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年12月高三历史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始终领先世界 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 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2.秦代法律规定,父母具有杀、刑其子的权利,而子因受父母杀、刑而状告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子坚持诉讼,则子有罪。即父母对子(女)有人身伤害的权利,但子女如果因此诉讼父母,便有了“不孝”之罪。上述规定表明秦代( )
A.实行严刑峻法 B.认同儒家道德价值取向
C.推崇外儒内法 D.运用家庭观念教化民众
3.唐宣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的进士科考试,有一千余人参加,及第者30人,绝大部分“皆衣冠士子”,唯一平民出身的陈河“负艺第于榜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选官制度存在弊病 ②士族更具应考优势
③门阀政治死灰复燃 ④传统影响科举取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5.金瓶掣签制度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是两百多年来较合情合理、公正的方法,成为不可逾越的认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历史定制。清政府实行此制度旨在( )
A.践行因俗而治的理念 B.推动宗藩体制的建立
C.巩固国家政治大一统 D.增进民族间文化交融
6.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中央和地方税务范围受到侵夺 B.清政府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C.清朝政府的外贸收入迅速增长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7.1902年4月,直隶保定巡警创办,保定警务学堂同时创办。1903年初,保定警务学堂并入天津警务学堂,组建北洋巡警学院。直隶警察教育不仅开设早,而且章程完备,课程设置完善,师资水平高,还允许外省咨送附学。据此推知,当时直隶( )
A.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B.成为推行新政的样板地区
C.社会治安形势优于他地 D.民主革命运动走向了高潮
8.表1所示为1921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在不同地方所授课程(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地区 学校 教师 所授课程
湖北 武昌高等 李汉俊 唯物史观
陕西 榆林中学 魏野畴等 《共产党宣言》
绥德四师 杨明轩等 《社会主义浅说》
贵州 贵阳法政学堂 邱醒群 《资本论》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诉求 B.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
C.新的救国理论体系得到了传播 D.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广受推崇
9.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 )
A.旨在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B.奠定了中国法治体系建设的基础
C.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战略需要 D.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转型进程
10.如表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 )
3月16日,《春风吹拂南京路》则深入一步反映了南京路上四百多家商店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万人夸”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已遍及十里长街。请看: 顾客进门——总招待笑脸相迎 顾客近柜——营业员开口有请 顾客挑选——营业员百拿不厌 顾客特殊——服务员细致照顾 顾客焦急——药剂员急人所难
A.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B.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D.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11.如图为古罗马发行的“行省币”,正面是皇帝像,反面是各行省的拟人化或其他象征。古罗马“行省币”的发行意在( )
A.适应各行省商品经济的发展 B.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C.促进各地对罗马帝国的认同 D.彰显创立行省制的伟大功勋
12.英国1215年颁布《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权,保障封建领主与教会的特权以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到17世纪,英国学者对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将其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与法治的法律依据。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王权教权斗争激烈 B.推动了城市的自治斗争
C.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宣告了君主立宪制确立
13.18世纪中期,新大陆的砂糖大量输入欧洲市场,英国靠毛纺织品出口已难以保持贸易优势地位,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印度棉布输入大西洋市场,1750年至1770年,英国输出到大西洋市场的棉布数量增加了10倍。这一贸易变化( )
A.有利于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B.促进了亚洲民族资本经济产生
C.加速了北美洲资本主义发展 D.得益于大机器生产方式的推广
14.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985年英国不同水平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单位:英镑/周),作者意在说明( )
1985年英国收入统计表(部分)
就业 收入 加:儿 童津贴 住房 津贴 家庭收 入补助 学校免 费午餐 减个人 所得税 社会 保险费 实际 收入
60 14 21.88 25 6 — 4.2 122.68
100 14 15.03 5 6 10.07 9 120.96
140 14 —— —— —— 22.07 12.6 119.33
资料来源:英国财政部
A.福利改革仍有制度缺陷 B.保障制度已经全面覆盖
C.社会福利种类日益增多 D.公共福利制度日趋完善
15.如图出自于世界银行《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中显示出全球价值链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增速很快,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出现波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全球价值链占全球贸易的份额
A.全球价值链贸易增长源于WTO建立 B.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发展
C.合作共赢是全世界共同接受的理念 D.国际合作影响全球价值链贸易
二、非选择题(55分)
16. 【地方行政管理与户籍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以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到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代把全国人户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两大类。坊郭户是城镇居民,乡村户则是居住在乡村的人户。在户口版籍上还有主户与客户之分。坊郭户划分主、客户的依据主要是有没有房产等生活资料,乡村的主户是指那些占有土地、向国家交税的农户。因为主户一般都要向官府交税,又称为税户。
