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师说》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威海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师说》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0 10:32:31

文档简介

《师说》赏析──韩愈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
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
 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者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韩愈“毅然为人师”,炫怪群目,士林哗然,遂得“狂名”,为人非笑。然有识之士,却响应不绝。韩愈《答崔立之书》曰:“近有李翱、张籍者,从予学文。”李翱是古文大家,张籍是著名诗人,他们能北面师韩,说明韩愈所倡导的“师道”,如空谷传音,回响甚大。潭州刺史韦彪之孙韦中立,虽出“高门”,但亦能“不拘于时”,恭行古道,致函柳宗元,提出从师学文的请求,大概也是受韩愈《师说》的影响吧!
  当时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因拒韦中立之请,“不敢为人师”,古代学者多以二人之“道不同”释之,这实为误解。柳宗元“不敢为人师”,原因是怕“招闹取怒”,并非反对韩愈光复“师道”的主张,其《师友箴》及《序》可为佐证。《箴》曰“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序》曰“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显然,柳氏对“师道”的理解,与韩氏如出一辙。他的《师友箴》和《序》,其实就是对韩氏《师说》的支持,而且较之其他有识之士的支持,显得更为有力。即使柳氏谢绝韦氏“从师”一事,也只是他不愿“以师云尔”罢了,而对其“诚欲往来见所闻”,还是竭诚欢迎,“愿悉陈中所得者”以示杀之的。这种“取其实而去其名”之论,其实也对韩氏《师说》的一种委婉支持。再看他把士人对韩氏的“群怪聚骂”比成“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亦可知他对“耻学于师”之风气,是何等深恶痛绝!韩柳二公在“师道”问题上的看法一致,柳宗元亦是韩愈“师论的同调及其抗颜为师的响应者”,勿庸置疑!
 
二、意在传道,重在解惑
  《师说》首段即开宗明义,点出“师”的作用以说明其重要,并为下文阐述“师道”之当复张本。这种高处立、阔处行的开局法,就为全文定下了气势恢宏的基调。韩愈将“师”的作用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表面看来,这三大作用似乎平列,实则不然。韩愈以光复“儒道”自命,他为“师”所概括的三个作用,自然有其特定内涵。所谓“道”,即修己治人之道;所谓“业”,即古人六艺之业;所谓“惑”,即此二者之惑。三者之中,以“道”贯之,“传道”为宗旨,“授业”、“解惑”皆为达到此主要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学“文”为明道,习“艺”为致道,释“惑”为悟道。正因如此,韩愈才在本段之末指出“择师”原则应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前人评《师说》谓通篇只“吾师道也”一句,亦为此意。不过,韩氏论“师”的作用,虽意主“传道”,但重点却在于“解惑”。韩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等儒家大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他心领神会,而这种教学法的主要手段即“解惑”,这就是他特别重视“解惑”的原因。再加之释“惑”确实是学“业”致道的必由之门,欲使弟子有“大成”,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使之通过此门径,达到“悟道”的最终目的,即使之登上“业”之大堂,进而步入“道”之内室,以完成“师”的使命。有鉴于此,韩愈才在阐明“师”的三大作用之后,又专门拈出“解惑”一端加以申述。
  此外,韩愈专就“解惑”一端加以申述,还可达到针砭时弊、生发下文的作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句,就有如此妙用。既然人人有惑,当然“师道”可兴不可废。然而时人却或“挟贤”(以己为士人),或“挟长”(以己为长辈),或“挟贵”(以己为士大夫)而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正因时风如许,平时以道自任、以师自处的韩愈,才不得不发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叹。这样,文章就极其自然地过渡到下段。然后,他再从圣人尚从师,可见“贤”不可恃;童子尚从师,可见“长”不可恃;巫医乐师百工尚从师,可见“贵”不可恃三个方面,讽谕时宜从师解惑。由此观之,韩氏专拈“解惑”一端加以申述,就行文来说,亦有深意,决非信笔所至。
三、三峰插天,轻重相形
  《师说》首段之末,韩愈论“择师”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其中“四无”实为第二段之“伏”。第二段即紧承此“四无”加以申发,除批评了当时不良学风外,还阐述了人人宜从师的道理。类此“伏笔”第二段也有,其所言圣人“且从师而问”,即为下段所言孔子师郯子等一事伏笔。第三段文字即承此而发。本文第二段得最为精彩。前人对此段写法的评述,可用“三峰插天,轻重相形”概括之。这八字,确实道出了此段写得极其精妙的原因。
  “轻重相形”法即“对比衬托”法。作者为阐明人人宜师的道理,敢于直面现实,以“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尚重视“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下圣人也亦远矣“却轻视”从师“相形”;以“其子”尚重视“择师而教”,与对“其身”却轻视“从师”相形;以“巫医乐师百工”尚重视“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却轻视“从师”相形。此外,作者还以“句读之不知”的小事尚重视“从师而问”,与“惑之不解”的大事却轻视“从师”相形。经此一比,“众人”、“其身”、“士大夫”之愚,都被衬托得跃然纸上,而其“惑之不解”宜师而问之理,都已不言而喻。由此可知,以“轻重相形”法说明事理,确能收到反差强烈、其理自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三峰插天”法即“三片并列”法。此段中“相形”之三小段,在其承接处,作者未以过度句或连接词相衔,形成三个并列的独立片,犹如三座独秀峰横插天间,屹然相向,互不统属。然而,如作仔细考察,则可知它们的地脉相通,实为同一山系,并展现相同地貌。换言之即是,这三小段文字,形如自立,实则义脉贯通,所言之理一样。这种独立成片,各片之间“硬语逆转”的“直接”法,确能给人以奇特兀立,挺拔醒目、功力深邃的感觉。
