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写作 布局谋篇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写作 布局谋篇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3: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布局谋篇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常见的布局谋篇的方法。(重点)
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写作。(重点)
通过感悟,领悟作文布局谋篇的技巧。(难点)
1
2
3
一、什么是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
二、布局谋篇的作用
有助于理清思路,把握全局,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写作时不知所云,信马由缰,偏离文章的主题 。
1.一篇好文章,既要结构匀称稳当,又要文气贯通。这就需要注意过渡、呼应。“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藤野先生》)是场景转换时的过渡。
2.谋篇布局要紧扣主题,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体,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狗是谁的→错是谁的”这一荒诞的“责任推定”为轴心对称展开,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将主人公“善变”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布局谋篇的原则
3.开头和结尾也是布局谋篇时需要重视的。文章开头可以开门见山,直入正题;也可以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结尾的写法也很多,共通之处在于“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语),要尽量做到有余韵、有回味。
1.围绕中心梳理材料,拟全文框架。
步骤 操作内容 材料类别 梳理重点 注意
梳理材料 理清材料的具体内容。 事件性 材料 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某一材料分多个部分或材料有多个时,要分析材料的各个部分或几个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总分关系等。
事物性 材料 从不同角度解析材料的构成。
数据性 材料 确定具体数值,评估其可信度。
拟框架图 明确材料的取舍、材料的详略和先后、材料之间的关系。 可利用形象化的图示或思维导图帮助构思。
写作方法点拨
2.列提纲。
要求 不同文体示例及要求
表现文体特点 记叙文:列出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议论文:列出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思路、总结。
说明文:列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角度、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要求 不同文体示例及要求
标示文章线索 记叙文:线索:①时间发展;②地点转换;③思想感情的变化;④事情发展。
如《秋天的怀念》以“看花”为线索,回忆了几次有关看花的经历,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线索,都要使之一贯到底,把零散的材料串联起来,以保证思路通畅。
议论文、说明文:逻辑线索就是文章的线索。
要求 不同文体示例及要求
标示内容安排 记叙文:标出所记叙内容的先后、详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议论文:标出论据材料的先后、详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说明文:标出所说明材料的先后、详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
标示结构安排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标出层次与段落、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设计安排。如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
作文结构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在围绕一个中心写时,中途岔出别的话题。
2.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哪,思路缺乏条理性。
3.层次不清,分段失当。三段式,还有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去,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性。
4.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
5.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
文题一: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为“家乡的名片”。
首先审题立意。研读题目,抓住“家乡”一词确定写作对象;抓住“名片”一词确定写作范围。“名片”意为“交际时所用的向人介绍自己的长方形硬纸片,上面印着自己的姓名、职务、地址等”,在“名片”前冠以“家乡”二字,即是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特点,故在写作时应选择最能展现家乡特色的事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提示
然后选材。选材应围绕家乡最有特色的地方,可以选择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风俗传统、某些著名的人文建筑、某段著名的历史、某些著名的风味小吃、某些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材要丰富、真实、典型,能够表现中心思想。这道作文题适合写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列写提纲时,要从所确定的文体出发,表现文体特点,切不可胡乱安排,写作时信马由缰,既偏离文章主题,又文体不清。写作时可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提示
家乡的
名片
某建筑
某风俗
某名人
……
建筑的外形
建筑的内涵
建筑的历史
某段历史
某街区
建筑引发的其他联想
  家乡的特产很多,但我最喜欢家乡的煎饼!
  煎饼是沂蒙山人的主食,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
了,饭桌上多了白馒头、大米饭,但是沂蒙山人还
是离不开煎饼,一日不吃想得慌。 煎饼,虽说是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寻常饭食,可它松脆香甜,易食耐放,令很多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为之倾倒。如蒲
开篇点题,同时照应题目。
一个“但是”转到沂蒙山人对煎饼的情有独钟上来。
家乡的名片——煎饼
松龄老先生就曾赞道:“圆如望月,大如铜铮,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一语道出煎饼薄如纸、色香味俱佳的特点。 每天早饭,半张煎饼卷上刚炒好的辣椒,再加一根油条,那味道真是又香又辣又爽口,就是拿“燕窝鱼翅”来,我也不跟你换呢!
引用蒲松龄老先生对煎饼的描写,既写出了煎饼的特点,又增加了文学色彩。
我的脑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母亲盘腿坐在蒲团上,面前放着一面鏊子。灶膛的火光辉映着母亲的笑脸。母亲用油搭子擦一遍鏊子,鏊子黑黑的脸立刻就泛起油亮的光泽。用麦秸做柴火,火势均匀,鏊子烧得滚烫的时候,母亲就在面糊盆里舀一勺面糊放在正中,然后右手握尺板,悬肘,提腕,旋转,尺板像钟表的秒针,快速且毫厘不差地走了一个圆,面糊如水漫开覆盖了鏊子。尺板逐渐平起内收,鏊子上就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圆。煎饼熟了,母亲就双手扯着煎饼边缘猛地掀起,于是一张薄薄的米黄色的煎饼便做成了。
本段详细地描写了母亲烙煎饼的过程。
煎饼好吃,但要烙好却不容易,鏊子烧得太热会烙糊,太凉则揭不下来,也不好吃。只有恰到好处,煎饼才会色黄味香,圆整松脆。母亲是烙煎饼的好手,舀糊、烧鏊、摊糊一气呵成,烙出的煎饼简直像一件工艺品。
把“煎饼”比作“工艺品”,蕴含着对煎饼的喜爱之情。
如今,家乡的煎饼已走出了山村,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家乡人在城里以卖煎饼为生,生意红火。他们长年累月地在那平底鏊上画着一个又一个“圆”,满足着城里人对煎饼的需求。哦!家乡的煎饼多像一根丝带,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
亲爱的朋友,来我的家乡做客吧,品尝我们家乡松脆香甜的煎饼!
煎饼为家乡的人带来商机,也缩短了城乡距离。
作者在熟悉的范围内确定足以代表家乡特色的物产——煎饼,作为家乡的名片,立意符合要求。然后选择与主题契合的材料,详细介绍了“煎饼”的制作、食用方法,表达了作者对煎饼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条理清晰,首尾照应。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600字。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二选一完成写作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是写作的关键,立意一旦出现偏差,则全盘皆输。认真研读这则材料,抓住母亲的话,深悟母亲话中的内涵。
母亲话中的关键语“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是要付出劳动的”,它所表明的深意是:生活中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有所收获。
母亲话中的另一关键语“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它所表明的深意是:要懂得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和甜蜜。
母亲话中的第三处关键语是“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它所表明的深意是:和人相处,要懂得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所有。
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立意,围绕此立意确定文体并进行选材。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皆可。
提示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二选一完成写作
这是一道有材料的命题作文题,材料是为了帮助理解题目、打开思路而设的,所以写作前应该认真分析材料。材料中列举了诸多“路”,这些路都是延伸出的“路”的象征义。生活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历经了喜怒哀乐;学习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虽有艰辛,但也有丰厚的收获;交友也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要付出真心、诚心才能结交挚友;追求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有无尽的期盼和思考。
由此拓展开来,我们还可以赋予“路”其他的象征义,比如读书之路、进取之路、拼搏之路、成功之路、人生之路、治国之路、创建文明城市之路等。布局谋篇时,要先确定立意和素材,然后梳理,列写提纲。写作过程中一定注意紧扣题目“在路上”,将内容和“路”结合起来,切不可顾此失彼,导致写作中不见“路”的踪影,文章跑题。
提示