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诗词曲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1: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
一、单选题
1.对下面的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问答入词,层层深入。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千古兴亡,往事悠悠。“悠悠”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话用典故,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魏蜀吴三国战事频发,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主和派的愤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1)《十五从军征》出自《   》。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   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   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   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   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   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   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   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4)《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   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   和   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5)《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   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   时所作的。此曲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   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默写
6.按要求默写。
(1)直接型默写。
①兔从狗窦入,   。(《十五从军征》)
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年少万兜鍪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型默写。
①《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
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   ,   。
③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   ?   。   。
④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句子:   ?   。
⑤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词句:   ,   ;   ,   。
四、语言表达
7.请阅读三则补充材料,结合本课所学,谈一谈你对英雄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郁达夫
我是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通经史兼长诗文,散曲尤为人称道。
我自幼为学勤苦,弱冠后受荐入京师为官。
我尽职尽责,直陈时弊,却为国君所不容。看遍骄奢淫逸,深感宦海沉浮、风云莫测,终辞官归隐,著述山林。
我十年居家,朝廷七召不起。
再召时,尽管年近花甲,我却再没有推辞的理由,并做好了此去一别无归期的准备……
——张养浩自白
8.请从下列诗歌题目中选取一个,与上联相对,写出下联。
《登幽州台歌》 《过零丁洋》
上联: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联:              
9.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有人喜爱它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有人又会觉得艰涩难懂,难以理解。请你以《读诗,有用吗》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观点。150字左右。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请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
11.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13.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开篇回顾个人身世和自己抗元斗争的经历,以星光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颔联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的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的浮萍。
C.颈联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全诗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6.下列对这首诗四处“雪”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雪”字写送别前的雪景,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B.第二个“雪”字写饯别时的雪景,以纷纷而下的雪寄托诗人的离愁。
C.第三个“雪”字写武判官来去皆为雪景,表现诗人对友人艰难仕途的关切和担忧。
D.第四个“雪”字写友人远去后的雪景,渐行渐远的马蹄印寄寓了诗人的不舍之情。
17.将本诗拍摄成微电影,你认为在拍摄最后两句诗时应呈现怎样的特写镜头?请谈谈看法。
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18.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19.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20.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21.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错误;句意为: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故断句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3.【答案】(1)C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化用典故赞扬孙权(孙仲谋),意思是指孙权当年年少之时即手握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半壁江山与蜀魏分庭抗礼,征战不止。并没有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答案】(1)乐府诗集;老兵;封建兵役制度
(2)岑参;八月飞雪;离愁
(3)辛弃疾;英雄人物
(4)文天祥;爱国热情;视死如归
(5)张养浩;潼关;人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4)、《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5)、《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时所作的。此曲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乐府诗集;老兵;封建兵役制度⑵岑参;八月飞雪;离愁⑶辛弃疾;英雄人物⑷文天祥;爱国热情;视死如归⑸张养浩;潼关;人民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1)①雉从梁上飞;②忽如一夜春风来;③坐断东南战未休;④山河破碎风飘絮;山河表里潼关路
(2)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雉、絮、潼、悠。
故答案为:⑴①雉从梁上飞②忽如一夜春风来③坐断东南战未休④山河破碎风飘絮;山河表里潼关路⑵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7.【答案】英雄不是某一个人的英雄,而是民族的英雄。他象征着我们民族卓越的、高尚的精神品质与宏伟人格。他们比普通人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更坚韧的行动能力和更高的奉献精神。他们不怕困难和艰辛,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值得我们敬佩和景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英雄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英雄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与前途的重要性。郁达夫则指出不敬重爱惜英雄的民族的可悲。就如张养浩,他虽历经坎坷,尽职尽责却不被接纳,最终辞官归隐,但当国家需要时,他虽年近花甲仍挺身而出,这种担当与奉献就是英雄的体现。英雄是那些在困境中坚守、为了民族大义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民族的脊梁和前行的动力。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让我们的民族始终充满希望和活力。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的抗日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传承。
故答案为:英雄不是某一个人的英雄,而是民族的英雄。他象征着我们民族卓越的、高尚的精神品质与宏伟人格。他们比普通人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更坚韧的行动能力和更高的奉献精神。他们不怕困难和艰辛,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值得我们敬佩和景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8.【答案】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分析】分析上联可知:“登飞来峰”是动宾结构;“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首先点出“作者”,然后结合诗句写出内容。故下联要写出与题目结构对应的作者和诗句,对仗要尽量工整。
