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蹴尔而与之(一起)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D.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第二段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来进行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C.“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孟子认为普通人不易丧失“本心”。
D.文章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但是我们应以“义”为重,发人深思。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说理,以“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见孟子也在宣扬“性本善”的思想。
C.文中提到“一箪食,一豆羹”,意图以行道之人不接受的事实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进而体现“舍生取义”的主旨。
D.孟子散文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如第二段就运用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图富贵者”给予了有力的批判,极具鼓动性。
二、填空题
预学一先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标出通假字,然后合上教科书,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7.故患有所不辟也( )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万钟于我何加焉
(7)贤者能勿丧耳
(8)蹴尔而与之
12.一词多义
(1)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便得一山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悠然自得
(2)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而山不加增
13.预学二古代器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下列器皿在课文中曾被提及。请你先观察器皿图片,将其序号准确填入下表中,再写出该器皿的名称及用途。
表3-1 器皿知识
金文及解说 图片 器皿名 用途
輦 形声字。上边的“”字表示竹子 ① ② ③
豆 象形字。表示一种高脚器皿 ④ ⑤ ⑥
金垂形声字。左边的“金”字表金属,右边的“重”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负载 ⑦ ⑧ ⑨
三、文言文阅读
导学一孟子的论辩艺术“析义至精”“用法至密”。联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三个方面,学习课文严密的论证逻辑。
14.梳理论证思路。
细读课文,边读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小结】课文综合使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式内部均以对比的形式组织结构。从“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到“勿失其本心”,两个结论之间又形成递进关系。全文结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体现出孟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15.分析论证方法。
①孟子以“鱼”和“熊掌”做类比,推出对“生”和“义”的论述。结合课文内容和“知识卡片”,分析类比论证的作用。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知识卡片
若是一段论辩,其要达到的结论涉及某事物令人陌生的特点,则可以诉诸另一众所周知的事物的与其相似的性质,这便叫类比论证。
———[美]尼尔·布朗等《走出思维的误区》
16.赏析论证语言。
《孟子》在继承《论语》文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逻辑推论的字词、短语。请参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一句分析,体会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示例】
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分析:“非独”一词表明舍生取义之心不只是圣贤才具备,“皆”字则将这一观点递进阐述,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是心”,印证“舍生取义”的合理可行。“贤者能勿丧耳”补充解释了现实中一些人做不到“舍生取义”的原因——他们并非没有“是心”,只是不能像贤者那样做到“勿丧”,从而使观点表达更精确恰当,难以反驳。
句子:
分析: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遗留
D.犹幸预君子之列 预:参与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B.人皆有之 当余之从师也
C.舍生而取义者也 足肤皲裂而不知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以为心中有满足乐趣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的人。
B.以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应该奉献给别人。
C.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的人。
D.因为心中有满足乐趣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应该奉献给别人。
20.下列内容不是在两则选文中都有体现的一项是( )
A.对比手法 B.人生追求 C.个人经历 D.议论说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予子冠履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断子之手足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2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2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28.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万钟俸禄)。根据句意可知正确断句应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2.【答案】C
【解析】【分析】A一箪食,一豆羹:一碗食物,一碗汤。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C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 欲:喜爱。
D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 已:停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这样的词语在平时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进行总结,因此一定要牢固记忆,但又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结合语境准确的解释这类词语了。
3.【答案】A
【解析】【分析】 A项“蹴尔而与之”中的“与”被解释为“一起”,这是不准确的。在这个句子中,“与”的正确解释应该是“给”,意味着踢着(食物)给别人吃。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D
【解析】【分析】 A项中,“与”在“呼尔而与之”中意为“给”,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意为“同‘德’,感激”,意义不同。
B项中,“为”在“何不为也”中意为“做”,在“乡为身死而不受”中意为“为了”,意义不同。
C项中,“于”在“万钟于我何加焉”中意为“对”,在“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意为“比”,意义不同。
D项中,“而”在两句中均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意义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孟子认为普通人不易丧失本心”表述错误。根据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虽然人人都有“本心”,但“本心”容易丧失,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始终保有“本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应该是从正面角度论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答案】7.辟;同“避”,躲避。
8.辩;同“辨”,辨别。