 四、冲飚激浪,气势雄壮
  韩愈古人,素以“猖狂恣睢”、“雄奇万变”、“奇偶交错”、“气势腾跃”著称。这种风貌的产生,当然有多种因素,但其中应以他“善用古”最为重要。正因他“善用古”才能做到既“复古”,又“变古”;既使其文“无所不包”,又使其文“无所不归”,达到一种“前无古人”的境界,养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故前人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师说》的语言,就具有如此风采,这与作者运用大量排偶句、感叹句、对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有关。这些修辞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师说》的雄壮气势,使它产生了更大的雄辩力!
  《师说》为感时而作。当时学风不正,师道不存,作者感慨万千,故其文多用感叹句。特别是“轻重相形”的地方,作者每次“相形”之余,都要感叹时人之愚。这些感叹色彩颇浓的句子,亦错综变化,毫不凝滞。“圣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这纯是感叹语气。作者在《师说》之中,为了增强肯定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还用了反问句。这类句式,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句,为最有代表性。
  韩愈的《师说》虽有其特定内涵,但如抽去它的具体内容,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那么,它对人们的启迪价值将是永恒的。
    ──原载《现代语文》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象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姓名
郭倩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威海市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文”“言”结合,品灵动之美——《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师说》是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它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其欲匡正时弊高扬“崇师”风尚的非凡勇气和精神。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其思想都有其积极意义。
??《师说》共四部分,它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阐述了“师道观”,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其缜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规范的语言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文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对文中作者观点进行评价性赏读,使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索、体验,学生会有话可说,应该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师”、“道”、“惑”等文言实词,“于”、“其”“之”等文言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并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flash、word文档、微课、ppt、smart电子白板、qq、云盘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1、?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古文运动、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与拜师有关的小故事,并用word文档保存关键句,准备课堂交流。
技术支持:互联网、word文档。
2、?观看flash动画朗读,正音正字,利用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技术支持:flash、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3、?观看微课《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判断方法》,并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进行分类及翻译。
技术支持:微课。
阶段二:课中
1、?预习检测,温故知新
学生利用word文档展示自己课前搜集资料,采用小组补充的形式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利用ppt检查学生的字音及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技术支持:ppt、word文档。
2、?深入探究,解疑答惑
利用ppt展示学生预习问题,交流解决。利用smart电子白板绘制表格,并让学生把找出对比论证的具体内容用smart电子白板软件写在屏幕上,及时交流并修改。
技术支持:ppt、smart电子白板软件。
3、?汲取智慧,课堂检测
