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拔高学习 期末复习课件(共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拔高学习 期末复习课件(共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2-06 17:30:39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1 物态变化相关图像问题
CONTENTS
01
方法指导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物态变化中常见温度-时间图像的特点
1. 图像呈上升趋势,表示物体吸热、升温;图像呈下降趋
势,表示物体放热、降温。
2. 图像中有一段平行于横轴,表示这段时间内,物质吸(放)
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是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或液体
的沸点,如图所示。
 
3. 有关温度变化的图像判断方法:先找出导致物体的温
度变化的因素,再判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多个过程
要分段分析。
类型1 熔化、凝固图像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A. 第5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B. 在BC段,该物质由固态慢慢变
软、变稠、变稀
C. 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0 ℃
D. 该物质可能是石蜡
思路引导
例1
图像阅读:(1)横轴表示加热时间,单位是min;纵轴表示物
质的温度,单位是℃
(2)AD段物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中间为熔化过程;DG段物质温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为凝固过程
(3)两个过程的图像分别有一段与横轴平行,温度不变,所以物质是晶体,且凝固点为45 ℃
类型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温度-时间图像
如图所示,用一电子温度计(能够准确测量和直观显示温
度)测出常温酒精的温度为26.5 ℃,将电子温度计的热敏电
阻探头从酒精中取出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下列图像
能正确反映该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B )
B
A
B
C
D
思路引导
例2
提取信息:将电子温度计的热敏电阻探头从酒精中取出;室
内温度为26.5 ℃
分析解答:酒精蒸发快,要从探头上吸热→探头温度降低;
图像的起点是26.5 ℃,经过一段时候后,热敏电阻探头的
温度会回到常温
类型1 熔化、凝固图像
1. [2024·宿迁月考]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T随加
热时间t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 乙物质的熔化过程经历了4 min
C. 乙物质在210 ℃时是固态
D. 乙物质在从B到C过程中温度不变, 但
要吸热
1
2
3
4
【点拨】
分析图像可知,甲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物质
没有熔点,所以甲物质是非晶体,A错误;乙物质的熔化过
程经历了4 min-2 min=2 min,B错误;乙物质在210 ℃时
可能是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C错误;乙物质在BC段处
于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D正确。
【答案】D
1
2
3
4
2. 如图甲所示,在试管和烧杯中分别放入适量的碎冰,再把
试管放入烧杯中,并各放置一支温度计,然后点燃酒精
灯。图乙是烧杯中的温度计A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已知试管内的冰熔化过程历时4 min,则试管中温度计B的
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1
2
3
4
A
B
C
D
1
2
3
4
【点拨】
由图乙可知,烧杯内的冰熔化时间是8 min-4 min=
4 min,在此期间,烧杯内的水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故试管
内的冰能达到熔点,但由于不能持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当烧杯内的冰完全熔化成水后,温度继续升高,这时试管内
的冰开始熔化,故试管内的冰从第8 min开始熔化,熔化时
间为4 min,在此期间试管内的冰持续
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第12 min时完全
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C正确。
【答案】C
1
2
3
4
3. [2024·朝阳期末]某小组做“测量盐水凝固点”的实验。他们不用量程为-2~102 ℃的温度计,而选用了-20~102 ℃的温度计,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 。排除测量方法和读数不正确的因素,你认为他们所测盐水的凝固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盐水的凝固点
有可能低于-2 ℃ 
-4 ℃
盐水的
浓度不同 
1
2
3
4
【点拨】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 ℃,但水中溶入盐
后,凝固点会降低,有可能低于-2 ℃,所以要使用-20~
102 ℃的温度计。由图像可知,小明的实验中,盐水在凝固
过程中的温度保持在-4 ℃不变,所以他所测盐水的凝固点
是-4 ℃。小明和小红的测量方法和读数均正确,所以他们
所测盐水的凝固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盐水的浓度不同。
1
2
3
4
类型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温度-时间图像
4. [2024·盐城月考]小亮开始实验时烧杯中的水量少了点,于
是在水沸腾后又往烧杯里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大的火直
至将水再次烧开。下列能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A
B
C
D
1
2
3
4
【点拨】
在水沸腾后又往烧杯里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会
立即降低;继续烧水时,水吸收热量,温度慢慢上升,
直至沸腾。前后两次沸腾时,水的温度是相同的,由此
可知,B正确。
【答案】B
1
2
3
4(共19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2 特殊方法测长度
CONTENTS
01
知识总结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1. 累积法:测量对象过小,可以先测较多数目的量,再计算
得到测量对象的长度,例如:
累积法测铜丝直径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
2. 辅助法:几何体(如圆、圆锥等)的高度、直径无法直接测
量,可以用三角板等进行辅助测量,例如:
测量圆的直径
测量圆锥的高度
3. 替代法:曲线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可以将细线(无弹
性)与被测曲线重合,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再将细线
拉直,测量标记之间的距离,例如:
测量A、B两地之间的距离
要求测出粗细均匀的铜丝的直径,下列为测量铜丝直径
的实验步骤:
A. 求出铜丝的直径
B. 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地排绕成线圈,共n匝
C. 测出线圈的总长度s
(1)把上述步骤按实验的操作顺序排列: 。
(2)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为D= (用s和n表示)。
BCA 
 
(3)如果绕线绕得太松,会造成测量值偏 ;如果在数匝
数时少数了一匝,那么测出的结果会偏 。
大 
大 
思路引导

(3)提取信息:绕线松;少数一匝
信息转化:绕线松→测量的长度比实际的长
少数一匝→n偏小
分析解答:根据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判断
(4)如图甲所示,小刚同学把一根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
一共绕了32匝。请你帮他读出其长度为 cm,铜
丝的直径约为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cm。
5.00 
0.16 
(5)小刚想多锻炼自己的实验能力,他将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
柱形铅笔上,如图乙所示,D1为铅笔的直径,纸带环绕了
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 (用图中及题中所
给的符号表示)。
 
(5)提取信息:将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测量纸带
的厚度
信息转化:用累积法测物体的厚度
分析解答:一共绕了n'圈,累积的厚度是两个圆的直径之
差的一半,用除法即可算出
思路引导
1. 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某同学为了测量物理课本内一张
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A. 量出一本物理书的厚度,记为L
B. 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C. 数出物理书的页码,记为n
D. 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为d
1
2
3
(1)上述错误的步骤是 和 ,应分别改为


(2)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
(3)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表格第一行的
“1”和“2”处应分别填写
和 。
A 
D 
量出
一本物理书除封面外的厚度,记为L 
用表示物
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为d 
BACD(或CBAD)
纸的总厚度/mm 
纸的张数 
1
2
3
实验序
号 1 2 一张纸的厚
度/mm 平均值/mm

② ③ ④ 1
2
3
2. 常用的卷筒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所示。小明同学
想在不把纸放开的前提下,测量整卷纸的长度,他设计的
方案如下:
1
2
3
(1)将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单层
纸的厚度为 。设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长度为
L,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 。
(2)用刻度尺测得纸筒的外半径为R,内半径为r,则纸筒
的体积可表示为 。
 
