话的结尾往往是“王子和公主从此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吗?有时候现实并不像童话一样美好。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婚姻悲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氓》,让我们一起走进《氓》,去聆听先民的吟唱。[板书“氓”]
三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 2.掌握重要词句的意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能对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做点理性分析。
3.结合语境揣摩诗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内涵和作用。
提示学生诵读《关雎》。学生说说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师生互相补充。
问卷星PPT图片展示学习目标
?
(二)自主学习,巩固基础
1.读准字音。
??????愆??将??垝垣??于??说?咥??隰
??? 2.解释词句。
??????匪我愆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无与士耽??言笑晏晏?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3.读全诗,梳理故事情节,找出能够表现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词语。尝试背诵全诗或部分语段。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然后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
??????板书:???????泣、笑——(前)贰(后)——悼、怨
?
校准字音、解释词句、背诵全诗、完成导学案均由学生或自主或在课堂内互相补充完成。
投影《氓》导学案,也可印发给学生。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以下三个层级可以全选,也可以选其中一个或几个。
????第一层级(情感内容):
??? 1.诵读时认真体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情感上应该有怎样的变化?“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语气上有怎样的不同?
??? 2.在女主人公看来其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
????第二层级(语言手法):
???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比兴有何丰富内涵?
????第三层级(深层意蕴):
??? 4.淇水在诗中出现三次,每次有何不同?你认为和主人公命运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老师指导点拨,投影相关提示(见“要点点拨”),组织班内讨论。
????要点点拨:
??? 1.“来即我谋”有俏皮意;“不见”与“既见”当先慢而后快;“可说”“不可说”并非字面义;“躬自悼矣”宜哀怨,“亦已焉哉”宜决绝。
??? 2.男子之“贰”与女子之“耽”或皆有之,然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所言谬极。
??? 3.此两句或有三层喻义:一曰色衰,二曰情竭,三曰女子之勤劳。
??? 4.“涉”谓“趟水可渡”;“汤汤”谓“水盛貌”(《毛传》);“淇水之盛尚有岸涯为障,湿地之广尚有边缘为域,而你对我的任意羞辱的态度却毫无拘忌,用淇、隰之广都尚不足以比喻。”(王先谦《诗经集疏》)三者相较,当其意自明。
?
1、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2、小组合作,认真思考
3、交流展示,同学互评
适时用幻灯片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四)角色体验,感悟提升
1、通过分析发现女主人公性格在婚前婚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婚前的幸福到婚后的怨恨伤心,她的婚姻是个悲剧,那么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从社会背景、个人因素、情感变化等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社会原因:父系氏族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地位
??????女子因素:沉迷爱情,识人不清,遇人不淑
??????男子角度:薄情寡义,见异思迁,性格暴躁
??????情感因素:因年长色衰、家庭琐事而情感淡漠。
2、在叙述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比兴:解释手法,并举例分析,从诗中找用了比兴的诗句(屏幕展示)
??????对比: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的对比
借代:复关 总角
?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体验文本角色感情的跌宕起伏;
2、思考、交流,深入文本,体悟人生。
屏幕展示文本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五)总结规律 迁移应用
带着对《氓》人物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学习,我们共同来赏析《行行重行行》中女主形象和典型的艺术手法。
学生快读,写一写。交流
明确:诗歌使用比兴手法塑造了一位因丈夫长久不归而产生深切思念和无限怨恨期待的思妇形象。
1、读《行行重行行》;2、练笔;3、展示交流。
?
(六)课堂小结,余音绕梁
学生自我书面总结,小组内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或提出疑难问题(“漂流瓶”游戏)。老师适当点评,以激励、激趣为主,旨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要相信学生;要放得开,点得准。
书面小结,组内交流
?
(七)作业及评价
试比较《氓》《关雎》《静女》(投影《静女》全诗)等《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或就其中某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各小组各评出一份优秀作业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
1、自主写作,不少于200字;2、组内展示评比出优秀作品,张贴。
?
(八)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
?
(九)板书设计
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
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
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
?
