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西沃课件+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西沃课件+学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6 11:13:36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三家归一是必然,
那么将会归于谁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汉大一统是合,三国鼎立是分。那么三国鼎立之后,又会合在哪里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确定学习目标
阅读90页单元序言和98页
16课序言,明确学习目标:
知道西晋的兴亡
知道八王之乱的影响
知道北方各族的内迁
温故知新:从三国鼎立到三家归晋
任务一:阅读教材98页,结合所学,完成三国兴亡表。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灭亡
时间
曹魏 曹丕
蜀汉
东吴 孙权
西晋 316年
刘备
221年
263年
220年
266年
266年
司马炎
229年
280年
三家归晋
学习1:三家归晋
任务二:温故知新,了解三家归晋的历史。
对比1:对比形势图,三国中谁的疆域最大
曹魏
对比2:三国后期,谁的实力增强?
曹魏
263年
魏灭蜀
学习1:三家归晋
对比3:诸葛丞相与司马懿的历史评价
诸葛丞相,被誉为千古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多被看作一个奸诈之臣
为什么呢?
why?
诸葛丞相辅佐蜀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辅佐曹魏皇帝,最终独揽大权……
诸葛丞相之子诸葛瞻在蜀汉灭亡时和儿子一同殉国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在他死后相继专权,
司马昭当街弑君,司马懿孙子司马炎篡位。
220年,在曹操打好的基础下,
曹丕篡汉建魏,东汉灭亡
266年,在司马懿打好基础后,
司马炎篡魏建晋,曹魏灭亡
学习1:三家归晋
司马懿:
自古成大事者……
诸葛丞相:
我,从未见过,
有,如此厚颜无耻
之人!
学习1:三家归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至此,三家归晋,三国鼎立结束。
280年
晋灭吴
学习2:西晋统治
任务三:阅读99页内容,了解西晋的统治与衰亡。
问题1:在西晋王朝,那两类人权力较大?
世家大族
同姓诸王
问题2:这两类人权重会造成什么危害?
世家大族炫富
社会风气拜金
争相炫富
统治腐朽
爆发内乱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有多乱(视频科普)
学习2:西晋统治
任务三:阅读99页内容,了解西晋的统治与衰亡。
问题1:在西晋王朝,那两类人权力较大?
世家大族
同姓诸王
问题2:这两类人权重会造成什么危害?
争相炫富
统治腐朽
爆发内乱
八王之乱
问题3:八王之乱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战乱导致
人口大量死亡
削弱西晋国力
使其由盛转衰
大量人口南下
首次迁徙高潮
学习3:北方各族内迁
任务四:阅读100-101页“北方各族的内迁”,了解西晋时期的北方各族内迁情况。
北方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游牧民族
内迁游牧民族主要有
匈奴鲜卑
羯氐羌
学习3:北方各族内迁
任务四:阅读100-101页“北方各族的内迁”,了解西晋时期的北方各族内迁情况。
内迁游牧民族主要有
匈奴鲜卑
羯氐羌
学习2:西晋统治
任务三:继续阅读100页的第一段内容,了解西晋的统治和内迁民族在西晋的生活。
问题4:八王之乱后的西晋面临什么情况?
出现割据政权
西晋无力制止分裂
问题5:西晋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的?
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
存在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
问题6:这种民族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
各族强烈反抗,最终西晋灭亡
学习4:回顾西晋历史
西晋灭亡的历史教训:
1.要加强中央集权,保持社会稳定
2.要保证官员廉洁,保障社会治理
3.要确保民族平等,和谐民族关系
练习巩固
1.历史在分裂中孕育若统一,以下朝代中实现短暂统一的是
A.曹魏
B.孙吴
C.西晋
D.东晋
练习巩固
2.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练习巩固
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练习巩固
4.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晋的兴亡;
2.知道八王之乱的影响;
3.知道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汉大一统是合,三国鼎立是分。那么三国鼎立之后,又会合在哪里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安排学习任务一,带领学生阅读教材98页内容,完成三国兴亡表。
生:了解三家归晋的历史,完成三国兴亡表。
二、讲授新课
学习1:三家归晋
师:安排学习任务,通过温故知新、对比等方式,带来学生一步步了解三家归晋的历史。
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曹魏的相对强大和蜀汉的灭亡。
师: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不同,了解司马家篡魏的历史。
生:在对比重,简单了解司马家篡魏的过程。
师:借助17课的“知识拓展”,带来学生了解西晋灭吴的历史,完成西晋统一的学习。
生:了解西晋灭吴的历史。
学习2:西晋统治
师:通过设问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学习西晋的统治。
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统治。
师:通过一段5分钟的视频,简单展示八王之乱的乱局。
生:通过视频领略八王之乱的“乱”。
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八王之乱的影响。
生:结合教材,掌握八王之乱的影响。
学习3:北方各族的内迁
师:2024版17课的内容相对很少,北方各族的内迁这部分内容也很少,所以简单对内容进行整合,先学习八王之乱,之后暂不学习西晋的灭亡,而是带领学习了解北方各族的内容,最后学习八王之乱与北方各族的武力进攻导致西晋灭亡的历史。
生: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
师:通过图片,展示内迁的主要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生:了解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内迁。
学习2:西晋统治
师:了解过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后,回过头,继续学习西晋的统治——灭亡部分。结合前面北方各族的内迁,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北方各族内迁后的生活情况,最终引发思考,要重视民族平等,保证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了解西晋对内迁各族的统治及结果。
学习4:总结与练习
师:通过思维导图,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思维导图为希沃版可折叠的思维导图,可以借助折叠的特性,进行简单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
生:借助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师:通过几道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更多练习,通过练习学案的方式进行。
1.历史在分裂中孕育若统一,以下朝代中实现短暂统一的是
A.曹魏 B.孙吴
C.西晋 D.东晋
2.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4.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重点背诵
(1)三家归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篡魏建晋,史称西晋,以洛阳为都,魏灭亡;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三国鼎立结束。
(2)八王之乱:西晋后期发生八王之乱,严重寻弱了西晋的国力,使西晋极速衰落,316年,西晋灭亡。八王之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大量人口逃亡南方,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3)北方各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主要民族为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
(4)西晋统治:西晋统治照顾世家大族利益,实行九品中正制,给予世家大族很高的官位,允许他们大量占有土地,统治腐朽。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他们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强大,是不稳定因素。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更是昏庸无能,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
二、基础练习
1.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
A.西晋 B.前秦 C.东晋 D.北魏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魏灭蜀汉 B.司马炎改国号为晋
C.西晋灭吴 D.司马懿控制了魏国
3.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图3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
4.导致西晋政权统治短暂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腐朽 ②诸王动乱
③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④中原人口南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晋惠帝时期,王室内部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楚汉之争 D.淝水之战
6.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西晋 B.东晋 C.东汉 D.西汉
7.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
C.匈奴、鲜卑、羯、氐、羌 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
三、巩固提高
