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6 09: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西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华古典诗词以其高度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成为()的文体,更以其灵动的诗韵、雅致的诗意等美学特征享誉世界文苑。“气象万千尽是诗,人生百态皆作词。”诗词是讲述悲喜人生、探秘幽微人性的有效载体。简而言之,中华诗词包蕴万千,是一座可以不断()的富矿。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
近年来,中华诗词的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如果说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是诗词传播的显在力量,那么网络文艺这一新兴媒介则是一股巨大的潜流。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叙事转化,还是网络影像的转译呈现,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汇,让中华诗词的斑斓与风姿在网络空间充分绽放。网络文艺作为()媒介,拥抱中华诗词,是对中华诗词文化传播的助力;融合中华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 开发 如火如荼 创新
B.独树一帜 开掘 如火如荼 新兴
C.与众不同 开掘 势如破竹 创新
D.与众不同 开发 势如破竹 新兴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不断与中华诗词碰撞交汇
B.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不断与中华诗词碰撞交融
C.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融
D.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汇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膏药(gāo) 怵惕(shù) 栅栏(zhà) 好高骛远(wù)
B.户牖(yǒu) 屹立(yì) 刹那(chà) 卖官鬻爵(yù)
C.麻痹(bì) 愚蠢(yú) 桅杆(wéi) 养精蓄锐(xù)
D.怪癖(pǐ) 清晰(xI) 杜撰(zhuàn) 辗转反侧(zhǎn)
4.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文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
B.《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是道家的经典作品。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C.《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既表达了对人世间美德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D.《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小说中讲述了虚构的城镇“马孔多”里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规劝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解读。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了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乃至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固定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导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镜像投射,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表达。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这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增加,或许可以推断出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何时代,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都会大大增强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从而使鉴赏活动越来越少地使用单边的审美感悟。
8.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1题。(6分,每小题2分)
九月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帅事,太后亲送之。
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记。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一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冬季十月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又诸城入伪,或待天兵,将士求功,皆云攻得,臣忧滥赏,亦恐非事。以经与贼同,是为恶地,至有污辱妻子,劫掠货财,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贼平之后,为恶更深。且贼务招携,秋毫不犯,今之归正,即是平人,翻被破伤,岂不悲痛!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令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洚,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服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安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 蹑:跟随
B.甚有轻中国之心 中国:中原
C.言其迹虽不同 迹:痕迹
D.又诸城入伪,或待天兵 或:有的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B.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C.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D.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起兵反唐,侵犯赵州、定州等地,杀人掠财无数,唐将沙吒忠义不敢靠近,而狄仁杰率兵前来没追上,突厥成了唐朝北方的边患。
B.在突厥的侵犯下,唐朝的大多数百姓被迫服从突厥,朝廷中议事官员认为这些百姓都曾经有投敌的思想,主张给他们定罪加以惩罚。
C.狄仁杰认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加上地方官吏借机侵夺吞没,囚禁拷打百姓,百姓困苦不堪,他们屈从敌人只是暂且求得生存。
D.狄仁杰体察百姓之苦,对多数官员假冒功劳领赏之事痛心疾首,上疏希望朝廷惩罚黄河以北各州的贪官污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第Ⅱ卷(共70分)
四、(14分)
12.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5分)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释:①赵嘏:中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落第,寓居长安多年,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于赵嘏为糊口远去岭表做幕僚之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用典型意象“风”“衰荷”“断烟”“残月”,勾勒了一幅萧瑟、清冷、凄惘的夜景图。