屏幕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层层递进,由相关知识的学习到文本深度的赏析,自然的过渡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讨论、感知、思考、生成。借助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探究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根源与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提升赏析能力。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总之,当我们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化于心,付诸于行,我们的教学将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更加丰富,更加新鲜,更加好。
课件25张PPT。《 诗经·卫风·氓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掌握重要词句的意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能对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做点理性分析。
3.结合语境揣摩诗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内涵和作用。 写作背景
《氓》是春秋时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李报桃,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卫风 . 氓》表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的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全诗六章,以“我”(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采用对比写法。朗读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注释译文和简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民,男子。蚩蚩:忠厚老实的样子。一说戏笑的样子。布:货币。一说布匹。贸,换,买。] 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靠近。谋:商量。] 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顿丘:地名。涉,渡诃。] 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非。子,你。愆(音qiān):过,错误。] 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 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了秋天好日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垝垣(音guǐyuán):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 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复关:借代复关地方的那个男子] 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载……:一边……一边……] 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 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追叙恋爱生活。姑娘既痴情,又温柔,充满幸福的憧憬。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新鲜润泽的样子] 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
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声] 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沉迷。] 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男人们沉溺于爱情,说甩马上甩;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人们沉溺于爱情,摆也摆不开。 总说自己的生活教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使用了“兴”的手法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陨:坠落。 ]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徂尔:往你家,嫁与你。徂,往 ] 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渐:浸湿] 一条淇水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贰:有二心] 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儿口是心又非。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罔,无。极,准则。德,心意。] 十个男子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概说自己的不平遭遇。“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使用了“兴”的手法。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没有。室劳,劳苦的家务活]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
夙(sù)兴夜寐,靡有朝矣。[夙兴:早起] 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句首助词。遂,满足心意] 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咥:讥笑。] 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言:音节助词。躬,自己。] 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 细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3---5章追叙婚后的不幸生活。其中的3、4两章采用了“兴”的手法,与后文诗意相连,含有隐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 ] 淇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宴,欢聚。晏晏,欢乐之状。言,音节助词。 ] 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真实;旦旦,诚恳 ;反,违反] 当年你许愿多诚恳,从未想过你会违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这。已,了结。焉哉,了吧。] 你违背这誓言想都不想,只好跟你了结了吧! 写她决心与他决裂,表现她清醒刚烈的性格。“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反复无常。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写了几个人?
2.以谁的口吻来写的?
3.写了他们什么事?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恋爱婚变决绝热情
幸福沉痛
怨恨清醒
刚强情节感情基调阅读3、4、5段,思考: 1、“我”有没有过错?
2、“氓”如何表现?
3、我的痛苦是否仅仅来自于变心的丈夫?
4、“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哪些章的哪些词句可以印证?鉴赏要点之一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鉴赏要点之二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女主人公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氓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鉴赏要点之三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就在于它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劳动妇女的实际处境和遭遇,使人们对于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给妇女造成的损害,有一个富于感性的、形象的认识。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赏析《行行重行行》中女主形象和典型的艺术手法。比较思考 带着对《氓》人物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学习,我们共同来赏析《行行重行行》中女主形象和典型的艺术手法。 静女 《诗经 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①俟(sì):等待,等候。 ②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③贻(yí):赠送。 ④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管,有人说是茅草。 ⑤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⑥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是喜爱的意思。 ⑦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⑧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⑨洵(xún):的确,确实。 ? ⑩匪女:不是你(荑草)。匪,通“非”。拓展阅读静女《诗经 ·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 ,
俟(sì) 我于城隅(yú) 。
爱而不见,
搔首踟(chí)蹰(chú) 。   
静女其娈(luán) ,
贻(yí) 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 ,
说(yuè)怿(yì) 女(rǔ) 美。   
自牧归(kuì)荑(tí) ,
洵(xún) 美且异。
匪(fēi)女(rǔ) 之为美,
美人之贻。 译文
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诗题分析刺时说——刺淫佚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配偶,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宋·朱熹《诗集传》)诗题分析弃妇说
《氓》,为弃妇作也。……女殆痴于情焉者耳。故其自叹,则以桑之荣落喻色之盛衰,以见氓之所重在色不在情。已又未免为情所累,以至一误再误,至于不可说。转欲援情以自戒,则其情愈可矜已。李白诗云:“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日好!”况所事者又蚩蚩氓乎!……此女始终总为情误,固非私奔失节者比。(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故乱其叙——《氓》的叙事艺术粗具了叙事诗的规模,局部具有很高的技巧。
景物为媒,车归为经,思绪为纬。
只选取了两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作为事件的截面,通过联想对事件做粗略的补充,因此相对忽略事件客观进程的详细叙述,而突出了主观者对事件的细腻感受。关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解释嘲笑说
冷漠说
喜笑如常说板书设计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