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 (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 (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3:2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品析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
2
3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依国别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大事及当时策士的言论行动。描写人事,运用夸饰、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鲜明,辩辞宏肆瑰丽,刻画历史人物亦活跃生动,为我国重要的史料。
——360国学词条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jū)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要求:1、读准字音、停顿;2、读流畅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 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yōng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 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
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给予恩惠。
即使这样。然,代词,这样。
介词,从
前代君王。
不。
于是。
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介词,到。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
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
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对……说。
用。
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况且。
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凭借。
在意。错,同“措”。
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违抗我。逆,违背。者,助词,起增强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是轻视我吗?轻,轻视,小看。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
闻也。”秦王曰:“天
不像(您说的)这样。若,像。是,代词,指秦王的话。
守护。
何况只是。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听说。
从来没有。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碰,撞。
横尸在地。
平庸无能的人。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仓,同“苍”。
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如果。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这样。
拔。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
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明白,懂得。
只,仅仅。
因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端: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发展、高潮: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本课大家注重了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文意,对《唐雎不辱使命》有了整体的感知。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易:交换;其许:可要答应啊。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虽然:虽然这样。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广:增广、扩充;逆:违背、不顺从。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仅仅。
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表示反问语气
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反问语气
表示疑问语气
表示疑问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
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
唐雎不辱使命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三人初步印象如何?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他的使命是什么?
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的使命是保全安陵国土。
本文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潜台词
唐雎
秦王
安陵君
外交辞令中往往蕴含着潜台词,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需要听者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
请在人物对话后面补出言外之意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安陵君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要攻打你!)
(先祖给予的土地,绝不交换!)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先问罪,再说是为你好,安陵君必须听从我的安排,不然就找个借口攻打你。)
(拒绝承认罪名。别说是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再多的土地也免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臣未尝闻也。
(不要让我生气,否则后果很严重。)
(你尽管出招,我不怕。)
非士之怒也……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我发怒了,我就会和你同归于尽。)
先生坐!何至于此!
(两国一切都可以好好谈,没到同归于尽的地步。)
透过这些潜台词,我们发现唐雎和秦王分别是怎样的人?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敢于斗争;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舌战的语言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1.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参考答案:
本文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 “色挠”三处。
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
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
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
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沮丧(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参考答案(示例):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作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士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