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3:1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时间的脚印
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
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1
2
3
4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踪迹( )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刨刮( ) 沟壑( )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zōnɡ

wéi
xiē
shí
cāo
páo
dǐnɡ
zhuó
jūn


腐蚀:
浑浊:
海枯石烂:
龟裂: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裂开许多缝子。
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胶结:
钟鼎文:
甲骨文:
楔形文字:
“时间的脚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1.题目解说
(1-4)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画出段首句和独立成段的句子并连起来读一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为课文分层。
品味第一部分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人类和大自然分别是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
人类: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
大自然:岩石
品味第一部分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品味第一部分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品味第二部分
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品味第三部分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打比方: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举例子: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
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举例子: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拟人:
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紧密。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知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例如,第5、27段,都是过渡句(段),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流转自然。
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时间的方式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    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   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  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A.或者  尽管  因为  所以B.和   尽管  不仅  而且C.或者  不管  不仅  而且D.和   不管  因为  所以
解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判断,从而排除其他选项。根据句意,最后两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锁定B、C;第二个空,由后文“总有办法来读懂它”可知,这个句子前后构成了条件关系。故选C。
C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解析:A项理解有误,本文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A
3.读课文9-14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述选段的内容。
(3)第⑨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攻击”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说明了空气、水、生物、人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不是坚固不坏的,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
举例子
时间的脚印
人类记录时间
大自然记录时间
岩石层记录时间的踪迹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时间脚印岩石记录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