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设计缘由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写景名篇,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单元导语建议“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者的文辞之美”。学习提示建议引导学生思考“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单元学习任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分析《故都的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故都的秋》形神兼备地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味,这种从寻常景象甚至凋败景象中体验到的带有“雅趣”与“物哀”秋之美,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位性格忧郁又对故都怀疑真挚眷念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到,并细腻地用文字展现出来。此文结构与律诗“起承转合”结构相似,设计时,拟从“起承转合”的结构框架下欣赏本文,在欣赏“景、理、情”交融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句之美。
二、学习目的
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理解并欣赏“景、理、情”交融的艺术特色和细腻的文辞之美。
三、课前预习
细读文章,勾画出描写故都之秋的典型意象,初步欣赏体会意象与作者表达情感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季节。秋天的落叶凋零,万物枯败,让人容易联想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从而产生悲伤的情绪。此外,许多文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坎坷或不如意,又易引发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更能催生出悲伤的情绪。因此,“悲秋”成为文人表达幽微情感的一种常见方式,这也是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的一种体现。现代作家郁达夫对北平的秋也有其独特细腻的感受,而我们除了要通过作者敏感的文笔去感受北平的秋的特点外,更要学习、借鉴作者选用典型意象和优美词句传递细腻情感的散文笔法。
任务一:情起——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问题1:文题为何用“故都”而不用“北平”?
明确:“故”含有久别之后的怀想、眷念之情,含有一种故土文化情节;“故都”暗含自然景色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境界。
问题2:能否将“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改写为“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得清、静、悲凉”?
明确:“啊”表感叹,形容强烈感情亟待抒发。“来得”三词连用,构成排比,更加强调了北国之秋的特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问题3:作者为何要强调从杭州到北平路途的曲折?能不能直接写从杭州到北平?
明确:“不远千里”,路途波折,越发艰辛,越能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热爱、渴盼。
任务二:情承——故都之秋的具体感受
问题1:作者怀念的是故都之秋,为何宕开一笔,写江南之秋?
明确:江南之秋,半开半醉,不够纯粹,并不能让作者十足地感受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问题2:根据阅读经验,特别是古诗词阅读体验,感受“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意象的特点,这些意象相对于院落赏秋为何要略写处理?
明确:“芦花”无根随风、宁静淡雅,“柳影”孤零萧索、清淡朦胧,“虫唱”冷寂无力、哀思伤感,“夜月”空灵幽远、清丽隐约,“钟声”清幽旷远,泠然超脱。这组北平之秋的典型意象的共同特点是远离城市的人马喧闹,幽静僻远,同时也筛掉了那些如“枫叶”等暖色系的意象,给人的共同印象即“清、静、悲凉”。
问题3:由南方之秋到北平之秋所使用的关联词好在哪里?
“每当……总是……”,强调触南方之秋景便生出怀念北平之秋的情感的必然。
问题4:文章第3、4、5、6-10和11段分别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平秋景图,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每幅图取一个典雅的名字,并分小组选择“一幅秋景图”开展讨论并尝试赏析。
明确:
“秋院晨赏图”:“以蓝色或白色为佳”,作者在意色彩之淡雅;“碧绿的天空”“驯鸽的飞声”写北平的清、静;“泡一万浓茶”有回味之甘,“细数着”写北平生活的闲适与静谧,“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由破败沧桑感生出悲凉。作者选择了平民化的意象,更透出自然的宁静。
“秋槐落蕊图”:“落蕊”引起对生命衰亡的感动与思考,“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写了细腻的感觉,正是有这种细腻,才能对生命的消亡有这种细致的感触。扫去落蕊后地面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让作者产生落寞,发现深沉,这就是作者在发现自己,发现自我,把潜意识的感觉用文中具体化了。
“秋蝉残声图”:夏日之蝉到秋天,蝉声是生命将逝去的哀叹。“无论在什么地方”,秋蝉之声随处可听,秋之静、秋之悲凉,时时处处都可感受。
“秋雨层凉图”:“忽而……便息列索落……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了”,江南的雨淅淅沥沥,绵绵不绝,拖拉不干脆,北平的雨干脆,像样,奇,有味。“阵”字突出一场雨后天气转凉,缺乏了渐进感,“层”写出秋的凉意是一层凉过一层,逐层袭来,人只能被动接受,去感受秋之悲凉。
“秋日佳果图”:枣子成熟前“淡绿微黄”,淡雅清涩,待枣树“叶落”,“枣子红完”,写出生命更替;“西北风”带来秋之寒意。
简要总结:作者记忆里的北平之秋是贮藏在幽远细微处的,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北平之秋是清冷、寂静的,是带着对生命流逝的审美而生出悲凉之感的,作者审视秋之万物的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景与情浑然不可分。
任务三:情转——故都之秋的哲理思辨
问题: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在第12段关于秋的议论性文字似无必要,请说一说这一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第12段论述了四个问题,其一,凡是有情人都会对秋产生或喜或悲的情绪。其二,对秋的情感不分国别与种族、阶级。其三,中国的文人有“悲秋”的文化传统。第四,在作者眼里,北方的秋,特别是北平的秋,最能见出秋味。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理与情融合。
任务四:情合——故都之秋的深情眷念
问题:怎么理解“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组对比?
明确:“黄酒”味淡,“白干”浓烈;“稀饭”稀薄,“馍馍”实在;“鲈鱼”鲜淡,“大蟹”醇美;“黄犬”矜持小气,“骆驼”豪放大气。化俗为雅,强调北平之秋的浓烈、有味、大气。也有评论认为前三组对比构成了一桌菜,有酒,有饭,有菜,体现了对秋的感受的生活化体验。
第13、14两段照应文章开头,结构完整,再次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与眷念。
课文小结:“历代秋的主题,从杜甫的《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到马致远《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都是把秋愁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在郁达夫《故都的秋》里,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其中,却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孙绍振《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这就是郁达夫对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的继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