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荣成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2单元第6课《定风波》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荣成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2单元第6课《定风波》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0 15:20:00

文档简介

姓名
赵伶俐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荣成市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走进苏轼、了解苏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为人,其作品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必修篇目中学生学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词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的写作风格及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但学生对苏轼的思想认识很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的理解。《唐诗宋词》中选入了苏轼的几首词作,其中的《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首词集中地表现了苏轼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是最能够体现苏轼豁达、乐观、执着人生态度的作品。因此,我选择《定风波》为依托,来引导学生探究苏轼的思想情怀,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丰富的认识。
?
二、学生分析
这首词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对苏轼有大致的了解,并且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所以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并不难。但是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上我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解读苏轼的思想情怀,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
三、教学目标
1、诵读词作,初步把握苏轼的形象特点。
2、深入探究,透视苏轼的思想情怀,领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首先,在导入环节ppt展示有关描写苏轼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下良好的铺垫。其次,在整堂课的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都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苏轼的深刻理解。最后,多媒体展示文本以外的资料,让学生对苏轼的心路历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对苏轼有了一个更为立体的认识。总之,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为我们的教学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遥想赤壁周郎,酾酒临江,千古英雄出少年。老夫弩射天狼,泼墨湖广,留待后人笑我狂。对联展示的人物是谁?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朗读对联 思考问题??交流(豪放、旷达、乐观)
ppt展示对联,创设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下良好地铺垫。
研讨交流
提出问题: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用一个词或是两个词概括你看到的苏轼。总结手法
学生诵读文本(各种诵读形式结合)、思考、 概括你看到的苏轼,学生形成书面文字、交流
?
探究
提出问题:哪一句最能展示词人豁达、超然胸襟?
学生再次朗读文本,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ppt展示苏轼生活背景及思想状态,让学生对苏轼有个全面的理解。
研读交流建构
展示苏轼各个时期词句,《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总结其心路历程。
朗读词句 交流看法??理解苏轼心理变化。
ppt展示词句让学生更全面的看懂一位吟啸徐行的东坡。
拓展延伸
展示《临江仙》让学生赏析
写出赏析文字?交流
ppt展示《临江仙》有关文字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苏轼人格的认识,体悟词人旷达的心境。
课后作业
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设计紧扣诗词教学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很好的体会文本。并且我的第一个学习目标也是诵读诗词, 初步把握苏轼形象。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人诵读、齐读等形式自我体验,自觉想象,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体悟文本情感。
讲授过程中创设良好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堂上,我始终是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口,多动手。导语部分我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对联引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紧接着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苏轼作品的意蕴。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在拓展延伸环节,以活动带写作,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以《临江仙》为依托写下自己对苏轼的深刻认识与体会,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本节课深入研究环节,我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惧怕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创造性也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互相切磋、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
?
?
课件13张PPT。《定风波》 荣成第三中学 赵伶俐高中作文大赛让评委崩溃,九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 “能入围的同学作文基础应当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让我们评委十分痛心的是,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成议论文,写议论文的同学中能提出分论点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让人尴尬的是,我们在评奖时,一看到写得像模像样的议论文,就急忙拉到特等奖里来。”
——著名杂文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
遥想赤壁周郎,酾酒临江,千古英雄出少年。
老夫弩射天狼,泼墨湖广,留待后人笑我狂。高中作文大赛让评委崩溃,九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 “能入围的同学作文基础应当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让我们评委十分痛心的是,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成议论文,写议论文的同学中能提出分论点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让人尴尬的是,我们在评奖时,一看到写得像模像样的议论文,就急忙拉到特等奖里来。”
——著名杂文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
学习目标:
1、诵读词作,初步把握苏轼的形象特点。
2、深入探究,领会作品中蕴含的哲理,解读苏轼的思想情怀。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高中作文大赛让评委崩溃,九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 “能入围的同学作文基础应当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让我们评委十分痛心的是,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成议论文,写议论文的同学中能提出分论点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让人尴尬的是,我们在评奖时,一看到写得像模像样的议论文,就急忙拉到特等奖里来。”
——著名杂文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
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整体感知:1、快速读词及小序并思考:这首词写了哪些主要内容?2、从上述内容中你看到的是怎样的苏轼?请用一个词或是两个词概括,并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深入探究:苏轼在风雨中的从容、洒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词人豁达、超然的胸襟呢?背景: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一生仕途坎坷。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先后被外调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来又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释后,谪贬黄州。又先后外调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再被召回,死于途中。他一生被贬长达32年,地方多达10个,足见心灵伤害之大。???思想上,苏轼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在生活上他较多地采取道家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词句:《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独失意、凄清哀伤)
《念奴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仰慕英雄、壮志难酬、人生空幻)
《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表现出超脱的思想)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读过《定风波》,我们知道读苏轼的词既要读其词,更要读其人、读其情、读其理。《临江仙》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请同学们结合所学,以“从《临江仙》中读 到 苏轼”为题,写一段赏析文字。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和要求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词人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唱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课后作业: 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