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5 22: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
⑤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
⑥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⑦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⑧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重要前提条件。
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
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
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
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
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⑦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B.《“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扶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的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我孙女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着,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文本二: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香雪,台儿沟偏僻村庄里,众多年轻善良的女孩子中的一员。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进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有时香雪会抓空儿向天南地北的旅客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读”。有时她也会羡慕地看着列车上女学生的吸铁石自动铅笔盒,然后红着脸,用一层子鸡蛋去换女学生的铅笔盒。
当换得铅笔盒的喜悦还没退却,香雪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于离家三十里外的西山口了。是的,她坐过了站,她害怕这眼前陌生的一切: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寒寒草草的声音。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破老汉”唱民歌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其穷苦的生活和忧伤的情感。他借歌抒情,既宣泄了愁苦,又抚慰了心灵。
B.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的内容紧凑集中。
C.第6段中采用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绚烂多彩与勃勃生机,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生活环境的“穷”。
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作者用“我的”来表明:“清平湾”是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我对它有着极其深挚的眷恋之情。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火车进村,代表着现代文明对小山村的冲击。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新改变。从此,人们有了新追求。
B.列车上,旅客们最爱买香雪的货,是因为旅客们不忍心跟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耍滑头,不愿意和她斤斤计较。
C.文章的末尾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荆棘怪石等景物的描写,是为了渲染出一种静谧幽寂、诡谲阴森的氛围。
D.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是象征着上学的权利,象征着现代文明;而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体现了香雪对于知识的渴望。
8.“破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有那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两篇小说都是“有诗的特质”的“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一、二的内容,从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风格、主题情感三方面任选其二来分析小说中“诗化”风格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
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
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B.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C.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14.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李白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离开长安游至宣城,谢北楼又名谢公楼,著名诗人谢朓在南齐宗室争权夺势的闹剧中,受到猜忌排挤,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②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③两水:宛溪、句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画里”三字高度概括了美丽的江城风景,暗含着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
B.首联开门见山,一个“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间四句,提纲挈领,总摄全篇。
C.“双桥落彩虹”运用了比喻,同时化静为动,“落”字给双桥增加了飞动之势。
D.“寒”“老”二字,把感觉融入视觉形象之中,既写出了秋景,也写出了秋意。
16.结尾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分析作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时光流逝从不停歇,因此苏东坡在《赤壁赋》里以“,”劝解同游者从事物易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动,不必为天地变迁与时空变幻而感伤。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
(3)《登泰山记》中,“,”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打着背包奔赴这片连一杯淡水、一捧黄土也要到几十公里外去取的盐湖边扎下帐篷。最原始的铁勺、铁耙、铁钻、铁锹,都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他们穿上水靴蹚入盐池挖盐,土法上马生产出第一批钾肥,填补了中国没有钾肥生产的空白。
如今,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块块分割整齐的湖田一个比一个大,一艘艘现代化采盐船正在抽吸湖里的卤水。厂房里生产大量钾肥,A,不用问,现代化的设备替代了繁重的人工劳动,人力大大节省了……察尔汗盐湖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
走上“万丈盐桥”,公路就像一座桥悬浮在卤水上面。宽阔光滑的路面,与周围自然结成的盐盖连成一体。脚下没有奔腾的流水,而是注满涌动卤水的盐盖。踩在上面,平稳踏实,感觉与城市里的柏油马路没有两样。有趣的是盐桥维修的方法别具一格,一旦路面出现坑坑洼洼,只要从附近的盐盖上铲一点盐粒,再去路边挖的盐水坑里舀一勺浓浓的卤水浇上去,盐粒融化后凝固,B。
漫步盐湖间,一个个盐体结晶宛如春天盛开的花朵。千姿百态的珍珠盐、玻璃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这儿一簇,那儿一丛,丛丛簇簇恣意绽放在盐湖中,直奔我的眼底。这些梦幻般的盐花呈现出的鬼斧神工,虽然不可能人工复制,但那些被时光刻录的留存,仍旧埋藏在深深的盐湖中,我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20.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打着背包奔赴这片盐湖边扎下帐篷”,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糖友普遍比较关心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进食的顺序。糖友在注意进食顺序的同时,也要选择合适食物,只要这样控糖才能事半功倍。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很多人都是混合进食,一口饭一口菜混合吃;或者是先吃饭,吃肉,最后再吃青菜,饭后再来一碗汤。其实这些进餐顺序对于糖友来说都是不对的。正确的进餐顺序应该是吃饭前,喝一小碗汤,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这里说的汤,一定要清淡,少油少盐。不喜欢喝汤或高尿酸患者可以喝水代替。喝汤后吃蔬菜,尽量吃绿叶蔬菜。因为蔬菜的热量比较低,吃得多也不会让血糖升得太快;加上青菜的纤维素多,会有饱腹感。吃青菜的时候可以搭配肉类,肉类的量控制在一个巴掌大小,即150~200克左右,不要过量,不然会增加总热量,不利于血糖控制。最后吃主食,由于已经进食了蔬菜跟肉类,胃容量被占据了一大半,所以主食的量肯定会相应减少。
21.下列句子中的“大小”和文中加点的“大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怎么能直呼老师的名字呢?这么没大小可不行!
