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3: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不求甚解
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重点)
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
2
3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BY YUSHEN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是什么?
摆敌论
驳敌论
立己论
(摆敌论的通俗说法是:树靶子)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wànɡ
jiáo
càn
huò
kōu
shèn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狂妄自大: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读书有好处。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摆出错误观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8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具体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三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批驳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作者的观点
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1)引出处
以“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
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
今意:多谓学习活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讨论:“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释新意——陶渊明的读书观
读书态度:虚心,别骄傲自负
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举例子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说明
引陆象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4.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 论
虚心 读活 多读 勤读
《不求甚解》
论证梳理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摆出批驳对象
不求甚解的出处
不求甚解的两种含义
读书的要诀
总结全文

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强调:⑧
含义一:②
含义二:③
反面:④
正面:⑥


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所以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
虚心读书
以诸葛亮为例
整体读书
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5.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学了这两篇文章,你对读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
1.下列句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B
2.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2)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4)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1)并列;(2)因果;(3)转折;(4)递进
B.(1)递进;(2)假设;(3)递进;(4)因果
C.(1)并列;(2)假设;(3)转折;(4)因果
D.(1)递进;(2)因果;(3)递进;(4)转折
C
请你结合文中提出的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和同学们分享经验。
把握实质
不拘表象
不求甚解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驳论
作分析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