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枣儿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枣儿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1: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枣儿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掸土(dǎn)翘首(qiào)横匾(biǎn)
B.嚼食(jué)雕塑(sù)折叠(zhé)
C.童谣(yáo)蓦然(mù)骑跨(kuà)
D.塞进(sāi)钢盔(kuī)凝视(níng)
2.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
B.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C.(男孩)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D.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棵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3.下面台词中蕴含的象征意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
B.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
C.男孩 迷路了吧?(“迷路”喻指对过去生活的迷失、亲人的迷失。)
D.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着。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6.下列关于剧本《枣儿》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二、填空题
7.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学习《枣儿》的舞台说明,根据提示,从文中摘录相应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表5-6 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的分类 舞台说明的内容 例子 作用
人物的外部动作 表情、动作 ①    ②   
人物的情绪 语气、情绪 ③    ④   
人物的活动环境 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 ⑤    ⑥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噢?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8.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9.“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10.“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11.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精读下面的独幕剧,完成后面小题。
错?对?
(涵静趴在书桌前,四周昏暗,台灯明亮。涵静一边写,一边推推宽边眼镜。音乐逐渐响起,舞蹈演员在昏暗的四周跳舞,他们是涵静作品的再现。涵静脸色愉快时,他们轻快地跳;涵静脸色沉重时,他们抑闷地跳。最后,涵静在书桌前入睡了。灯光暗,舞蹈演员和涵静下。)
(白天,在教师办公室,涵静跟着李老师上)
李老师:(先坐下,喝口水)你今年多大?
涵 静:(噤立)十六。
李老师:几年级?
涵 静:初三,老师,我
李老师:你为什么不完成作业?
涵 静:(不语,扯衣角)
李老师:我承认你有写作天分,你的小说很感人。可是现在是初三,你知道吗?初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你,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不过初三,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你自己考虑吧!
涵 静:我
李老师:让你妈妈打个电话给我。(灯光暗,涵静和李老师隐于黑暗中,李下)(一束柔和的光由上而下铺在台中央的涵静身上,她蹲在地上,脸埋在手臂中。)
涵 静:(抬头)错,对,对,错。老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说我错了,可是编辑姐姐、同学、朋友,却说我是对的,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站起)为什么有初三?为什么有中考?为什么有六门课等我去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写小说?为什么?为什么?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
(涵静的脸越发苍白了)王姐姐说我再努力些,或许就能出一期专号,可是,我初三了 (涵静下)
(白天,办公室)
涵 静:我考虑过了,我决定休学。
李老师:你说什么?你疯了!
涵 静:我想我是对的。
李老师:你父母怎么说,他们也疯了?
涵 静:他们反对,可是我会使他们明白,我是对的。
(涵静转身走下)
李老师:(望着涵静)唉
12.本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13.从涵静的内心独白你能看出什么?
14.可否删掉开篇的舞台提示?为什么?
15.读了这一独幕剧,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6.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17.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18.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19.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20.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误,“翘首”中的“翘”读作“ qiáo”;
B.有误,“嚼食”中的“嚼”读作“ jiáo ”;
C.有误,“蓦然”中的“蓦”读作“ mò”;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一棵枣儿”应为“一颗枣儿”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答案】A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本句是三种选择,该词使用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答案】D
【解析】【分析】A.津津有味:通常用来形容吃东西时很有味道或很有趣味;
B.蹑手蹑脚:用来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动了别人;
C.喜出望外:意思是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D.无可奈何:通常用来形容面对困境时无法可想、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但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无可奈何”并不恰当,因为小张选择中间价位的轮胎并不是因为没有办法,而是他根据自己的考虑做出的选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6.【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 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错,文章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答案】[示例]①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②“探了探头”“蹑手蹑脚”写出男孩想捡枣儿却有一丝胆怯的状态,表现出男孩调皮可爱的性格特点;③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④他怕男孩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陪他了,表现老人此刻内心的担忧,暗示他孤独的形象。;⑤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⑥交代人物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童谣隐含了剧本的主题,营造出充满乡土气息的情境,并且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
【解析】【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①原文: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探了探头、蹑手蹑脚,动作描写,生动的写出了男孩小心翼翼捡枣子的动作。
②原文: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心事重重,心理描写,生动的写出了老人担心男孩有了巧克力就不来陪他的担忧,写了老人孤单寂寞的形象。
③原文: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幕启交代人物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在一颗红枣树下。童谣暗示了剧本的主题,充满乡土气息,写父母省下来给孩子吃,突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思念,突出老人孤独的形象。
故答案为:①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②“探了探头”“蹑手蹑脚”写出男孩想捡枣儿却有一丝胆怯的状态,表现出男孩调皮可爱的性格特点。③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④他怕男孩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陪他了,表现老人此刻内心的担忧,暗示他孤独的形象。⑤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⑥交代人物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童谣隐含了剧本的主题,营造出充满乡土气息的情境,并且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舞台说明赏析。从人物表情、动作、语气、情绪、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 等角度入手。注意一个句子,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要答全了。
【答案】8.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9.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要做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0.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1.有,对于孤独的老人,我会经常去探望他们,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给他们带去一些生活用品或小礼物,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对于孤独的小孩,我会陪他们玩耍,给他们辅导功课,带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感受到友情和陪伴的力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2) 本题考查舞台提示的理解分析。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 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3)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8.该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小男孩的语言,深入分析其性格特征。从他的话语中能明显感受人物性格。
故答案为: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9.此题为概念理解和作用分析题。明确指出这些文字在剧本中的名称为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强调了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通过具体分析,说明了这些舞台提示凸显了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要做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0.这道题考查对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本句表面上关于迷路的意思,但言外之意中,“出远门的人”可以象征那些在人生旅程中渐行渐远的人,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追求事业、追逐梦想等,而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情感方向,忘记了内心深处对家、对亲情的渴望和眷恋,这体现了情感的迷失。同时也可以联想到在时代发展变化中,一些人可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找不到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径。