9.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10.乡;同“向”,先前、从前。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通假字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把握通假字,注意平时的积累。
7.本题考查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是: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故答案为: “辟 ” 同“避”,躲避。
8.本题考查通假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意思是: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辩“ 同“辨”,辨别 。
故答案为:“辩“ 同“辨”,辨别 。
9.本题考查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意思是: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故答案为:“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10.本题考查通假字。
“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意思是: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故答案为:“乡”同“向”,先前、从前
11.【答案】(1)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同“辨”,辨别。
(3)祸患、灾难
(4)停止
(5)不只,不仅。
(6)什么益处
(7)丧失
(8)用脚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1)句意为: 因此,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苟得 : 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 句意为:那么面对优厚的俸禄却不顾礼义去接受它。 辩 :同“辨”,辨别。(3)句意为: 所以,有些祸患(是我)不愿躲避的。 患 : 祸患、灾难 (4) 句意为: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已 : 停止 (5)句意为: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非独 : 不只,不仅。 (6)句意为: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何加 : 什么益处 (7) 句意为: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丧 :丧失。(8)句意为: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 蹴 : 用脚踢 。
故答案为: 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同“辨”,辨别。 祸患、灾难; 停止; 不只,不仅。 什么益处 ; 丧失 ; 用脚踢。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2.【答案】(1)取得,得到;同“德”感恩、感激;发现;领会;得意
(2)好处,益处;加大、增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句意为:故不为苟得也:因此,我不会苟且偷生地取得它。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便得一山:便找到了一座山。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到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悠然自得:自得其乐,形容心态悠闲、心情舒畅。(2)句意为: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加而山不加增: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
故答案为: (1)取得,得到;同“德”感恩、感激;发现 ; 领会 ; 得意。
(2) 好处,益处 ; 加大、增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13.【答案】①C ②箪 ③古代盛饭的一种圆形竹器 ④B ⑤豆 ⑥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⑦A ⑧钟 ⑨古代的一种酒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本义的理解。
根据“輦 形声字。上边的“”字表示竹子”可知,器皿的名称为“箪”, 是古代用竹子等编成的盛饭用的器具,所以图片为C,根据其意推测其用途是:古代盛饭的一种圆形竹器。
根据“豆 象形字。表示一种高脚器皿”中“高脚器皿”可知,图片为B,器皿名称为“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有点像带高座的盘。故其用途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根据“ 金垂形声字。左边的“金”字表金属,右边的“重”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负载 ”可知器皿的名称是“钟”,图片为A,根据其“表负载”推测其作用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故答案为:C;箪;古代盛饭的一种圆形竹器;B;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A ;钟;古代的一种酒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本义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正确理解和判断,注意结合字形的结构,理解汉字的本义。
【答案】14.①舍生而取义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③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有不为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5.②课文中,孟子两次对比论证其观点。 请任选一处,分析他是如何论证的。
【答案】①孟子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不直接提出论点,而是从人们容易理解的生活现象说起,以“舍鱼而取熊掌”类推出“舍生而取义”的抽象道理,使论点通俗易懂,更能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示例一]第一处对比论证。孟子使用道理论据,围绕“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证有比生命更重要、比死亡更可恶的事物,从反面否定生最值得喜欢、死最令人厌恶的观点,从而证明“舍生而取义”的合理性。正面论述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展开,反面论述也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对照展开。对比均衡,论证充分。 [示例二]第二处对比论证。孟子使用事实论据,将不食嗟来之食者和不辨礼义受厚禄者做对比,证明重义轻利原是人之本心,从而阐释了论点“舍生而取义”的意义。正、反两面都以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活动为例,可比性强,结构匀称。
16.[示例]句子:此之谓失其本心。 分析:“此之谓”这一短语具有总结上文、引出结论的作用。此外,在结论前加上这一短语,能引起读者对结论的注意,强调结论的重要性,突出“本心”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论证观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读文本,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题的范围,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为常考题型,考生需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不能脱离文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本,体会作者在语言方面的运用,结合示例,归纳概括文本语言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作者首先把“鱼和熊掌”与“生与义”进行类比,从“舍鱼而取熊掌”得出观点:舍生而取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正面“所欲....不为苟得”“所恶.... 患有所不 ”;反面“所欲莫甚于....有不用”“ 所恶......,有不为”;最后采用正反举例,进行论证。正面“一箪食...乞人不屑”;反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答案为: 舍生而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题干明确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孟子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不直接提出论点,而是从人们容易理解的生活现象说起,以“舍鱼而取熊掌”类推出“舍生而取义”的抽象道理,使论点通俗易懂,更能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孟子围绕“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证有比生命更重要、比死亡更可恶的事物,从反面否定生最值得喜欢、死最令人厌恶的观点,从而证明“舍生而取义”的合理性。正面论述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展开,反面论述也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对照展开。对比均衡,论证充分。