1.以下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B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频发 引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280年,西晋灭吴 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A.A B.B C.C
2.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5.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灭亡,经此一乱,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久西晋亡国,随之而来的是近三百年的动乱。这场内乱是什么历史事件(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6.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与“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则与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诸侯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施
C.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7.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西晋末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八王之乱相互混战,人民逃离 B.诸侯争霸
C.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D.统治者软弱无能
8.自秦汉开始,经过三国两晋到南北朝,中国历史上发生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下图,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  )
A.由中原向边疆迁徙 B.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迁徙
C.由北方向南方迁徙 D.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徙
9.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不断内迁。与这一时期的迁徙有关的民族有
①匈奴族 ②鲜卑族 ③犬戎族 ④羯族 ⑤氐族 ⑥羌族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10.如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东周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大举南下
C.西周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 D.秦汉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11.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游牧农耕生活完全一致
12.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
胡人牛耕图 汉人食用烧烤食品
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13.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进攻中原,向南迁移,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由此可以推断(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与气候变化无关
B.气候变冷和食物短缺是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根本原因
C.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暖时期
D.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重点背诵
(1)三家归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篡魏建晋,史称西晋,以洛阳为都,魏灭亡;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三国鼎立结束。
(2)八王之乱:西晋后期发生八王之乱,严重寻弱了西晋的国力,使西晋极速衰落,316年,西晋灭亡。八王之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大量人口逃亡南方,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3)北方各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主要民族为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
(4)西晋统治:西晋统治照顾世家大族利益,实行九品中正制,给予世家大族很高的官位,允许他们大量占有土地,统治腐朽。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他们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强大,是不稳定因素。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更是昏庸无能,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
二、基础练习
1.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
A.西晋 B.前秦 C.东晋 D.北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选A项;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魏灭蜀汉 B.司马炎改国号为晋
C.西晋灭吴 D.司马懿控制了魏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故选C项;263年魏灭蜀汉,西晋尚未建立,排除A项;司马炎改国号为晋,西晋建立,但东南的吴国尚存,排除B项;司马懿控制了魏国,仍然是魏国权臣,不是建立西晋,也与统一无关,排除D项。
3.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图3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266年—316年)于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因此示意图中只有B项符合西晋的特征,故B项正确。示意图中A.C.D项均处于分裂时期,不符合西晋“短暂统一”这一阶段特征,因此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项错误。
4.导致西晋政权统治短暂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腐朽 ②诸王动乱
③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④中原人口南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故①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期,八个手握重兵的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故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对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统治残暴,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强烈反抗,故③正确;中原人口南迁是北方战乱不断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不是导致西晋政权统治短暂的原因,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5.西晋惠帝时期,王室内部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楚汉之争 D.淝水之战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西晋惠帝时期,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故选B项;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楚汉之争发生于秦朝灭亡后,是项羽、刘邦双方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争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时期,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西晋 B.东晋 C.东汉 D.西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A项;西晋时期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东晋晚于西晋,排除B项;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但东汉时期没有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C项;西汉时期没有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D项。
7.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
C.匈奴、鲜卑、羯、氐、羌 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被合称为“五胡”的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故选C项;吐蕃、蒙古、回纥、党项是在唐、辽、宋、夏、金、元等时期活动的民族,不属于东汉、魏晋时期“五胡”的范畴,吐蕃与唐朝和亲,蒙古建立了元朝,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排除A、B、D三项。
三、巩固提高
1.以下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B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频发 引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280年,西晋灭吴 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A.A B.B C.C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故选C项;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但其没有联络到大月氏夹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排除A项;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统治腐朽,导致农民起义频发,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D项。