故答案为: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1.该题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首先关注身边是否存在类似的孤独老人和小孩,引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思考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比如陪伴、帮助做家务、讲故事等,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故答案为:有,对于孤独的老人,我会经常去探望他们,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给他们带去一些生活用品或小礼物,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对于孤独的小孩,我会陪他们玩耍,给他们辅导功课,带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感受到友情和陪伴的力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答案】12.初三了仍坚持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李老师认为初三了还泡在写作上是大错特错的;涵静认为自己是对的,并要证明自己坚持写作是对的。
13.涵静在学习上的迷惘,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困惑。
14.不行。因为此处描写得当,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涵静爱好写作,有写作天分。
15.示例一:涵静的选择是对的。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分来发展自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样才能成功。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示例二:涵静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没有过硬的基础,不要谈什么写作。即使能写一点文字,也是昙花一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3) 本题考查舞台提示的理解分析。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 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4)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2.本题考查戏剧冲突分析理解。根据剧中李老师的话“初三,你知道吗?初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你,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不过初三,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李老师认为初三很重要,对涵静初三还沉迷于写作表示不满,他认为涵静做错了;根据涵静的话“可是我会使他们明白,我是对的”可知,涵静认为发展自己的爱好是对的,并且证明自己是对的。可见两人的冲突在于:初三的学生坚持写作是对还是错。
故答案为: 初三了仍坚持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李老师认为初三了还泡在写作上是大错特错的;涵静认为自己是对的,并要证明自己坚持写作是对的。
1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理解。根据剧中涵静的独白“错,对,对,错。老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说我错了,可是编辑姐姐、同学、朋友,却说我是对的,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 (站起)为什么有初三?为什么有中考?为什么有六门课等我去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写小说?为什么?为什么?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涵静的脸越发苍白了)王姐姐说我再努力些,或许就能出一期专号, 可是,我初三了……",涵静面对不同人对她初三还坚持写作有不同的看法,她很迷惑不知道该听谁的,怎么做才对。
故答案为: 涵静在学习上的迷惘,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困惑。
14.本题考查舞台提示作用分析。此文开篇的舞台提示“趴在书桌前,四周昏暗,台灯明亮。涵静一边写,一边推推宽边眼镜”“他们是涵静作品的再现。涵静脸色愉快时,他们轻快地跳;涵静脸色沉重时,他们抑闷地跳”描写了涵静沉迷写作的情形;演员再现涵静作品的内容,衬托出她拥有很高的写作天分。这些说明性的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故答案为: 不行。因为此处描写得当,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涵静爱好写作,有写作天分。
15.本题考查阅读感想。主观性试题,作答时赞同涵静的话,可以从兴趣的重要性来分析,不赞同的话可以从教育的重要性来写。涵静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初三面临升学的考验,时间和精力有限,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行,坚持兴趣爱好会分心,对以后的学业会有影响。还是以打好初中基础为要。
故答案为: 示例一:涵静的选择是对的。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分来发展自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样才能成功。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示例二:涵静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没有过硬的基础,不要谈什么写作。即使能写一点文字,也是昙花一现。
【答案】16.风筝;即将消失的村庄
17.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18.“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19.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20.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4)(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6.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1 段“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第2段“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 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第7段“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第8段“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第11段“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第12段“很快, 天上飞起一只风筝”,第14段“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第15段“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第16段“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第17段“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第21段“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第23段“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可知,风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结合第4段“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可知,小说的背景是衰败的农村(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故答案为:风筝;即将消失的村庄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 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自己过去扎风筝的经历和手艺的传承。他自幼跟随师傅学习扎风筝,技艺精湛,每年都能出新花样,深受人们喜爱。他的风筝在方圆百里的天空中飘曳,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归家的感觉。后来,鹞爷成为民间艺人,甚至受到国外友人的参观和赞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手艺逐渐失传,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这种费时的手艺,而是纷纷离开家乡去城市打拼。展现鹞爷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通过回忆过去扎风筝和风筝受到人们喜爱的情景,体现了鹞爷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反映传统手艺的衰落和变迁。通过描述鹞爷手艺的失传和年轻人的离开,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手艺的冲击和变迁,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突出鹞爷对亲情的渴望和孤独感。鹞爷对过去和儿子的回忆,以及他现在孤独放风筝的情景,体现了鹞爷对亲情的渴望和孤独感,也为后文与男孩的对话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 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18.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这里的“掏空了身子”不仅是对村庄荒芜的直观描述,也蕴含了深深的情感色彩。它暗示了村庄人口的流失,昔日繁荣的景象不复存在,给人以凄凉和失落之感。这种表达富有诗意,让人联想到村庄的衰败和变迁。
故答案为: “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文章主旨与“风筝”的关系,在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就是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人”,而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寄托物,所以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风筝”与家园、“风筝”与传承、“风筝” 与精神。
故答案为: 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20.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与拓展。“鹞爷”这一人物既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又是一名传统工艺的高人,他生活的乡村的破败,荒凉,既说明了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又说明了他的手艺并没有传承下去,给村里带来财富。儿子去城里赚钱的残酷现实,暗示着落后的村庄最终会被现代化进程覆盖,“人”最终会像“飘逝的风筝”风筝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基于这样的阅读理解,才能思考解决这些现实的答案:控制人口流失,弘扬传统手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开展“最后的家园”教育等等, 只要牵引“风筝”的那根“线”足够坚固,家园就会依旧,“根”就还在,“风筝”就不会飘逝。
故答案为: 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