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史铁生因病残疾后,心里焦zào,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憔悴的母亲为了使他走出绝望,小心yì yì地守护着他,几次三番地央求他去北海看花。不承想,花未看成,母亲便与他jué别……又一个秋天,史铁生看着正开得烂màn的菊花,回忆着母亲去世前的经历,怀着满腔悔恨和愧疚,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自己都要坚强,要乐观,要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ào qiáo jiù
B. pù jiāo jiū
C. pù qiáo jiū
D. bào jiāo jiù
(2)根据拼音写字词。
焦zào( ) 小心yì yì( )
jué( )别 烂màn( )
2.下列词语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瘫痪 憔瘁 喜出望外 ____改为____
央求 高洁 翻来复去 ____改为____
砸碎 烂曼 絮絮叨叨 ____改为____
昏迷 决别 泼泼洒洒 ____改为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神舟十五号飞船正如发射前所预料的那样,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B. 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C. 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帖子,絮絮叨叨地祝愿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D. 学校运动会即将举办,负责会务服务的志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上“晒旅游”本身是积极向上的 ,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D.也许我们不能复制马云的成功,但是他的梦想、他的努力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的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生活习惯等因素,① ,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打骂、训斥或吓唬孩子,② ,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孩子长不高。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成长。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 )( )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7.百善孝为先,传统孝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某校开展了以“传承传统美德,弘扬孝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看漫画】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结合下面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的内容及寓意。
(2)【悟“孝”心】阅读《论语》中的两则语录,想一想孔子认为怎样做是真正的孝。
第一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二则: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8.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
9.结合选文和课文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答:
10.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 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亲的画像
父亲今年93岁,身体很好,除了耳背一点,视力、记忆力、反应的敏锐程度,都不弱于中年人。在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有几分可怕。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我的堂姑、堂叔们也都怕。姑姑说他们年轻时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能慢慢活泼起来。
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显露过舐犊之情。记得我13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的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私塾里受到的教育,确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由此也可见出他对我失学的焦虑。
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每天挣一元三角五分,一半交给生产队,一半归自己所有。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去,父亲也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父亲解放前就跟共产党的征粮队去征集粮食,解放初期也曾在区里帮忙干过财会工作。因他有文化,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就担任大队会计,一直到80年代中期。按说大队会计是不需下地干活儿的,但父亲一直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记账算账。1982年暑假我回家探亲,听到广播喇叭播放父亲的模范事迹,说父亲当了近三十年会计,没记错一笔账,没贪污一分钱,被同行们誉为“万笔清”。