 
πs(R2-r2) 
1
2
3
(3)由以上两式整理可得,整卷纸的长度可表示
为 。
(4)步骤(1)中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其目的是

 
减小误
差 
1
2
3
3. 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来,院子里的树叶随风飘舞,小明捡起
一片树叶(如图所示),想要测量它的周长。现在给你一条
细棉线、一把刻度尺,你能否测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请写
出测量的过程和这片树叶周长的表达式。
1
2
3
(1)测量过程:



(2)周长L= 。
将细线一端与叶柄紧贴,用细线沿着树
叶边缘摆放,使之与树叶边缘重合,确定细线回到叶
柄的位置,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两点间的
距离d 
d 
1
2
3(共24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3 运动状态的判断
CONTENTS
01
方法指导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类型1 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参照物
类型2 根据参照物判断运动状态
类型1 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参照物
[2023·邵阳]2023年5月28日上午,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
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飞机飞行过程中,某乘客看到机翼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D )
A. 云朵 B. 地面
C. 机翼 D. 座椅
【点拨】
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翼相对云朵、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所以以云朵或地面为参照物,机翼是运动的,AB不符合题
意;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不能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C
不符合题意;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翼与座椅之间没有位置变
化,以座椅为参照物,机翼是静止的,D符合题意。
【答案】D
思路引导
例1
提取信息:研究对象是机翼;运动状态是静止
信息转化:机翼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相对于机翼没有位
置变化
分析解答:相对于机翼位置没有改变的物体→座椅、观
察者等
类型2 根据参照物判断运动状态
[多选]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
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车可能向左运动,乙车一定向
左运动
B.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D.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点拨】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
向左吹,甲车可能向右运动、静止或向左运动(运动速度小
于风速);因为乙车小旗向右飘,所以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且速度大于风速。综上可知,AD正确。
【答案】AD
思路引导
例2
提取信息:研究对象是甲、乙车;参照物是房子;烟向左
飘,甲车小旗向左飘,乙车小旗向右飘
信息转化:烟向左飘说明存在风,风和小车的速度关系对小
旗的飘向有影响,从而分析小车的运动情况
分析解答: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向左吹→(1)甲车运动状
态有三种可能:①向右运动;②静止;③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2)因为乙车小旗向右飘,所以乙车一定向左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类型1 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参照物
1. 小明在作文中写道:“我坐在奔驰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
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看到路旁的树木迅速向后退
去……”文中“奔驰”“静靠”“后退”所选用的参照物
分别是(  )
A. 火车、地面、椅背
B. 椅背、火车、地面
C. 地面、椅背、火车
D. 都是地面
1
2
3
4
5
【点拨】
“奔驰”的研究对象是火车,火车是运动的,相对于火
车位置不断变化的物体是地面;“静靠”的研究对象是小
明,小明是静止的,小明和椅背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所以“静靠”以椅背为参照物;“后退”的研究对象是树
木,树木是运动的,相对树木位置不断变化的是火车。
【答案】C
1
2
3
4
5
类型2 根据参照物判断运动状态
2. 在阴雨天气里,一辆火车在铁轨上向西行驶,此时车外站
着的人会看到雨滴沿偏西方向下落,假设车速与风速相
同,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车内乘客看到雨滴竖直下落,此时刮的是东风
B. 车内乘客看到雨滴沿偏东方向下落,此时刮的是东风
C. 车内乘客看到雨滴沿偏西方向下落,此时刮的是西风
D. 车内乘客看到雨滴竖直下落,此时刮的是西风
1
2
3
4
5
【点拨】
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向西行驶,雨滴沿偏西方向下
落,因车速与风速相同,则火车与雨滴在东西方向上没有位
置的变化,所以车内乘客看到雨滴竖直下落;风向是指风吹
来的方向,雨滴向西偏说明风从东边吹过来,即此时刮的是
东风。A正确。
【答案】A
1
2
3
4
5
3. 列车车厢的固定桌面上有一个可以滚动的小球,列车轨道
旁路面上有一摄像头,先后拍摄两张照片如图甲、乙所
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相对于桌向东运动
B. 摄像头相对于列车向东运动
C. 小球相对于摄像头向西运动
D. 列车在向西运动
1
2
3
4
5
【点拨】
由图可知,小球相对于桌、摄像头的位置向东移动了,
所以小球相对于桌、摄像头向东运动,A正确,C错误;摄
像头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向西移动了,所以摄像头相对于列车
向西运动,B错误;列车相对于摄像头的位置向东移动了,
所以列车在向东运动,D错误。
【答案】A
1
2
3
4
5
4. 如图甲、乙所示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先后观察到的后方车
辆运动情景,a、b、c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
车,则小明所乘车的速度比a车的速度 ;以b车为参
照物,a车是向 运动的;以c车为参照物,小明所乘
的车是 的。
 
大 
后 
静止 
1
2
3
4
5
【点拨】
由图知,四辆车运动的方向相同;图乙中的a车小于图
甲中的a车,说明小明所乘车与a车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小
明所乘车的速度大于a车的速度;图乙中的b车小于图甲中的
b车,说明小明所乘车与b车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小明所乘
车的速度大于b车的速度。a、b两车相对于小明所乘车都向
后运动,但a车变化大,因此a车速度小于b车,即以b车为参
照物,a车是向后运动的。
 
1
2
3
4
5
甲、乙两图中的c车大小相同,说明小明所乘车与c车之间的
位置相对不变,因此以c车为参照物,小明所乘的车是静止
的。
 
1
2
3
4
5
5. 为了锻炼阳阳同学的独立能力,今年“五一”节,妈妈让
她独自乘火车去合肥看望姥姥。
(1)她妈妈上车送行,正交谈着,忽然传来一声长鸣,阳
阳看见并列的另一列火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
妈快下车。阳阳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
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
想,她们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

他们选取的参照物
不同 
1
2
3
4
5
阳阳以另一列火车作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自
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
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因为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
物,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点拨】
1
2
3
4
5
(2)在行驶的火车上,阳阳看见邻座一位细心的妈妈叫几
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 铁路边的树木
B. 小孩的座位
C. 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 铁轨
【点拨】
在行驶的火车上,叫小孩“别动”是相对于座位
来说的,所以这个参照物是小孩的座位。
B 
1
2
3
4
5
(3)因为火车在行驶时不断地颠簸,在行驶的火车上写字
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阳阳看到有人用皮带把写字
板固定在手臂上,这样就能在写字板上写漂亮的字
了,如图所示。你能帮她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写字板与手固定后,无论车是否颠簸,手与写字板的位置始终相对静止。
1
2
3
4
5(共26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4 速度图像理解及相关计算
CONTENTS
01
方法指导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1. 分别理清两条坐标轴所代表的含义
(1)s-t图像中,纵轴代表物体与某点的距离,横轴代表物
体运动的时间。
(2)v-t图像中,纵轴代表物体运动的速度,横轴代表物体
运动的时间。
2. 如果s-t图像是一条不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甲),说明
物体处于运动状态;s-t图像与横轴平行(如图乙),说明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 s-t图线倾斜程度代表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
大,物体运动速度越大。
4. 由图像结合公式v=计算速度的大小。
a、b辆两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南运动,a车
运动的s-t图像如图甲所示,b车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4 s内,a车和b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0~6 s内,a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C. 0~2 s内,a车和b车的运动状态都不变
D. 4~6 s 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南运动
【点拨】
由图甲可知,2~4 s内,a车处于静止状态,由图乙可
知,b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A错误;0~6 s内,a车运
动的路程s1=60 m,时间t1=6 s,则a车的平均速度v1==
=10 m/s,B错误;0~2 s内,a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0~2 s内,b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a车和b车运
动状态都不变,C正确;
4~6 s内,a车运动的路程s2=60 m-20 m=40 m,时间t2=2
s,则4~6 s内,a车的平均速度v2===20 m/s,b车的
速度为5 m/s,20 m/s>5 m/s,因此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北
运动,D错误。
【答案】C
思路引导

