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4.1--4.4综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4.1--4.4综合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06 11:20: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 4.1--4.4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在塑料管中放入轻质金属箔球,用铝片将两端管口堵住。将两端的铝片分别与韦氏起电机的正、负小球(分别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相连接,将金属箔球与连接正球的铝片接触后,可以观察到金属箔球在两铝片之间来回跳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接正球的铝片接触后,金属箔球带负电
B.使金属箔球带电的方式是接触起电,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电荷
C.当金属箔球向左运动时,产生的电流的方向和它的运动方向一致
D.金属箔球来回运动,是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如图是一款智能水浸探测器,使用时只需将传感器的探头安装在需检测的位置上即可,其探头上有两个监测点,当水位到达设定值时,两个监测点同时接触到水,报警器中的蜂鸣器报警发出声音,探头的作用相当于电路中的(  )
开关 B.用电器 C.导线 D.电源
3.小嘉同学用如图所示电路研究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闭合开关,电流表A1的示数为0.5A,A2的示数为0.22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灯L1和灯L2串联在电路中
B.电流表A2测干路中的电流
C.通过灯L1的电流为0.5A
D.通过灯L2的电流为0.22A
4.如图甲所示,验电器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如图乙所示),金属棒中(  )
A.电流方向由A到B B.电流方向由B到A
C.有电流但方向无法确定 D.始终无电流
5.如图甲所示电路,开关闭合后,a、b两个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如图乙所示,则通过L1、L2的电流大小分别为(  )
A.0.3A 1.2A B.0.3A 0.9A
C.1.5A 1.2A D.1.5A 0.3A
6.如图甲所示电路,两灯正常发光,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A,电流表A2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  )
A.两灯是串联连接的 B.流过L1的电流是2.6A
C.流过L2的电流是2A D.干路电流是3.2A
7.某同学使用电流表时,估计待测电路中的电流应选用0~0.6A的量程,但他误用0~3A的量程来测量。这样做的结果是(  )
A.指针摆动角度大,会损坏电流表
B.指针摆动角度小,会损坏电流表
C.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比较准确
D.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不够准确
8.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则通过小灯泡L1、L2的电流分别是(  )
A.0.3A 0.2A B.0.2A 0.3A
C.0.5A 0.3A D.0.5A 0.2A
9.2023年7月12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中国科学家首次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下列应用中适用超导体的是(  )
A.输电线 B.电烤箱
C.电熨斗 D.电饭锅
10.有一块长方体铁块,如图所示,分别沿不同方向接入电路,则(  )
A.沿AB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最大
B.沿CD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最大
C.沿EF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最大
D.沿各个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一样大
11.如图所示电路,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增大的是(  )
A. B.
C. D.
1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与电路图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13.图甲为某款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图乙为其用于调光的电位器(变阻器的一种)结构图,a、b、c是它的三个接线柱,a、c分别与弧形电阻丝的两端相连,b与金属滑片相连,转动旋钮,滑片在弧形电阻丝上滑动即可调节灯泡亮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电位器与灯泡是并联的
B.电位器是通过改变导体粗细来改变阻值的
C.若只将a、b接入电路,顺时针转动旋钮时灯泡变暗
D.若只将b、c接入电路,顺时针转动旋钮时灯泡变暗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4.如图所示的两导体是由同种材料组成的,且长度相等,如图连入电路中,则R1   R2,I1   I2。(选填“>”、“<”或“=”)
15.(1)“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   (填“允许”或“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小张同学测量时,闭合开关前,发现指针如图所示,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2)用电流表测电流时,接入电路的是0~0.6A的量程,某同学却在0~3A的量程中读成2.4A,则实际测得的电流应是    A。
16.如图甲电路,闭合开关S后,两个灯泡都能发光,乙图为电流表A1指针的位置,电流表A2读数是0.5A,完成下列问题:
(1)灯泡L1和L2的连接方式是    (选填“串联”或“并联”)。
(2)通过灯L1的电流为    A。
17.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电阻》时发现,有的电阻会随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那么热敏电阻的阻值大小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为此他们在实验室找来如图1所示的热敏电阻进行探究:
(1)热敏电阻由    (选填“导体”、“超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制成。经过讨论,同学们组装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通过    反映电阻的大小。
(2)点燃酒精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电源电压不变,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