也就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接到了战友的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下来的消息。当时我大哥也回来探亲,我把信给他看了,他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的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现在想来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早就主张拆掉的“莫言故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维修。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希望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真的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我把这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
拉拉杂杂的写了这么多,还未写到父亲的画像。为我父亲造像者何人?当代画坛巨擘江东范曾也。范先生说很敬佩我父亲的为人,要为他画张像。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当然我绝没怀疑范先生的真诚,但也没太往心里去。没想到今年 4 月 30 日,范先生竟亲手把画像交给了我父亲。
真是满堂生辉啊!这是我父亲吗?这是我父亲的画像。只见画像上的父亲,头戴一顶有几分调皮的棒球小帽,右手抚案,左手持一本线装书,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父亲读书入神时,嘴是嘟着的,那神情十分逼真。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
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300斤小米,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父亲说:“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好酒。”
(取材于莫言《父亲的画像》)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儿时曾经对父亲感到莫名的畏惧,但有时也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B.父亲得知“我”提干后什么也没说,照常下地干活,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
C.在“我”获奖之后,故居成为了热点,能为乡亲们带来好处,对此父亲很骄傲。
D.“我”对范曾先生给父亲画像不以为意,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
12.下列各组词语中,与父亲的形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勤劳本分 认真踏实 B.儒雅博学 风趣幽默
C.淡泊名利 顾全大局 D.严谨正直 清廉质朴
13.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答:
14.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对他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与木槿花
我们家的小鱼塘边上的菜地有一株木槿花。大哥说,那是在大哥小的时候母亲亲手种下的,他也不知道母亲是从哪个山沟旮旯挖来栽在小鱼塘边上的。
这株木槿花枝干壮实,皮青中带灰,我在长高长大时,它也在不停地长高长大,总是比我高、比我大。
冬天的时候,木槿花树上掉得一片叶子也不留,上下光溜溜的,轻装挺立在那里接受飞霜雪雨的拷打。但一到第二年春天,它就呼啦啦地长出又长又大的叶子,把不大的树冠挤得满满当当的。可它也不急着开花,等到南方梅雨季节、百花皆休的时候,才傲然怒放出紫中带红的鲜艳花朵来。
要知道,南方的梅雨季节不是那么讨人喜欢的,天气阴晴不定,蔬菜瓜果更是青黄不接。无菜的日子里,天天考验着家庭主妇的应变能力。
我只是发现母亲在这个季节里更忙些。因为,她每天一大早就忙着去采这盛开的木槿花。
母亲去采木槿花的时候多数都是下着雨,所以母亲经常带着一身的雨水、泥水和一篮子鲜艳的木槿花回家。紫中带红的木槿花一朵朵像喇叭,花瓣上面沾满了雨水,给人以娇艳欲滴的美感。
母亲是要把这些木槿花拿来做菜吃的。我此生不忘的是母亲用木槿花最常做的两道菜。一道是木槿花饭汁汤,一道叫木槿花豆仔蛋。
做木槿花饭汁汤时,母亲小心地摘去木槿花花座下的绿衣,洗干净,晾在菜板上,麻利地敲开两粒蒜头,等到大铁锅里的火热了,滴两滴油下去,再扔下蒜头,只听到“唰”的一声,蒜头被热油炸得开裂,酥黄。母亲这才淡定地倒下乳汁般鲜白的饭汁(农村早晨捞出饭后残余的米汤水),然后盖上锅盖。回头在菜板上叮叮当当切下几段葱花,把切好的葱花扔进一个大钵头里。
这时的汁汤在锅里上下翻滚着,母亲转过身,不慌不忙地端起菜板和木槿花,菜板倾斜地挨在锅边上,把木槿花扫入锅内。
当熟透的饭汁汤舀入大钵头的时候,葱花也翻浮起来,绿绿的葱花就像木槿花的绿叶,映衬着乳白的汤汁和依然娇艳的木槿花。
当我们迫不及待地举起汤匙去捞饭汁汤里又香又甜又艳的木槿花时,母亲总要说一句:“慢点,慢点,不要被烫着。”
等到家里有鸡蛋的时候,母亲就会做木槿花豆仔蛋给我们吃。母亲的做法比较简单,只是把木槿花洗净,切碎,撒下盐巴,和蛋打在一起,放在饭甑(蒸饭的木桶)和米饭一起蒸熟就可以吃了。当我们火急火燎地掀开饭甑盖时,鸡蛋香味和木槿花香味扑面而来,鸡蛋的黄,木槿花的紫、红汇合在一起,美得让我们都不忍心把筷子戳下去。
如今,路边、田边种满了木槿花树,季节一到,到处开满了美丽的木槿花,所有的农家饭庄都主打木槿花饭汁汤和木槿花豆仔蛋这两道农家菜。饭店里用一样的材料,一样的煮法,但我再也吃不出妈妈煮的那个味道。
母亲去世后,我们从母亲亲手种下的那株木槿花树上切下一根枝条,在她的墓旁扦插种下了一株木槿花。十九岁的它已枝繁叶茂,也能在春风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知道,早晨时,带着水珠的木槿花是最美的。这是母亲对我们说的。母亲还对我们说,我们每天早晨起来后就要微笑着,微笑的人才是最美的。
记得母亲在世时,每天起床后脸上总洋溢着微笑。我还深深记得母亲微笑着的脸庞,如同木槿花般清纯美丽。
(《中国青年作家报》2020年05月12日,有删节)
