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社戏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核
心
素
养
积累重点词汇,整体感悟文意。
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关注小人物,关注凡人美德。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昔日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戏艺活动——“社戏”,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和美好。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分类: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社戏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于酬神祈福,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野外演出。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惮( ) 踊跃( ) 棹(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皎洁( ) 旺相( )
絮叨( ) 屹立( ) 宛转( )
dàn
yǒnɡ
zhào
xǐnɡ
hánɡ
cuān duo
fú
jiǎo
xiànɡ
xù dɑo
yì
wǎn
撮( ) 桕树( ) 怠慢( )
漂渺(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家眷( ) 楫桨( )
嘱咐( ) 纠葛( ) 欺侮( )
cuō
jiù
dài
miǎo
chán
mí
yùn
juàn
jí
zhǔ
jiū
wǔ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冷淡。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归省:
装模装样:
怠慢:
撺掇:
凫水:
弄潮:
潺潺:
踊跃:
游泳。
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跳跃。
1.听课文录音或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写了“我”在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3.你觉得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这个线索如何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看社戏。
标题“社戏”内容上点明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结构上是小说行文的线索。
社
戏
一、随母归省, 盼看社戏(1—4)
二、月夜行船, 去看社戏
(4—30)
三、戏后余波, 怀念社戏(31—40)
看社戏的波折(5—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月夜归航(22—30)
4.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
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月夜出航/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详
略
5.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赤膊 辈(xíng) 撺掇B.凫水(hú) 依稀 潺潺(chán) 疏郎C.蕴藻(zǎo) 皎洁 旺相(xiàng) 舟楫D.踱步(dù) 家眷 忌惮(dàn) 底细
C
解析:A项“行”应读作“háng”;B项“凫”应读作“fú”,“郎”应写作“朗”;D项“踱”应读作“duó”。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解析:D项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D
社戏
1.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一、品读第一部分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1.“我”看社戏是什么季节?你是如何得知的?
“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春末夏初
二、品读第二部分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②朋友与我同去
③保证不出事
2.“我”去赵庄看戏一切顺利吗?
三次波折:
戏前波折
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无可奈何的沮丧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作用:突出“我”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3.“我”盼望到赵庄看戏,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作用如何?谁起到了关键作用?
双喜起到了关键作用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地描写来表现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 朗读,思考。
(1)第10段先写“我”的心情:轻松、舒展、愉悦;
(2)再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少年的开船动作进行了传神的描绘。
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找出来并体会作用。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夏夜行船
视觉:
豆麦田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似乎听到"歌吹"。
扑面的吹来
触觉:
(3)第10-11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赏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同时衬托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①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思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②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④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把途中的“松柏”误认为是赵庄;把渔火误认为是戏台上的灯火。
作用:使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于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5.我在去看戏的途中产生过什么错觉?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6.自读14—21段,说说按什么顺序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远——近
远望戏台如仙境:表现了模糊在月色中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详写:铁头老生翻筋斗、“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上挨打、老旦踱来踱去的唱。
略写:小旦、小生的表演
7.戏好看吗?为什么?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动作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不好看
船头看戏
照应前文10段和13段。
8.第21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9.朗读22~23段。
(1)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2)赏析22、23段
月下归航
视觉
听觉
(写社戏留给“我”的美好印象,表现“我”对赵庄社戏的依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22段)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彩)起来。(23段)
运用比喻和侧面描写,突出船快,驾船的高超技术以及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10.看社戏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地里的罗汉豆。
在八公公船上煮豆吃。
11.你如何看待偷豆的行为?
“偷豆”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豆”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灵,
“偷豆”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童心。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让“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能拿主意,表现了双喜在孩子们中的地位
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以“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为由劝止大家。 ——考虑周全、为他人着想
12.整个看戏的过程中,双喜令人喜爱并难以忘怀,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双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亲切体贴、善解人意的孩子,他考虑周全,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13.六一公公对自家罗汉豆被偷这件事有怎么的反应?
刚开始怪孩子们踏坏了不少,得知是请客人吃,说是应该的,还送了很多罗汉豆到我家里。
14.你认为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不是吝啬之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 ——热情好客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15.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
美
景 美
生活美
情意美
人 美
优美的自然景色
自由自在的生活
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
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1.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众多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两个人,哪一个是详写的?他们两人都对“我”母亲打过“包票”,对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你是怎样理解的?
双喜是详写的。“我”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在母亲和外祖母面前打了包票,这表现出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 点。六一公公给“我”母亲送豆,打包票,包含了他一种被人理解的感 激之情,表现了其淳朴、宽厚的性格特点。
2.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为什么说“踊跃”?)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