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
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遂逐齐师(suí)
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望其旗靡(mí)
D.夫战,勇气也(fú) 下视其辙(zhé) 弗敢专也(fú)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5.下面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入见 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 所欲有甚于生者
D.登轼而望之 长跪而谢之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B.神弗福也 C.下视其辙 D.公将鼓之
7.下面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攻打) 小信未孚(使信服)
B.必以信(诚信) 战则请从(跟随)
C.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彼竭我盈(穷尽)
D.小惠未遍(遍及,普遍) 望其旗靡(倒下)
二、填空题
虚词意义及用法
8.而:登轼而望之 。
一鼓作气,再而衰 。
9.以:何以战 。
必以分人 。
必以信 。
可以一战 。
其他实词
10.弗敢专也
弗:
专:
11.小惠未遍
遍:
12.虽不能察
察:
13.必以情
情:
14.公将驰之
驰:
15.既克
既:
16.一鼓作气
作:
17.夫大国,难测也
测:
18.望其旗靡
靡:
词类活用
19.神弗福也 。
20.忠之属也 。
21.公将鼓之 。
一词多义
22.从:民弗从也 。
战则请从 。
23.故:公问其故 。
故逐之 。
古今异义
2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25.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26.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27.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28.必以信
古义: 。今义: 。
29.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30.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
31.再而衰
古义: 。今义: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③神弗福也
④望其旗靡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3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35.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3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 )②小信未孚( )
③乃敕各持一把茅( )④以火攻,拔之( )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3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39.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0.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颀(qí)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间: ②小大之狱 狱: 。
③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 博: 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 望: 。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4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44.【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 .“间”应读“jiàn”;
B .“遂”应读“suì”;
C.“靡”应读“mǐ”;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B
【解析】【分析】A.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B.有误,句意: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故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向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
D.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答案】B
【解析】【分析】A.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B.正确。
C.正常语序应为“公与之乘,于长勺战”;
D.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4.【答案】A
【解析】【分析】A .“肉食者谋之”翻译为:当权者谋划这件事。“谋”是谋划、商议的意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翻译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谋”也是谋划、谋略的意思。
B .“又何间焉”翻译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是参与的意思。“其间千二百里”翻译为: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间”是间隔的意思。
C .“弗敢加也”翻译为: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加”是虚报的意思。“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为: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D.“忠之属也”翻译为: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是类的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翻译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属”同“嘱”,嘱托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答案】B
【解析】【分析】 A.第一个“乃”是连词,表示“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表示“竟然,居然”
B.两个“以”都是介词,表示“凭借”或“依据”的意思,意义或用法相同。
C.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个“于”也是介词,但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两者用法不同。
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两者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答案】A
【解析】【分析】 A.正确。
B.“福”此处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C.“下”此处名词作状语,向下。
D.“鼓”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7.【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在此句中,“信”的正确解释应为“诚实,讲信用”,指作战时以诚实为信用,不欺骗敌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答案】8.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9.凭、靠;把;按照;凭借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8.“登轼而望之”中的“而”作为连词,用于连接“登轼”和“望之”两个动作,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即“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这里的“而”是表修饰关系,描述了一个连贯的动作过程。“一鼓作气,再而衰”中的“而”则是表顺承,连接了“一鼓作气”和“再而衰”两个句子,表示前后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顺序关系,即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故答案为: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9.“何以战”中的“以”表示“凭、靠”的意思,询问的是凭借什么来作战,这是一个疑问代词用法。“必以分人”中的“以”表示“把”的意思,用于将宾语“人”提到动词“分”之前,表示“一定要把好处分给别人”。“必以信”中的“以”表示“按照”的意思,强调了按照信用、忠诚等原则来做事。“可以一战”中的“以”表示“凭借”,是指凭借某种条件或能力可以打一仗,这里的“以”强调了条件的必要性。故答案为:凭、靠;把;按照;凭借