温度t/℃ 10 20 30 40 50 60 70
电流I/A 0.13 0.16 0.21 0.27 0.34 0.43 0.55
(3)为了得到这个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具体阻值,实验还需要增加的器材是    ;
(4)实验结束后,大家一起动手用这个热敏电阻和一个电压表改装成了一个指针式温度计,设计的电路如图3所示,若要使电压表示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应在图中    (选填“ab”、“bc”或“ac”)两端接入电压表,定值电阻的作用是    。
18.图是小明自制的简易调光灯,闭合开关,回形针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灯泡亮度应该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但小明发现灯泡亮度变化不明显,他应该调换更   (选填“粗”或“细”)的铅笔芯来做实验,接着加热铅笔芯,发现灯泡亮度逐渐变亮,这一现象说明,温度越高,铅笔芯的电阻越   (选填“大”或“小”)。
19.为减少碳排放,我国大力推行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中电动机的转速由电流大小控制,工作原理如图。利用旋钮变阻器实现对转速的控制,图中O、E、F为变阻器的三个接线柱。
(1)变阻器上旋钮滑片的材料应选用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2)车速仪可由电路中的电流表改装。驾驶员踩下“油门”,旋钮滑片逆时针转动,此时车速仪示数变大,那么接入MN的接线柱是    。(字母“O”、“E”、“F”选两个)
20.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风力测定仪,如图所示,O是转动轴,OC是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块受风板。无风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弧形电阻相接触的点,电路中接有一个小灯泡,测风力时,闭合开关S.通过分析可知: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    ,观察    可以粗略地反映风力的大小。若要提高该装置反映风力大小的性能,可采取的方法是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1.干燥的秋冬季节,当手接触金属体时常会发生放电现象而缩回。如图甲为手指、门把手上的电荷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缩手反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干燥的秋冬季节”描述的是    (填“天气”或“气候”)的特征。
(2)手指触碰到门把手发生放电,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人    (填“→”或“←”)门把手。
(3)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立即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填字母)。
(4)若图中仅d处损伤,其他部位正常,当手受到放电刺激时,人的表现为    。
2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S1、S2断开时,灯泡    串联;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电流表测的是通过    中的电流。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3.小浔为了比较萝卜、土豆、番薯的导电能力,将它们切成大小相同的长方条,分别接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a、b之间。
(1)该实验的探究目的类似于课本中“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    的关系”。
(2)实验设计中,小浔想通过观察比较    来比较三者导电能力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叫    (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浔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无法达到实验目的。他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一种电波感应器(如图乙所示),能向物体发射电波,并根据物体反射回来的电波强弱来判断物体的导电能力,物体对电波反射越弱,则导电能力越强。若向萝卜、土豆、番薯发射相同强度的电波,反射回来的电波结果如表所示(“+”号越多表示电波越强),则萝卜、土豆、番薯中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
实验材料 感应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波强弱
萝卜 ++++
土豆 +++++++
番薯 ++
24.炎热的夏天,电风扇给我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小科同学观察到教室里的电风扇吹出的风有时大有时小,爱动脑筋的他思考: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并对此提出了两个猜想: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甲装置:将纸板B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未画出),硬质纸板A与轻杆固定后悬挂在纸板B上的转轴O处。纸板A和轻杆可绕转轴O来回自由摆动而不会与纸板B碰撞,且纸板A和纸板B两平面垂直。将电风扇放在纸板A左侧并正对纸板A,图中s是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是电风扇吹动纸板A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其自然下垂时(虚线)的夹角。
(1)在本实验中,小科用   来反映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大小。
(2)小科先对猜想一进行了探究。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s分别等于0.30米、0.50米、0.70米、0.90米,在纸板B上分别描下纸板A被电风扇吹动后稳定时轻杆的位置a、b、c、d,如图乙所示(轻杆和纸板A未画出),分别连接Oa、Ob、Oc、Od,比较四次实验中θ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猜想一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在探究猜想二时,除改变电风扇的转速外,其他器材仍与图甲相同。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保持   不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 4.1--4.4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在塑料管中放入轻质金属箔球,用铝片将两端管口堵住。将两端的铝片分别与韦氏起电机的正、负小球(分别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相连接,将金属箔球与连接正球的铝片接触后,可以观察到金属箔球在两铝片之间来回跳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接正球的铝片接触后,金属箔球带负电