B.他接过姥姥做的千层底,一试穿,大小正合适。
C.张县丞一家大小六口,都靠他这点微薄的俸禄肯定不行。
D.你别看不上这个铺子,它大小是笔生意啊。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整”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D(“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 “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并非是 “必须”)
  2.C(“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 错误,原文是 “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并非绝对不用)
  3.A(A 项未使用形容词,用白描手法,体现了 “零度修辞”;B 项 “暖”“关爱” 等形容词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C 项 “严格要求自己” 等表述带有主观评价;D 项 “自尊要强”“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 等都有主观情感与评价,并非 “零度修辞”)
  4.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人物通讯对人物形象美和语言美有较高审美要求的观点;接着从塑造新闻人物形象美方面,阐述要选择适当新闻事实,包括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关系、选择典型事件、找准表现角度等;然后从展现人物通讯语言美方面,论述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等;最后总结强调人物通讯在形象美和语言美方面的审美要求,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5.①从塑造形象美角度:该片段选择了袁隆平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典型事件,体现了袁隆平作为农业科学家在科研探索道路上的执着与专注,以具体事实为基础塑造了袁隆平致力于科研创新、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努力的形象美。②从语言美角度:片段中 “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 等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未使用过多形容词,具体准确地展现了袁隆平寻找过程的艰辛,体现了 “零度修辞” 的特点,使袁隆平的形象更具立体感和感染力,也展现出了语言美。
  6.A(“主要是为了表现其穷苦的生活和忧伤的情感” 片面,破老汉唱民歌还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等,唱歌使他快活,也给清平湾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7.C(“渲染出一种静谧幽寂、诡谲阴森的氛围” 错误,末尾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香雪拿着铅笔盒时的复杂心情,有紧张、害怕,也有对新事物的憧憬与兴奋,并非营造诡谲阴森的氛围)
  8.①贫穷困苦:从外貌描写 “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 以及他的经历可看出生活贫困;②热爱生活:爱唱民歌,虽嗓子不好但歌声悠扬,通过唱歌宣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盼望;③善良慈爱:对留小儿的关心,因怕对不起留小儿而在是否娶亮亮妈一事上犹豫,体现他的善良与慈爱;④勤劳质朴:每天与 “我” 一起拦牛,从事着辛苦的劳动,默默为生活努力。
  9.①环境描写方面:文本一描绘了清平湾傍晚的崖畔、水潭、河滩、秋天的山洼、沟掌等自然景色,如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这些描写色彩斑斓、富有诗意,营造出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氛围;文本二描写了台儿沟的大山、山谷、小路、败草等,如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将台儿沟的偏僻与静谧展现出来,带有一种质朴的诗意。②语言风格方面:文本一语言质朴、平实、简洁,如 “破老汉用镢把扶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用简单的语句叙述故事,同时穿插陕北民歌,使语言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韵律感;文本二语言清新、纯净,如 “她还不知道怎么进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对香雪的描写细腻生动,充满诗意。③主题情感方面:文本一通过对清平湾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清平湾的眷恋、对乡亲们的怀念以及对那段艰苦但充满温情岁月的缅怀,情感真挚深沉,富有诗意;文本二在描写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过程中,展现了台儿沟女孩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这种情感纯真美好,充满诗意。
  二、文言文阅读
  10. AB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1.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的 “而” 表修饰,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的 “而” 用法不同,该项说法错误)
  12. C(“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 错误,应是引用论证)
  13.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那么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省”,反省;“知”,通 “智”,智慧)
  (2)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劝勉砥砺风俗,也仍然是一种才艺,可以用来自我资助。(“纵”,即使;“增益”,增加;“敦厉”,劝勉砥砺;“自资”,自我资助)
  14. ①材料(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借助外物、积累、专心等),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述学习可使人智慧明达,“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②材料(二)侧重于说明进学之道,从善学、善问、善答问等方面阐述,如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区分善学与不善学。③材料(三)着重论述读书学习对个人的重要性,即使不能在德行风俗方面有大作用,也可作为一技之长自我依靠,如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强调读书是易习可贵的技艺。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 A(“暗含着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 错误,诗人此时是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来到宣城,心情应是惆怅、落寞的,“如画里” 更多的是对江城美景的客观描绘,虽有欣赏但并非闲适)
  16. ①抒发了诗人对谢朓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诗人登上谢朓北楼,临风眺望,自然会想起谢朓,他与谢朓有着相似的遭遇,都受到排挤,谢朓在此地留下的政绩与诗篇让诗人敬仰,所以诗人借此表达对他的怀念。②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之感。诗人在长安被权贵排挤,来到宣城,面对眼前美景,却无人理解自己的心境,只能独自怀想古人,感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内心充满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苦闷。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 A. 然后被包装运走 B. 路面就平整如初了
  19.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盐体结晶比作春天盛开的花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盐体结晶的美丽姿态与繁多形状;②“一个个”“一簇”“一丛”“丛丛簇簇” 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突出了盐花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美的享受;③“直奔我的眼底”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盐花以人的动作行为,使盐花仿佛具有了生命力,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0. 原文 “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打着背包奔赴这片连一杯淡水、一捧黄土也要到几十公里外去取的盐湖边扎下帐篷” 多了 “连一杯淡水、一捧黄土也要到几十公里外去取” 这一修饰成分。①从内容上,更具体地写出了盐湖环境的恶劣与艰苦,突出了热血青年不畏艰难来此开发的精神;②从表达效果上,使语句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盐湖开发初期的不易,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震撼力。
  21.B(文中 “大小” 指的是尺寸,B 项与之相同;A 项 “大小” 指的是辈分;C 项 “大小” 指的是全家人;D 项 “大小” 指的是规模)
  22.糖友在注意进食顺序的同时,也要选择合适食物,只有这样控糖才能事半功倍。(“只要…… 才……”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 “只有…… 才……”)
  六、作文
  立意参考:
  ①平凡岗位成就伟大事业:无论是快递小哥、科研尖兵还是青年战士,他们都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默默奉献,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体现出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
  ②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这些群体中的青年们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青春,他们的青春因奉献而有了价值,成为中国故事、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坚守与担当:快递小哥坚守在快递服务岗位,科研尖兵坚守在科研创新一线,青年战士坚守在海岛边境,他们都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体现出坚守与担当的重要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