B.“寂寞”一词既写出了衰荷的香气被风吹散,也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相伴的渴望。
C.颔联用独自飘零落地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
D.南浦的棹声惊起了大雁,阴云似乎想要遮住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2)这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十二章》)
(3)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4)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5)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___。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四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3分)
旧书
李琬
①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令人无比渴望。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③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④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⑤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书皮破败,纸页油腻。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⑥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入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一页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愿意徒劳地费尽口舌从老板那里求取一部民族志的低价,愿意用我的网上购书优惠券换取一场场窥伺心灵历史的阅读。
15.文章第⑥段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那家旧书店,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它是否依旧安好?”一语既道出了作者对旧书店的想念,也流露出对旧书店命运的担忧。
B.偶然一个机会,作者读到了一本旧书《香妃》,尽管内容已无什么印象,却从那个时候起作者朦胧知道了旧书与新书的不同。
C.“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这句话深富哲理。时光打磨,书苍老了容颜,却积淀了历史中的相关事物。
D.这篇散文叙述了作者与旧书有关的一些往事,语言平实,意蕴深远。文末借用诗人于坚的话,表达了作者对旧书命运的担忧。
六、语言运用(3分)
18.“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图画。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中心突出;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750字。
  答案及简析: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B。“独树一帜” 侧重独特风格,“与众不同” 侧重与其他不同,此处强调古典诗词独特文体风格,用 “独树一帜”;“开发” 侧重于开拓发展,“开掘” 侧重于深入挖掘,“富矿” 用 “开掘” 更合适;“如火如荼” 形容旺盛热烈,“势如破竹” 侧重节节胜利,此处说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的状态,用 “如火如荼”;“新兴” 强调新出现,“创新” 强调创造新的,网络文艺是新出现的媒介,用 “新兴”。
  2.B。“碰撞交汇” 搭配不当,应为 “碰撞交融”;且 “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 语序应是先 “载体” 后 “机制”,C 项 “与中华诗词不断” 语序也不当,应为 “不断与中华诗词”。
  3.A。“怵惕(shù)” 应为 “怵惕(chù)”。
  4.B。《大学之道》是儒家经典作品。
  5.D。“劝” 是 “鼓励” 的意思。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6.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 错误,文中说的是一方面存在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存在曲解和转义,并非 “互文性” 阐发直接导致曲解和转义。
  7. C。A 项 “在任何时代” 错误,文中说的是 “读图时代”;B 项 “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过于绝对;D 项 “使鉴赏活动越来越少地使用单边的审美感悟” 文中未提及。
  8. A。A 项体现了 “读图时代” 图像占据主导,文字沦为配角,作家为影视创作,符合材料一观点;B 项强调图像对语言艺术审美感染力的加强,未体现图文主次;C 项说的是图像化写作的扬长避短,与材料一观点不符;D 项只是一个封面设计,不能很好地支撑材料一观点。
  三、(6 分,每小题 2 分)
  9. C。“迹” 在这里是 “行为” 的意思。
  10. C。“夫人犹水也” 是判断句,其后断开;“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 句式对称,分别断开;“必不在家” 表意完整,其后断开;“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结构对称,分别断开。
  11. D。狄仁杰上疏希望朝廷赦免河北诸州百姓,而非惩罚贪官污吏。
  四、(14 分)
  12.(1)当时黄河以北被突厥驱赶逼迫的百姓,突厥退兵后害怕被诛杀,常常逃亡隐匿。(“为…… 所” 表被动,“亡匿” 逃亡隐匿,各 1 分)
  (2)给他们定罪就会使众人心情恐惧,宽恕他们就能使人心归服而安定。(“罪” 定罪,“反侧” 人心归服,各 1 分)
  13.(1)B。“寂寞” 主要写出了诗人自身的孤独寂寞,而非对朋友相伴的渴望。
  (2)①羁旅漂泊之苦,诗人远离家乡,寓居长安,四处奔走求功名。②仕途失意之悲,预省试进士落第。③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忧虑,“八月长安夜正长” 暗示时光漫长,而自己功业未立。
  14.(1)任重而道远
  (2)就有道而正焉
  (3)先致其知
  (4)自是者不彰
  (5)自知者明
  五、(13 分)
  15.①旧书有独特的缘分和记忆,如与藏书者的关联,能让人窥看他人阅读史。②旧书有岁月痕迹,如泛黄的纸页、淡淡的霉味等,能给人带来别样的温情。③旧书能将不同的阅读者连在一起,跨越时间与空间,让人有归属感和亲切感。④旧书能沉淀历史,承载着往昔的故事和情感,喂养人的灵魂。
  16.①环境描写,写出书店的偏僻与简陋,与书店内橘黄色灯光下的读物和画作形成对比,突出旧书的吸引力。②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表达对旧书店及旧书的喜爱与怀念。③引出下文对与旧书相关往事的回忆,如在书店买书、发现旧书与新书不同等经历。
  17. D。文末借用诗人于坚的话,表达的是旧书所蕴含的 “遥远” 和 “旧” 的特质对世界的重要性,而非对旧书命运的担忧。
  六、(3 分)
  18. 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答案不唯一,符合归谬逻辑即可)
  七、作文(40 分)
  立意参考:
  可从 “中和” 之美的内涵、“中和” 在为人处世中的体现、“中和” 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角度立意。如论述在人际交往中秉持 “中和” 态度,不过于偏激;在看待事物时用 “中和” 思维,全面客观;在文化交流中倡导 “中和”,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