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历史第4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文中“操遂能克绍”的战役是 (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1.C
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哪幅示意图能直观地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
2.D
3.【跨数学、历史解释】下面是公元260年魏、蜀、吴三国的户数、人口和军队统计表。据此表可知 ( )
户数 人口 军队
魏国 约66万户 约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国 约28万户 约94万人 约10.2万人
吴国 约52.3万户 约230万人 约23万人
A.魏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B.蜀吴联合抵抗魏成效显著
C.蜀国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A
4.【史料实证】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史料记载中的“夷洲”就是今天的 ( )
A.日本 B.台湾 C.香港 D.海南
4.B
5.“魏武用兵如神,理论丰富;唯才是用,善纳人言;知人善任,谋略高远;文章有悲凉之意,又为建安文学之创始人,感情丰富,曲高和寡,乃旷世之鬼才!”这说的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是 ( )
A.司马迁 B.曹操 C.刘备 D.陶渊明
5.B
6.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政权中实现了短暂统一的是 ( )
政权名称 曹魏 西晋 东晋 前秦
起止时间 220—266年 266—316年 317—420年 351—394年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6.B
7.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上述现象说明 (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7.B
8.在317—589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8.A
9.“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汉文帝休养生息
C.南朝开发了江南 D.西晋统一了南北
9.A
10.西魏—北周政权就实力而言原本是最弱的一方,但后来居上,逐渐强大。北周先灭北齐,取代北周的隋朝又完成了南北统一。致使这一变化的是 ( )
A.北周统治者迁都建康,经济实力增强
B.统治者注重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
C.统治者积极推动民族交融以增强凝聚力
D.淝水之战致使前秦政局不稳而分崩离析
10.C
11.【跨语文】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够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1.A
12.《齐民要术·耕田》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作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农业讲究天人合一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12.A
13.【历史解释】分类归纳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其中“△”处应填写的是 ( )
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张仲景、蔡伦、华佗 周厉王、齐桓公、北魏孝文帝 顾恺之、锺繇、△
A.卫青 B.王莽 C.苻坚 D.王羲之
13.D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王羲之更是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士族文化的垄断 B.民族关系的交融
C.儒家文化的传承 D.江南经济的开发
14.A
15.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5.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2分)
材料二 与汉魏相比,东晋南朝农作物种类增多,来自北方的麦、粟等各种杂谷在南方与水稻交错种植。北民南迁,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例如整地有犁、耙、耱等;北民将复栽技术带入南方,使南方逐渐脱离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水田的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摘编自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兼论全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上面是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出土的鼓吹仪仗陶俑,其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大墓还出土了碓房、陶井、陶仓等体现华夏农耕文明的器物。 《汉人胡食图》和《胡人牛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和胡人牛耕的劳动场面。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3分)
材料四
①记载了很多黄河流域人们的农业生产经验,还介绍了甘蔗、芭蕉、橄榄、龙眼等南方作物的习性和食用方法
②收录了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酿造、烹饪、储备,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等方面的内容
③农业生产要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
——摘编自贾思勰《齐民要术》
(4)将材料四中的内容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即可,6分)
生产技术种类丰富 ;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 ;南北物种交流频繁 。
16.(1)政权分立。
(2)变化: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业工具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耕作方式改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提高。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民族交融。
(4)②
③
①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矛盾篇】
材料一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战争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的原因。(2分)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战役。(2分)这场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2分)
【融合篇】
材料三
汉化措施 规定
①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戴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禁止穿鲜卑服
②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③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姓之女为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④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表格中孝文帝推行的4项汉化措施。(4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2分)
材料四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交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石窟。(2分)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4分)
17.(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匈奴族。
(2)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3)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与汉人贵族通婚;④讲汉语。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4)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8.(16分)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多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科技文化 成就璀璨】
他治学严谨,运用刘徽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他的该项成果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1)写出图一所示科学家的姓名和图二所示书法作品的名称。(4分)
【经济生活 区域发展】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其有利于增进文化交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6分)
【民族交融 文明传承】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6分)
18.(1)科学家:祖冲之。作品:《兰亭集序》。
