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素养培优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49分)
1.结合语境,看拼音,写字词。(6分)
(1)妈妈担心爸爸在外zuì jiǔ( ),打电话cuī( )促他赶快回家。
(2)他是一个既yán sù( )又有宽广xiōng huái( )的人,面对别人无端的xùn chì( )和侮辱,他也能从容应对,人们纷纷zàn měi( )他。
2.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1)爷爷宁(níng nìng)愿待在乡下,过着宁(níng nìng)静的生活,也不愿随叔叔去城里居住。
(2)我还(huán hái)要借给她钱啊 她上次借我的钱还没有还(huán hái)清呢。
(3)老师要(yāo yào)求同学们掌握口算的要(yāo yào)领。
3.选择。(1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上 静默 出征 满目琳琅 B.忘坏 清淅 指忘 顶天立地
C.项目 震兴 照顾 闻名世界 D.分量 校果 杰出 豪不犹豫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阳花,顾名思义,就是花朵长得像太阳。
A.这家商店经常推出优惠活动,一直都是顾客盈门。
B.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C.诸葛亮最终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
D.他不顾自身安危,救了那个落水的孩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B.退休后,爷爷深居简出,在家里潜心研究中医学。
C.即使我软磨硬泡,爸爸仍旧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D.他连题都没看便若有所思地问道:“这道题怎么做 ”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龙城飞将”指的是( )
A.项羽 B.岳飞 C.李广 D.王昌龄
(5)书信格式由哪几部分组成 下列不包括的一项是( )
A.标题和写信对象 B.称呼和问侯语 C.正文和祝福语 D.署名和日期
4.补充下列词语,并完成练习。(8分)
( )忠报国 大义( )然 视死如( ) 铁面无( )
刚正不( ) ( )存高远 秉( )执法 英勇无( )
(1)这些词语形容的都是人物的
(2)如果用来形容一个办事公正的人,适合的词语有 、
(3)“ ”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很多,如周恩来等。
(4)“ ”的意思是不怕牺牲,这样的人有刘胡兰、 等。像这样表现革命先烈精神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 。
5.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仿写句子)(2分)
“ !”妈妈 ,没有再说什么。
(2)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
梅兰芳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2分)
(3)根据情境体会不同的语气,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4分)
①小红把早餐包装盒扔在路边,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她说:“
”(用陈述句)
②妈妈告诉你假期全家要去旅游,你不敢相信地说:“ ”
(用问句)
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8分)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 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以此感悟到伯父所说的“ ”的社会状况,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他的 。
(2)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 , ”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3)“ , ”这两句诗是对项羽一生的概括,也表达
了李清照“活着就要奋发有为,死也要死得英勇壮烈”的人生态度。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秦时明月汉时关, ”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7.综合实践。(6分)
你所在的小组要制作一份以“缅怀革命先辈”为主题的手抄报,有下列任务需要完成。
(1)手抄报上需要介绍人物及其事迹,下列人物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邱少云 B.杨靖宇 C.林则徐 D.刘胡兰
(2)为了突出手抄报的主题,手抄报的中间最好画上( )(2分)
A.南京长江大桥 B.辉煌的宫殿
C.五彩缤纷的花园 D.人民英雄纪念碑
(3)请你写一句缅怀革命先烈的话。(2分)
二、阅读理解。(21分)
(一)凉州词(7分)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欲饮琵琶”中“欲”的意思是 ,“夜光杯”在这里指
。(2分)
2.“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句的意思是: (1分)
3.古时描写战争的诗句还有很多,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此类题材的是( )(2分)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D.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4.若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2分)
(二)苏武牧羊(14分)
何玮
①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视频讲解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jīng)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②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宁死不屈,气愤地说:“我代表大汉而来,绝不能受此侮辱!”说完便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③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匈奴的汉臣卫律去劝降他。没等卫律说完,苏武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骂道:“卫律!你本是汉朝的臣子,却忘思负义,背叛国家投靠匈奴,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骂得卫律无言以对,脸色通红,羞愧而去④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牧,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说完就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塞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却发现全是公羊,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⑤北海边塞野草丛生,荒无人烟,唯一和苏武做
伴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捉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
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苏武早
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是白天放羊,还是晚上睡觉,旌节从不离手。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手持旌节回到祖国。
⑥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刚刚40岁,这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回到都城时,成千上万的人都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1.匈奴王派人把苏武押到北海边塞牧羊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读文章第③段,用“ ”画出描写苏武动作、语言、神态的部分。联系全文,体会苏武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写出理由。(3分)
3.仿照示例,补全文章的小标题,并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4.读文章第⑤段,用波浪线画出一句让你感动的句子,并随文作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3分)
5.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短文中五次出现“旌节”,“旌节”是国家的象征,表明了苏武自始至终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B.匈奴王敬佩苏武,是因为他宁死不屈。
C.苏武在北海牧羊的生活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但他仍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
D.苏武回国的原因是汉朝多次交涉。人们怀着敬佩、感动的心情迎接苏武归来。
三、习作表达。(30分)
请你给自己最想念的人写一封信。注意书信的格式,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一、1.(1)醉酒 催(2)严肃 胸怀 训斥 赞美
2.正确的:(1)nìng níng (2)hái huán (3)yāo yào
3.(1)A (2)B (3)D (4)C (5)A
4.精 凛 归 私 阿 志 畏 公
(1)精神品质(2)铁面无私 刚正不阿 (3)志存高远 (4)视死如归
示例:邱少云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5.(1)示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哪轻轻地叹了口气
(2)梅兰芳虽然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是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3)示例:①小红,虽然有清洁工打扫,但是保护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
②这是真的吗
6.(1)周恩来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万里长征人未还
7.(1)C (2)D
(3)示例:革命先烈们,你们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将永垂不朽,我们永远缅怀你们。
二、(一)
1.正要极精致的酒杯
2.从古至今外出征战的又有几人能返回家乡
3.C
4.提示:可以感慨将士的视死如归,也可以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符合当时的情境即可。
(二)1.为了迫使苏武屈服,故意刁难他。
2.画出的:苏武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骂道:“卫律!你本是汉朝的臣子,却忘恩负义,背叛国家投靠匈奴,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苏武当时十分愤怒。因为卫律原本是汉朝的臣子,却投降了匈奴,现在还来劝降苏武,苏武对他非常鄙视,对卫律的劝降行为感到十分愤怒。
3.卫律劝降北海牧羊苏武奉命持旌节出使匈奴,却遭到了匈奴王的迫害。苏武宁死不屈,拒不接受匈奴王和卫律的劝降,被发配到北海边塞牧羊。经过汉朝多次交涉,19年后苏武终于手持旌节回到了祖国。
4.(示例)画线句: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手持旌节回到祖国。批注: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境况如何艰难,苏武仍然对祖国念念不忘。
5.A
三、[习作指导]首先确定你想给谁写一封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你想说的事情写具体,可以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后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一定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