【答案】10.不|独自享有
11.遍及,普遍
12.明察
13.诚,诚实。文中指诚心
14.驱车追赶
15.已经
16.鼓起
17.推测,估计
18.倒下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0.本句翻译为:“不敢独自专有”, 弗: 不, 专: 独自享有。
故答案为: 不;独自享有
11.本句翻译为:“小恩小惠未能遍及所有人”, 遍:遍及,普遍。
故答案为: 遍及,普遍
12.本句翻译为: “虽然不能完全明察”, 察:明察。
故答案为: 明察
13.本句翻译为:“一定要根据真实情况”, 情: 诚,诚实。文中指诚心。
故答案为: 诚,诚实。文中指诚心
14.本句翻译为:“鲁庄公打算驱车追赶齐军", 驰:驱车追赶
故答案为: 驱车追赶
15.副词,表示某个动作已经完成, 已经 。
故答案为: 已经
16.整句比喻趁着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作: 鼓起。
故答案为: 鼓起
17.本句翻译为:“(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推测(它的意图)的”, 测: 推测,估计。
故答案为: 推测,估计
18.本句翻译为:“远望敌方的军旗已经倒下”, 靡: 倒下。
故答案为: 倒下
【答案】19.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形容词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1.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福”原本是一个名词,表示“福气”或“幸福”。但在这里,它被用作动词,表示“赐福”或“保佑”的意思,即神不赐福给(他)。
故答案为: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忠”原本是形容词,表示“忠诚”。但在这里,它被用作名词,表示“忠诚的行为”或“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的意思,属于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的范围。
故答案为: 形容词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鼓”原本是一个名词,表示“鼓”这种乐器。但在这里,它被用作动词,表示“击鼓”的动作,用于指挥军队进攻。因此,“鼓”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击鼓进军”。
故答案为: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答案】22.听从;跟随
23.原因,缘故;所以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2.“民弗从也”:“百姓不会听从您的”。在古代文言文中,“从”常常用来表示听从某人的命令或建议。“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在这里,“从”更多地表示一种跟随或伴随的动作。
故答案为:听从;跟随
23.“公问其故”:“鲁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在文言文中,“故”常常用来询问或解释某事的原因或背景。“故逐之”:“所以就追击敌人”。在这里,“故”作为连词,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原因,缘故;所以
【答案】24.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25.参与;隔开,不相连接,中间
26.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正义或进步事业舍弃利益或生命
27.虚夸,夸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物品合在一起
28.实情;相信,诚信
29.诉讼事件;监狱
30.可以凭借;可能,能够
31.第二次;再次,又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它常常体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几个方面。平时我们应注意积累。
24.那些身居高位、享受肉食的人(指当权者)目光短浅。这里的“鄙”指的是见识浅陋,特指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古代,肉食者往往指代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这句话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身处高位却缺乏智慧和远见的人。在现代汉语中,“鄙”的常用含义是粗俗、低下,有时也用来表示轻视或看不起某人或某事。故答案为: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25.你又何必参与(这件事)呢?在这里,“间”的含义是参与、介入。这句话通常用来表示某人不需要或不应该参与某件事情。现代汉语中,“间”常常用来表示隔开、不相连接,或者表示两者之间的空间或时间。
故答案为:参与;隔开,不相连接,中间
26.祭祀用的纯色牲畜、美玉和丝织品。在古代,“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如牛、羊等,是一种对神灵的供奉。现代汉语中,“牺牲”的含义是为正义或进步事业舍弃利益或生命,是一种高尚的、自我奉献的行为。
故答案为: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正义或进步事业舍弃利益或生命
27.我不敢虚夸(自己的功劳)。 这里的“加”表示虚夸、夸大,含有夸大其词、不实之词的意味。在现代汉语中,“加”通常用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物品合在一起,或者表示增加、添加等意思。
故答案为:虚夸,夸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物品合在一起
28.一定要凭借真实情况(来行事)。在这里,“信”的含义是实情、真相,表示某种真实的情况或信息。现代汉语中,“信”通常用来表示相信、信任,或者表示诚信、守信等品质。
故答案为:实情;相信,诚信
29.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古代汉语中,“狱”指的是诉讼事件,即当事人之间的争端或纠纷,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现代汉语中,“狱”的含义通常与监狱相关,指的是关押犯人的地方。
故答案为:诉讼事件;监狱
30.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在这里,“可以”表示可以凭借某种条件或能力去做某件事,含有某种条件或能力是事情成功的前提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可以”通常用来表示可能、能够,即某件事情有实现的可能性或能力。
故答案为:可以凭借;可能,能够
31.第二次(击鼓进攻时)士气就衰减了。 在古汉语中,“再”表示第二次,是一种序列或次数的表达。现代汉语中,“再”的含义更加广泛,既可以表示再次、又,也可以表示更进一步、更加等意思。
故答案为:第二次;再次,又
【答案】32.参与|诉讼事件(或:案件)|赐福,保佑|倒下
33.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34.A
35.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3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参与;②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古今异义词,案件。③句意为:神是不会保佑您的。福:赐福,保佑;④句意为: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靡:倒下。
故答案为: 参与;诉讼事件(或:案件);赐福,保佑;倒下
3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句中重点的词有: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②句中重点的词有: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故答案为: 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②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34.A.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表现了他的目光短浅,而非人格的卑鄙。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选文内容可知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如今齐军压境,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故答案为: 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答案】36.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使信服;③命令;④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37.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②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