B.使金属箔球带电的方式是接触起电,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电荷
C.当金属箔球向左运动时,产生的电流的方向和它的运动方向一致
D.金属箔球来回运动,是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解答】解:A、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与接正球的铝片接触后,金属箔球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金属箔球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故A错误;
B、使金属箔球带电的方式是接触起电,这个过程中电子发生了转移,故B错误;
C、当金属箔球向左运动时,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产生的电流的方向和它的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
D、金属箔球来回运动,是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2.如图是一款智能水浸探测器,使用时只需将传感器的探头安装在需检测的位置上即可,其探头上有两个监测点,当水位到达设定值时,两个监测点同时接触到水,报警器中的蜂鸣器报警发出声音,探头的作用相当于电路中的(  )
A.开关 B.用电器 C.导线 D.电源
【解答】解:两个监测点没有同时接触到水时,报警器中的蜂鸣器不工作,当两个监测点同时接触到水,报警器中的蜂鸣器报警发出声音,说明探头对电路起到控制作用,在电路中相当于开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小嘉同学用如图所示电路研究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闭合开关,电流表A1的示数为0.5A,A2的示数为0.22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灯L1和灯L2串联在电路中
B.电流表A2测干路中的电流
C.通过灯L1的电流为0.5A
D.通过灯L2的电流为0.22A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开关、电流表A1,分为两个支路,一支通过L2、A2,另一支通过L1,回到电源负极,所以两灯是并联的,电流表A2测L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所以干路电流为0.5A,L2的电流为0.22A;由于并联电路电流规律:I=I1+I2,故通过灯L1的电流:I1=I﹣I2=0.5A﹣0.22A=0.28A。
故选:D。
4.如图甲所示,验电器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如图乙所示),金属棒中(  )
A.电流方向由A到B
B.电流方向由B到A
C.有电流但方向无法确定
D.始终无电流
【解答】解:当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相连时,电子会发生定向移动,从A移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上了电。由于电子带的是负电,而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电流方向由B到A。
故选:B。
5.如图甲所示电路,开关闭合后,a、b两个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如图乙所示,则通过L1、L2的电流大小分别为(  )
A.0.3A 1.2A B.0.3A 0.9A
C.1.5A 1.2A D.1.5A 0.3A
【解答】解:
由电路图甲可知,两灯泡并联,电流表a测L1支路的电流,电流表b测干路电流,
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电流表b的读数大于电流表a的读数,
由图乙知,电流表b指针的偏转角度小于电流表a指针的偏转角度,所以电流表b使用的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示数为1.2A,即干路上的电流I=1.2A,
电流表a使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0.3A,即通过灯 L1的电流I1=0.3A,
由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可得,通过灯 L2的电流I2=I﹣I1=1.2A﹣0.3A=0.9A。
故答案为:B。
6.如图甲所示电路,两灯正常发光,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A,电流表A2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  )
A.两灯是串联连接的 B.流过L1的电流是2.6A
C.流过L2的电流是2A D.干路电流是3.2A
【解答】解:A、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电流表A1测L1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2测干路电流,故A错误。
B、电流表A1测L1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A,则流过L1的电流是0.6A,故B错误;
C、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干路电流大于任意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2示数应大于A1示数,即A2示数应大0.6A,由图乙所示电流表可知,电流表A2的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示数I=2.6A,干路电流为2.6A,由于并联电路电流规律:I=I1+I2,故通过灯L2的电流:I2=I﹣I1=2.6A﹣0.6A=2A,故C正确;
D、由C的分析可知,干路电流为2.6A,故D错误;
故选:C。
7.某同学使用电流表时,估计待测电路中的电流应选用0~0.6A的量程,但他误用0~3A的量程来测量。这样做的结果是(  )
A.指针摆动角度大,会损坏电流表
B.指针摆动角度小,会损坏电流表
C.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比较准确
D.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不够准确
【解答】解:估计待测电路中的电流应选用0~0.6A的量程,但误用0~3A的量程来测量,则分度值变大了,读数就不太准确了,且指针摆动角度小。
故选:D。
8.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则通过小灯泡L1、L2的电流分别是(  )
A.0.3A 0.2A B.0.2A 0.3A
C.0.5A 0.3A D.0.5A 0.2A
【解答】解:因为两灯泡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的电流,电流表A1测灯L1的电流,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流过灯泡L2的电流:I2=IA﹣IA1=0.5A﹣0.3A=0.2A。
故通过灯泡L1的电流是0.3A;通过灯泡L2的电流是0.2A;
故选:A。
9.2023年7月12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中国科学家首次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下列应用中适用超导体的是(  )