图像阅读:
(1)图甲:a车在0~2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 s运动20 m;在
2~4 s内静止;在4~6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 s运动40 m
(2)图乙:b车做速度为5 m/s的匀速直线运动
D:根据4~6 s内a车、b车的速度大小判断b车的运动方向
1. [2023·日照]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某一天吃过早
餐后,姐弟俩约定从小区门口出发去学校大门口会合。他
们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中的两条实线所示,
弟弟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弟弟比姐姐早5 min离开家
B. 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 弟弟和姐姐行走时的速度均为100
m/min
D. 姐姐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1题)
1
2
3
4
5
6
【点拨】
由图像可知,姐姐比弟弟早出发5 min,A错误;姐姐的
平均速度v1===50 m/min,弟弟所用时间t2=15
min-5 min=10 min,则弟弟的平均速度v2===
100 m/min,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不相同,B错误;
1
2
3
4
5
6
姐姐在0~5 min和15~20 min内行走,通过的路程均为500m,
则姐姐行走时的速度v1'===100 m/min,而弟弟全
程做匀速直线运动,行走速度为100 m/min,C正确,D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2.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
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当甲、乙间的距离为
2~4 m时,甲、乙从出发开始运动了(  )
A. 0~2 s B. 1~3 s
C. 2~4 s D. 3~5 s
(第2题)
1
2
3
4
5
6
【点拨】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的速度v甲===3 m/s,乙
的速度v乙===2 m/s,当甲、乙之间的距离为2 m
时,设时间为t1,则s甲-s乙=2 m,即v甲t1-v乙t1=2 m,3
m/s×t1-2 m/s×t1=2 m,解得t1=2 s;当甲、乙之间的距离
为4 m时,设时间为t2,则s甲'-s乙'=4 m,即v甲t2-v乙t2=4
m,3 m/s×t2-2 m/s×t2=4 m,解得t2=4 s。因此,当甲、
乙间的距离为2~4 m时,甲、乙从出发开始运动了2~4 s。
【答案】C
1
2
3
4
5
6
3. 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相对同一参考点O
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第3题)
1
2
3
4
5
6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
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 m处
③从第3 s开始,vA>vB,第5 s A、B相遇
④5 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 只有①④正确 B. 只有③④正确
C. 只有②③正确 D. 只有①③正确
1
2
3
4
5
6
【点拨】
①由图像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也不是同时出
发的,B是从距离O点5 m处出发的,A在O点比B迟3 s出
发 ,①错误,②正确;③从第3 s开始,A的斜率大,故vA>
vB,第5 s A、B相遇,③正确;④5 s内,A、B运动的路程不
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
等,④错误。故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C
1
2
3
4
5
6
4.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辆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图
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0 s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B. 丙运动了18 s后遇到甲
C. 甲、乙相遇时,丙通过的路程是120 m
D. 甲、乙、丙30 s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第4题)
1
2
3
4
5
6
【点拨】
s-t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甲做匀速
直线运动,其速度v甲===20 m/s;乙在5~10 s内静
止,在0~10 s内的平均速度v乙===20 m/s,故甲、
乙在0~10 s内速度相等,A错误。
1
2
3
4
5
6
丙运动的速度v丙===12 m/s,甲、丙相遇时,总路
程为600 m,即v丙(t-5 s)+v甲t=600 m,12 m/s×(t-5 s)+
20 m/s×t=600 m;解得t=20.625 s,此时丙运动了20.625 s
-5 s=15.625 s,B错误。
1
2
3
4
5
6
乙10 s后运动的速度v乙'===20 m/s,甲、乙相遇时,
总路程为400 m,即v乙'(t'-10 s)+v甲t'=400 m,解得t'=15 s,
此时丙通过的路程s丙'=v丙t丙'=12 m/s×(15 s-5 s)=120 m,
C正确。甲、乙、丙30 s内通过的路程不同,故平均速度不
相等,D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5. 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与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在30 s
内的运动情况,由图可知,甲物体后20 s内的平均速度
为 m/s,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0.5 
0.75 
1
2
3
4
5
6
【点拨】
甲物体后20 s内的平均速度v甲===0.5 m/s;
乙在前15 s内通过的路程s乙1=0.5 m/s×15 s=7.5 m,乙在
后15 s内通过的路程s乙2=1.0 m/s×15 s=15 m,乙通过的
总路程s乙=s乙1+s乙2=7.5 m+15 m=22.5 m,所以乙的平
均速度v乙===0.75 m/s。
1
2
3
4
5
6
6. [2024·保定期中]为了节能,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安装了智能
控制系统,在扶梯底端前1.5 m处安装了如图甲所示的红
外系统:乘客通过红外杆时,红外传感开关被触发,扶梯
启动,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若在设定时间t内无乘客通
过,扶梯将停止运行。已知扶梯长为12 m,从启动到匀速
运行阶段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乘客步行速度在0.5~
1.5 m/s之间。
1
2
3
4
5
6
(1)求乘客从红外杆处步行至扶梯底端的时间范围。
解:扶梯底端前1.5 m处安装了红外系统,乘客步行的
最小速度是0.5 m/s,此时乘客从红外杆处走到扶梯所
用的时间
t1===3 s
乘客步行的最大速度是1.5 m/s,此时乘客从红外杆处
走到扶梯所用的时间
t2===1 s
故乘客从红外杆处步行到扶梯所用的时间范围为1~3 s
1
2
3
4
5
6
(2)为确保所有乘客都能安全乘坐扶梯到达顶端,设定时
间t应至少为多少秒?
解:为确保安全,速度最慢的乘客也能安全乘坐扶梯
到达顶端,由(1)可知,此时 t1=3 s,由图乙可知,2 s
后扶梯匀速运动的速度是0.8 m/s,已知扶梯的长度为
12 m,故此时乘客乘扶梯从底端运动到顶端的时间
t3===15 s
整个过程的总时间t=t1+t3=3 s+15 s=18 s,即设定时
间t应至少为18 s
1
2
3
4
5
6(共24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5 速度、路程、时间的
综合计算
CONTENTS
01
方法指导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1. 过桥或隧道问题
当车通过较长的桥或隧道,且车长不可忽略不计时,一般
有以下两种情况:
(1)车完全通过桥或隧道,如图甲所示:s车=L桥(或隧道)+L
车=v车t。
(2)车全部在桥上或隧道中,如图乙所示:s车'=L桥(或隧道)
-L车=v车t'。
2. 追及问题
(1)甲、乙从同一地点先后出发,乙追上甲时路程相同,
运动时间不同,s甲=s乙,即v甲t甲=v乙t乙,若甲、乙出
发时间间隔为t0,则v甲(t0+t乙)=v乙t乙。
(2)甲、乙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乙追上甲时运动时间相
同,路程不同,若出发时二者相距s0,则s甲+s0=s乙,
即v甲t+s0=v乙t。(v甲<v乙)
3. 相遇问题
甲、乙从相距s的两点出发,相遇时有s=s甲+s乙,即s=v
甲t甲+v乙t乙。
如图所示,某一实验室内有一宽度L为1.8 m的跑道,假
设有两辆相同的玩具车停在跑道中线处,玩具车的长度l为0.4 m,宽度d为0.2 m,前后两车的间距L0为1.2 m。某智能机器人处于C处,A车车头恰好对齐CD连线(CD与跑道垂直)。
                   L=1.8 m
     l=0.4 m
d=0.2 m       L0=1.2 m
(1)若机器人沿CD通过跑道需要6 s,则机器人的运动速度
为 m/s。  =6 s
【点拨】
机器人的运动速度v====0.3 m/s。
0.3
(2)若A、B两车速度均为0.4 m/s,同时从图示位置出发向
右运动,两车尾通过CD连线需要的时间分别为 s、
s。
     ==0.4 m/s
【点拨】
A车尾通过CD连线的时间tA====1 s;
B车尾通过CD连线的时间tB===
=5 s。
1 
5 
思路引导
第一步:看问题,求什么→(1)v;(2)t→需要速度公式v=
第二步:列出题中已知量
第三步:画出各阶段路程示意图
(1)
(2)
第四步:代入公式计算
1. 现在很多公路上设有“区间测速”装置,就是在同一路段
上布设两个相邻的监控点,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
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速度,并依据该路段
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违章。一辆轿车在经过如
图甲所示标志牌后,通过相应“区间测速起点”和“区间
测速终点”时的速度分别为75 km/h和70 km/h,通过两个
监控点的时间如图乙所示。
1
2
3
4
(1)图甲中“8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解:图甲中“80”表示的意义是限速80 km/h
1
2
3
4
(2)求轿车通过区间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甲可知,区间测速长度为8 km,则轿车通过
的路程s=8 km,由图乙可知,轿车通过区间测速路段
所用时间
t=5:15-5:10=5 min= h
轿车通过区间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
v===96 km/h
1
2
3
4
(3)在不违章的情况下,求轿车通过区间测速路段所用的
最短时间。
解:当轿车按限速的最高速度行驶时,所用时间最
短,所以最短时间t'==0.1 h
1
2
3
4
2. K261次列车从北京开往十堰,从北京到十堰铁路长约
1 358 km,该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中途K261次列车
以72 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3 000 m的一条隧道,火车
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170 s,请你计算:
站点 北京 郑州 襄阳 十堰
到站时间 — 01:40 09:37 12:25
发车时间 17:29 02:12 10:00 —
1
2
3
4
(1)该列车由北京到达十堰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
位小数)
解:由时刻表可知,该列车由北京到达十堰的时间
t=12:25+(24:00-17:29)=18 h 56 min≈18.9 h
该列车通过的路程s=1 358 km,该列车由北京到达十
堰的平均速度v==≈71.9 km/h
1
2
3
4
(2)该列车的长度。
解:该列车匀速穿越隧道的速度v'=72 km/h=20 m/s
该列车全部通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
s'=v't'=20 m/s×170 s=3 400 m
因s'=L隧道+L车,所以
L车=s'-L隧道=3 400 m-3 000 m=400 m
1
2
3
4
3. 猎豹是动物世界中的短跑之王,它奔跑的速度最高可达
120 km/h。如图甲所示,草原上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捕食
战,猎豹和野兔在草地上沿直线同向匀速奔跑,其运动的
s-t图像如图乙所示。
1
2
3
4
(1)追赶过程中猎豹的速度是多少?
解:追赶过程中猎豹的速度v猎豹===30 m/s
1
2
3
4
(2)t=0时,野兔在猎豹前方300 m处,猎豹追上野兔需要
多长时间?
解:野兔的速度v野兔===20 m/s
t=0时,野兔在猎豹前方300 m处,设猎豹追上野兔需
要的时间为t″,则
s猎豹=s野兔+s0,即v猎豹t″=v野兔t″+s0
代入数据得
30 m/s×t″=20 m/s×t″+300 m,解得t″=30 s
1
2
3
4
4. [2024·宝鸡一模]匀速直线运动路程的大小可以用v-t图像
中的矩形面积来表示。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也可以用v-t
图像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如图甲所示)来表示变速直线
运动的路程大小。如图乙所示,一辆长途客车正在以v0=
20 m/s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
的正前方37 m处有一只受到惊吓的羊以5 m/s的速度在公
路上向前奔跑,司机经过1 s后开始刹车。若从司机看见
羊开始计时,客车的v-t图像如图丙所示。
   