(2)汉朝时,江南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富足,为日后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艺术家吸收前人经验,推陈出新,推动文化的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历史第4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文中“操遂能克绍”的战役是 (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哪幅示意图能直观地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
3.【跨数学、历史解释】下面是公元260年魏、蜀、吴三国的户数、人口和军队统计表。据此表可知 ( )
户数 人口 军队
魏国 约66万户 约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国 约28万户 约94万人 约10.2万人
吴国 约52.3万户 约230万人 约23万人
A.魏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B.蜀吴联合抵抗魏成效显著
C.蜀国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4.【史料实证】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史料记载中的“夷洲”就是今天的 ( )
A.日本 B.台湾 C.香港 D.海南
5.“魏武用兵如神,理论丰富;唯才是用,善纳人言;知人善任,谋略高远;文章有悲凉之意,又为建安文学之创始人,感情丰富,曲高和寡,乃旷世之鬼才!”这说的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是 ( )
A.司马迁 B.曹操 C.刘备 D.陶渊明
6.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政权中实现了短暂统一的是 ( )
政权名称 曹魏 西晋 东晋 前秦
起止时间 220—266年 266—316年 317—420年 351—394年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7.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上述现象说明 (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8.在317—589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9.“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汉文帝休养生息
C.南朝开发了江南 D.西晋统一了南北
10.西魏—北周政权就实力而言原本是最弱的一方,但后来居上,逐渐强大。北周先灭北齐,取代北周的隋朝又完成了南北统一。致使这一变化的是 ( )
A.北周统治者迁都建康,经济实力增强
B.统治者注重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
C.统治者积极推动民族交融以增强凝聚力
D.淝水之战致使前秦政局不稳而分崩离析
11.【跨语文】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够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2.《齐民要术·耕田》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作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农业讲究天人合一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13.【历史解释】分类归纳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其中“△”处应填写的是 ( )
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张仲景、蔡伦、华佗 周厉王、齐桓公、北魏孝文帝 顾恺之、锺繇、△
A.卫青 B.王莽 C.苻坚 D.王羲之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王羲之更是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士族文化的垄断 B.民族关系的交融
C.儒家文化的传承 D.江南经济的开发
15.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2分)
材料二 与汉魏相比,东晋南朝农作物种类增多,来自北方的麦、粟等各种杂谷在南方与水稻交错种植。北民南迁,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例如整地有犁、耙、耱等;北民将复栽技术带入南方,使南方逐渐脱离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水田的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摘编自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兼论全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上面是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出土的鼓吹仪仗陶俑,其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大墓还出土了碓房、陶井、陶仓等体现华夏农耕文明的器物。 《汉人胡食图》和《胡人牛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和胡人牛耕的劳动场面。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3分)
材料四
①记载了很多黄河流域人们的农业生产经验,还介绍了甘蔗、芭蕉、橄榄、龙眼等南方作物的习性和食用方法
②收录了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酿造、烹饪、储备,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等方面的内容
③农业生产要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
——摘编自贾思勰《齐民要术》
(4)将材料四中的内容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即可,6分)
生产技术种类丰富 ;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 ;南北物种交流频繁 。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矛盾篇】
材料一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战争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的原因。(2分)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战役。(2分)这场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2分)
【融合篇】
材料三
汉化措施 规定
①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戴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禁止穿鲜卑服
②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③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姓之女为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④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表格中孝文帝推行的4项汉化措施。(4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2分)
材料四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交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石窟。(2分)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4分)
18.(16分)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多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科技文化 成就璀璨】
他治学严谨,运用刘徽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他的该项成果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1)写出图一所示科学家的姓名和图二所示书法作品的名称。(4分)
【经济生活 区域发展】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其有利于增进文化交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6分)
【民族交融 文明传承】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6分)
教师详解详析
1.C
2.D
3.A
4.B
5.B
6.B
7.B
8.A
9.A
10.C
11.A
12.A
13.D
14.A
15.B
16.(1)政权分立。
(2)变化: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业工具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耕作方式改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提高。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民族交融。
(4)②
③
①
17.(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匈奴族。
(2)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3)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与汉人贵族通婚;④讲汉语。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4)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8.(1)科学家:祖冲之。作品:《兰亭集序》。
(2)汉朝时,江南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富足,为日后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艺术家吸收前人经验,推陈出新,推动文化的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