学生根据word文档分享拜师的小故事,说说应该如何对待老师和学习。利用ppt进行课堂检测,检查知识点和背诵掌握情况。
技术支持:word文档、ppt。
阶段三:课后
1、?以“学贵有恒”为中心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片段。要求: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不少于300字。把作业发表到qq空间中,并上传至班级360云盘,要求互相评论。
2、?补充《师说》和韩愈相关资料到360云盘,要求学生阅读资源,拓展视野。
技术支持:360云盘、qq、论文评价量表等。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
自主学习
准备微课、flash并布置预习任务。
1、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古文运动、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与拜师有关的小故事,并用word文档保存关键句,准备课堂交流。
2、?观看flash动画朗读,正音正字,利用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观看微课《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判断方法》,并找出《师说》中的宾语前置句进行分析和翻译。
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flash、word文档、自主学习评价量规、微课。自主学习量规.doc
课中
导入
用ppt补充交流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学生结合课前搜索信息用word文档展示关键句,介绍作者,说明写作背景。
Ppt、word文档
展示
利用ppt检查学生自主预习课的预习情况,主要落实字音和课下注释。对照幻灯片重点解释“师”、“道”、“惑”、“所以”、“其”、“之”、“于”等字含义。
学生齐读幻灯片字音,并指名学生回答幻灯片中重点字词含义。
Ppt
答疑解惑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
问题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问题三:文章说李蟠“不拘于时”,当时的世俗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论证时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用smart软件在电子白板上制作并填写表格,并结合表格说一说对比论证有什么好处。
问题四:引用孔子的故事作用何在?
小组交流,根据老师的问题逐一找出答案,小组代表填写smart表格中的内容,分析对比论证的好处,用小组合作评价量规进行评价,并根据老师的提示分别背诵相应段落。
Ppt、smart白板软件、小组合作评价量规。小组合作评价量规.xls
主题探究
课堂检测
1、教师提问虽然文章中说这篇文章是为李蟠而作,但读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有了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再问问大家,这篇文章还是为谁而作的呢?
2、?幻灯片出示重点知识并检测。
学生自主思考老师提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并用word文档交流课前准备的尊师重教小故事,从中汲取经验,明确应该如何对待老师和学习。
Ppt、word文档
课后
作业评价
1、?以“学贵有恒”为中心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片段。要求: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不少于300字。把作业发表到qq空间中,并上传至班级360云盘,要求互相评论。
2、?补充《师说》和韩愈相关资料到360云盘,要求学生阅读资源,拓展视野。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360云盘,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阅读云盘中的补充材料。
360云盘、qq、论文评价量表等。《师说》拓展资源.doc学贵有恒论文评价量规.doc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特色一:科学有效地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文言文学习枯燥无味的问题,这节课在设计时注意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在课前预习环节中观看flash和微课,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在课中学习时利用ppt、word文档及smart交互式学习软件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课后利用qq、云盘等工具进行检测和交流。当然,不论是哪种信息技术工具运用过程中都注意到了不喧宾夺主,真正做到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眼花缭乱的空架子。
特色二: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相结合,并有相应的评价措施。
课前的预习活动采用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并综合小组学习意见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利用自主学习评价量表进行效果评价;课中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课前疑难,并在全班交流,采用了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利用小组合作量规进行效果评价;课后除了利用qq等工具进行检测外,还利用了小论文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真正做到有序有效。
特色三:既符合文言文教学规律又不失趣味性。
