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这些食品能吃吗?
是谁让他们变质的呢?
为什么这些食物易腐败变质呢?
学习目标
0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0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03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借助显微镜观察
培养成菌落观察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菌落
2.菌落: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形状
大小
颜色
光滑粘稠
或粗糙干燥
绒毛状、絮状或
蜘蛛网状
小
大
白、黄、红等
白、红、褐、绿、黑、黄等
粗糙干燥
光滑粘稠
蛛网状
绒毛状
絮状
细菌
菌落
真菌
菌落
根据形态、大小和颜色判断下图分别属于那种菌落
琼 脂
牛肉汁
培养皿
冷却
胶化
材料:
琼脂(凝固剂);
牛肉汁(土壤浸出液、牛奶等):(提供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
01
配置培养基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灭菌目的:杀死原有杂菌、避免干扰
02
高温灭菌
03
冷却接种
04
恒温培养
冷却目的:防止高温杀死接种的细菌或真菌
如划线接种、按压接种、空气暴露接种
提供适宜的温度
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特定条件(有的无氧条件)
教室
草地、森林
汽车站
池水
土壤
口腔
硬币
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
轻按
无菌棉棒蘸取,涂抹
接种
材料用具:
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若干(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
三、探究洗手前是否比洗手后细菌多
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洗手前比洗手后的细菌多吗?
洗手前比洗手后的细菌多。
三、探究洗手前是否比洗手后细菌多
(3)制定计划
洗手前
洗手后
空白
(4)实施计划
①将3个灭过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每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
②把培养皿打开,用无菌棉棒擦拭未洗手的手心,然后轻轻涂抹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培养基上;
③再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用新的无菌棉棒擦拭同一只手的相同位置,涂抹在贴有“洗手后”的培养基上;“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一天后观察结果 。
洗手前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比洗手后的多。
洗手前
洗手后
空白对照
(5)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
思考:
1.实验之前,为什么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2.为什么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之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3.为什么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作用是什么?
4.细菌的生活必须有哪些环境
防止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污染培养基
杀死原有的细菌和真菌,防止污染培养基
形成对照
水、有机物、适宜的温度
总结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高温灭菌的培养皿中一般没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2)由于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所以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2.在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A.干燥的皮鞋;
C.潮湿的粮食堆;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D.潮湿的沙土地。
√
×
C
1.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相关知识后,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家的卧室、客厅和院子3个环境中,哪个环境中的细菌最多。于是他从学校实验室借来了 4 个经过了高温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牛肉汁)的培养皿,将它们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将甲、乙、丙3 组分别放置在卧室、客厅和院子里,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 分钟,再盖上盖子封好,丁组不做处理,然后将4 组培养皿都放置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牛肉汁的作用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将4 组培养皿放置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培养,是为了控制 。
(3)设置丁组的目的是 。
(4)实验数据往往有误差,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准确,我们可以 。
提供营养物质
环境
单一变量
对照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