38.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39.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40.语言描写(对话)。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闰月,陆逊将要进攻汉军,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当在一开始的时候,现在却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坚守了七八个月,他的那些要害地方都已经坚固防守,攻打他一定没有好处。”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情更多,他的军队刚开始集结时,考虑谋划很精细专一,不能冒犯他。如今他停留在这里已经很久了,没有得到对他有利的机会,士兵疲惫,意志沮丧,计策也不会再产生了。夹击这个敌人,就在今天。”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只是白白地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了。”于是命令各自拿着一把茅草,用火攻,攻克了这个营寨;一下子形势形成后就率领各路军队同时一起进攻,斩杀了张南、冯习以及胡王沙摩柯等人的首级,攻破了他们四十多个营寨。蜀汉将领杜路、刘宁等走投无路被迫请求投降。
3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句意:大官们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句意:这是小恩小惠,不能使百姓信服。孚:使……信服。③句意:命令战士每人拿一束茅草。敕:命令。④句意:用火攻击,得胜。拔:攻克、攻取。
故答案为: 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使信服;③命令;④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3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狱,诉讼案件;虽,即使。②重点词语:疲,疲惫;沮,沮丧。
故答案为: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②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
3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顷刻之间火势形成,又乘势率领各路军队全面出击。
故答案为: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一句的意思为: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这就是陆逊判断的依据。
故答案为: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40.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两文都以人物对话为主,都主要一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从甲文的后两段可见,曹刿是一个善于分析敌情,善于把握作战时机的人。从乙文陆逊指挥作战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能做到知己知彼,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指挥家。
故答案为:语言描写(对话)。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答案】41.参与;指诉讼事件(案件);博学、广博;声望、威望
42.①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②士人(有学识的人、读书人)不以天下的大事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43.①都是具有爱国之心的人;②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③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④都有着出众的才能。
44.①写出了曹刿对统治阶级的不信任,决心参与战争;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跌宕起伏;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民对统治者不信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4)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解答这类题型,要阅读文言文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
唉!做官的人(有学识的人,读书人)不以天下的大事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们说话没有不精巧,处理政务和文学才能没有不勤勉、不广博的,然而面临大事的时候,很少有能够坚持本心,不失去操守的,这是因为他们器量狭小。你作为一介平民,却卓然有三公首辅的声望。你从小出去做官,到老才归来,从来不凭语言判断事物,用外貌取人,即使面对国君,必定先认同,然后才发表自己的观点,面对毁谤与表扬,得到与失去都一样,你真的像孔子所说的用道理来侍奉君主的大臣。
41.①翻译为: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②翻译为: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 狱:(诉讼)案件。
③翻译为:处理政务和文学才能没有不勤勉、不广博的。博:博学、广博
④翻译为:却卓然有三公首辅的声望。望:声望、威望
故答案为:①参与
②指诉讼事件(案件)
③博学、广博
④声望、威望
4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小惠、遍、弗、从、也、士、以......自任”。小惠:小恩小惠,小的恩惠。遍:遍及,普遍。弗:不。从:听从。也:判断句标志。士:士人。以......自任:把......当做自己的责任。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②士人(有学识的人、读书人)不以天下的大事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43.【甲】①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可见曹刿爱国、关心国事,有担当,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②曹刿与其“庄公”的对话, 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显示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有才能的人。
【乙】①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翻译为:做官的人(有学识的人,读书人)不以天下的大事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用其他做官的人没责任担当的事情反衬乐全把天下的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可见他有责任担当,爱国。
②你作为一介平民,却卓然有三公首辅的声望。说明乐全有能力,有声望。
③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翻译为:面对毁谤与表扬,得到与失去都一样,你真的像孔子所说的用道理来侍奉君主的大臣。写他不计较个人得失。
故答案为: ①都是具有爱国之心的人;②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③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④都有着出众的才能。
44.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可见当时的百姓不信任统治者的能力。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故答案为: ①写出了曹刿对统治阶级的不信任,决心参与战争;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跌宕起伏;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民对统治者不信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