1
2
3
4
(1)求在1 s内,客车运动的路程。
解: 1 s内客车运动的路程
s1=v0t1=20 m/s×1 s=20 m
1
2
3
4
(2)求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
速度。
解: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路
程为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s=×20 m=60 m
平均速度v===12 m/s
1
2
3
4
(3) [科学推理]假设羊向前奔跑的速度不变,请通过计算说
明羊是否会被撞。
解:当客车速度减小至5 m/s时,经过的路程
s2=20 m+×(4-1) m=57.5 m
羊在4 s内通过的路程
s3=v3t3=5 m/s×4 s=20 m
因为s3+37 m=20 m+37 m=57 m<s2,故羊会被撞
1
2
3
4(共28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6 回声测距
CONTENTS
01
方法指导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1. 声源运动,障碍物静止
声源运动(如鸣笛的汽车运动),障碍物静止时,声的
传播时间和汽车的运动时间相同,则声传播的距离s声=
v声t,汽车运动的距离s车=v车t。
当汽车靠近障碍物时,汽车
鸣笛处到障碍物的距离s1=
(s声+s车),收到回声时汽车
到障碍物的距离s2=(s声- s车) 当汽车远离障碍物时,汽车
鸣笛处到障碍物的距离s1=
(s声-s车),收到回声时汽车
到障碍物的距离s2=(s声+
s车)
2. 声源静止,障碍物运动
声源(如超声波测速仪)静止,障碍物(如汽车)运动时
(汽车靠近超声波测速仪),超声波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声到
收到回声用时t1,第二次从发声到收到回声用时t2,前后
两次发声的时间间隔为Δt,则汽车在反射两次声波期间运
动的距离s车=s声1-s声2=v声(t1-t2),运动的时间t车=Δt
-t1+t2。(想一想,若汽车远离超声波测距仪,则s车、
t车应该怎样算)
国庆期间,小虎跟随父母前往泰宁大金湖景区游玩,他
乘坐着一艘速度为10 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时,向山崖大喊一声“祖国好”,历时5 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问:
v汽艇=10 m/s
  v声=340 m/s
t=5 s
(1)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多远?
解:由v=可得,5 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声=v声t
=340 m/s×5 s=1 700 m
5 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汽艇=v汽艇t=10 m/s×5 s=50 m
由题知声音传播的距离减去汽艇前进的距离等于他听到回
声时到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
s1===825 m
(2)汽艇鸣笛的位置到山崖有多远?
解:由题知声音传播的距离加汽艇前进的距离等于鸣笛时
汽艇到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汽艇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
s2=(s声+s汽艇)=×(1 700 m+50 m)=875 m
思路引导
例1
关键信息:汽艇匀速驶向山崖
信息转化:v声、v汽艇、t均已知,即可求出s声、s汽艇
分析解图:
分析解答:s声=v声t,s汽艇=v汽艇t→s1=(s声-s汽艇),s2=
(s声+s汽艇)
超声波测速仪是有效地监控汽车行驶速度的仪器,其工
作原理如图所示。当小汽车进入监控区域时,测速仪向汽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又被测速仪接收。已知测速仪每隔1 s发出一次信号,当一辆匀速行驶的小汽车
进入测控区时,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4 s,第二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3 s。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Δt=1 s
 t1=0.4 s  
t2=0.3 s
  v声=340 m/s
(1)小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解:由题知,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的
时间为0.4 s,由v=得,小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时到测速
仪的距离
s1=v声t1=×340 m/s×0.4 s=68 m
(2)这辆小汽车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由题意知,测速仪第二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
的时间为0.3 s,由v=得,小汽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到测
速仪的距离
s2=v声t2=×340 m/s×0.3 s=51 m
小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1-s2=68 m-51 m=17 m
小汽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
t=Δt-t1+t2=1 s-×0.4 s+×0.3 s=0.95 s
小汽车的速度v车==≈17.9 m/s
思路引导
例2(2)
待求量:小汽车的速度v车
已知量:v声、t1、t2、Δt
分析解图:
逆向推导求解:v车=→s=s1-s2=s声1-s声2→s声1=v声t1,
s声2=v声t2
t=Δt-t1+t2
1. 春节期间,瑶瑶随父母坐车出去玩。通过一个隧道后,汽
车远离山崖,期间汽车鸣笛一次,约3 s后,瑶瑶听到回
声,听到回声时距山崖555 m,则汽车远离山崖的速度
为 m/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点拨】
30 
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 m/s×3 s=1 020 m;
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L=555 m,听到回声时
汽车前进的距离s车=2L-s声=2×555 m-1 020 m=90 m,
汽车的速度v车===30 m/s。
1
2
3
4
2. 如图是模拟交警测速的简化示意图。
1
2
3
4
B为超声波测速仪,它能发射短暂的超声波脉冲信号,并
能接收反射信号。模拟测速时(限速60 km/h),一辆小车
一直沿着平直路面背离B匀速运动。假设B在t0=0时开始
发射信号,t1=0.4 s时接收到运动的小车反射回来的信
号;t2=3.8 s时再次发射信号,t3=4.6 s时又接收到反射
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则信号第一次发出后0.2 s时,小车与B的距离为 m,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 m/s,这辆车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
68 
17 
超速 
1
2
3
4
【点拨】
由题知,B在t0=0 s时开始发射信号,t1=0.4 s时接收到
运动的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则第一次信号传到小车所用时
间t=×(t1-t0)=×(0.4 s-0 s)=0.2 s,由v=可得,信号
第一次发出后0.2 s时小车与B的距离s1=v声t=340 m/s×0.2 s
=68 m。
1
2
3
4
由题知,t2=3.8 s时再次发射信号,t3=4.6 s时又接收到反射
回来的信号,则第二次信号传到小车所用时间t'=(t3-t2)=
×(4.6 s-3.8 s)=0.4 s,小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到测速仪的
距离s2=v声t'=340 m/s×0.4 s=136 m,两次信号与小车相遇
的时间间隔t车=t2+t'-t=3.8 s+0.4 s-0.2 s=4 s,这段时间
内,小车运动的距离s车=s2-s1=136 m-68 m=68 m,小车
匀速运动的速度v车===17 m/s=61.2 km/h>60 km/h,这辆车超速了。
1
2
3
4
3.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
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
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
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
波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
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求:
1
2
3
4
(1)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
解:由图乙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
t1==0.3 s
此时到测速仪的距离
s1=v波t1=340 m/s×0.3 s=102 m
1
2
3
4
(2)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
解:由图乙知,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
t=1.6 s-0.3 s=1.3 s
1
2
3
4
(3)汽车的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由图乙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
t2==0.2 s
此时到测速仪的距离
s2=v波t2=340 m/s×0.2 s=68 m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差
s=s1-s2=102 m-68 m=34 m
汽车的速度v==≈26.15 m/s
1
2
3
4
4. 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看到路旁指示牌标有“距障碍
物0.9 km”字样,便鸣笛一声,5 s后听到回声,又继续
行驶22 s,司机再次鸣笛并听到回声。(此时声速为340 m/s)
(1)汽车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时前进多少米?
1
2
3
4
解:由v=可得,声音在5 s内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1=340 m/s×5 s=1 700 m
设汽车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时前进的距离为s1,由题
意知,s1+s声=2s,则有
s1=2s-s声=2×900 m-1 700 m=100 m
1
2
3
4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解:汽车的速度v车===20 m/s
1
2
3
4
(3)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经过多少秒?
解:汽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前进的时间
t2=5 s+22 s=27 s
汽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前进的距离
s2=v车t2=20 m/s×27 s=540 m
第二次鸣笛处到障碍物的距离
s3=s-s2=900 m-540 m=360 m
则有2s3=v车t3+v声t3,代入数据,解得
t3===2 s
1
2
3
4(共20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7 光学作图
CONTENTS
目 录
01
方法针对练
类型1 光的直线传播作图
如图甲所示,青蛙“坐井观天”,请在图乙中画出青蛙
(眼睛用点O表示)通过井口能观察到的范围。
 