A.输电线
B.电烤箱
C.电熨斗
D.电饭锅
【解答】解:A、输电线用超导体作材料,电阻为零,可以大大减小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失,故A符合题意; BCD、电烤箱、电熨斗、电饭锅都是电热器,它们的发热体不能用超导体才制作,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有一块长方体铁块,如图所示,分别沿不同方向接入电路,则(  )
A.沿AB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最大
B.沿CD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最大
C.沿EF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最大
D.沿各个方向接入电路时电阻一样大
【解答】解:已知导体的材料一定时,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由图示可知,沿CD方向接入电路时,长度最短,横截面积最大,因此电阻最小;沿EF方向接入电路时,长度介于AB,CD之间,横截面积介于AB、CD之间,电阻小于RAB大于RCD;沿AB方向接入电路时,长度最长,横截面积最小,电阻最大。
故选:A。
11.如图所示电路,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增大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滑动变阻器接入了右半段,滑片右移,连入电路的电阻丝变短,电阻变小。不符合题意。
B、滑动变阻器接入了右半段,滑片右移,连入电路的电阻丝变短,电阻变小。不符合题意。
C、滑动变阻器接入了左半段,滑片右移,连入电路的电阻丝变长,电阻变大。符合题意。
D、滑动变阻器为定值电阻接入了电路,滑片移动,连入电路的电阻丝不变,电阻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与电路图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电路图可知,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滑动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所以滑动变阻器应接上方一个接线柱、下方的左侧接线柱,故C正确;
A接了上方两个接线柱,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0,移动滑片,电阻不变;B接了下方两个接线柱,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移动滑片,电阻不变;D中滑片右移,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故ABD错误。
故选:C。
13.图甲为某款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图乙为其用于调光的电位器(变阻器的一种)结构图,a、b、c是它的三个接线柱,a、c分别与弧形电阻丝的两端相连,b与金属滑片相连,转动旋钮,滑片在弧形电阻丝上滑动即可调节灯泡亮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电位器与灯泡是并联的
B.电位器是通过改变导体粗细来改变阻值的
C.若只将a、b接入电路,顺时针转动旋钮时灯泡变暗
D.若只将b、c接入电路,顺时针转动旋钮时灯泡变暗
【解答】解:A、电位器串联在电路中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所以图中电位器应与灯泡串联,故A错误;
B、转动旋钮滑片在弧形电阻丝上滑动时,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长度,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灯泡的实际功率,就改变了灯泡的亮暗,故B错误;
C、若只将a、b接入电路,滑片左边的电阻丝接入电路,顺时针转动旋钮时,电位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电流变小,灯泡变暗,故C正确;
D、若只将b、c接入电路,滑片右边的电阻丝接入电路,顺时针转动旋钮时,电位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电流变大,灯泡变亮,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4.如图所示的两导体是由同种材料组成的,且长度相等,如图连入电路中,则R1 < R2,I1 = I2。(选填“>”、“<”或“=”)
【解答】解:因两电阻串联,故通过两部分导体的电流相等;同时R1和R2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端导体,R2比R1细,所以R1<R2。
故答案为:<;=。
15.(1)“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 不允许 (填“允许”或“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小张同学测量时,闭合开关前,发现指针如图所示,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调零 。
(2)用电流表测电流时,接入电路的是0~0.6A的量程,某同学却在0~3A的量程中读成2.4A,则实际测得的电流应是  0.48 A。
【解答】解:(1)“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否则会造成断路,损坏电流表和电源;
由图所示电流表可知,电流表指针没有只在零刻度线上,在使用前,应将电流表指针调零;
(2)电流表小量程示数是大量程示数的,
电流表按0~3A量程读数,示数是2.4A,
电流表0~0.6A量程读数是2.4A×=0.48A。
故答案为:(1)不允许;调零;(2)0.48。
16.如图甲电路,闭合开关S后,两个灯泡都能发光,乙图为电流表A1指针的位置,电流表A2读数是0.5A,完成下列问题:
(1)灯泡L1和L2的连接方式是  并联 (选填“串联”或“并联”)。
(2)通过灯L1的电流为  1 A。
【解答】解:(1)由电路图知,闭合开关S,灯L1和L2并联在电路中,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2测通过L2的电流;
(2)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知,A1的示数大于A2的示数,即A1的示数大于0.5A,
图乙中,若电流表A1选用小量程,则示数小于A2的示数,所以A1选用的是大量程,分度值为0.1A,其示数为1.5A,
则通过L1的电流I1=I﹣I2=1.5A﹣0.5A=1.A。
故答案为:(1)并联;(2)1。
17.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电阻》时发现,有的电阻会随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那么热敏电阻的阻值大小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为此他们在实验室找来如图1所示的热敏电阻进行探究:
(1)热敏电阻由  半导体 (选填“导体”、“超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制成。经过讨论,同学们组装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通过  电流表示数 反映电阻的大小。
(2)点燃酒精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电源电压不变,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
