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课件(共14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课件(共14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3: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1
2
3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掌握词义,体会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的情感。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年词人,面对深秋远远的边塞 ,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感受词人的情怀。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ɡ jiā)山人。清代满族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他受命赴梭龙(黑龙江流域)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赴觇(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巡查边境,十二月返京。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huàn
pàn
sài
shù

lěi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那边。
何以为情。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卫。
关塞上的城堡。
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 “一 ”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
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
【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
3.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4.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1.身向云山那畔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由此句作者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正面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C
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