分析作图:连接点O与井的两个边缘并延长,箭头指向点
O,两线之间的范围即为青蛙通过井口能观察到的范围
思路引导
类型2 光的反射作图
1. 作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作法线(过入射点作反射面的垂
线)→找出入射角(或反射角)→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
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2. 作反射面:作法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
线)→作反射面(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
[2023·盐城]如图所示,一束强光照到镜面上,画出反射
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信息转化:入射角为90°-40°=50°
分析作图:过入射点作镜面的垂线,即为法线;过入射点在
法线右侧作与法线夹角为50°的射线,即为反射光线
思路引导
提取信息: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
类型3 平面镜作图
1. 确定像点位置:(1)根据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确定像
点﹔(2)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像点。
2. 确定平面镜位置:连接像与物体,平面镜的位置在该连线
的垂直平分线上。
[2023·菏泽]室内有一吸顶灯S,人从平面镜MN中能够看
到吸顶灯。请在图中画出人眼A经平面镜MN看到吸顶灯的完
整光路图。
分析作图:作出点S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S',连接S'A,与
MN的交点为反射点,连接S与反射点得到入射光线,连接反射点与A得到反射光线
思路引导
类型4 光的折射作图
作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作法线(过入射点作分界面的
垂线)→找出入射角(或折射角)→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
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或入射
光线)。
[2024·郑州四中期中]如图所示,鱼缸内有一条金鱼A,B
是小文从空气中看到的这条金鱼的像,在C处用一激光灯将
金鱼照亮。请完成其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思路引导
提取信息:A为物体,B为像
分析作图:连接CB,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C到入射点为
入射光线;连接入射点与A,即为折射光线
类型5 综合作图
小丽在参观海洋馆时,看到在展箱内S'点有一条鱼,还
看到了自己通过展箱玻璃成的像。图中A点表示小丽的眼
睛,B点表示小丽的脚,S点是鱼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画出:
(1)B点的像B'的位置。
(2)小丽看到鱼的光路图。
【点拨】
观察水中鱼时,鱼反射的光线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
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眼睛逆着折
射光线看去,看到的“鱼”在S'点,比鱼的实际位置偏
左,即鱼的实际位置S在S'的右边。
思路引导
提取信息:S'点有一条鱼,B点表示小丽的脚,A点表示小丽
的眼睛,S点是鱼的实际位置
信息转化:B是脚的位置,玻璃相当于平面镜;S点是鱼的实
际位置,S'是S经海水折射后的像
分析作图:作B点关于玻璃的对称点即为像B';连接AS',与
玻璃交点为入射点,入射点到A点为折射光线,连接S点与入射点就是入射光线
1. [2023·成都三模]如图所示,根据两人的影子画出光路图,
找到光源S的位置。
【点拨】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连接两人各自的头
顶和影子顶部形成的直线,必定经过光源。
1
2
3
2. [2024·潍坊一模]如图所示,水中一激光灯S发出的一束
光,经水中平面镜反射后从水面的A点射出,请完成下列
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
(1)在平面镜反射时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空气中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1
2
3
【点拨】
过镜面作S的对称点S',即为S在平面镜中的像,
连接S'A与平面镜交于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SO就得
到入射光线,连接OA得到反射光线;过A点作垂直于
界面的法线,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作出空气中的折射光线。
1
2
3
3. [2024·兰州一模]一束射向平面镜的光OP,经平面镜
MN反射后进入水中,请画出OP的反射光线和在水中
的折射光线。
1
2
3(共22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8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CONTENTS
01
知识总结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一、常考知识总结
1. 器材、环境选择与目的
(1)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
减小重影的影响(薄)。
(2)两支相同的蜡烛——探究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实验环境中光线暗些——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
(4)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2. 器材组装:薄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3. 分析结论
(1)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平面镜成像时,
像与物大小相等。
(2)测量物、像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相等。
(3)连接像与对应物的位置——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综合(1)~(3)——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5)在像的位置放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
无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 实验中的补充操作和现象分析
(1)在玻璃板背面紧贴一薄木板,透过玻璃板还能看到蜡
烛A的像。
(2)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
全重合的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3)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时,选择的模型应左右不
对称。
(4)玻璃板倾斜时的像点分析:作烛焰上一点关于镜面的
对称点,再比较或分析,如图所示。
 