15.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山沟旮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急火燎:
16.阅读文章填空。
木槿花开放的时间:____________;木槿花的颜色:__________;
木槿花的特殊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知道,早晨时,带着水珠的木槿花是最美的。”前文中有一句与之呼应,请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18.读画横线的句子,结合全文谈一谈“我们”栽下木槿花与母亲栽下木槿花有什么不同。
文章以《母亲与木槿花》为题,有何含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禁足
可可是某小学的五年级女生。2020年春节刚过,爸爸妈妈作为医院的骨干就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去武汉支援抗疫了,把她和她的小狗“木木”送到了爷爷家。
过了两天,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时,说武汉目前有很多人家缺口罩,如果家里口罩多的话,可以捐一些。家里并没有存多少口罩,可可想了想,拿出自己带来的口罩,对爷爷说∶“爷爷,我也拼一些吧。我粉尘过敏,同学们给我送过口罩,我不能只接受别人关心,却不关心别人。我可以两星期不出门,这样就能省下不少口罩了。”爷爷把可可抱在怀里说:“可可真是好孩子,能和爸爸妈妈一样为抗疫作贡献了。”
从那天中午起,可可就开始了自我“禁足”。
白天,爷爷去社区做志愿者,可可一个人在家,写写作业,逗逗“木木”,看看书……晚上,可可跟爷爷一起看看电视,听爷爷讲讲外面的事……三天很快过去了,可可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多少有点儿骄傲了。
但是,到第五天上午,可可面对的考验升级了。
这一天,天气非常好,蓝天自云,风和日丽,像春天般暖和。她站在窗前,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突然,一个念头涌上来:“天气真好啊!下楼转转吧,就一会儿。”爷爷养的八哥“老八”在自说自话:“好球!好球!”“玩玩去……玩玩去……”“老八”的话让她难以抑制想出门的念头“木木”听到”老八”的话兴奋起来,闹着要出门。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好吧,那就陪你出去走走。”
“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班主任打来的。老师关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还表扬了她。原来,可可把她捐口罩和自我“禁足”的事告诉了好朋友冉冉,冉冉又将这事告诉了老师。接完电话,可可缓缓地在椅子上坐下来,她有些不好意思。她想,仅仅为了在小区走一圈就用掉一个口罩,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午饭时,爷爷说:“可可,你已经五天没出门了吧?你不用对自己这么严格,也有小朋友在楼下玩,你如果非常想出去,用一个口罩也不算浪费。”“不全是浪费不浪费的事儿,我要把‘禁足’当成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可可说。
那天中午,爸爸妈妈终于又有时间跟他们视频了,说大家捐给武汉的口罩已经开始向市民发放了。听到这消息,可可和爷爷都特别高兴。
可可的心又平静了下来。她的生活里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她为“木木”洗了一次澡——以前,这都是在宠物店里完成的。她还成了“老八”的语言教师,教“老八”学会了新诗句,使它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第十天,可可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极限。打开电视,她看到许多跟口罩有关的消息,好像全世界都急需口罩。这些消息让她有些恐慌——什么时候能买到口罩啊?家里并没有多少口罩可用……她感到自己就快挺不住了。
中午,爷爷比平时提前一个多小时回家,一进门就兴奋地说:“可可,好消息!上午区领导来视察防疫工作,说咱们国家已经能够充足地向医院供给医用口罩了。估计民间缺口罩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听了爷爷的话,可可不再那么担忧,意志力似乎也增强了。
下午,冉冉打电话来,说她外婆在外省被确诊了,进了抢教室。冉冉哭得很仿心,可可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但冉冉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会安慰也得安慰啊!从这天开始,可可坚持每天与冉冉通一次电话,想办法找开心的话题,跟她聊聊天,给她讲讲故事……可可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量使自己的好朋友不被突然而来的担化“压扁”了,以至于她竟忘了“禁足”这件事。日子呢,似乎也没有计数的必要了。
一天早上,爷爷笑着对可可说:“好孙女,你完成自己的目标了,真是了不起!从今天开始,你可以下楼玩一会儿了,相信过不了多久,买口罩困难的日子就过去了。”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
(节选自梁晓声《可可、木本和老八》,有删改)
20.在“禁足”过程中,可可曾有过两次动摇,是哪些事影响了她,让她坚持下来并最终完成了目标?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21.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四个“已经”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
(2)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禁足”目标完成了,可可为什么要哭 )
22.作者在小说中设计“木木”和“老八”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3.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参与、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