在宋代以前,客户的含义是外来的客籍户。到了宋代,客户成了佃客的同义语。一些没有任何生产、生活资料,只能租种地主土地和租赁房屋的客户,又被称为“浮客”。唐代以前佃客只作为地主的部曲,不另立户籍,宋代的客户另立户籍,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摘编自吴泰《宋朝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政府采取“侨郡、侨县”管理模式的原因及弊端。(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6分)
17. 【河北古今纺织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磁山文化(位于河北武安)的先民就已开始使用纺坠。秦汉时,由于纺织器械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官营纺织业之外又出现了大量家庭纺织业,钜鹿(今河北平乡一带)、清河(今河北清河、故城)、房子(今河北高邑)等地的丝织业日益发达。到唐朝前期,河北甚至成为全国丝纺织业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唐天宝元年,全国10道总计向朝廷贡赋丝织品3400多匹——其中河北道常贡丝织品数量就有1700多匹。大量域外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河北,河北的纺织品不断走向世界。中唐以后,河北的纺织地位有所下降。到了宋元时期,棉花在河北大面积推广播种,高阳、南宫、广宗、南皮、赵县、元氏等县都是著名的棉花种植区。这带动了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摘编自袁伟华《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
材料二 1953年,国家纺织工业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做出了纺织厂建设方针,即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就原料、就市场、就劳动力"的原则。河北省人民政府据此会同华北纺织管理局先后到石家庄、邯郸、保定、正定和藁城等地进行勘察选址,决定首先在石家庄、邯郸两地建设棉纺织工业基地及在保定建设纺织化纤工业基地。从1953年4月开工建设,到1960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历时7年8个月。在此期间,全省纺织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共 15 个,投资总额 54040 万元,占全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的17.84%,新增生产能力棉纺锭90.88万枚,织布机 21223台,棉布印染 8000 万米/年,粘胶长丝纤维 5000 吨/年,基本形成了河北省机械纺织工业的基础,在全国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办《激情燃烧的岁月》
材料三 1995年以来河北纺织企业面对重重困境,努力适应市场,调整结构,压锭减员,提高质量,提高工效,尤其在企业改革资产重组方面加强了领导,重点突破。自1996年以来,组建了23家纺织企业集团,拥有资产总额139.99亿元,固定资产达76.9亿元,占全省纺织系统资产比重的67%。
——摘编自王书增《资产重组——使河北纺织企业生机盎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河北纺织业的发展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河北纺织企业资产重组的意义。(3分)
18.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曼彻斯特原本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小村落。16世纪中叶,曼彻斯特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纺织业城市。18世纪上半期,曼彻斯特主要制造呢线、粗帆布,尤其是各种纺织品。棉纺织工业兴起后,大量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设立,同时曼彻斯特也成为分销中心,这里设置了多间重要仓库。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有50个纱厂,其中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182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生产量占英国棉纺织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曼彻斯特聚集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绝大部分的工厂和工人。到1871年,曼彻斯特人口达到35.1万人。在曼彻斯特城市兴起的同时,其周围出现了一批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城市。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9. 【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15:BBDDC DBCAC CCAAD
16.(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难度;促进江南地区开放的需要;维护南方政权稳定的需求。(6分,任意三点给6分)
弊端:造成了地名系统的混乱;“白籍”的存在不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2分)
(2)特点: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出现主户与客户之分:让农民全面编为国家的编户齐民。(4分,任意两点给4分)
17. (1)特点:起源较早,历史悠久;分工细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多种经营形态并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部门不断增多,产品不断丰富;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地位有所变化;产品远销海内外。(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一五计划的实施;棉花种植业的发达;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4分,任答2点即可)
(3)意义:增强了河北纺织业的活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为其他行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河北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3分,任答两点即可)
18. (1)主要因素:商业贸易与金融业发达;企业人才的聚集和技术的积累;清教徒节俭和投资思想的影响;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与粮食。
(2)变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19. 论题: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试图以“仁”的思想和恢复西周礼乐文化来稳定社会秩序,孟子进一步提出“义”。到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发展需要,董仲舒在吸收各派思想的基础上,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创建了新儒学,儒学得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理念成为历代王朝的精神支柱,三纲五常则成为古代封建社会长期遵循的基本社会伦理规范。经过魏晋南北朝与佛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隋唐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宋朝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儒学又走向了义理化的方向,并形成了儒学哲学化新阶段“理学”。南宋末年,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成为科举制应试重要内容和标准。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理学塑造了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成为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学派思想并传承创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延续发展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