二、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等效替代法是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为了使研究问题简
化,用一个简单的物理量来替代其他物理量的方法。但是在
替代过程中不能改变原来的物理效果。在实验中:
(1)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用蜡烛B替代蜡烛A→实验时使
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2)探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用蜡烛B替代蜡烛A的像→实验
时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2023·常德改编]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装置,小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
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B的
位置。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是为了
,这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选填“等
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确定像的位置 
比较像与物的大
小 
等效替代法 
(2)提取信息:两支蜡烛完全一样
信息转化: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蜡烛B替代蜡烛A,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分析解答:相同的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利用蜡
烛B替代蜡烛A→等效替代法
思路引导

(3)小贺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每次像
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
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
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4)[重影问题]若小贺发现蜡烛A竟然有两个像,原因是

相等 

璃板较厚 
思路引导
(4)提取信息:有两个像
信息转化:玻璃的两个面成的像距离较大
分析解答:两个像的距离大→玻璃板较厚
(5)[虚实探究]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处放一光屏,则
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
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 (选填“虚像”或
“实像”)。
不能 
虚像 
【拔高设问】
(6)[平面镜两侧平移]实验结束后,小贺突发奇想将玻璃板从
正中间截成两块,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
A通过玻璃板左右两块成像的情况是 (填字母)。
A.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A 
(6)提取信息:将玻璃板截成两块,并向两侧平移
信息转化:分成两块的玻璃板与完整的玻璃板都在同一平
面(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变)
分析解答: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平面镜“不够长”时可以用虚线延长分析)
思路引导
(7)[倾斜问题]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A观察
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位置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图
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
现象的原因。
② 
(7)提取信息: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它的像位置偏高且
倾斜
信息转化:作烛焰关于玻璃板的对称点,比较像点与烛焰
的位置
分析解答:像位置偏高且倾斜→玻璃板上侧靠近蜡烛
思路引导
(8)[应用]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探究,小贺明白
了小汽车前挡风玻璃之所以是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
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挡风玻璃 (选填“上
方”“下方”或“正前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上方 
1. [2024·重庆八中期中改编]如图甲所示是小芳探究“平面镜
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
(2)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
璃板代替平面镜。
光的反射 
较薄 
(3)如图甲所示,图中A、B是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B
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只将蜡烛A点燃,移动蜡烛
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
出的结论是 。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1
(4)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蜡烛 (选填“A”或“B”)
所在一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5)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的位置,重复实验,得出如
图乙所示的记录结果,发现像点与对应的物点关于玻
璃板 。要继续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一
步的操作是

A 
对称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
屏,直接观察光屏上能否承接到蜡烛A的像 
1
(6)本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
是 (填字母)。
A.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7)小芳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采用了
彩色LED光源进行实验,你认为图丙中字母形状的光
源,能完成该实验的有 个。
B 
3 
1(共44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9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CONTENTS
01
知识总结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一、凸透镜动态成像分析
1. 蜡烛、凸透镜、光屏的动态调节
(1)装置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
高度。
(2)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偏上,为了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的调节方法:
①调节方法1:向上移动蜡烛。(注:移动蜡烛时注
意安全)
②调节方法2:同时向下移动凸透镜和光屏。
2. 器材移动引起的变化
(1)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距减小(增大) 像距
增大(减小) 像变大(变小)。
(2)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即物距减小(增大) 像距
减小(增大) 像变小(变大)。
(3)无论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
(1)更换焦距不同的镜片:焦距变小后,则像距变小,如
图甲所示;焦距变大后,像距变大,如图乙所示。
 