1、(1)A (2)躁 翼翼 诀 漫 2.瘁——悴 复——覆 曼——漫 决——诀
3.D 4.D
5.①却忽略了情绪对孩子身高的影响 ②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6、(1)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神态描写
7.(1)内容:漫画中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她的对面是一面镜子,老人正在跟镜子里的自己说话。画面上方是老人说的话:“孩子们忙,咱俩说说话吧。”寓意:老年人孤独无依,作为儿女要常回家看望父母,多陪伴父母,多与父母交流。
(2)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表现为言行的恭顺,内心的敬爱。
8.“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 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屯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在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 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9.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10.示例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母亲怕勾起“我”的烦恼,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或“悄悄地表现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示例 =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母亲对儿子看到落叶会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的担心,表现了对儿呵护的无微不至。
11.A 12.B
13.①最后一段写父子对饮,父亲谈及对两种酒的不同感受和评价,生动地表现出父亲以勤劳本分、艰苦奋斗、为革命做贡献为荣的人生追求。
②这一细节是对父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结,堪称父亲精神的画像,呼应了前文通过回忆往事勾勒父亲的形象、写范曾为父亲所作画像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父亲的画像”。
③这段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深化了主旨,作为文章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体现了巧妙的构思。
14.略
15、指不知名的偏远的山间。等不及,非常迫切。
16、梅雨季节 紫中带红 可以做菜
17.紫中带红的木槿花一朵朵像喇叭,花瓣上面沾满了雨水,给人以娇艳欲滴的美感
18、母亲从山沟旮旯挖来木槿花树栽在鱼塘边,为的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给孩子补充营养;我们从这棵木槿花树上切下一根枝条栽在母亲的墓旁,为的是纪念浓浓的母爱。
19、文章将母亲比作木槿花,借物喻人,借木槿花表现母亲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和乐观勤劳的品质,让文章更具体可感。
20.第一次:班主任打电话关心她、表场她;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
第二次:爷爷带来关于口罩的好消息;她安慰冉冉,忘记了“禁足”这件事。
21.(1)节奏紧凑,表明可可马上就出门了,与下文她放弃出门形成对比,突出她的自制、自律
(2)既为两个星期的“禁足”的不易而委屈,又为自己最终坚持下来而高兴。
22.①用它们的可爱,增加小说的趣味性,②让它们给可可“禁足”制造干扰,考验可可的意志,推动情节发展。③安排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显示可可的变化,丰富可可的形象。
23.“成长”示例:在“禁足”过程中,从产生动摇、自我调整、努力坚持,到因帮助朋友而忘记“禁足”,可可磨炼了意志,战胜了自我,实现了心灵成长。可可的成长使我明白:个人只有主动担当,经历考验,才有可能真正成长起来。
“爱”示例:家人和老师关爱可可,可可想方设法帮助冉冉,体现了亲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爱;可可对同学送她口罩心怀感激,她捐献口罩,帮助朋友,体现了爱的传递;可可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参与抗疫,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启示: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奉献爱心,让生活更加美好。
“参与”示例:面对突发的疫情,可可的父母去武汉支援,爷爷在社区当志愿者,可可为了捐口罩而自我“禁足”,一家三代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到抗疫中来。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全民参与、共同抗疫的主题。启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动承担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示例:可可能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愿意帮助别人、自律的孩子,这跟她家人的言传身教和老师的教育分不开。家人参与抗疫的行动、奉献社会的精神影响了可可,老师的表扬让她坚定了“禁足”的信心,加上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她最终完成“禁足”目标,获得成长。启示:在教育中,学校的引导、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自身的努力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