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1: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短文两篇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怡情(yí) 狡黠(jié) 咀嚼(jǔ jué) 味同嚼蜡(jiáo)
B.诘难(nán) 滞碍(zhv) 死抠(kōu) 咬文嚼字(jiáo)
C.豁然(huò) 相似(sì) 蒸馏(liú) 豁然贯通(huò)
D.曲解(qǔ) 迂腐(yú) 要诀(jué) 大而无当(d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居 味同嚼蜡 孜孜不倦 寻章摘句
B.修剪 吹毛求疵 狂忘自大 不求甚解
C.聪颖 开卷有益 咬文嚼字 全神惯注
D.死抠 大而无当 惑然贯通 以小见大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愚鲁:愚笨。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
B.狡黠:狡诈。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C.繁琐:繁杂琐碎。炫耀:本课指夸耀、显示。
D.聪慧:聪明。挑剔:故意过分地在细节上找毛病。
4.下列各句没有用到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
B.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C.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D.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来疗治。
二、填空题
5.培根(1561—1626),   (国别)   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受封为维鲁兰男爵。1626年,由于受寒致死。《   》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   这一特有体裁。
6.马南邨(1912—1966),原名   ,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   ,   ”的志向。25万字的《   》,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3月,以“   ”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   》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7.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4)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8.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一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热,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时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得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二是   ;三是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忍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或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亭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忍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上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的首句一致)。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文中第③段画“   ”的句子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群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一句中的“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黠”应读作“xiá”。B“诘难”这里应读作“jié/nàn”;“滞碍”应读作“zhì/ài”。C读音没有错误。D“曲”这里应读作“qū”;“迂”应读作“yū”;“当”这里应读作“dà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平时要注意多留心,牢记成语和一些固定短语及词语的正确写法。B:“狂忘自大”应写作“狂妄自大”;C:“全神惯注”应写作“全神贯注”;D:“惑然贯通”应写作“豁然贯通”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字形的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要关注形声字的形旁,还要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书写。
3.【答案】B
【解析】【分析】理解词义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特别是课下注释,关键还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故答案为:B
【点评】词义在不同的语境里意义是不相同的,理解词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
4.【答案】D
【解析】【分析】平时注意积累和区别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和特点,准确辨析。A项,比喻;B项,排比;C项,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反复等,注意区分它们各自的特点,准确辨析和运用。
5.【答案】英国;哲学;剑桥;随笔;英国随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人物的文学常识。平时学习中留心,主要积累,完成此题不难。
故答案为:英国;哲学;剑桥;随笔;英国随笔
【点评】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对人物全面了解,包括人物姓名、国籍、人生经历、作品等。
6.【答案】邓拓;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中国救荒史;马南邨;燕山夜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于人物的文学常识。对人物的考查较为细致,考生要在平时多积累,把握人物的方方面面。
故答案为:邓拓;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中国救荒史;马南邨;燕山夜话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人物的经历和作品。考生在平时要多积累,对人物要全面了解。
7.【答案】(1)排比
(2)比喻
(3)排比
(4)引用
【解析】【分析】(1)该句用读书足以……,足以……,足以……的句式,是排比。 故答案为:排比
(2)把才干比作花草。 故答案为:比喻
(3)排比的句式。故答案为:排比
(4)引用名人名言。故答案为:引用
【点评】(1)(2)(3) (4) 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侧重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分析, 针对此类题目,学生应在平时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其次,老师在教学时候,应重视此类重点的句子,并为学生总结常见的表现手法、修辞。
8.【答案】(1)比喻论证
(2)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3)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
(1)比喻论证。把提炼后的书比作蒸馏了的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价值高或题材好的书经过提炼后,丧失大量精华,读者所获的知识、价值就会降低很多。
(2)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论证了“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举例论证,列举了 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曲解马克思的著作的例子,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比喻论证
(2)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3)举例论证
【点评】
(1)(2)(3)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辨别。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9.【答案】(1)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2)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3)我喜欢“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
【解析】【分析】(1) 在整体感知文章之后结合第①段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从而引出下面的论述。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本段论述的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举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曲解马克思著作的例子,然后对这个事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段的论点: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据此可知这段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3)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实质,即: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一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然后再分析领会宋代朱熹的读书方法。最后再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⑵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⑶ 我喜欢“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知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答案】(1)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3)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分析】(1)本文第⑤段明确表达了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据此可概括出本文的观点是: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结合文章第③段有关语句概括, 从“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可以概括出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是: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②段举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的事例,第⑥⑦段举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第③④段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 “织入” ,把切面连接到其它的应用程序类型或者对象上,并创建一个被通知的对象,这样的行为叫做织入。 结合语境封信,这里的织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⑴ 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⑵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 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⑶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⑷ “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11.【答案】(1)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
(3)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即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4)比喻论证。作用: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
(5)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的观点。阅读全文,找关键句:在文章首段没救可找到“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心灵修复方式”或者看标题:“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也是这种的观点。
(2)题要注意本题的要求:“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即是提出分论点,仔细阅读本段内容,从“读书”和“与内心的安静”来思考,拟写分论点。
(3)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根据文段概括出这三步。
(4)划线句子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答题模式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
(5)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有关知识的了解。阅读各项内容,分析其中知识要点,根据所学积累一一判断正误。A:第二段用的是举例论证;B:“是”指代的是“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灵”;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平实。
故答案为: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⑵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⑶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即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⑷比喻论证。作用: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⑸C
【点评】⑴找观点,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找准关键语句,找准关键位置,仔细审视,正确判断。
⑵本题考查语言的组织能力,要注意前后语句的格式。
⑶考生要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仔细阅读文本,看是否有特殊的结构。
⑷考生要掌握常用论证方法,并且要掌握固定的答题模式。
⑸考生要自由议论文知识点的储备,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