3. 变焦问题
①加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像距变小,将
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调节。
②加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像距变大,将
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调节。
(2)加透镜
(3)水透镜:注水后焦距变小,抽水后焦距变大。
4. 物、像移动速度:物体从2倍焦距外向2倍焦距处靠近的过
程中,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物体在1倍焦
距和2倍焦距之间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移动的速度
小于像移动的速度。
二、光屏上找不到清晰的像的原因
(1)“三心”不在同一直线上;(2)物距等于或小于一倍焦
距;(3)物距稍大于一倍焦距,此时像距远大于2倍焦距,
像超出了光具座。
三、实验改进
1. 用LED灯代替蜡烛,可使成像更清晰、稳定,环保,提高
安全性。
2. 用“F”字类型的光源,可探究像与物的左右关系。
[2023·广东改编]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继
续深入探究。选用表中某一规格的凸透镜做实验,调整好器材后如图1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图1
凸透镜编号 焦距/cm 直径/cm
① 5 3.5
② 5 4.5
③ 10 4.5
④ 15 4.5
(1)光屏上的像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
实像 
(2)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烛焰的像如图1乙所示,此时将蜡
烛向 调节可以使烛焰的像移到光屏中央。
(3)小明选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上 
10 
图1
思路引导

(3)提取信息:判断选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信息转化:根据成像性质判断焦距范围
分析解答:图1甲中,u=15.0 cm,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说明f<u<2f,求出f的范围后,与表中数据比较
(4)小明将蜡烛换成“F”字LED光源,调整了光源和光屏的
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如图2所示,则小
明看到的像应是 (填字母)。
D 
图2
(4)提取信息:图2,判断小明看到的像
信息转化: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为u>v,像应为倒立、缩小
的实像
分析解答:找倒立(上下、左右均相反)、缩小的图
思路引导
(5)小明认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若要
验证其猜想,应在表中选取编号为 的两个凸透镜
进行实验验证。
①② 
(5)提取信息: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
信息转化:利用控制变量思想,选用的透镜应只有直
径不同
分析解答:从表中找出焦距相同、直径不同的透镜
思路引导
(6)图1甲中,调整好蜡烛高度后,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
位置不动,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发现光屏上仍能
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是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
是 的。
可逆 
图1
【拔高设问】
(7)[动态分析]在图2的基础上,保持光源与凸透镜位置不
变,用另一个凸透镜替换原透镜,发现需将光屏向右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与原来
的像相比 (选填“变大”或“变小”),新换
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或“小
于”)原凸透镜的焦距。
变大 
大于 
图2
思路引导
(7)提取信息:换透镜后,光屏向右移动才能重新得到清
晰的像
信息转化:光屏向右移动→像距变大,光线延迟会聚
分析解答:像距变大→像变大;光线延迟会聚→焦距变大
(8)[实验改进]实验中,小明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异味令人难
受,用LED灯替代蜡烛作为光源的好处是

避免在燃烧时
产生异味,减少污染,且成像稳定,实验现象更明显 
(9)[实验设计]同学小红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
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根据光源的不
同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红的观点:



。(合理即可)
光源为点燃的
蜡烛,沿垂直于光具座方向水平吹动烛焰,观察光屏上像
的晃动方向是否与烛焰的晃动方向相反(或光源为不对称
的LED光源,如“F”字LED光源,直接观察光屏上的像
与物的左右特点) 
1. [2023·辽宁改编]小毛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
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2
3
(1)小毛将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调
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
,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从而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最小、最
亮的光斑 
1
2
3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点拨】
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组装器材时应“三心一
线”,即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应在同一高度。
同一
高度 
1
2
3
(3)将蜡烛、凸透镜保持在如图乙位置不动,在
(选填“50~60 cm”“60~70 cm”或“70~80 cm”)刻度
线之间移动光屏,可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
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60~70cm
照相机 
1
2
3
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10.0 cm;由图乙可
知,物距u=40.0 cm>2f=20.0 cm,所成的像是倒立、
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此相同,此
时像距的范围是f<v<2f,因凸透镜在50.0 cm刻度线
处,所以像在60~70 cm刻度线之间,故光屏位于此区
间内。
【点拨】
1
2
3
(4)在(3)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交换蜡烛和光
屏的位置,则光屏上烛焰的像相对烛焰是 (选
填“放大”或“缩小”)的。小毛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
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合适的位置,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使光屏上
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放大 

离 
1
2
3
由(3)知,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后,f<u<2f,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对光有
发散作用,光线延迟会聚,像距变大,所以光屏应远
离凸透镜。
【点拨】
1
2
3
2. [2023·丹东改编]小潘同学选用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做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
1
2
3
(1)实验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
行,现象更明显。
(2)小潘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
蜡烛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
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
目的是使像呈现在 。
较暗 
光屏的中央 
1
2
3
(3)小潘将蜡烛放在10 cm刻度线处,移动凸透镜和光屏到
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该像的
性质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
大”)的实像。
缩小 
1
2
3
(4)实验过程中,小潘同学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
透镜,这时光屏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
现指尖的像。
【点拨】
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因指尖处于凸透镜的1
倍焦距以内,成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在
光屏上不能看到指尖的像。
不会 
1
2
3
(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潘将蜡烛移动到25 cm刻度
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点拨】
将蜡烛从10 cm刻度线处移动到25 cm刻度线处,
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应将光屏向右移,才
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右 
变大
1
2
3
(6)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潘将蜡烛移动到40 cm刻度线
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
像。当小潘的眼睛在凸透镜的右侧时,透过凸透镜观
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
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
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正立 
放大镜 
1
2
3
蜡烛移动到40 cm刻度线处时,u=10 cm,因焦距f
=15 cm,u<f,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
侧,其应用是放大镜。
【点拨】
1
2
3
(7)将蜡烛从10 cm刻度线处移动到15 cm刻度线处的过程
中,光屏上始终呈现清晰的像,则光屏移动的距
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 cm。
【点拨】
小于 
蜡烛从10 cm刻度线处移动到15 cm刻度线处,物
距始终大于2倍焦距,且物距减小,所以始终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且像移动的距离小于蜡烛移动的距离,
即光屏移动的距离小于5 cm。
1
2
3
3. 乐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变小;当从水透镜向
外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
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
焦距为 cm。
8.0 
1
2
3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该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此时水透镜的焦距f=18.0 cm-10.0 cm=8.0 cm。
【点拨】
1
2
3
(2)乐乐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
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
制成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
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
“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照相机 
能 
1
2
3
由图乙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应用于照相机;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故
保持水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
在光屏上能看到清晰的像。
【点拨】
1
2
3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乐乐同学从水透镜中抽出适
量的水后,发现烛焰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为了使光
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选填
“左”或“右”)移动;乐乐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
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在不移动光屏的情况下,光
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乐乐同学戴的是
(选填“远视”或“近视”)眼镜。
右 