2.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政权的实力增强,而最终西晋能够统一全国,也是有经济实力这个基础做保障,从当时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重心在北方,故选A项;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出现在北魏,排除B项;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曹魏政权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效果一般,排除D项。
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可知, 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西晋统治阶级生活非常奢侈腐化,说明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极端腐朽,故选A项;材料斗富现象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王恺用麦洗锅”反映的是统治集团的奢侈享乐,与制糖技术的发达无关,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王恺、石崇用丝绸、织锦花缎斗富,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奢侈攀比,无法证明丝织技术的发展水平,排除D项。
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A
【解析】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在此期间,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是造成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答案为A。
5.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灭亡,经此一乱,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久西晋亡国,随之而来的是近三百年的动乱。这场内乱是什么历史事件(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经此一乱,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久西晋亡国”可知,西晋时期发生的最大的动乱是八王之乱,西晋时期,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故选C项;大泽乡起义发生于秦末,与陈胜吴广相关,与西晋无关,排除A项;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其推动了东汉的灭亡,与西晋无关,排除B项;黄巢起义爆发于唐末,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6.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与“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则与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诸侯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施
C.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由此可知,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地方诸侯势力强大,故选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其实施与汉朝“七国之乱”有关,但与“八王之乱”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两次变乱都属于地方叛乱,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统治腐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次变乱都发生在汉族之间,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无关,排除D项。
7.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西晋末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八王之乱相互混战,人民逃离 B.诸侯争霸
C.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D.统治者软弱无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汉时期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高潮,故选A项;诸侯争霸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苻坚统一黄河流域是在西晋灭亡后,排除C项;统治者软弱无能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8.自秦汉开始,经过三国两晋到南北朝,中国历史上发生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下图,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  )
A.由中原向边疆迁徙 B.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迁徙
C.由北方向南方迁徙 D.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徙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江南地区,人口流动方向都是由北方向南方迁徙,故选C项;图片表明北方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由中原向边疆迁徙的说法与题目不符,排除A项;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迁徙的说法与图示不符,排除B项;中原汉族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徙,排除D项。
9.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不断内迁。与这一时期的迁徙有关的民族有 (  )
①匈奴族 ②鲜卑族 ③犬戎族 ④羯族 ⑤氐族 ⑥羌族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东汉、魏、晋时期的内迁民族,结合所学可知,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故①正确;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故②正确;西周、春秋时期,犬戎族生活在我国陕西、甘肃一带,后来迁到蒙古草原,不属于东汉、魏、晋时期的内迁民族,故③错误;羯族原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由北向南迁到了山西一带,故④正确;氐族原来生活在我国西北,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故⑤正确;羌族原居我国西北,由西向东迁至陕西关中一带,故⑥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如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东周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大举南下
C.西周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 D.秦汉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份民族内迁示意图反映了魏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南下,故选B项;材料指的是魏晋时期,而不是东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指的是魏晋时期,而不是西周时期,排除C项;材料指的是魏晋时期,而不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
11.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游牧农耕生活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擅长骑射的匈奴人……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这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根据“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体现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民族交融,没有体现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排除C项;游牧农耕生活完全一致,表述错误,排除D项。
12.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
胡人牛耕图 汉人食用烧烤食品
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胡人牛耕图》和《汉人食用烧烤食品》可知,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 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魏晋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A项、B项、C项。
13.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进攻中原,向南迁移,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由此可以推断(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与气候变化无关
B.气候变冷和食物短缺是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根本原因
C.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暖时期
D.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因为气候变冷,畜牧业受到影响,故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可知双方之间的战争多发生在气候变冷的时期,故选D项;根据题干可知,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出中原人口南迁,排除B项;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