设计上我着重思考了如何既能抓住文言文知识学习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的问题,采用了“以文代言”的教学方法。课前预习用各种技术手段、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按照学案自主预习课文,对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着重标注,关注文言文中“言”的掌握;除此之外,让学生自己梳理脉络,提出阅读过程中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初步了解文言文中“文”的部分。课中用学生课前预习出现的四个问题串联课堂,以文带言,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文言知识的讲解和检测,让学生真正结合语境结合内容理解文字,并利用小组交流、学生板书等方式,ppt、smart等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以诵带品,以品促诵,真正把文言文的“文言结合”落到实处。课后借助qq、云盘等工具延续课堂的学习和检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文的博大精深。
“学贵有恒”论文量规
4
3
2
1
主题
明确
我的论文只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完全指向“学贵有恒”,并用一个有逻辑性,缜密的句子表述出观点。
我的论文主题指向“学贵有恒”,用三个以上的句子表述出观点。
我的论文主题除了“学贵有恒”之外,也有一两个与之无关的主题,用整个段落笼统的表述观点。
我的文章涉及到了“学贵有恒”这一主题,没有能清晰表述观点的句段。
内容丰富
我的论文紧扣着“学贵有恒”这一主题选取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素材,用三个以上的例子强有力地证明观点,角度新颖,切中肯綮。
我的论文围绕着“学贵有恒”这一主题选取大量素材,用两到三个例子证明观点,大部分都适合。
我的论文素材大部分都围绕着“学贵有恒”这一主题,运用了一两个例子,不太清楚是否能证明观点。
我的论文中有关于“学贵有恒”这一主题的素材。
语言有文采
我的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注重词语的锤炼,灵活运用多种句式,恰到好处的引用古代诗文、名言名句,修辞使用贴切自然,没有病句、标点、用词不当、错别字等错误。
我的文章语言通顺、流畅,运用了多种句式,大量引用古代诗文、名言名句,修辞使用正确,有一两处病句、标点、用词不当、错别字等错误。
我的文章语言基本通顺,没有关注到多种句式的运用,但引用了古代诗文、名言名句,有修辞的运用,有几处病句、标点、用词不当、错别字等错误。
我的文章语言欠通顺,没有想到多种句式和引用古代诗文、名言名句,修辞运用不太恰当,有多处病句、标点、用词不当、错别字等错误。
课件17张PPT。作者:韩愈授课人:威海二中 郭倩师说1、掌握“师”、“道”、“惑”等文言实词,“于”、“其”“之”等文言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并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目标嗟乎 句读 阿谀
郯子 李蟠 苌弘
老聃 贻 经传环节一:温故知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环节二:深入探究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认为“古道”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师者,……
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
择师的原则:是故……文章说李蟠“不拘于时”,当时的世俗是怎样的呢?
文章第三段引用了孔子从师的故事和名言,是不是闲笔?用意何在?
这篇文章给你了什么启示?环节三:课堂检测一、重点字词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而耻学于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学于余??
(4)不拘于时?三、背诵1、 。师者, 。
2、是故无贵无贱, , , 。 3、 , ,或师焉, , ,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5、孔子曰: , 。是故 ,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2、你最喜欢《师说》中的哪句话?联系现实,说说原因。
3、以“学贵有恒”为中心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片段。要求: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不少于300字。自主学习量规
?
4
3
2
1
目标设定
我能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可实现的目标,并能识别和获取必要的资源来完成目标。
我能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我能识别和获取一些资源来完成目标。
我开始执行任务时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也没有识别必要的资源。
完成任务时我没有设定目标也没有收集资源。
项目管理
我能始终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来实现目标。
我通常能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来实现目标。
在别人的帮助下,我能管理时间和资源来实现目标。
我需要不断的帮助才能管理实践和资源和实现目标。
解决问题
我能不断地回顾我的进展和学习经验以解决那些可能干扰我实现目标的问题。
我通常能回顾我的进展和学习经验以解决那些可能干扰我实现目标的问题。
在别人的帮助下,我能回顾我的进展和学习经验以解决那些可能干扰我实现目标的问题。
在别人的持续帮助下,我能回顾我的进展和学习经验以解决那些可能干扰我实现目标的问题。
使用反馈
修订作品时,我能征求别人的反馈意见并仔细思考他们的建议。
修订作品时,我能考虑很多方面的反馈意见。
修订作品时,我能考虑一些方面的反馈意见。
修订作品时,我从不考虑他人的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