故答案为: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9.【答案】略
【解析】【分析】诗歌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用的话,中国的语文课本干嘛要编选那么多的古诗词,为什么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为什么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那么高。当然这都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还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项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值得们反复的欣赏、玩味 。品析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答题时首先要表达观点,然后再举一首自己非常喜欢的诗歌,从语言、意象、意境、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从而说明诗歌对人精神、思想的陶冶。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字数要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答案】10.一个“望”字,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的思索和深切的同情。
11.作者赴任救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0.“望”字首先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表示诗人站在潼关之上,目光远望。这个动作将读者的视线引导至远方,特别是“望西都”,明确指出了诗人所望的方向是古都长安(西都),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和感慨。诗人在“望”的过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秦汉时期的繁华与衰败,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这种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望”,使得诗人的情感得以深化,为后续的“伤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望”字还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触发点。在“望”的过程中,诗人看到了“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让诗人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民的苦难,从而触发了他的伤心之情。同时,“望”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他通过“望”来审视和思考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而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感慨。
故答案为: 一个“望”字,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的思索和深切的同情。
11.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作者站在潼关之上,望着西都(长安)的方向,思绪万千。他回顾历史,看到秦汉时期的繁华宫阙如今都已化为尘土,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他深感历史的无情和沧桑,从而引发了对过往辉煌文明消逝的伤感。百姓的苦难:全曲的核心在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直接揭示了作者伤心的根本原因。无论是朝代的兴盛还是衰败,最终受苦的都是普通百姓。兴盛时,统治者往往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而衰败时,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刻同情和无奈,让作者深感伤心。个人情怀与家国情怀的交织: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张养浩在游历潼关时,不仅被眼前的自然景象所震撼,更被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残酷性所触动。他的伤心不仅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这种个人情怀与家国情怀的交织,使得他的伤心更加深沉和复杂。
故答案为: 作者赴任救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
【答案】12.A
13.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2.A.有误,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孙权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所以作者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故答案为: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案】14.A
15.抒发了诗人决心向死,为国捐躯的豪情,体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4.A.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意思是: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四周星:四周年。指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寥落四周星”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故选A。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5.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明志。前两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感叹自身命运坎坷。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体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故答案为: 抒发了诗人决心向死,为国捐躯的豪情,体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答案】16.C
17.示例一:我认为应特写迁回曲折的山峰、道路。正是因为这样的空间布局,诗人才会看不见远去的友人。示例二:我认为应特写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这样的镜头既突出边塞的空旷苍凉,也给人以留白之感,意蕴十足。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6.ABD.正确;
C.有误,“第三个‘雪’字写武判官来去皆为雪景”和“表现对友人艰难仕途的关切”表述有误。第三个“雪”字是写与武判官临别时的雪景,此时武判官是回京赴任,不是写“武判官来去皆为雪景”;且此处因为武判官回京路途遥远,表达的是作者对武判官个人的关切和担忧之情,而不是对艰难仕途的关切。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运用留白手法,即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据此可知,若将“山回路转”作为特写镜头,特写迂回曲折的山峰、道路,能体现出岑参诗歌中对空间布局的匠心,因为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诗人才会看不见远去的友人而且巧妙的对友人的离去具体情形作了留白,友人已然不见,诗人却并未离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若将“雪上空留马行处”作为特写镜头,特写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这样的镜头利用空阔洁白的雪景即能更好地突出边塞的空旷苍凉,又给人以留白之感,画面纯净,只有马蹄印,意蕴十足。朋友离去后诗人并未离开只是静静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以一句“雪上空留马行处”将对友人离去的无限惆怅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认为应特写迁回曲折的山峰、道路。正是因为这样的空间布局,诗人才会看不见远去的友人。
示例二:我认为应特写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这样的镜头既突出边塞的空旷苍凉,也给人以留白之感,意蕴十足。
【答案】18.C
19.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20.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意近即可)
21.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系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或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理解。
1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项错误。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 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 ; 道逢路人,询问家中还有谁,希望落空 ;归家看到家中惨景, 彻底失望 ;“泪落沾我衣” 悲哀流泪,心茫然。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这首诗歌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
21.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通过描述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