故答案为:孟子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不直接提出论点,而是从人们容易理解的生活现象说起,以“舍鱼而取熊掌”类推出“舍生而取义”的抽象道理,使论点通俗易懂,更能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孟子围绕“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证有比生命更重要、比死亡更可恶的事物,从反面否定生最值得喜欢、死最令人厌恶的观点,从而证明“舍生而取义”的合理性。正面论述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展开,反面论述也从“生”与“死”两个角度对照展开。对比均衡,论证充分。
16.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孟子》在继承《论语》文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逻辑推论的字词、短语。 句子:此之谓失其本心。 分析:“此之谓”这一短语具有总结上文、引出结论的作用。此外,在结论前加上这一短语,能引起读者对结论的注意,强调结论的重要性,突出“本心”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论证观点。
故答案为: 句子:此之谓失其本心。 分析:“此之谓”这一短语具有总结上文、引出结论的作用。此外,在结论前加上这一短语,能引起读者对结论的注意,强调结论的重要性,突出“本心”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论证观点。
【答案】17.C
18.A
19.C
20.A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做此类题,可以先解释词语所在句子意思,然后判断词语的意思,再进行对比得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文段内容以及写作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17.ABD.正确。
C.有误,遗:赠送。
故答案为: C。
18.A.相同,比;B.不同,代词,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不同,表顺承/表转折;D.不同,代词,他的/我。故答案为: A。
19.句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不如,比不上。句意为: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的人。
故答案为: C。
20.甲文写舍生取义,乙文写自己求学的经历,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自己的追求,甲文没有写个人的经历,乙文主要在写自己的经历。
故答案为:A
【答案】21.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22.B
23.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4.答案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求得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乙】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宝贵的。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肯干吗?’这人必定不肯干。为什么?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宝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肯干吗?’这人必定不肯干。为什么?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宝贵。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残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宝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宝贵的。”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②句意:假使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③句意:比不上手足可贵。若,比得上。④句意:给你帽子和鞋子。予,给。
故答案为: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不如,比不上; 给
22.A项中,“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而”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断子之手足”的“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所以A项中“而”字的用法不同。
B项中,“所欲有甚于生者”和“万事莫贵于义”中的“于”字都表示比较或超过的意思,相当于“比”或“超过”。所以B项中“于”字的用法相同。
C项中,“故不为苟得也”的“为”表示做,干;而“必不为。何故”的“为”表示因为。所以C项中“为”字的用法不同。
D项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与”表示通假字,通“欤”,语气词;而“呼尔而与之”的“与”表示给予。所以D项中“与”字的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B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非独,不仅仅;是,此,这样。②重点词:莫,没有;于,比。
故答案为: 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4.本题考查对文章论点的把握。甲文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意者也”;乙文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万事莫贵于义也”。
故答案为: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 万事莫贵于义
【答案】25.C
26.C
27.B
28.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县人。他因逃避罪责而投奔涿郡,当时刘备在乡里聚集民众起事,关羽与张飞一起作为刘备的护卫。刘备担任平原相时,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部曲。刘备与二人同床共卧,亲如兄弟;但在人多且正式的场合,关羽和张飞则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他们跟随刘备,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不避让。刘备依附刘表时,关羽、张飞都守在刘备身边。刘表去世后,曹操平定荆州,刘备从樊城渡江向南,另外派遣关羽乘坐数百艘船前往江陵会合。曹操追赶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斜着走往汉津方向,恰好与关羽的船队相遇,于是他们一同前往夏口。孙权派兵协助刘备抗击曹操,曹操带兵退回。刘备统治江南各郡后,封赏功臣,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刘备西定益州后,任命关羽主管荆州事务。关羽听说马超投降了刘备,但因为他与马超过去并无交情,所以关羽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才能与谁相提并论。诸葛亮知道关羽自尊心强,就在回信中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是一代豪杰,他应该和张飞并驾齐驱,但比起你的超群绝伦,还稍逊一筹。”关羽的胡须很美,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收到信后非常高兴,还向宾客展示。
25.ABD.正确。
C. 适:恰好。译文为:恰好与关羽的船队相遇。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关羽听说马超投降,过去马超与他不友好,关羽就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才能与谁相比。
故答案为:C
27.ACD.正确。
B.“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错误,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可知,在人多广众的场合,关羽、张飞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并不是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故答案为:B
2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句中重点词:省,看;以,把;示,看。
故答案为: 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