温度t/℃ 10 20 30 40 50 60 70
电流I/A 0.13 0.16 0.21 0.27 0.34 0.43 0.55
(3)为了得到这个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具体阻值,实验还需要增加的器材是  电压表 ;
(4)实验结束后,大家一起动手用这个热敏电阻和一个电压表改装成了一个指针式温度计,设计的电路如图3所示,若要使电压表示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应在图中  ab (选填“ab”、“bc”或“ac”)两端接入电压表,定值电阻的作用是  保护电路 。
【解答】解:(1)热敏电阻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根据转换法可知,实验中通过电流表示数反映电阻的大小;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温度升高时,通过热敏电阻的电流变大,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小,所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因为电路中已经有一个电流表,想知道这个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具体阻值,由欧姆定律可知需要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需要增加一个电压表;
(4)由前面分析可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温度升高时,电流增大,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小,要使电压表的示数增大,因此电压表应该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即ab两端;定值电阻的作用是保护电路,防止发生短路而烧死电源。
故答案为:(1)半导体;电流表示数;(2)减小;(3)电压表;(4)ab;保护电路。
18.图是小明自制的简易调光灯,闭合开关,回形针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灯泡亮度应该 变亮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但小明发现灯泡亮度变化不明显,他应该调换更 细 (选填“粗”或“细”)的铅笔芯来做实验,接着加热铅笔芯,发现灯泡亮度逐渐变亮,这一现象说明,温度越高,铅笔芯的电阻越 小 (选填“大”或“小”)。
【解答】解:
(1)闭合开关,回形针向左移动的过程中,铅笔芯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变短,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流变大,灯泡变亮;
小明发现回形针在移动的过程中灯泡亮度变化不明显,说明电流的变化比较小,根据I=可知,即铅笔芯电阻变化较小,故应选用电阻较大的铅笔芯,即换用更细的铅笔芯;
(2)加热铅笔芯,会发现灯泡逐渐亮起来(即电流增大,铅笔芯的电阻减小);这一现象说明铅笔芯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故答案为:变亮;细;小。
19.为减少碳排放,我国大力推行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中电动机的转速由电流大小控制,工作原理如图。利用旋钮变阻器实现对转速的控制,图中O、E、F为变阻器的三个接线柱。
(1)变阻器上旋钮滑片的材料应选用  导体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2)车速仪可由电路中的电流表改装。驾驶员踩下“油门”,旋钮滑片逆时针转动,此时车速仪示数变大,那么接入MN的接线柱是  OE 。(字母“O”、“E”、“F”选两个)
【解答】解:(1)变阻器上旋钮滑片的材料是导体;
(2)由题意可知,驾驶员踩下“油门”,旋钮滑片逆时针转动,此时车速仪示数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根据欧姆定律,电路的总电阻变小,则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如果接线柱M接O点,则接线柱N应该接E点。
故答案为:(1)导体;(2)OE。
20.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风力测定仪,如图所示,O是转动轴,OC是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块受风板。无风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弧形电阻相接触的点,电路中接有一个小灯泡,测风力时,闭合开关S.通过分析可知: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  滑动变阻器 ,观察  灯泡亮度 可以粗略地反映风力的大小。若要提高该装置反映风力大小的性能,可采取的方法是  在电路中串联一只电流表 。
【解答】解:(1)无风时OC是竖直的,连入电路的电阻是AB段,有风时,OC杆偏转一定的角度,连入电路的电阻变为BP段,连入电路的电阻随风的大小而改变,风力测定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
(2)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BP段越小,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不变,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灯泡越亮,所以通过灯泡的亮度判断风力的大小。
(3)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微小变化,眼睛不能判断,所以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能准确反映风力的大小,提高风力测定仪的性能。
故答案为:滑动变阻器;灯泡亮度;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1.干燥的秋冬季节,当手接触金属体时常会发生放电现象而缩回。如图甲为手指、门把手上的电荷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缩手反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干燥的秋冬季节”描述的是  气候 (填“天气”或“气候”)的特征。
(2)手指触碰到门把手发生放电,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人  ← (填“→”或“←”)门把手。
(3)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立即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c (填字母)。
(4)若图中仅d处损伤,其他部位正常,当手受到放电刺激时,人的表现为  能感受到电刺激,但无法缩手 。
【解答】解:(1)“干燥的秋冬季节”描述的是现象是气候特点;
(2)由图甲可知:人体带负电,门把手带正电当人体手指触碰到门把手时,负电荷向正电荷移动,由于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所以表现为与负电荷移动相反的方向,电流方向由门把手传向人体;
(3)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立即缩回,缩手反应属于低级反应,完成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c处脊髓,故c正确;