视 
1
2
3
【点拨】
由题知,当从水透镜内抽出适量水后,水透镜
的焦距变大,对光的会聚能力减弱,为了使像正好
成在光屏上,应使光屏向右移动,远离水透镜;在
不移动光屏的情况下,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说
明眼镜使光线提前会聚了,由此判断乐乐同学戴的
是远视眼镜。
1
2
3(共32张PPT)
北师版 八年级上
课时拔高学习
拔高学习10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CONTENTS
01
知识总结
02
典例讲解
03
方法针对练
目 录
04
知识总结
05
典例讲解
06
方法针对练
类型1 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
1.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物体的
位置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
u>2f 倒立、缩小
的实像 f<v<2f 物像
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
的实像 v=2f 测焦距
f<u<
2f 倒立、放大
的实像 u>2f 幻灯机、
投影仪
u=f 不成像 /
u<f 正立、放大
的虚像 — 物像
同侧 放大镜
物体的
位置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
总结 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 仪器调整
(1)放大镜遵循“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的
原则,调整方式:使物体被放得更大→增大物距(放大
镜远离物体)。
(2)投影仪和照相机都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
像变小”的原则,调整方式如下:
①投影仪:使像变小→增大物距(投影片远离投影仪镜
头),减小像距(投影仪靠近屏幕);使像变大→减小物
距(投影片靠近投影仪镜头),增大像距(投影仪远离屏
幕)。
②照相机:扩大拍摄范围(使像变小)→增大物距(照相
机远离被拍摄物体),减小像距(镜头靠近胶片或镜头缩
短);缩小拍摄范围(使像变大)→减小物距(照相机靠近
被拍摄物体),增大像距(镜头远离胶片或镜头外拉)。
提示:无论是投影仪还是照相机,必须同时调节物距
与像距,才能使屏幕或底片上的像仍然清晰。
[2023·日照]某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服务生活,科技改变
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制作一款“智能”行驶玩具
车。该玩具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数据,完成“自动”驾驶。关于作为传感器之一的摄像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摄像头的镜头是凹透镜
B. 遇障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
C. 摄像头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D. 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内
【点拨】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是障碍物
位于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ACD错
误。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原则,遇障
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则应
将镜头向前伸,B正确。
【答案】B
思路引导
例1 B
提取信息:生成更大的像
信息转化:要使像变大,则像距变大,物距变小
分析解答:物距变小,像距变大→镜头应向前伸
1. 小军同学上生物课时,用一透镜观察植物,如图所示,他
用的是 透镜,若该透镜的焦距为10 cm,标本到透
镜的距离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10 cm,该透镜还可以应用于照相机中,此时所成像
是 (选填“正”或“倒”)立、缩小的 (选填
“实”或“虚”)像。
凸 
小于 
倒 
实 
1
2
3
4
5
【点拨】
图中通过透镜观察到的部分是正立、放大的像,该透
镜是凸透镜,且物距小于焦距,故标本到透镜的距离小于
10 cm。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外,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
1
2
3
4
5
2. [2023·威海]如图所示,深秋的清晨观察到草叶上形成了串
串露珠,透过露珠能够看到远处景物倒立的像,露珠相当
于 (填光学元件)。在生活中利用该成像原理的
仪器有 (写出一个即可)。
凸透镜 
照相机 
1
2
3
4
5
【点拨】
深秋的清晨观察到草叶上形成了串串露珠,露珠相当
于凸透镜,透过露珠能够看到2倍焦距之外的景物的倒
立、缩小的像,应用此原理的仪器有照相机、摄像机等。
1
2
3
4
5
3. 小华利用学过的知识制作照相机模型:他先用太阳光测出
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再用硬纸板制作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
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
动,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
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如图1所示。
1
2
3
4
5
(1)制作模型时,小华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则移动
内筒使半透明薄膜距前端凸透镜的距离在 cm
到 cm范围内,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点拨】
10 
20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
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则移动内筒使半透明薄膜距前端凸透镜的距离
在10 cm到20 cm范围内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1
2
3
4
5
(2)小华用此照相机模型观察到物体的像如图2甲所示,要
让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大些,如图2乙所示,应使镜头
离被观察的物体 (选填“远一些”或“近一
些”),同时调节内筒位置,使半透明薄膜上的像变得
清晰。
近一些 
1
2
3
4
5
【点拨】
根据图2中的甲、乙可知,乙相对于甲来说,像变
大了,则像距应该变大,物距变小,所以应使镜头离
被观察的物体近一些,同时调节内筒位置,使半透明
薄膜上的像变得清晰。
1
2
3
4
5
4. 如图所示,小明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来研究电影放映时银
幕上的影像情况。
1
2
3
4
5
(1)进入影院,小明发现银幕表面较为粗糙,观众在不同
位置都可以看到银幕上的影像,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
发生了 反射。
【点拨】
坐在电影院内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
影像,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漫 
1
2
3
4
5
(2)小明在银幕上看到了清晰的影像,这个影像相对于胶
片上的图案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同时,影像又是放大的,因为胶片放在了镜头
的 (填字母)的位置。
A. 一倍焦距以内
B.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C. 二倍焦距以外
倒立 
B 
1
2
3
4
5
【点拨】
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则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2f>u>f,即胶片
应放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1
2
3
4
5
(3)若放映过程中发现影像大小超出了银幕边界,要使影
像缩小到银幕范围内且仍然清晰,在放映机镜头靠近
银幕的同时,还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 (选填
“大”或“小”)一些。
【点拨】
要使银幕上的像变小,像距变小,物距应变大,
即应将放映机靠近银幕的同时,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调大。
大 
1
2
3
4
5
类型2 显微镜、望远镜

型 望远镜 显微镜
开普勒式望
远镜(常见天
文望远镜) 伽利略式望
远镜 牛顿反射式望
远镜 原


1
2
3
4
5

镜 凸透镜 凸透镜 主反射镜:凹
面镜 凸透镜

型 望远镜 显微镜
开普勒式望
远镜(常见天
文望远镜) 伽利略式望
远镜 牛顿反射式望
远镜 目
镜 凸透镜 凹透镜 第二反射镜:
平面镜 凸透镜
1
2
3
4
5

型 望远镜 显微镜
开普勒式望
远镜(常见天
文望远镜) 伽利略式望
远镜 牛顿反射式望
远镜 成


点 物镜:倒
立、缩小的
实像;目
镜:正立、
放大的虚像 正立、放大
的虚像 缩小的虚像 物镜:倒
立、放大
的实像;
目镜:正
立、放大
的虚像
1
2
3
4
5

他 更适宜于观
察天体 伽利略用自
制的望远镜
观察天体,
以确凿的证
据支持了哥
白尼的“日
心说” 接收光的口径更大、能较好地消除色差 反光镜的
作用:反
射外界光
源的照明
光线,照
明标本

型 望远镜 显微镜
开普勒式望
远镜(常见天
文望远镜) 伽利略式望
远镜 牛顿反射式望
远镜 1
2
3
4
5
如图所示,有一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
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物镜折射后,在目镜的 (选填“一倍焦距
内”“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或“二倍焦距外”)成倒
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该像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为了使看到的像变大,应让物镜成的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目镜。
一倍焦距内 
缩小 
虚 
远离 
1
2
3
4
5
思路引导
第四空
提取信息:使看到的像变大
信息转化:目镜的成像原理与放大镜相同
分析解答:目镜成虚像→由“物远像远像变大”的规律进行
判断
1
2
3
4
5
5. [2023·晋中模拟]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
调节,已使被观察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
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
A.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 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 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1
2
3
4
5
【点拨】
显微镜的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
的作用,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应缩小物距,才
能使像变大;显微镜的目镜起一个放大镜的作用,以物镜所
成的像为物体,再进行二次成像,此时的“物体”在目镜的
一倍焦距之内,根据放大镜“物远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应
使目镜远离物镜一些,B正确。
【答案】B
1
2
3
4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