(4)若某人d处损伤,用针刺a处,a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b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因此有感觉。但是反射弧不完整,因此无反射活动。
故答案为:
(1)气候;
(2)←;
(3)c
(4)能感受到电刺激,但无法缩手。
2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S1、S2断开时,灯泡  L1和L3 串联;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电流表测的是通过  L2 中的电流。
【解答】解:
当开关S闭合,S1、S2断开时,L1和L3接入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所以L1和L3串联。
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L3被短路,L1和L2并联;电流表与L2串联,所以电流表测通过L2的电流。
故答案为:L1和L3;L2。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3.小浔为了比较萝卜、土豆、番薯的导电能力,将它们切成大小相同的长方条,分别接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a、b之间。
(1)该实验的探究目的类似于课本中“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  材料 的关系”。
(2)实验设计中,小浔想通过观察比较  灯的亮度 来比较三者导电能力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叫  转换法 (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浔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无法达到实验目的。他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一种电波感应器(如图乙所示),能向物体发射电波,并根据物体反射回来的电波强弱来判断物体的导电能力,物体对电波反射越弱,则导电能力越强。若向萝卜、土豆、番薯发射相同强度的电波,反射回来的电波结果如表所示(“+”号越多表示电波越强),则萝卜、土豆、番薯中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蕃薯 。
实验材料 感应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波强弱
萝卜 ++++
土豆 +++++++
番薯 ++
【解答】解:(1)该实验设计中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故思路类似课本中“研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与材料有关”;
(2)通过观察比较灯的亮度来判断导电能力大小,运用了转换法;
(3)因物体对电波吸收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由表中数据知,蕃薯反射回来的电波最弱,蕃薯对电波吸收最强,土豆反射回来的电波最强,土豆对电波吸收最弱,因物体对电波吸收越大,导电能力越强,故萝卜、土豆、蕃薯的导电能力强弱关系为:蕃薯>萝卜>土豆。
故答案为:(1)材料;(2)灯的亮度;转换法;(3)蕃薯。
24.炎热的夏天,电风扇给我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小科同学观察到教室里的电风扇吹出的风有时大有时小,爱动脑筋的他思考: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并对此提出了两个猜想: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甲装置:将纸板B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未画出),硬质纸板A与轻杆固定后悬挂在纸板B上的转轴O处。纸板A和轻杆可绕转轴O来回自由摆动而不会与纸板B碰撞,且纸板A和纸板B两平面垂直。将电风扇放在纸板A左侧并正对纸板A,图中s是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是电风扇吹动纸板A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其自然下垂时(虚线)的夹角。
(1)在本实验中,小科用 电风扇吹动纸板A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其自然下垂时(虚线)的夹角θ大小 来反映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大小。
(2)小科先对猜想一进行了探究。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s分别等于0.30米、0.50米、0.70米、0.90米,在纸板B上分别描下纸板A被电风扇吹动后稳定时轻杆的位置a、b、c、d,如图乙所示(轻杆和纸板A未画出),分别连接Oa、Ob、Oc、Od,比较四次实验中θ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猜想一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正确,改变电风扇到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水平距离,由图甲可知,距离电风扇越近,θ越大 。
(3)在探究猜想二时,除改变电风扇的转速外,其他器材仍与图甲相同。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保持 电风扇到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水平距离 不变。
【解答】解:(1)根据转换法,在本实验中,小科用电风扇吹动纸板A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其自然下垂时(虚线)的夹角θ大小来反映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大小;
(2)由题意知,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改变电风扇到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水平距离,由图甲可知,距离电风扇越近,θ越大,表明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大,由此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3)在探究猜想二时,即研究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要控制电风扇到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水平距离不变,只改变电风扇的转速。
故答案为:(1)电风扇吹动纸板A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其自然下垂时(虚线)的夹角θ大小;
(2)正确;改变电风扇到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水平距离,由图甲可知,距离电风扇越近,θ越大;
(3)电风扇到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水平距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